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观赏树木在园林景观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其观赏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园林工程的综合价值。现阶段,对于园林树木分类方法的研究相对较多,笔者基于多年的园林工程以及景观设计经验,对园林树木的分类方法进行了分析,并探析了园林树木观赏特性以及评价方法,旨在为园林工程设计、管理人员以及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园林树木;分类方法;观赏特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R5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9-0232-01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问题日趋凸显。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培育生物多样性,对提高人居环境和人们生活品质有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市场对园林植物的需求越来越多,因此,希望探索一种能综合评价适宜在北方筛选应用树种的方法,为北方地区园林绿化、提高应用植物多样性和满足城市绿化景观多样性要求奠定基础。
一、园林树木的分类方法分析
1.种的分类方法分析
有关园林树木分类的报道很多,多依据树木的观赏特点来进行分类。将园林树木分为观花类、观果类、观叶类、观枝类、观树干类、观树冠类、观根脚类等。同一园林树木可以同时具备几种观赏性。依据树木的形态将园林树木分为针叶类、阔叶类。依据树木的生长类型将其分为乔木类、灌木类、丛木类、藤木类和匍地类。依据树木在园林绿化中的用途将其分为庭荫树、行道树、园景树(孤赏树)、花灌木、藤木、绿篱树种、木本地被植物和抗污染树种。依据风景园林植物的特性、观赏目的、生态习性、栽培方式等对其进行功能分类,共分为林木类、花木类、果木类、观叶类、遮荫类、蔓木类等6大功能类型。观赏植物按其观赏部位可分为3类,即观叶或干型植物、观果植物和观花植物;而按用途则分为7类,即地被植物、盆栽植物、切花、切叶植物、花坛植物、绿篱植物、攀缘植物、高大景观绿化植物。上述的几种分类方法是可以相互交叉、渗透使用的。
2.种内分类方法分析
观赏植物的分类与一般的植物分类存在差别,一般植物分类只需鉴定到种,而观赏植物由于生产上的需要,往往要鉴定到品種。目前常用的种类分类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单位分类方法,第一级单位为“系(统)”,即园林树木的起源或者种源;第二级单位为“类”,表示树木的叶色、枝姿、株型等;第三级单位为“型”,用于表示树木的直径、冠幅等;其二,“二元分类”方法,该种分类方法被广泛地推广应用在园林树木分类中,例如山茶花、丁香、梅花、桃花以及芍药等,主要是依据类、群以及品种为基础,将非常容易界定品种形态特征或者稳定遗传形状等作为分类的依据。上述分类方法主要是根据园林树木的形态特征、遗传性状等为基础,进行分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揭示不同品种园林树木的演化规律,但是在实际分类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定的主观思想,导致分类结果存在许多分歧,同时还存在许多争议需要解决。现阶段,随着分子生物学以及生物化学的快速发展,在园林树木分类中逐渐开始推广和使用ISSR技术、AFLP技术、RAPD技术等DNA分子标记技术以及蛋白质电泳技术,上述技术的应用,为园林树木物种演化以及分类提供了可靠的参考。
二、园林树木的观赏特性及其评价
1.观赏特性
园林树木的观赏特性通常被认为是园林树木的大小、形态、色彩、质地、树叶类型(树叶的形状和持续性)和韵味联想等美的特性。也有学者提出,园林树木的观赏特性还应包括嗅觉美、季相美、层次美和单种植物群体的特色美。其中,笔者认为树木的嗅觉美不可忽视,很多园林树木除了花具有芳香性外,叶、枝、干也具有香味,如将这些独特的味道加以充分利用,发掘“香味树”,可以大大提高这些树种的观赏价值。另外,还可挖掘树木的“功能美”,因为园林树木还包括了很多能起卫生防护和环境改善作用的树种,这些树种有防风,吸收有毒气体及有害颗粒的能力,且其挥发物质有杀菌效能,在净化空气、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不小的作用,强调其的功能美,同样可以提高这些树种的观赏价值。
2.园林树木观赏特性的评价方法分析
现阶段,评价园林树木观赏特性的方法众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层次分析评价法
园林树木观赏特性评价方法中运用最成熟、最多的方法就是层次分析法,该种评价方法已经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主要包括因子层、准则层以及目标层,通过对评价因素进行两两对比,以此对其重要性进行分析,最终进行各种因素的排序,该种评价方法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评价方法,在园林树木观赏特性评价分析中的应用具有非常好的适应性和非常高的准确性。在实践应用中,园林观赏树木的评价体系主要表现为:目标层:综合评价园林观赏树木的观赏价值;准测层及其对应的因子层:经济价值——药用价值、保健价值、适应能力、繁殖性、果实以及花的经济效益等;社会文化价值——教育价值、科学研究价值、文化价值等;观赏价值——应用类型、姿态、枝叶、果实以及花等;生他价值——水分利用率、吸尘、降温、固碳等。在应用该种评价方法进行园林树木观赏性评价时,需要创建相应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定量分析确定各指标及其权重的评分依据,兼顾园林树木的社会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这样能够显著地提高园林树木观赏特性评价的综合性和全面性。
2.2 百分制评价法
该种评价方法具有使用方便、简单、直观等优点,缺点在于评价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多人进行评价时结果会因人而异,存在一定的分歧,对评价人员素质水平、专业知识以及经验的要求相对较高。同时,百分制评价方法经过多年的应用和研究,逐渐的引申出眾多基于百分制系统理论的评价方法,例如感官评分法、心理物理学法、加权评分法等,前两种评价方法主要用于野生观赏树木观赏特性的评价,上述评价方法通过主观评价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以及重要性权值,进而对园林树木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价。虽然上述评价方法的操作简单、直观,但是存在很大的主观性,不同评价人员得到的评价结论存在一定的差异,可比性相对较差,多人评价时经常会出现结论难以收敛的问题。
2.3 模糊数学法
应用模糊数学法对园林观叶植物的观赏性进行了评价,该法更有客观性,具有定量、可比的优点,缺点是不能解决评价指标间相关而造成的信息重复问题,而隶属函数、模糊相关矩阵等的确定方法则有待进一步研究。
2.4 灰色关联度分析
该种评价方法在应用的过程中,能够对园林树木的观赏特性进行系统、全面、综合的定量分析,并且评价结果比较准确、客观,被广泛地推广和应用在园林观赏树木以及其他观赏植物的评价中。
综上所述,园林绿化树种在园林绿化中发挥着肺腑作用,可以说,离开园林木,就谈不成园林绿化。而正确选择园林树木对园林绿化的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为了能够全面、综合、客观以及准确地对观赏树木进行分类和评价,应该综合应用各种分类方法以及评价方法,为园林工程观赏树木的设计、应用提供可靠、有效的指导,进而为人们建造出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以及生态价值的园林工程。
参考文献
[1] 王竞红.园林植物景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初探[J].林业科技,2007,32(3).
[2] 曲丹,姜卫兵,魏家星.观赏树木园林价值综合评价方法初探[J].广东农业科学,2015(10).
[3] 徐亮,司马永康,郝佳波.园林树木的分类方法及观赏特性评价[J].西部林业科学,2007,36(1).
[4] 李荣彩,周金火,黄碧丽,戴腾伟,陈璐,陈风华.泉州市区行道树引种应用效果综合评价.广东园林,2012.02.
[5] 罗群,孟广涛.昆明树木园观赏植物资源与园林应用评价[J].福建林业科技,2011,28(3).
[6] 马盈,刘强,李海霞.城市乡土绿化树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哈尔滨市为例[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6.
[关键词]园林树木;分类方法;观赏特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R5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9-0232-01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问题日趋凸显。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培育生物多样性,对提高人居环境和人们生活品质有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市场对园林植物的需求越来越多,因此,希望探索一种能综合评价适宜在北方筛选应用树种的方法,为北方地区园林绿化、提高应用植物多样性和满足城市绿化景观多样性要求奠定基础。
一、园林树木的分类方法分析
1.种的分类方法分析
有关园林树木分类的报道很多,多依据树木的观赏特点来进行分类。将园林树木分为观花类、观果类、观叶类、观枝类、观树干类、观树冠类、观根脚类等。同一园林树木可以同时具备几种观赏性。依据树木的形态将园林树木分为针叶类、阔叶类。依据树木的生长类型将其分为乔木类、灌木类、丛木类、藤木类和匍地类。依据树木在园林绿化中的用途将其分为庭荫树、行道树、园景树(孤赏树)、花灌木、藤木、绿篱树种、木本地被植物和抗污染树种。依据风景园林植物的特性、观赏目的、生态习性、栽培方式等对其进行功能分类,共分为林木类、花木类、果木类、观叶类、遮荫类、蔓木类等6大功能类型。观赏植物按其观赏部位可分为3类,即观叶或干型植物、观果植物和观花植物;而按用途则分为7类,即地被植物、盆栽植物、切花、切叶植物、花坛植物、绿篱植物、攀缘植物、高大景观绿化植物。上述的几种分类方法是可以相互交叉、渗透使用的。
2.种内分类方法分析
观赏植物的分类与一般的植物分类存在差别,一般植物分类只需鉴定到种,而观赏植物由于生产上的需要,往往要鉴定到品種。目前常用的种类分类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单位分类方法,第一级单位为“系(统)”,即园林树木的起源或者种源;第二级单位为“类”,表示树木的叶色、枝姿、株型等;第三级单位为“型”,用于表示树木的直径、冠幅等;其二,“二元分类”方法,该种分类方法被广泛地推广应用在园林树木分类中,例如山茶花、丁香、梅花、桃花以及芍药等,主要是依据类、群以及品种为基础,将非常容易界定品种形态特征或者稳定遗传形状等作为分类的依据。上述分类方法主要是根据园林树木的形态特征、遗传性状等为基础,进行分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揭示不同品种园林树木的演化规律,但是在实际分类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定的主观思想,导致分类结果存在许多分歧,同时还存在许多争议需要解决。现阶段,随着分子生物学以及生物化学的快速发展,在园林树木分类中逐渐开始推广和使用ISSR技术、AFLP技术、RAPD技术等DNA分子标记技术以及蛋白质电泳技术,上述技术的应用,为园林树木物种演化以及分类提供了可靠的参考。
二、园林树木的观赏特性及其评价
1.观赏特性
园林树木的观赏特性通常被认为是园林树木的大小、形态、色彩、质地、树叶类型(树叶的形状和持续性)和韵味联想等美的特性。也有学者提出,园林树木的观赏特性还应包括嗅觉美、季相美、层次美和单种植物群体的特色美。其中,笔者认为树木的嗅觉美不可忽视,很多园林树木除了花具有芳香性外,叶、枝、干也具有香味,如将这些独特的味道加以充分利用,发掘“香味树”,可以大大提高这些树种的观赏价值。另外,还可挖掘树木的“功能美”,因为园林树木还包括了很多能起卫生防护和环境改善作用的树种,这些树种有防风,吸收有毒气体及有害颗粒的能力,且其挥发物质有杀菌效能,在净化空气、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不小的作用,强调其的功能美,同样可以提高这些树种的观赏价值。
2.园林树木观赏特性的评价方法分析
现阶段,评价园林树木观赏特性的方法众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层次分析评价法
园林树木观赏特性评价方法中运用最成熟、最多的方法就是层次分析法,该种评价方法已经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主要包括因子层、准则层以及目标层,通过对评价因素进行两两对比,以此对其重要性进行分析,最终进行各种因素的排序,该种评价方法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评价方法,在园林树木观赏特性评价分析中的应用具有非常好的适应性和非常高的准确性。在实践应用中,园林观赏树木的评价体系主要表现为:目标层:综合评价园林观赏树木的观赏价值;准测层及其对应的因子层:经济价值——药用价值、保健价值、适应能力、繁殖性、果实以及花的经济效益等;社会文化价值——教育价值、科学研究价值、文化价值等;观赏价值——应用类型、姿态、枝叶、果实以及花等;生他价值——水分利用率、吸尘、降温、固碳等。在应用该种评价方法进行园林树木观赏性评价时,需要创建相应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定量分析确定各指标及其权重的评分依据,兼顾园林树木的社会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这样能够显著地提高园林树木观赏特性评价的综合性和全面性。
2.2 百分制评价法
该种评价方法具有使用方便、简单、直观等优点,缺点在于评价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多人进行评价时结果会因人而异,存在一定的分歧,对评价人员素质水平、专业知识以及经验的要求相对较高。同时,百分制评价方法经过多年的应用和研究,逐渐的引申出眾多基于百分制系统理论的评价方法,例如感官评分法、心理物理学法、加权评分法等,前两种评价方法主要用于野生观赏树木观赏特性的评价,上述评价方法通过主观评价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以及重要性权值,进而对园林树木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价。虽然上述评价方法的操作简单、直观,但是存在很大的主观性,不同评价人员得到的评价结论存在一定的差异,可比性相对较差,多人评价时经常会出现结论难以收敛的问题。
2.3 模糊数学法
应用模糊数学法对园林观叶植物的观赏性进行了评价,该法更有客观性,具有定量、可比的优点,缺点是不能解决评价指标间相关而造成的信息重复问题,而隶属函数、模糊相关矩阵等的确定方法则有待进一步研究。
2.4 灰色关联度分析
该种评价方法在应用的过程中,能够对园林树木的观赏特性进行系统、全面、综合的定量分析,并且评价结果比较准确、客观,被广泛地推广和应用在园林观赏树木以及其他观赏植物的评价中。
综上所述,园林绿化树种在园林绿化中发挥着肺腑作用,可以说,离开园林木,就谈不成园林绿化。而正确选择园林树木对园林绿化的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为了能够全面、综合、客观以及准确地对观赏树木进行分类和评价,应该综合应用各种分类方法以及评价方法,为园林工程观赏树木的设计、应用提供可靠、有效的指导,进而为人们建造出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以及生态价值的园林工程。
参考文献
[1] 王竞红.园林植物景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初探[J].林业科技,2007,32(3).
[2] 曲丹,姜卫兵,魏家星.观赏树木园林价值综合评价方法初探[J].广东农业科学,2015(10).
[3] 徐亮,司马永康,郝佳波.园林树木的分类方法及观赏特性评价[J].西部林业科学,2007,36(1).
[4] 李荣彩,周金火,黄碧丽,戴腾伟,陈璐,陈风华.泉州市区行道树引种应用效果综合评价.广东园林,2012.02.
[5] 罗群,孟广涛.昆明树木园观赏植物资源与园林应用评价[J].福建林业科技,2011,28(3).
[6] 马盈,刘强,李海霞.城市乡土绿化树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哈尔滨市为例[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