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化基础课程脱节,专业课程内容重复,课程评价标准趋同,是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简要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厘清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加强课程内容衔接、架构贯通的多渠道课程评价体系。
[关 键 词] 中高职;课程衔接;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0-0130-02
近年来,我国正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努力构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形成“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和“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作为现代职教体系的基轴——中高职专业的有效衔接,已经被业内充分认识并上升到政策层面,成为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极为迫切的政策诉求。而课程是实施专业衔接、实现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因此,中高职衔接,本质是中高职专业课程的衔接,本文主要从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有关问题出发,试图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主要问题
(一)中高职课程内容衔接不到位
1.文化基础课程脱节
中高职都开设文化基础课程,主要是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打基础。目前,很多中等职业学院的教育侧重点在于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与基本操作的规范化发展,对理论的学习只是停留在“了解”的基础上,并不要求学生对专业的理论课程进行深层次的掌握。但是在高等职业学院的教育中,学生要想学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容,就要首先明确其专业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但是中职生在理论基础方面并不合格,使其在高职的学习中较为吃力[1]。就算是学生在中职和高职中学习的同一专业,同样会感觉在课程衔接方面较为不顺,高职的教学难度明显提升。对近三届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对口单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中职学校数学、英语课时不足。由于中职降低了对学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导致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进人高职后学习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课程时适应不了高职的教学要求[2]。
2.专业课程内容重复
在如今中专职业学院的课程教育中,许多相似的中高职专业课程内容存在较多的重复现象。中职和高职的教育是两种层次的,在教学难度、深度上都有所区别,因此,其在课程教育内容中也应有有所区分,能够根据学生层次、能力等的不同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使得中职与高职的专业教育在本质上有区别,避免教材相近或者相同。
另外,在这种现象中,还存在一个较为现实的因素,就是中职学生与高职学生的素质是不同的,因此,学习计划的制订也应按照相应学生的水平进行合理的规划。“据湖南省有关统计,中高职院校同一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重复率高达30%以上。[3]”对中职学生来讲,课程内容重复是一种低层次知识的重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降低了职业学校的教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中高职课程评价标准趋同
中高职课程内容存在一定比例的重复,其中有一个原因是教师无从判断和把握如何把同样的教学内容传授给中职、高职或是中高职贯通的学生[4]。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尚未形成有针对性的中职和高职课程评价标准。职业教育课程评价是在收集和利用相关信息的基础上,依据一定标准对课程计划、组织实施和结果与预定目标相符合的程度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5]。课程评价可以起到诊断、激励、调控和决策等作用,确保课程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动态循环的反馈回路。课程评价的评价主体不仅包括课程开发的参与主体,还包括教学管理部门、用人单位、专家委员会、学生与家长。根据评价的阶段又可分为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根据笔者调查的几所学校,特别是中职学校,大多数的评价偏向总结性评价,而忽视学生平时的努力和各阶段的进步状况,导致在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以考试为中心,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在课程内容评价方面,总体来讲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策略、學习习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等难以量化的内容。高职院校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现象依然存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应该是实践要求比较高的一个专业,但是在考核中,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对知识的实际应用重视不够,实践考核比重仅占课程评价的30%~40%。在实践考核上,没有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确定基本技能和综合专业技能评价,而是通过实践报告来确定学生的成绩,实践报告是学生自己动手还是参考他人而来无从得知。
二、加强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对策
(一)厘清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教育的前进方向和动力,也是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课程与教学设计与安排的起点。所以中高职课程衔接也必须以厘清二者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将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有机衔接起来,使其课程衔接水到渠成。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都属于职业教育范畴,因此不管是中等职业学校还是高等职业院校,其培养目标的制订都不能离开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同时,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又是职业教育中两个不同的层次,所以其培养目标也应该存在层次上的差别和不同,要体现层次性特点。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技术工人,而高等职业教育则是旨在培养技术工程师级别的人才。培养目标落实于课程目标,因此中高职课程目标上应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体现在培养人才的类型上,而区别主要表现在培养人才的层次和等级上。
(二)加强课程内容衔接
职业教育课程包括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大类。中高职教育课程内容的衔接主要是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方面的衔接。
1.文化基础课程内容的衔接
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中包含中职阶段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计算机应用基础等7门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是中职教育对文化基础课程内容进行选择与组织的主要依据。中职教育要在“够用、实用”的基础上,对普通文化课程内容进行一定调整,适当扩大普通文化课程内容的覆盖面,使学生在中职阶段习得的普通文化知识在满足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适应进入高职继续学习的需要。 高职院校在普通文化课程内容的定位和选择上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中等职业学校的交流与沟通,研究中等职业学校普通文化课程的实施现状,研究中等职业学校同类或类似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找出中职学生在课程中的弱点与擅长的部分。提升普通文化课程中对学生知识的渗透,以及缩短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中普通文化课程衔接的“差距”。然后,结合中等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以及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普通文化课程的内容,改进和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普通文化课的内容,重点是文化基础课的填补和重构。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普通文化课程内容的衔接,为高职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2.专业课程内容的衔接
专业课程内容是中高职教育课程内容的主体。中高职教育专业课程内容要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体现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把职业能力对应的知识、技能等要求作为主要内容,对中高职教育的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整体调整和优化。首先,要分别对中高职教育对应的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细化,筛选出应掌握的职业能力。其次,对筛选出的职业能力进行分解,细化为工作过程所需的知识、技能、素质和态度。根据教学的可行性、工作工程的连续性,对职业能力对应的知识、技能、素质和态度进行取舍、补充。最后,中高职院校分别按照各教育层次对应的职业能力、知识、技能等选择和组合各自的专业课程内容,实现中高职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层次衔接。
同时,根据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对中高等职业教育水平的要求,将专业课程内容与专业标准联系起来,实现高职高专专业课程内容的衔接。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分别将国家制订的职业资格四级和三级对职业道德、知识和技能的要求纳入国家职业标准专业课程内容中,将课程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联系起来。因此,通过在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关于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设计,规划和组织高职教育专业课程内容,能够有效实现高职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纵向衔接,使之符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级别,并对应专业课程内容的要求。
(三)架构贯通的、多渠道的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要有利于课程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要着眼于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发展,特别要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课程评价不仅要评价教学过程,还要评价教学过程与实际生产过程的对接程度、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吻合度以及与终身学习的对接程度。
课程评价应该要采取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纸笔考核评价与实践考核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教师、学生、用人单位、社会相结合的多元主体评价。教师和学生的课程评价是检验课程的有效性;用人单位的评价是检验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情况;社会评价是检验学生的社会适应度等等[6]。这种多元主體的评价才会使课程评价更全面、更准确。在课程的评价考核上可以以学分制转换为渠道将中高职动态的衔接起来。学分制是一种修满规定数量的学分就可以毕业的教学管理制度。如果各级各类的中高职院校相互认可学科学分,并且能够在其中“自由通行”,那么学分制的转换可以解决因生源复杂而带来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麻烦。中职教育所取得的相关课程的成绩包括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可以通过学分的转换以免修重复课程的内容。总之,通过课程评价的衔接,能够对中高职的衔接局部或整体作出价值判断,并进行适当的调整、改进,以达到质量保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育锋,周凤华.中高职课程衔接:来自实践的诉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4):30-34.
[2]邢江勇.中高职应用电子专业课程体系衔接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12-16.
[3]王宇波.北京市中高职衔接的现实进展与模式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5):27-32.
[4]梁成艾.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2:38.
[5]王育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福建省为例[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230.
[6]路海萍.职业教育概论[M].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1:100.
[关 键 词] 中高职;课程衔接;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0-0130-02
近年来,我国正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努力构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形成“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和“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作为现代职教体系的基轴——中高职专业的有效衔接,已经被业内充分认识并上升到政策层面,成为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极为迫切的政策诉求。而课程是实施专业衔接、实现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因此,中高职衔接,本质是中高职专业课程的衔接,本文主要从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有关问题出发,试图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主要问题
(一)中高职课程内容衔接不到位
1.文化基础课程脱节
中高职都开设文化基础课程,主要是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打基础。目前,很多中等职业学院的教育侧重点在于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与基本操作的规范化发展,对理论的学习只是停留在“了解”的基础上,并不要求学生对专业的理论课程进行深层次的掌握。但是在高等职业学院的教育中,学生要想学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容,就要首先明确其专业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但是中职生在理论基础方面并不合格,使其在高职的学习中较为吃力[1]。就算是学生在中职和高职中学习的同一专业,同样会感觉在课程衔接方面较为不顺,高职的教学难度明显提升。对近三届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对口单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中职学校数学、英语课时不足。由于中职降低了对学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导致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进人高职后学习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课程时适应不了高职的教学要求[2]。
2.专业课程内容重复
在如今中专职业学院的课程教育中,许多相似的中高职专业课程内容存在较多的重复现象。中职和高职的教育是两种层次的,在教学难度、深度上都有所区别,因此,其在课程教育内容中也应有有所区分,能够根据学生层次、能力等的不同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使得中职与高职的专业教育在本质上有区别,避免教材相近或者相同。
另外,在这种现象中,还存在一个较为现实的因素,就是中职学生与高职学生的素质是不同的,因此,学习计划的制订也应按照相应学生的水平进行合理的规划。“据湖南省有关统计,中高职院校同一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重复率高达30%以上。[3]”对中职学生来讲,课程内容重复是一种低层次知识的重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降低了职业学校的教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中高职课程评价标准趋同
中高职课程内容存在一定比例的重复,其中有一个原因是教师无从判断和把握如何把同样的教学内容传授给中职、高职或是中高职贯通的学生[4]。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尚未形成有针对性的中职和高职课程评价标准。职业教育课程评价是在收集和利用相关信息的基础上,依据一定标准对课程计划、组织实施和结果与预定目标相符合的程度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5]。课程评价可以起到诊断、激励、调控和决策等作用,确保课程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动态循环的反馈回路。课程评价的评价主体不仅包括课程开发的参与主体,还包括教学管理部门、用人单位、专家委员会、学生与家长。根据评价的阶段又可分为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根据笔者调查的几所学校,特别是中职学校,大多数的评价偏向总结性评价,而忽视学生平时的努力和各阶段的进步状况,导致在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以考试为中心,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在课程内容评价方面,总体来讲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策略、學习习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等难以量化的内容。高职院校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现象依然存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应该是实践要求比较高的一个专业,但是在考核中,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对知识的实际应用重视不够,实践考核比重仅占课程评价的30%~40%。在实践考核上,没有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确定基本技能和综合专业技能评价,而是通过实践报告来确定学生的成绩,实践报告是学生自己动手还是参考他人而来无从得知。
二、加强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对策
(一)厘清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教育的前进方向和动力,也是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课程与教学设计与安排的起点。所以中高职课程衔接也必须以厘清二者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将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有机衔接起来,使其课程衔接水到渠成。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都属于职业教育范畴,因此不管是中等职业学校还是高等职业院校,其培养目标的制订都不能离开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同时,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又是职业教育中两个不同的层次,所以其培养目标也应该存在层次上的差别和不同,要体现层次性特点。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技术工人,而高等职业教育则是旨在培养技术工程师级别的人才。培养目标落实于课程目标,因此中高职课程目标上应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体现在培养人才的类型上,而区别主要表现在培养人才的层次和等级上。
(二)加强课程内容衔接
职业教育课程包括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大类。中高职教育课程内容的衔接主要是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方面的衔接。
1.文化基础课程内容的衔接
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中包含中职阶段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计算机应用基础等7门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是中职教育对文化基础课程内容进行选择与组织的主要依据。中职教育要在“够用、实用”的基础上,对普通文化课程内容进行一定调整,适当扩大普通文化课程内容的覆盖面,使学生在中职阶段习得的普通文化知识在满足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适应进入高职继续学习的需要。 高职院校在普通文化课程内容的定位和选择上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中等职业学校的交流与沟通,研究中等职业学校普通文化课程的实施现状,研究中等职业学校同类或类似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找出中职学生在课程中的弱点与擅长的部分。提升普通文化课程中对学生知识的渗透,以及缩短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中普通文化课程衔接的“差距”。然后,结合中等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以及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普通文化课程的内容,改进和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普通文化课的内容,重点是文化基础课的填补和重构。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普通文化课程内容的衔接,为高职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2.专业课程内容的衔接
专业课程内容是中高职教育课程内容的主体。中高职教育专业课程内容要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体现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把职业能力对应的知识、技能等要求作为主要内容,对中高职教育的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整体调整和优化。首先,要分别对中高职教育对应的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细化,筛选出应掌握的职业能力。其次,对筛选出的职业能力进行分解,细化为工作过程所需的知识、技能、素质和态度。根据教学的可行性、工作工程的连续性,对职业能力对应的知识、技能、素质和态度进行取舍、补充。最后,中高职院校分别按照各教育层次对应的职业能力、知识、技能等选择和组合各自的专业课程内容,实现中高职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层次衔接。
同时,根据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对中高等职业教育水平的要求,将专业课程内容与专业标准联系起来,实现高职高专专业课程内容的衔接。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分别将国家制订的职业资格四级和三级对职业道德、知识和技能的要求纳入国家职业标准专业课程内容中,将课程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联系起来。因此,通过在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关于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设计,规划和组织高职教育专业课程内容,能够有效实现高职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纵向衔接,使之符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级别,并对应专业课程内容的要求。
(三)架构贯通的、多渠道的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要有利于课程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要着眼于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发展,特别要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课程评价不仅要评价教学过程,还要评价教学过程与实际生产过程的对接程度、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吻合度以及与终身学习的对接程度。
课程评价应该要采取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纸笔考核评价与实践考核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教师、学生、用人单位、社会相结合的多元主体评价。教师和学生的课程评价是检验课程的有效性;用人单位的评价是检验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情况;社会评价是检验学生的社会适应度等等[6]。这种多元主體的评价才会使课程评价更全面、更准确。在课程的评价考核上可以以学分制转换为渠道将中高职动态的衔接起来。学分制是一种修满规定数量的学分就可以毕业的教学管理制度。如果各级各类的中高职院校相互认可学科学分,并且能够在其中“自由通行”,那么学分制的转换可以解决因生源复杂而带来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麻烦。中职教育所取得的相关课程的成绩包括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可以通过学分的转换以免修重复课程的内容。总之,通过课程评价的衔接,能够对中高职的衔接局部或整体作出价值判断,并进行适当的调整、改进,以达到质量保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育锋,周凤华.中高职课程衔接:来自实践的诉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4):30-34.
[2]邢江勇.中高职应用电子专业课程体系衔接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12-16.
[3]王宇波.北京市中高职衔接的现实进展与模式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5):27-32.
[4]梁成艾.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2:38.
[5]王育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福建省为例[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230.
[6]路海萍.职业教育概论[M].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