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长期战争年代中,我军基本上是在武器装备极为低劣的情况下进行作战的,火力打击能力非常弱。在此种情况下,敌军构筑的各种碉堡就成了我军夺取胜利的极大障碍。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梁士英,以身体堵枪眼的黄继光、许家朋、李家发都是在攻击敌碉堡时牺牲的。这些形似“乌龟壳”的碉堡给我军造成很大伤亡,也正是在一次次攻打碉堡战中,我军积累了宝贵的战术经验——
敌碉堡的类型
我们平时所说的碉堡,实际上有两种不同的工事。一种俗称“炮楼”,多用砖、石、混凝土等建筑材料构筑,都是两层以上的高大工事,有圆形、方形、多角形等数种形状,多用于射击和瞭望。这种碉堡在抗日战争时期最为常见,侵华日军大量构筑这种工事,用以封锁、分割我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多是运动战。所以敌军使用这种“炮楼”的机会较少。但阎锡山曾在山西太原附近大量构筑这种工事,用以抵挡我军进攻。
而另一种工事应准确地称为“地堡”,是指用来供步枪、机枪射击用的有掩盖的低矮工事(通常为一层),多由土木、砖石、金属或钢筋混凝土等构筑,通常为圆形,用于掩护重要目标、封锁街巷、道路和开阔地。如果地堡加以严密伪装即可形成暗堡,可以提高火力打击的突然性。地堡构筑简单,目标低矮,不易被发现,其生存能力大大高于多层的高大碉堡。因此,这种工事在全世界范围内各个时期都使用得极为广泛,解放战争时期也不例外。
不论是炮楼还是地堡,顶部多为圆形(侵华日军修筑的碉堡多为平顶),加上非常坚固,因此被我军戏称为“乌龟壳”。在碉堡周围一般还设有防御设施,如鹿砦、铁丝网、雷场等。日军还曾在碉堡周围大量挖掘阻绝壕,上置吊桥,在遇到攻击时拉起吊桥阻挡我军通过。
我军打碉堡的几种“特种武器”
战争年代我军的武器装备非常差,只有步/机枪、手榴弹、炸药和少量火炮,这使得我军打敌碉堡的难度非常大。除了少数情况下可以用炮火摧毁敌碉堡外,更多时候都是靠步兵手中的手榴弹和炸药来解决问题。本文仅主要介绍我军利用手榴弹和炸药炸毁碉堡的情况,而用直射火炮或火箭筒打碉堡的情况在此暂不涉及。
手榴弹和炸药包大家都非常熟悉,不再赘述。这里只介绍几种由我军战士自己创造的“特种武器”:一种是炸药手榴弹,也称为“强力手榴弹”,即将盛满炸药的小布袋绑在手榴弹弹体上,靠手榴弹爆炸引爆炸药以加大威力,用于摧毁防护力比较弱的小碉堡;第二种是长杆手榴弹,在2~3m长的竹竿或木杆顶部捆绑3~4个手榴弹组成集束手榴弹,用以插入射孔壁较厚的敌碉堡;第三种是长杆烟熏弹,即在长木杆或竹竿的一端固定手榴弹拉发引信,以少量炸药和发烟物包裹引信,使用时使引信发火并插入敌工事内,将敌熏出趁机消灭。
此外,我军还使用过“辣椒面炮弹”,即将追击炮弹内装一部分辣椒面,打到敌碉堡上风方位爆炸,辣椒面燃烧形成刺激性烟雾,使敌不能组织有效抵抗而被迫退出碉堡或投降,其可以看作一种原始的“催泪弹”。我军著名神炮手——赵章成就曾经使用过这种炮弹。下面介绍两种我军打碉堡的战术运用。
我军打碉堡战术之一:火力掩护与爆破相结合
在没有炮兵或步兵直射火炮、火箭筒支援的情况下,我军步兵攻击敌碉堡必须进行很好的组织,将火力掩护和爆破行动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完成任务。
在敌地堡不太坚固时,我军曾采取以重机枪或高射机枪从侧面(敌碉堡射击死角)集中火力打敌地堡射孔,一番猛烈射击,将敌地堡射孔从侧面击毁打烂,使敌不敢利用射孔而退出地堡。笔者在一部纪录片中,曾看到这种射孔被打烂的地堡,除射孔被打烂外,其他部分基本完好,敌守兵很可能被迫逃离了地堡。在运用这种方法时,以用威力较大的重机枪为宜,大口径高射机枪更佳,可以迅速击毁敌射孔。但这种方法对弹药消耗比较大,在没有充足弹药保障时不能采用,因此在我军历史上应用并不多,主要是在解放战争后期使用。
根据东北野战军第2纵队总结的打敌地堡经验,在攻击之前一定要很好地侦察敌地堡周围的地形。首先要确定敌地堡射孔的方向和火力封锁区,以此来确定其射击死角位置,以便在攻击时加以利用,接着确定接近地堡的道路和可用来作为掩蔽的有利地形,最后选定担任火力掩护任务的机枪的射击位置。如果在敌人未发现我攻击部队时,可不进行火力掩护而采用偷袭手段攻击,但应做好转为强攻的准备。
当敌地堡已发现我攻击部队时,要进行有效的火力掩护,否则就会受到严重伤亡而不能达成目的。对敌单个地堡进行攻击时,火力掩护有3种方式:地形好时,在我掩护火力不妨碍爆破手(即向敌地堡投送炸药的攻击人员)接敌运动条件下,应保持不间断的火力射击,使敌无法射击阻止爆破手接近,直到解决敌人为止;如掩护火力对爆破手接敌运动的最后阶段有妨碍时,则以机枪连续进行点射方式射击封锁射孔,爆破手利用敌火力射击间隙运动,运动到距地堡约10m时,机枪抬高枪口进行连发快速射击,爆破手听到连发射击声后迅速跃进,猛扑地堡进行爆破;当地形不好只能正面攻击时,组织机枪火力封锁敌射孔从正面掩护爆破手强行攻击,等爆破手接近地堡时,机枪火力转向地堡两侧,爆破手应注意观察,随后迅速跃进爆破敌地堡。这里的要点是,爆破手必须充分利用火力掩护的效果,瞅准时机迅速前进,才能完成任务。
当打敌地堡群时,由于敌地堡之间可进行相互之间的火力掩护与支援,因而难度非常大。对此,东野2纵采取的是“突破一点、再及其余”的战术。首先打最突出最暴露的地堡,方法与打单个地堡基本相同,但要注意压制邻近地堡的火力。打下后,作为继续攻击的依托,逐步解决其他地堡。敌地堡之间有交通壕连接,可利用交通壕接近其他地堡,但绝不可进入壕内(交通壕通向地堡入口,且较平直,敌如占领入口射击,我爆破手在壕内将无法躲避),而应利用交通壕侧面之土埂运动,接近敌地堡。最好能绕至地堡背后门口处投弹,逼敌缴械投降。靠近房屋的地堡不易接近,可以登上屋顶向下投掷爆破器材将地堡炸毁。如敌地堡附近地形开阔,绝不可众多人员一拥而上,用1~2名战士即可解决地堡,人多反而会因目标大而招致伤亡。
在组织机枪火力对敌地堡射孔进行封锁时,应明确每挺机枪的目标和任务,以使火力持续有效。根据经验,1挺重机枪即可封锁1个射孔,1挺轻机枪封锁1个射孔火力不足,以3挺轻机枪封锁2个射孔比较适合,其中1挺作为机动火力封锁对我军威胁最大的射孔,也可在1挺机枪发生故障时火力不致中断。轻机枪射击时,还应采取轮番射击和3~5发短点射方式射击,比狂扫式齐射准确且节省弹药。
爆破手在攻击时应轻装,不带枪支,每人带1包炸药及数枚手榴弹,以提高运动速度。手榴弹可用来形成爆炸
敌碉堡的类型
我们平时所说的碉堡,实际上有两种不同的工事。一种俗称“炮楼”,多用砖、石、混凝土等建筑材料构筑,都是两层以上的高大工事,有圆形、方形、多角形等数种形状,多用于射击和瞭望。这种碉堡在抗日战争时期最为常见,侵华日军大量构筑这种工事,用以封锁、分割我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多是运动战。所以敌军使用这种“炮楼”的机会较少。但阎锡山曾在山西太原附近大量构筑这种工事,用以抵挡我军进攻。
而另一种工事应准确地称为“地堡”,是指用来供步枪、机枪射击用的有掩盖的低矮工事(通常为一层),多由土木、砖石、金属或钢筋混凝土等构筑,通常为圆形,用于掩护重要目标、封锁街巷、道路和开阔地。如果地堡加以严密伪装即可形成暗堡,可以提高火力打击的突然性。地堡构筑简单,目标低矮,不易被发现,其生存能力大大高于多层的高大碉堡。因此,这种工事在全世界范围内各个时期都使用得极为广泛,解放战争时期也不例外。
不论是炮楼还是地堡,顶部多为圆形(侵华日军修筑的碉堡多为平顶),加上非常坚固,因此被我军戏称为“乌龟壳”。在碉堡周围一般还设有防御设施,如鹿砦、铁丝网、雷场等。日军还曾在碉堡周围大量挖掘阻绝壕,上置吊桥,在遇到攻击时拉起吊桥阻挡我军通过。
我军打碉堡的几种“特种武器”
战争年代我军的武器装备非常差,只有步/机枪、手榴弹、炸药和少量火炮,这使得我军打敌碉堡的难度非常大。除了少数情况下可以用炮火摧毁敌碉堡外,更多时候都是靠步兵手中的手榴弹和炸药来解决问题。本文仅主要介绍我军利用手榴弹和炸药炸毁碉堡的情况,而用直射火炮或火箭筒打碉堡的情况在此暂不涉及。
手榴弹和炸药包大家都非常熟悉,不再赘述。这里只介绍几种由我军战士自己创造的“特种武器”:一种是炸药手榴弹,也称为“强力手榴弹”,即将盛满炸药的小布袋绑在手榴弹弹体上,靠手榴弹爆炸引爆炸药以加大威力,用于摧毁防护力比较弱的小碉堡;第二种是长杆手榴弹,在2~3m长的竹竿或木杆顶部捆绑3~4个手榴弹组成集束手榴弹,用以插入射孔壁较厚的敌碉堡;第三种是长杆烟熏弹,即在长木杆或竹竿的一端固定手榴弹拉发引信,以少量炸药和发烟物包裹引信,使用时使引信发火并插入敌工事内,将敌熏出趁机消灭。
此外,我军还使用过“辣椒面炮弹”,即将追击炮弹内装一部分辣椒面,打到敌碉堡上风方位爆炸,辣椒面燃烧形成刺激性烟雾,使敌不能组织有效抵抗而被迫退出碉堡或投降,其可以看作一种原始的“催泪弹”。我军著名神炮手——赵章成就曾经使用过这种炮弹。下面介绍两种我军打碉堡的战术运用。
我军打碉堡战术之一:火力掩护与爆破相结合
在没有炮兵或步兵直射火炮、火箭筒支援的情况下,我军步兵攻击敌碉堡必须进行很好的组织,将火力掩护和爆破行动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完成任务。
在敌地堡不太坚固时,我军曾采取以重机枪或高射机枪从侧面(敌碉堡射击死角)集中火力打敌地堡射孔,一番猛烈射击,将敌地堡射孔从侧面击毁打烂,使敌不敢利用射孔而退出地堡。笔者在一部纪录片中,曾看到这种射孔被打烂的地堡,除射孔被打烂外,其他部分基本完好,敌守兵很可能被迫逃离了地堡。在运用这种方法时,以用威力较大的重机枪为宜,大口径高射机枪更佳,可以迅速击毁敌射孔。但这种方法对弹药消耗比较大,在没有充足弹药保障时不能采用,因此在我军历史上应用并不多,主要是在解放战争后期使用。
根据东北野战军第2纵队总结的打敌地堡经验,在攻击之前一定要很好地侦察敌地堡周围的地形。首先要确定敌地堡射孔的方向和火力封锁区,以此来确定其射击死角位置,以便在攻击时加以利用,接着确定接近地堡的道路和可用来作为掩蔽的有利地形,最后选定担任火力掩护任务的机枪的射击位置。如果在敌人未发现我攻击部队时,可不进行火力掩护而采用偷袭手段攻击,但应做好转为强攻的准备。
当敌地堡已发现我攻击部队时,要进行有效的火力掩护,否则就会受到严重伤亡而不能达成目的。对敌单个地堡进行攻击时,火力掩护有3种方式:地形好时,在我掩护火力不妨碍爆破手(即向敌地堡投送炸药的攻击人员)接敌运动条件下,应保持不间断的火力射击,使敌无法射击阻止爆破手接近,直到解决敌人为止;如掩护火力对爆破手接敌运动的最后阶段有妨碍时,则以机枪连续进行点射方式射击封锁射孔,爆破手利用敌火力射击间隙运动,运动到距地堡约10m时,机枪抬高枪口进行连发快速射击,爆破手听到连发射击声后迅速跃进,猛扑地堡进行爆破;当地形不好只能正面攻击时,组织机枪火力封锁敌射孔从正面掩护爆破手强行攻击,等爆破手接近地堡时,机枪火力转向地堡两侧,爆破手应注意观察,随后迅速跃进爆破敌地堡。这里的要点是,爆破手必须充分利用火力掩护的效果,瞅准时机迅速前进,才能完成任务。
当打敌地堡群时,由于敌地堡之间可进行相互之间的火力掩护与支援,因而难度非常大。对此,东野2纵采取的是“突破一点、再及其余”的战术。首先打最突出最暴露的地堡,方法与打单个地堡基本相同,但要注意压制邻近地堡的火力。打下后,作为继续攻击的依托,逐步解决其他地堡。敌地堡之间有交通壕连接,可利用交通壕接近其他地堡,但绝不可进入壕内(交通壕通向地堡入口,且较平直,敌如占领入口射击,我爆破手在壕内将无法躲避),而应利用交通壕侧面之土埂运动,接近敌地堡。最好能绕至地堡背后门口处投弹,逼敌缴械投降。靠近房屋的地堡不易接近,可以登上屋顶向下投掷爆破器材将地堡炸毁。如敌地堡附近地形开阔,绝不可众多人员一拥而上,用1~2名战士即可解决地堡,人多反而会因目标大而招致伤亡。
在组织机枪火力对敌地堡射孔进行封锁时,应明确每挺机枪的目标和任务,以使火力持续有效。根据经验,1挺重机枪即可封锁1个射孔,1挺轻机枪封锁1个射孔火力不足,以3挺轻机枪封锁2个射孔比较适合,其中1挺作为机动火力封锁对我军威胁最大的射孔,也可在1挺机枪发生故障时火力不致中断。轻机枪射击时,还应采取轮番射击和3~5发短点射方式射击,比狂扫式齐射准确且节省弹药。
爆破手在攻击时应轻装,不带枪支,每人带1包炸药及数枚手榴弹,以提高运动速度。手榴弹可用来形成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