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11月1日广外附设外语学校建校20周年的报告会上,一个在新闻中频频出现的“熟脸”现身报告会。经常看新闻的人很容易就能发现,这位身材娇小的女性就是曾经陪着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和第一夫人彭丽媛一起出国访问的,她频频出镜相伴。
有人揣测她是武功高强的保镖,或者是特别助理,那么这位神秘女性究竟是谁呢?
习近平喜欢用古诗词
在报告会上,答案得以揭晓。这个神秘女性叫姚雯敏,是外交部西班牙语翻译。作为国家领导人身边容易被忽视但是又极其重要人物,外交官近年来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外交部翻译室副主任许晖曾在2011年表示,翻译室的干部来源大多为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以女性居多。全室平均年龄只有31岁,约80%的干部年龄在35岁以下。女干部占全室总人数的大约70%”。除了扎实的基本功底,外形端庄、朴素、大方也是女翻译选拔的基本条件。
姚雯敏来自广州增城,今年29岁,初高中就读于广州市广外附设外语学校,后被保送至北京外国语大学,2006年12月,姚雯敏报考了中央机关国家公务员,经过笔试、专业测试、面试等环节,最终她从数十万考生中脱颖而出,被中国外交部录用,2007年7月正式成为一名外交官,担任外交部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司国家级翻译。
对于外界的猜测,姚雯敏淡然一笑,为自己正名,“我不会武功,也没有练过跆拳道,只是一名翻译”。她说在学校的时候,自己并不是最出众的。但身高不足1.6米的她却特别有气场,被老师称为“名嘴”。
姚雯敏说工作时需特别谨慎,她曾随国家领导人出访巴西,工作时翻译错了一个单词。此后她意识到出访前要做足功课,比如了解专业词汇等。
每位领导人都有自己的语言风格,如习近平喜欢用古诗词,这对翻译来说是个挑战。姚雯敏说,给领导人当翻译,功夫要用在平时。学外语的会有些书籍,如古诗的翻译法,包括《孙子兵法》《论语》《大学》的翻译法等,“(有些)看似无法翻,但把这些东西都看了还是能找到对应的译文,即使是即兴说出来的,你能理解意思就能用自己的话表达(翻译)出来。”
姚雯敏表示,在外交部工作,平时会做大量准备工作,“如一些领导人的相关背景情况,我们拿到材料后,会自己做功课。”“领导人各有特点,在和领导人接触一两次后,就知道其更爱用俗语还是更爱用诗词,或者其最近关注的热点是哪些。”姚雯敏说,这些基本情况,领导人是不会事先跟翻译沟通的,只能靠自己平时多看新闻或者通过同事介绍情况,分享经验。
姚雯敏透露,翻译着装没有专门规定,主要靠自己把握,衣服都是自己挑的,稳重一点就行,不管是户外还是室内,一般只要是正装就行。
打时尚高雅牌
相较于姚雯敏主打稳重来说,女外交官傅莹就比较注重形象,她主张时尚外交。和傅莹有过接触的人说起这位女外交官,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时尚高雅”这个词。“大使的发型总是保持得那么好,头发微白,短卷发,总给人神采奕奕的感觉”;“大使衣着讲究,小饰物也同样考究,有时看见大使在食指上带着一个非常时尚的大戒指,有时她也会穿一双小皮靴,这种年轻的心态让她与年轻人也自然而然地相处融洽”;“大使工作敬业,很干练,但又不失女性柔和的一面,经常谈笑风生。”
与这种时尚大方的生活品位相关的是傅莹在外交中擅长发挥女性优势,经常以自己细腻丰富的感性体验,缓和在外交辞令中可能出现的剑拔弩张的局面。
1973年,傅莹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毕业后进入外交部。1998年11月,傅莹被任命为中国驻菲律宾第八任大使,成为中国第一位少数民族女大使,也是中国最年轻的女大使。2000年4月,傅莹出任外交部亚洲司司长。2003年,傅莹出任中国第十任驻澳大利亚大使。2007年4月,转到伦敦,成为驻英大使。获得副外长任命后,傅莹成为上世纪70年代王海容后的中国第二位女副外长。傅莹在1982年至1991年担任过外交部翻译室英文高级翻译,当过邓小平、杨尚昆、江泽民、李鹏等领导人的翻译。
1988年1月20日上午,84岁高龄的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会见来访的48岁的挪威首相格罗·哈莱姆·布伦特兰夫人,外交部副部长周南陪同会见,傅莹担任英语翻译。会见开始,邓小平谈到自己的年龄,他对布伦特兰夫人说:“我今年84岁,该退休了……”但是傅莹一不留神,将84岁译成了48岁。邓小平知道后,不但没有批评傅莹,反而开怀大笑,他幽默地说道:“好呀,我有返老还童术,竟然一下子与布伦特兰夫人一样年轻喽。”
毛泽东看中的外交官
在傅莹之前,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年轻的外交部女副部长是王海容。在那轰轰烈烈的年代里,人们几乎每天都可以从报纸的头版和电视的黄金时段见到毛主席身边的她。一头齐耳短发乌黑发亮,一副学生时代戴惯了的白边眼镜,别致地装饰在小巧玲珑的鼻梁上;白净娟秀的脸颊,生动红润的双唇,总是挂着浅浅的微笑。她的年轻与风度,她的显赫身份,她的神秘,使她一时名扬海内,成为举世瞩目的新闻人物。
王海容在1965年毕业之后,由周恩来指示,安排在外交部办公厅工作。
王海容到外交部之后,的确春风得意。从她的履历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短短的时间里,她接连荣升了好几级。
1965年11月,她作为外语学院的毕业生,跻身外交部办公厅工作,按一般情况,她顶多只是个科级秘书。其后,是文化大革命开始。这期间,王海容出入中南海,活跃于毛主席身边,虽然没有明确职位,但其权力基本上等同于高级干部。1970年夏天,由周恩来直接提名,委任王海容担任外交部礼宾司负责人,负责人不是什么职衔,虽然权力在握,毕竟比较虚浮。时过近一年,到了1971年7月,王海容被正式任命为礼宾司的副司长。第二年,又一道任命下来,王海容被提为外交部部长助理。
再过一年多,王海容被任命为外交部副部长。此后,她在这个岗位上一干便是4年多,直到她失势倒运。随着毛泽东的去世,王海容的黄金时代就结束了。
>>领导人身边其他美丽的风景线
章含之:上世纪70年代,章含之亲历了中美建交、尼克松访华和“上海公报”谈判等一系列重大活动。在1971年10月基辛格第二次访华时,她参与了接待工作,当时确定下尼克松访华的事,尼克松称她是他见过的最好的翻译。尼克松的表扬影响很大。半年后的1972年9月,章去出席联合国大会,有一天到联合国总部地下室小卖部买东西,一些年纪大的服务员一看到章就说,“我们知道你,你做我们总统翻译,我们总统说你翻译得非常好。”
吴莉莉:大学毕业后,去美国留学,认识了海伦斯诺和史沫特莱等人。“七七事变”后,她回国参加抗日,就和史沫特莱一起去了延安。到延安后,当了毛泽东和史沫特莱的专职翻译。由于工作原因,毛泽东经常来到史沫特莱住的窑洞,在这里,史沫特莱对他进行了长时间的采访,吴莉莉是须臾不可或缺的翻译。
唐闻生:她不仅是中国首任联合国副秘书长唐明照之女,更因一口纯正的英语,万里挑一给毛主席当英语翻译,常年伴随毛主席左右。自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一直到周恩来、毛泽东辞世以前,唐闻生几乎参加了这两位伟人与来访各国政要、知名人士的所有会见,在外交界乃至中国政坛崭露头角。她的倩影总是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身边出现,可以说见证了70年代中国外交史上的重要时刻。2011年9月,唐闻生当选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中国侨联顾问,至今依然活跃在各种场合。
戴庆:1989年进入安徽大学学习英语,1993年进入外交学院学习,获翻译学硕士,1996年到外交部工作。曾多次为国家领导人担任翻译。在2006年的总理会见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担任翻译任务,出色的表现使她声名大振。她曾参与过朱镕基总理(2001年5月)、胡锦涛副主席(2002年1月)、江泽民主席(2002年4月)、温家宝总理(2003年7月)及李肇星部长(2003年7月)等出国访问。
有人揣测她是武功高强的保镖,或者是特别助理,那么这位神秘女性究竟是谁呢?
习近平喜欢用古诗词
在报告会上,答案得以揭晓。这个神秘女性叫姚雯敏,是外交部西班牙语翻译。作为国家领导人身边容易被忽视但是又极其重要人物,外交官近年来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外交部翻译室副主任许晖曾在2011年表示,翻译室的干部来源大多为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以女性居多。全室平均年龄只有31岁,约80%的干部年龄在35岁以下。女干部占全室总人数的大约70%”。除了扎实的基本功底,外形端庄、朴素、大方也是女翻译选拔的基本条件。
姚雯敏来自广州增城,今年29岁,初高中就读于广州市广外附设外语学校,后被保送至北京外国语大学,2006年12月,姚雯敏报考了中央机关国家公务员,经过笔试、专业测试、面试等环节,最终她从数十万考生中脱颖而出,被中国外交部录用,2007年7月正式成为一名外交官,担任外交部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司国家级翻译。
对于外界的猜测,姚雯敏淡然一笑,为自己正名,“我不会武功,也没有练过跆拳道,只是一名翻译”。她说在学校的时候,自己并不是最出众的。但身高不足1.6米的她却特别有气场,被老师称为“名嘴”。
姚雯敏说工作时需特别谨慎,她曾随国家领导人出访巴西,工作时翻译错了一个单词。此后她意识到出访前要做足功课,比如了解专业词汇等。
每位领导人都有自己的语言风格,如习近平喜欢用古诗词,这对翻译来说是个挑战。姚雯敏说,给领导人当翻译,功夫要用在平时。学外语的会有些书籍,如古诗的翻译法,包括《孙子兵法》《论语》《大学》的翻译法等,“(有些)看似无法翻,但把这些东西都看了还是能找到对应的译文,即使是即兴说出来的,你能理解意思就能用自己的话表达(翻译)出来。”
姚雯敏表示,在外交部工作,平时会做大量准备工作,“如一些领导人的相关背景情况,我们拿到材料后,会自己做功课。”“领导人各有特点,在和领导人接触一两次后,就知道其更爱用俗语还是更爱用诗词,或者其最近关注的热点是哪些。”姚雯敏说,这些基本情况,领导人是不会事先跟翻译沟通的,只能靠自己平时多看新闻或者通过同事介绍情况,分享经验。
姚雯敏透露,翻译着装没有专门规定,主要靠自己把握,衣服都是自己挑的,稳重一点就行,不管是户外还是室内,一般只要是正装就行。
打时尚高雅牌
相较于姚雯敏主打稳重来说,女外交官傅莹就比较注重形象,她主张时尚外交。和傅莹有过接触的人说起这位女外交官,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时尚高雅”这个词。“大使的发型总是保持得那么好,头发微白,短卷发,总给人神采奕奕的感觉”;“大使衣着讲究,小饰物也同样考究,有时看见大使在食指上带着一个非常时尚的大戒指,有时她也会穿一双小皮靴,这种年轻的心态让她与年轻人也自然而然地相处融洽”;“大使工作敬业,很干练,但又不失女性柔和的一面,经常谈笑风生。”
与这种时尚大方的生活品位相关的是傅莹在外交中擅长发挥女性优势,经常以自己细腻丰富的感性体验,缓和在外交辞令中可能出现的剑拔弩张的局面。
1973年,傅莹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毕业后进入外交部。1998年11月,傅莹被任命为中国驻菲律宾第八任大使,成为中国第一位少数民族女大使,也是中国最年轻的女大使。2000年4月,傅莹出任外交部亚洲司司长。2003年,傅莹出任中国第十任驻澳大利亚大使。2007年4月,转到伦敦,成为驻英大使。获得副外长任命后,傅莹成为上世纪70年代王海容后的中国第二位女副外长。傅莹在1982年至1991年担任过外交部翻译室英文高级翻译,当过邓小平、杨尚昆、江泽民、李鹏等领导人的翻译。
1988年1月20日上午,84岁高龄的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会见来访的48岁的挪威首相格罗·哈莱姆·布伦特兰夫人,外交部副部长周南陪同会见,傅莹担任英语翻译。会见开始,邓小平谈到自己的年龄,他对布伦特兰夫人说:“我今年84岁,该退休了……”但是傅莹一不留神,将84岁译成了48岁。邓小平知道后,不但没有批评傅莹,反而开怀大笑,他幽默地说道:“好呀,我有返老还童术,竟然一下子与布伦特兰夫人一样年轻喽。”
毛泽东看中的外交官
在傅莹之前,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年轻的外交部女副部长是王海容。在那轰轰烈烈的年代里,人们几乎每天都可以从报纸的头版和电视的黄金时段见到毛主席身边的她。一头齐耳短发乌黑发亮,一副学生时代戴惯了的白边眼镜,别致地装饰在小巧玲珑的鼻梁上;白净娟秀的脸颊,生动红润的双唇,总是挂着浅浅的微笑。她的年轻与风度,她的显赫身份,她的神秘,使她一时名扬海内,成为举世瞩目的新闻人物。
王海容在1965年毕业之后,由周恩来指示,安排在外交部办公厅工作。
王海容到外交部之后,的确春风得意。从她的履历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短短的时间里,她接连荣升了好几级。
1965年11月,她作为外语学院的毕业生,跻身外交部办公厅工作,按一般情况,她顶多只是个科级秘书。其后,是文化大革命开始。这期间,王海容出入中南海,活跃于毛主席身边,虽然没有明确职位,但其权力基本上等同于高级干部。1970年夏天,由周恩来直接提名,委任王海容担任外交部礼宾司负责人,负责人不是什么职衔,虽然权力在握,毕竟比较虚浮。时过近一年,到了1971年7月,王海容被正式任命为礼宾司的副司长。第二年,又一道任命下来,王海容被提为外交部部长助理。
再过一年多,王海容被任命为外交部副部长。此后,她在这个岗位上一干便是4年多,直到她失势倒运。随着毛泽东的去世,王海容的黄金时代就结束了。
>>领导人身边其他美丽的风景线
章含之:上世纪70年代,章含之亲历了中美建交、尼克松访华和“上海公报”谈判等一系列重大活动。在1971年10月基辛格第二次访华时,她参与了接待工作,当时确定下尼克松访华的事,尼克松称她是他见过的最好的翻译。尼克松的表扬影响很大。半年后的1972年9月,章去出席联合国大会,有一天到联合国总部地下室小卖部买东西,一些年纪大的服务员一看到章就说,“我们知道你,你做我们总统翻译,我们总统说你翻译得非常好。”
吴莉莉:大学毕业后,去美国留学,认识了海伦斯诺和史沫特莱等人。“七七事变”后,她回国参加抗日,就和史沫特莱一起去了延安。到延安后,当了毛泽东和史沫特莱的专职翻译。由于工作原因,毛泽东经常来到史沫特莱住的窑洞,在这里,史沫特莱对他进行了长时间的采访,吴莉莉是须臾不可或缺的翻译。
唐闻生:她不仅是中国首任联合国副秘书长唐明照之女,更因一口纯正的英语,万里挑一给毛主席当英语翻译,常年伴随毛主席左右。自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一直到周恩来、毛泽东辞世以前,唐闻生几乎参加了这两位伟人与来访各国政要、知名人士的所有会见,在外交界乃至中国政坛崭露头角。她的倩影总是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身边出现,可以说见证了70年代中国外交史上的重要时刻。2011年9月,唐闻生当选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中国侨联顾问,至今依然活跃在各种场合。
戴庆:1989年进入安徽大学学习英语,1993年进入外交学院学习,获翻译学硕士,1996年到外交部工作。曾多次为国家领导人担任翻译。在2006年的总理会见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担任翻译任务,出色的表现使她声名大振。她曾参与过朱镕基总理(2001年5月)、胡锦涛副主席(2002年1月)、江泽民主席(2002年4月)、温家宝总理(2003年7月)及李肇星部长(2003年7月)等出国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