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庆市沙坪坝区覃家岗小学,重庆400038】
【摘要】“小学教育成人化”现象剥夺了孩子与世界亲密对话的机会,削弱了与世界对话的能力,所以,小学教育亟待回归到“人的成长”这个正常轨道上面来,对偏离教育本真的种种做法来一次大的“修复”行动。小学教育,若能真的从“心”修复学生与世界对话的能力,其站位就不会低,其方向就不会错,若这样的学校多了,这样的学生多了,中国梦——一个和谐如诗的社会也就距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关键词】教育;小学;成长;对话;中国梦
人一生的成长史犹如人类社会的成长史,小学阶段的孩子就像原始社会那样用神话的方式理解这个世界,马克思对“神话”的阐释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的实际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由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要尊重小学生理解世界的方式,它是别于成人世界的,以想象为基本策略;二是小学阶段是培养一个人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黄金时期。人从有意识开始就在以自己的方式与世界对话,小学生与世界对话的能力是需要呵护的,决不能以成人的思维模式来主宰孩子的自主成长与自然成长。虽说卢梭的“天赋自然生长论”与杜威的“教育即生长论”都有待商榷,但“小学教育成人化”现象剥夺了孩子与世界亲密对话的机会,削弱了与世界对话的能力,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滋养“心根”的真教育逐渐沦丧,而应试和社会规范让我们把一个个小学生塑造成为我们成人想要的“好孩子”,听话、爱学习、不捣蛋就成了我们不少小学追求的教育目标。至于影响孩子一生的与这个世界密切对话的能力(如想象力、创造力、批判精神等)却被我们旁落了。
小升初取消考试,这是一个功德无量的举措,但现实中不少初中学校仍在改头换面搞应试录取。取消考试后究竟该怎么办,成了学术的真空地带。于是,太多的小学学校还是在原来的轨道上惯性运行。以片面的分数和一些技能考级来取代一个孩子与世界对话能力的培养,无异于杀鸡取卵,这对“中国梦”的实现不但无益,且是“起好心办坏事”。为了教育梦,我不得不大力呼吁在小学阶段努力从“心”培养孩子与世界对话的能力。
一、修复:一个沉重的话题
孩子本来就具备与世界良性对话的机理,但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反而被破坏和阻隔了。科学无力解释这个现象,那就是孩子天然具备一个理解世界的精神胚胎,孩子并非一张白纸,这个精神胚胎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帮助他与世界对话。但我们成人往往不承认这一点,以为孩子的一切能力都是后天的成人给予的。读懂了孩子才能真的读懂教育,不能读懂孩子的教师就只能戕害孩子的心灵和阻隔孩子的心智成长。比如,小孩子都是很自我的,对此,不少教师就理解为自私,错误的以为“人之初性本恶”。其实,一个自我的人才能为自己做出选择和承担责任,小学生应该是最敢于挑战权威的。《皇帝的新装》里面敢说出真话的就是一位小孩,当然你可以认为那是一位不谙世事的天真小孩,甚至可以认为他是一位很自我的小孩,但试想,一个唯唯诺诺不敢自我的小孩敢于在那种场合说出那样的真话么?就是这样的孩子,敢于说出真话,没有恐惧和内疚,坦坦荡荡做人,既要让别人有尊严地活着,更要让自己有尊严地活着,这种人文景观在成人世界里面是多么的珍贵!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究竟该支持呵护还是按成人的观点来重新“塑造”?
再如,小学生的思维模式往往是想象性的,整体性的,如前所述,与原始社会以神话的方式把握世界有相似性。与风筝为伴,憧憬飞翔的快乐,是孩子天性使然,所以鲁迅先生才在《风筝》里面对自己伤害了弟弟那么内疚。与动物为伍,感受生命的活力,尊重生存的权利,是正常儿童的本性行为,但我们的成人世界就大多不顾及人之以外的生命,所以史怀泽才发出了“敬畏生命”的呼声。地球究竟是圆的还是平的,孩子当然要说是平的,因为孩子的经验里面地球从来就没有“圆”过。孩子看电影里面的人物就喜欢区分“好人”和“坏人”,因为孩子是整体把握,不喜欢条分缕析,分析能力还不够精准和细腻。
小学生如此这般的思维模式和心智需求在学校往往不被尊重。经典电影和影音视频从学校慢慢消失了,冷冰冰的文本成了孩子与世界对话的唯一通道。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被以“安全”的名义逐渐取消,背着大书包上学和放学后赶做作业就成了小学生的常态生活。心绪糟糕也不准旷课,为求得被重视的“捣蛋”被冠以“违反纪律”的名义被处分,喜欢异性就是“早熟”或“品质问题”,海量阅读被怀疑“不务正业”,醉心科技则“贪玩成性”,不从众则“异类”,不尊长则“负心”……儿童内在的成长需求被忽视以后,剩下的就是成人(老师)制定的游戏规则,在此等规则下,孩子都是弱者。
狂妄自大的成人蛮横地在儿童的精神世界指手画脚,在这场教育对话的演出中,成人扮演了一个不谙世事的蹩脚演员,而真印证了蒙台梭利那句话“儿童是成人之父”。只是在这场旷日持久的伤害中,孩子默默地承受着成人的无理取闹。
所以,小学教育亟待回归教育的初衷,回到“人的成长”这个正常轨道上面来,对偏离教育本真的种种做法急需一次大的“修复”行动。
二、对话:一种活着的姿态
人一辈子都在与世界对话,换句话说,对话是人活着的必然姿态。一个人的对话能力与其幸福指数成正比例,学会对话,就是学会生活。儿童在小学阶段所培养起来的对话能力将影响一生,教师与学生的对话生态会被学生克隆到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针对小学生的特点,以下策略都是必要的。
1.接纳学生,给师生对话提供前提条件。
接纳就是理解和接受,它体现为一种尊重和爱。教师接纳学生,就是要是关注和认同每一个学生,甚至是宽容每一个学生(这一点考量教师的人格)。作为教师,不仅要接纳乖顺听话的学生,更要接纳那些“问题”学生。接纳意味着用心灵去感动心灵,用生命去点燃生命,用智慧去开启智慧,这是生命与生命对话的必然状态。
教师要充分抓住每一次机会去表示接纳的态度。如抽一些课外时间与学生一起活动,了解并关心他们的生活,利用“最近感觉怎么样?”“我能帮什么忙吗?”“你可以表达你自己的想法和感觉”“你要相信自己的判断”等这些简单的话语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他们在教师生活中是重要的一部分。 微笑也是一种“接纳”行为。运用简单的手势(可以用竖起大拇指、OK的手势、放松的动作或简单的招手)来与学生问好或道再见,从而有效地传达接纳的信息。
有人说,学生如果没有被接纳感和归属感,那么就如同人类被剥夺了水和食物一样,逐渐耗尽直至死亡,可见接纳问题的重要性。“接纳”并不是喜欢,教师不可能喜欢每个学生(这样当然最好),但必须无条件地接纳每个学生,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其固有的价值。被接纳了的学生,即便是在进步缓慢或犯错误的时候也会觉得自己被别人需要,对别人有价值。由于小学生的心灵都是脆弱的,因此所有教职员工都该学会表示“接纳”的技术,就连食堂厨师、校园清洁工和大门门卫都该学会这门技术。
2.注重体验,与知识有效对话。
小学教学,若从概念出发进行教学,往往举步维艰。新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让不少教师操作起来也捉襟见肘。如何让小学生与知识有效对话,是一个宏大而重要的话题。概念的建构究竟是靠反复的演练还是深切的体验呢,从心理学的视角看,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让学生体验。即提供与这些概念相配对的实物或者情境,通过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去形成内心体验,综合成心理感受,进而形成对概念的认知。
300年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就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体验式教学使学生长期身临其境或者如临其境,让学生经由鲜明具体的形象(包括直接和间接形象),既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顿悟,又激发学习的情绪和兴趣。这也是符合小学生的年龄段特征要求的。
教学作为一种认知活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是裹附在一起的,两者难以偏废其一。“亲其师,信其道”的现象在小学阶段特别明显,体验式教学还包含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这一特殊的交际中,信息回路和情感回路两条沟通的回路都同等重要,信息回路负责知识的传递和反馈,而情感回路负责情绪情感的沟通。在小学阶段,情感回路的重要性就显得特别重要,教师的表情和所有姿体语言所体现的情感元素都会被学生收录在心,故此,小学教师给学生一辈子的精神生活的影响就尤为深远。作为教师一定要清楚,小学生到校学习,不止是在吸纳知识接受文化,更是在师生交往中体验做人和学会生活。
关注学生的体验,就是在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当我们把视角置换到学生的内心体验的时候,作为成年人的教师才是真正的做到了“以学生学习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从而避免外在式的教学。
3.唤醒生命,学校文化建设为学生对话服务。
学校的所有元素都在和学生对话,学校文化的点点滴滴都应该发挥唤醒生命的功能。英国的夏山学校早成了儿童乐园的代名词,在教育史上熠熠闪光,值得每一所从“心”修复孩子对话能力的学校去汲取经验和教训。学校的所有设施究竟是学生的还是学校的呢?钢琴可不可以摆在敞厅里供学生随时摆弄?该不该提供一个沙堆或秋千什么的让不想上课的孩子自由玩耍?语数不及格但会木工活的孩子该不该发毕业证?各种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如何为学生生活和发展服务,值得一个学校的顶层设计者深思。
活动会唤醒生命,哪些活动已经成为了一个学校的惯式动作并成为了传统的校本课程?演讲、课本剧、书法、小制作……举不胜举的学校活动都可以被一个学校选择为精品活动,进而打造为精品课程,成为一种文化景观,成为一种唤醒师生生命的力量。
集体人格会濡染一种品格,形成一种能量。校园文化建设的极致就是形成一种集体的人格,所以大多的名校都喜欢提“XX人”,如“北大人”“清华人”等等。意思就是说,这样的学校已经具备了区别于其他任何学校的标志性品格。这样的学校已经将办学理念彻底地贯彻到了工作的方方面面,对学生的影响将是终生的。换句话说,这样的学校已经形成了唤醒生命的一种机制,可以批量复制出具备某种生命硬度的社会能量,给学生提供了一种与世界对话的工具。这样的学校其实无需苛求它给上一级学校输送了多少应试的学生,考量它办学质量的主体已经是社会本身。
当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带着一种正能量走向未来的时候,这样的小学教育已经给社会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我以为,小学教育,若能真的从“心”修复学生与世界对话的能力,其站位就不会低,其方向就不会错,若这样的学校多了,这样的学生多了,中国梦——一个和谐如诗的社会也就距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参考文献
[1]曹世潮.心时代[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余秋雨.何为文化[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
[3][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4]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马玉兰,重庆市沙坪坝区覃家岗小学教导处副主任。【链接】
中国梦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2013年3月1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三个必须”: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三个共享”: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三个自信”: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摘要】“小学教育成人化”现象剥夺了孩子与世界亲密对话的机会,削弱了与世界对话的能力,所以,小学教育亟待回归到“人的成长”这个正常轨道上面来,对偏离教育本真的种种做法来一次大的“修复”行动。小学教育,若能真的从“心”修复学生与世界对话的能力,其站位就不会低,其方向就不会错,若这样的学校多了,这样的学生多了,中国梦——一个和谐如诗的社会也就距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关键词】教育;小学;成长;对话;中国梦
人一生的成长史犹如人类社会的成长史,小学阶段的孩子就像原始社会那样用神话的方式理解这个世界,马克思对“神话”的阐释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的实际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由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要尊重小学生理解世界的方式,它是别于成人世界的,以想象为基本策略;二是小学阶段是培养一个人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黄金时期。人从有意识开始就在以自己的方式与世界对话,小学生与世界对话的能力是需要呵护的,决不能以成人的思维模式来主宰孩子的自主成长与自然成长。虽说卢梭的“天赋自然生长论”与杜威的“教育即生长论”都有待商榷,但“小学教育成人化”现象剥夺了孩子与世界亲密对话的机会,削弱了与世界对话的能力,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滋养“心根”的真教育逐渐沦丧,而应试和社会规范让我们把一个个小学生塑造成为我们成人想要的“好孩子”,听话、爱学习、不捣蛋就成了我们不少小学追求的教育目标。至于影响孩子一生的与这个世界密切对话的能力(如想象力、创造力、批判精神等)却被我们旁落了。
小升初取消考试,这是一个功德无量的举措,但现实中不少初中学校仍在改头换面搞应试录取。取消考试后究竟该怎么办,成了学术的真空地带。于是,太多的小学学校还是在原来的轨道上惯性运行。以片面的分数和一些技能考级来取代一个孩子与世界对话能力的培养,无异于杀鸡取卵,这对“中国梦”的实现不但无益,且是“起好心办坏事”。为了教育梦,我不得不大力呼吁在小学阶段努力从“心”培养孩子与世界对话的能力。
一、修复:一个沉重的话题
孩子本来就具备与世界良性对话的机理,但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反而被破坏和阻隔了。科学无力解释这个现象,那就是孩子天然具备一个理解世界的精神胚胎,孩子并非一张白纸,这个精神胚胎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帮助他与世界对话。但我们成人往往不承认这一点,以为孩子的一切能力都是后天的成人给予的。读懂了孩子才能真的读懂教育,不能读懂孩子的教师就只能戕害孩子的心灵和阻隔孩子的心智成长。比如,小孩子都是很自我的,对此,不少教师就理解为自私,错误的以为“人之初性本恶”。其实,一个自我的人才能为自己做出选择和承担责任,小学生应该是最敢于挑战权威的。《皇帝的新装》里面敢说出真话的就是一位小孩,当然你可以认为那是一位不谙世事的天真小孩,甚至可以认为他是一位很自我的小孩,但试想,一个唯唯诺诺不敢自我的小孩敢于在那种场合说出那样的真话么?就是这样的孩子,敢于说出真话,没有恐惧和内疚,坦坦荡荡做人,既要让别人有尊严地活着,更要让自己有尊严地活着,这种人文景观在成人世界里面是多么的珍贵!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究竟该支持呵护还是按成人的观点来重新“塑造”?
再如,小学生的思维模式往往是想象性的,整体性的,如前所述,与原始社会以神话的方式把握世界有相似性。与风筝为伴,憧憬飞翔的快乐,是孩子天性使然,所以鲁迅先生才在《风筝》里面对自己伤害了弟弟那么内疚。与动物为伍,感受生命的活力,尊重生存的权利,是正常儿童的本性行为,但我们的成人世界就大多不顾及人之以外的生命,所以史怀泽才发出了“敬畏生命”的呼声。地球究竟是圆的还是平的,孩子当然要说是平的,因为孩子的经验里面地球从来就没有“圆”过。孩子看电影里面的人物就喜欢区分“好人”和“坏人”,因为孩子是整体把握,不喜欢条分缕析,分析能力还不够精准和细腻。
小学生如此这般的思维模式和心智需求在学校往往不被尊重。经典电影和影音视频从学校慢慢消失了,冷冰冰的文本成了孩子与世界对话的唯一通道。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被以“安全”的名义逐渐取消,背着大书包上学和放学后赶做作业就成了小学生的常态生活。心绪糟糕也不准旷课,为求得被重视的“捣蛋”被冠以“违反纪律”的名义被处分,喜欢异性就是“早熟”或“品质问题”,海量阅读被怀疑“不务正业”,醉心科技则“贪玩成性”,不从众则“异类”,不尊长则“负心”……儿童内在的成长需求被忽视以后,剩下的就是成人(老师)制定的游戏规则,在此等规则下,孩子都是弱者。
狂妄自大的成人蛮横地在儿童的精神世界指手画脚,在这场教育对话的演出中,成人扮演了一个不谙世事的蹩脚演员,而真印证了蒙台梭利那句话“儿童是成人之父”。只是在这场旷日持久的伤害中,孩子默默地承受着成人的无理取闹。
所以,小学教育亟待回归教育的初衷,回到“人的成长”这个正常轨道上面来,对偏离教育本真的种种做法急需一次大的“修复”行动。
二、对话:一种活着的姿态
人一辈子都在与世界对话,换句话说,对话是人活着的必然姿态。一个人的对话能力与其幸福指数成正比例,学会对话,就是学会生活。儿童在小学阶段所培养起来的对话能力将影响一生,教师与学生的对话生态会被学生克隆到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针对小学生的特点,以下策略都是必要的。
1.接纳学生,给师生对话提供前提条件。
接纳就是理解和接受,它体现为一种尊重和爱。教师接纳学生,就是要是关注和认同每一个学生,甚至是宽容每一个学生(这一点考量教师的人格)。作为教师,不仅要接纳乖顺听话的学生,更要接纳那些“问题”学生。接纳意味着用心灵去感动心灵,用生命去点燃生命,用智慧去开启智慧,这是生命与生命对话的必然状态。
教师要充分抓住每一次机会去表示接纳的态度。如抽一些课外时间与学生一起活动,了解并关心他们的生活,利用“最近感觉怎么样?”“我能帮什么忙吗?”“你可以表达你自己的想法和感觉”“你要相信自己的判断”等这些简单的话语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他们在教师生活中是重要的一部分。 微笑也是一种“接纳”行为。运用简单的手势(可以用竖起大拇指、OK的手势、放松的动作或简单的招手)来与学生问好或道再见,从而有效地传达接纳的信息。
有人说,学生如果没有被接纳感和归属感,那么就如同人类被剥夺了水和食物一样,逐渐耗尽直至死亡,可见接纳问题的重要性。“接纳”并不是喜欢,教师不可能喜欢每个学生(这样当然最好),但必须无条件地接纳每个学生,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其固有的价值。被接纳了的学生,即便是在进步缓慢或犯错误的时候也会觉得自己被别人需要,对别人有价值。由于小学生的心灵都是脆弱的,因此所有教职员工都该学会表示“接纳”的技术,就连食堂厨师、校园清洁工和大门门卫都该学会这门技术。
2.注重体验,与知识有效对话。
小学教学,若从概念出发进行教学,往往举步维艰。新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让不少教师操作起来也捉襟见肘。如何让小学生与知识有效对话,是一个宏大而重要的话题。概念的建构究竟是靠反复的演练还是深切的体验呢,从心理学的视角看,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让学生体验。即提供与这些概念相配对的实物或者情境,通过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去形成内心体验,综合成心理感受,进而形成对概念的认知。
300年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就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体验式教学使学生长期身临其境或者如临其境,让学生经由鲜明具体的形象(包括直接和间接形象),既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顿悟,又激发学习的情绪和兴趣。这也是符合小学生的年龄段特征要求的。
教学作为一种认知活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是裹附在一起的,两者难以偏废其一。“亲其师,信其道”的现象在小学阶段特别明显,体验式教学还包含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这一特殊的交际中,信息回路和情感回路两条沟通的回路都同等重要,信息回路负责知识的传递和反馈,而情感回路负责情绪情感的沟通。在小学阶段,情感回路的重要性就显得特别重要,教师的表情和所有姿体语言所体现的情感元素都会被学生收录在心,故此,小学教师给学生一辈子的精神生活的影响就尤为深远。作为教师一定要清楚,小学生到校学习,不止是在吸纳知识接受文化,更是在师生交往中体验做人和学会生活。
关注学生的体验,就是在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当我们把视角置换到学生的内心体验的时候,作为成年人的教师才是真正的做到了“以学生学习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从而避免外在式的教学。
3.唤醒生命,学校文化建设为学生对话服务。
学校的所有元素都在和学生对话,学校文化的点点滴滴都应该发挥唤醒生命的功能。英国的夏山学校早成了儿童乐园的代名词,在教育史上熠熠闪光,值得每一所从“心”修复孩子对话能力的学校去汲取经验和教训。学校的所有设施究竟是学生的还是学校的呢?钢琴可不可以摆在敞厅里供学生随时摆弄?该不该提供一个沙堆或秋千什么的让不想上课的孩子自由玩耍?语数不及格但会木工活的孩子该不该发毕业证?各种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如何为学生生活和发展服务,值得一个学校的顶层设计者深思。
活动会唤醒生命,哪些活动已经成为了一个学校的惯式动作并成为了传统的校本课程?演讲、课本剧、书法、小制作……举不胜举的学校活动都可以被一个学校选择为精品活动,进而打造为精品课程,成为一种文化景观,成为一种唤醒师生生命的力量。
集体人格会濡染一种品格,形成一种能量。校园文化建设的极致就是形成一种集体的人格,所以大多的名校都喜欢提“XX人”,如“北大人”“清华人”等等。意思就是说,这样的学校已经具备了区别于其他任何学校的标志性品格。这样的学校已经将办学理念彻底地贯彻到了工作的方方面面,对学生的影响将是终生的。换句话说,这样的学校已经形成了唤醒生命的一种机制,可以批量复制出具备某种生命硬度的社会能量,给学生提供了一种与世界对话的工具。这样的学校其实无需苛求它给上一级学校输送了多少应试的学生,考量它办学质量的主体已经是社会本身。
当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带着一种正能量走向未来的时候,这样的小学教育已经给社会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我以为,小学教育,若能真的从“心”修复学生与世界对话的能力,其站位就不会低,其方向就不会错,若这样的学校多了,这样的学生多了,中国梦——一个和谐如诗的社会也就距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参考文献
[1]曹世潮.心时代[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余秋雨.何为文化[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
[3][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4]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马玉兰,重庆市沙坪坝区覃家岗小学教导处副主任。【链接】
中国梦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2013年3月1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三个必须”: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三个共享”: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三个自信”: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