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本纪念专刊。
被纪念的人,是一位小学语文教师,他的名字叫于永正。2017年12月8日,这位在杏坛辛勤耕耘了50余年的老園丁,永远地离开了他由衷喜爱的儿童和儿童的语文。
用一本专刊纪念一位去世的小学语文教师,这在本刊60余年的办刊史上是破天荒第一次。理由其实很简单:于永正是不带书名号的江苏教育的。1962年,他从徐州师范学校毕业后,一直把自己的根深扎在脚下的土地里,专心致志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他用“爱”“责任”“执着”和“智慧”,完美地实现了一个“小教师”向“大教师”的凤凰涅槃。在江苏小学语文教育的大地上,他是继斯霞、李吉林之后,又一棵让人仰视、膜拜的参天大树。
于永正也是带书名号的江苏教育的。他曾是本刊的骨干作者,1982年,本刊发表了他的处女作《关于习作例文的教学和指导学生习作》,之后数十年,本刊又陆续发表他的教育教学文章40余篇。他也曾是本刊重点报道的人物,1999年,本刊以《风正一帆悬》为题,独家报道了于永正的教育教学事迹;2003年,本刊以《大教师于永正》为题,再次把他列入创刊50年报道的人物典型。应当说,《江苏教育》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于永正专业成长的支持者、推动者和见证者。
正是因为于永正与带书名号的和不带书名号的江苏教育的这种特殊“血缘关系”,所以自然而然地也就有了这本纪念专刊的策划动机。本期纪念专刊,既有于永正的生平回顾,也有相关报道的摘要重读;既有于永正语文教学思想的重温,也有相关经典课例的品读;既有专家学者对于永正的研究,也有徒弟、学生及朋友对他的缅怀。虽然洋洋洒洒15万字,依然有意犹未尽的遗憾。
人生是花,语文是根。于永正的一生虽然像花开一样短暂,但他作为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的精神和他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却像根一样永恒。他是苏派教育的一张“名片”,也是苏派教育的一个“经典”。对于永正教育思想的研究与传承,需要时间,需要投入,需要善待,本期纪念专刊只是开了一个头,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更深入更独到的文章问世。
被纪念的人,是一位小学语文教师,他的名字叫于永正。2017年12月8日,这位在杏坛辛勤耕耘了50余年的老園丁,永远地离开了他由衷喜爱的儿童和儿童的语文。
用一本专刊纪念一位去世的小学语文教师,这在本刊60余年的办刊史上是破天荒第一次。理由其实很简单:于永正是不带书名号的江苏教育的。1962年,他从徐州师范学校毕业后,一直把自己的根深扎在脚下的土地里,专心致志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他用“爱”“责任”“执着”和“智慧”,完美地实现了一个“小教师”向“大教师”的凤凰涅槃。在江苏小学语文教育的大地上,他是继斯霞、李吉林之后,又一棵让人仰视、膜拜的参天大树。
于永正也是带书名号的江苏教育的。他曾是本刊的骨干作者,1982年,本刊发表了他的处女作《关于习作例文的教学和指导学生习作》,之后数十年,本刊又陆续发表他的教育教学文章40余篇。他也曾是本刊重点报道的人物,1999年,本刊以《风正一帆悬》为题,独家报道了于永正的教育教学事迹;2003年,本刊以《大教师于永正》为题,再次把他列入创刊50年报道的人物典型。应当说,《江苏教育》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于永正专业成长的支持者、推动者和见证者。
正是因为于永正与带书名号的和不带书名号的江苏教育的这种特殊“血缘关系”,所以自然而然地也就有了这本纪念专刊的策划动机。本期纪念专刊,既有于永正的生平回顾,也有相关报道的摘要重读;既有于永正语文教学思想的重温,也有相关经典课例的品读;既有专家学者对于永正的研究,也有徒弟、学生及朋友对他的缅怀。虽然洋洋洒洒15万字,依然有意犹未尽的遗憾。
人生是花,语文是根。于永正的一生虽然像花开一样短暂,但他作为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的精神和他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却像根一样永恒。他是苏派教育的一张“名片”,也是苏派教育的一个“经典”。对于永正教育思想的研究与传承,需要时间,需要投入,需要善待,本期纪念专刊只是开了一个头,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更深入更独到的文章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