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注重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和问题情境的设置,而且入题的视角比较新颖,突出对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这样势必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要求提高。因此,在高三复习中加强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则显得更为重要。
关键词:地理教学;知识迁移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是把已学到的技能在学习其他类似新技能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美国心理学家比格指出:“学习的效率,大半依靠学生们所学得知识可能迁移的数量和质量而定”,可见学习迁移是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一个基本问题。那么,在高三复习中如果突出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呢?
一、建构知识和技能框架,形成知识迁移的基础
根据迁移规律,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越牢固,就越容易实现知识的迁移,效果也越显著。因此,教学中,我们首先要重视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稳固的知识、技能框架,使学生获得高度概括化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
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比较注重单个知识点的理解和机械记忆,而对知识网络的构建,学科内综合能力的形成却相对薄弱,而这一点恰恰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因此,在高三复习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教材,熟悉、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增强授课的目的性,并按照知识体系的逻辑性,依照认知规律选择合适的教学线索,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课程知识,帮助学生将各个知识点理解清楚,并建立联系,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使所学知识系统化,以便于记忆。当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在面对相类似的、新的问题情境时,就能进行知识迁移,进而解决新的问题。
如:对区域的学习,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如何来分析一种区域,即通过地形、地理位置、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土地资源等在内的自然条件,再依次分析包括交通运输、市场、劳动力、政策、金融、科技等在内的人文条件。让学生对这种结构体系有个初步的认识之后,再促进知识迁移的产生。然后,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这种模式,自己实践去总结分析其他区域,加深对知识了解。同时,鼓励学生掌握和构建地理思维模式,发挥出知识迁移的真正作用。
二、进行归纳概括,学会迁移
所谓方法归纳概括,指在学习过程中,对各类知识作出经验概括,掌握一系列的学习方法,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如:
光照图的判读技巧:晨昏线可以提供的时间信息——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是18时;晨昏线与出现极昼的纬线之切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晨昏线与出现极夜的纬线之切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12时。当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则能熟练地进行知识迁移,解决新的问题。
等温线图判读技巧:如果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说明此情况下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纬度;如果等温线与海岸线大致平行或等温线与山脉走向一致,则分别说明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海陆位置或地形。
三、通过比较和类化,促进迁移产生
史金纳的类比迁移理论主张用“类化”的原理产生学习迁移。因此在学生学习新知识时,教师也可以用比较的方法来让学生掌握新知识。然后再进行类化,形成表象,进而总结抽象出这些概念,达到培养学生科学抽象的能力的目的。
通过概念的比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气旋、反气旋和锋面气旋;低压槽、高压脊,这两组有关天气系统的基本概念,学生很容易混淆,搞不清各自含义,因此答题时常常张冠李戴。又如:能源矿产、能源资源、常规能源这一组概念,由于学生理解不透,运用时也模糊含混,结果出现“容易题拿不到高分”的不正常现象。因此在复习中除了要讲清教材中基本概念的含义、适用的范围外,对于容易出现混淆的概念更要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透彻理解含义,在运用时排除干扰,促进迁移进行。
通过比较,寻找不同区域间的共同点,如:工业生产社会经济条件相近;某些地理事物成因相似;城市布局条件相似等方面。然后进行归类复习,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达到掌握知识的效果。如:非洲好望角和南美洲合恩角风浪大的原因相似;澳大利亚东北角与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特殊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相似;新疆与埃及生产优质棉花的自然条件相似。
四、实践与综合知识相结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丰富迁移来源
一切知识都源于生活,并且作用于生活,地理知识也不例外。近年高考命题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越来越紧密,题目内容贴近生活,充分强调了学以致用。如2010年全国高考卷就出现了很贴近生活的有关网上购物的内容。因此,作为教师,应关注高考命题的这方面的变化趋向,通过生活中的案例,激发学生去观察生活,发现问题,探究、实践、解决问题,感悟、总结心得。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究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断地拓展思维迁移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如:复习“现代化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运用”时讲解警车车载GPS的工作原理;复习“城市地域功能分区”时引导学生观察所在城市工业区的位置布局的变化及原因;复习“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时告诉学生留心观察附近集贸市场的设置、形成条件、货源和销售情况、市场管理等方面内容;复习 “大气对太阳的吸收具有选择性”时,可以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来分析,如观察早晨的太阳和傍晚太阳的区别,以及两者之间角度不同,得出结论;利用郊游机会,有意识地给学生布置观察任务:本地生长什么植物?岩石以何种类型为主?耕地分布在哪里?通过这些做法,既让学生巩固了课本知识,也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当考试遇到这一类内容时,学生就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通过迁移来顺利地解决问题。
五、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加强训练,保证知识迁移的进行
在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既要培养解决类似问题的思维定势,形成知识迁移的一般性规律和方法,又要形成在遇到用习惯方法难以解决时能够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现场应变能力。知识迁移并非生搬硬套,而讲究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在高三复习中,作为教师要注重试题的变式训练,培养多角度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在光照图类的习题中,判断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就有多种方法:1.晨昏圈与地轴夹角的度数就是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度数;2.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出现极昼的最低纬度数两者互余;3.南(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大值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23°26′N(S)。通过训练,让学生养成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习惯,进一步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总之,知识迁移在地理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关键在于通过教师有效地引导思维迁移的产生,使学生开展思维模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研究、总结学习方法,丰富自己的地理思维模式,提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段玉山.地理新课程研究性学习[M].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顾援.迁移与课堂教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
[4]段继扬.创造性教学通论[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关键词:地理教学;知识迁移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是把已学到的技能在学习其他类似新技能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美国心理学家比格指出:“学习的效率,大半依靠学生们所学得知识可能迁移的数量和质量而定”,可见学习迁移是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一个基本问题。那么,在高三复习中如果突出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呢?
一、建构知识和技能框架,形成知识迁移的基础
根据迁移规律,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越牢固,就越容易实现知识的迁移,效果也越显著。因此,教学中,我们首先要重视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稳固的知识、技能框架,使学生获得高度概括化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
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比较注重单个知识点的理解和机械记忆,而对知识网络的构建,学科内综合能力的形成却相对薄弱,而这一点恰恰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因此,在高三复习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教材,熟悉、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增强授课的目的性,并按照知识体系的逻辑性,依照认知规律选择合适的教学线索,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课程知识,帮助学生将各个知识点理解清楚,并建立联系,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使所学知识系统化,以便于记忆。当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在面对相类似的、新的问题情境时,就能进行知识迁移,进而解决新的问题。
如:对区域的学习,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如何来分析一种区域,即通过地形、地理位置、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土地资源等在内的自然条件,再依次分析包括交通运输、市场、劳动力、政策、金融、科技等在内的人文条件。让学生对这种结构体系有个初步的认识之后,再促进知识迁移的产生。然后,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这种模式,自己实践去总结分析其他区域,加深对知识了解。同时,鼓励学生掌握和构建地理思维模式,发挥出知识迁移的真正作用。
二、进行归纳概括,学会迁移
所谓方法归纳概括,指在学习过程中,对各类知识作出经验概括,掌握一系列的学习方法,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如:
光照图的判读技巧:晨昏线可以提供的时间信息——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是18时;晨昏线与出现极昼的纬线之切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晨昏线与出现极夜的纬线之切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12时。当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则能熟练地进行知识迁移,解决新的问题。
等温线图判读技巧:如果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说明此情况下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纬度;如果等温线与海岸线大致平行或等温线与山脉走向一致,则分别说明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海陆位置或地形。
三、通过比较和类化,促进迁移产生
史金纳的类比迁移理论主张用“类化”的原理产生学习迁移。因此在学生学习新知识时,教师也可以用比较的方法来让学生掌握新知识。然后再进行类化,形成表象,进而总结抽象出这些概念,达到培养学生科学抽象的能力的目的。
通过概念的比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气旋、反气旋和锋面气旋;低压槽、高压脊,这两组有关天气系统的基本概念,学生很容易混淆,搞不清各自含义,因此答题时常常张冠李戴。又如:能源矿产、能源资源、常规能源这一组概念,由于学生理解不透,运用时也模糊含混,结果出现“容易题拿不到高分”的不正常现象。因此在复习中除了要讲清教材中基本概念的含义、适用的范围外,对于容易出现混淆的概念更要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透彻理解含义,在运用时排除干扰,促进迁移进行。
通过比较,寻找不同区域间的共同点,如:工业生产社会经济条件相近;某些地理事物成因相似;城市布局条件相似等方面。然后进行归类复习,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达到掌握知识的效果。如:非洲好望角和南美洲合恩角风浪大的原因相似;澳大利亚东北角与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特殊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相似;新疆与埃及生产优质棉花的自然条件相似。
四、实践与综合知识相结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丰富迁移来源
一切知识都源于生活,并且作用于生活,地理知识也不例外。近年高考命题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越来越紧密,题目内容贴近生活,充分强调了学以致用。如2010年全国高考卷就出现了很贴近生活的有关网上购物的内容。因此,作为教师,应关注高考命题的这方面的变化趋向,通过生活中的案例,激发学生去观察生活,发现问题,探究、实践、解决问题,感悟、总结心得。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究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断地拓展思维迁移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如:复习“现代化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运用”时讲解警车车载GPS的工作原理;复习“城市地域功能分区”时引导学生观察所在城市工业区的位置布局的变化及原因;复习“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时告诉学生留心观察附近集贸市场的设置、形成条件、货源和销售情况、市场管理等方面内容;复习 “大气对太阳的吸收具有选择性”时,可以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来分析,如观察早晨的太阳和傍晚太阳的区别,以及两者之间角度不同,得出结论;利用郊游机会,有意识地给学生布置观察任务:本地生长什么植物?岩石以何种类型为主?耕地分布在哪里?通过这些做法,既让学生巩固了课本知识,也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当考试遇到这一类内容时,学生就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通过迁移来顺利地解决问题。
五、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加强训练,保证知识迁移的进行
在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既要培养解决类似问题的思维定势,形成知识迁移的一般性规律和方法,又要形成在遇到用习惯方法难以解决时能够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现场应变能力。知识迁移并非生搬硬套,而讲究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在高三复习中,作为教师要注重试题的变式训练,培养多角度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在光照图类的习题中,判断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就有多种方法:1.晨昏圈与地轴夹角的度数就是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度数;2.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出现极昼的最低纬度数两者互余;3.南(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大值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23°26′N(S)。通过训练,让学生养成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习惯,进一步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总之,知识迁移在地理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关键在于通过教师有效地引导思维迁移的产生,使学生开展思维模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研究、总结学习方法,丰富自己的地理思维模式,提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段玉山.地理新课程研究性学习[M].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顾援.迁移与课堂教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
[4]段继扬.创造性教学通论[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