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难说何平到底是什么身份,他自己也不喜欢被明确定位。新浪微博给他的标签是:“著名电影导演,监制,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前秘书长”,他自己在简介里自嘲“电影从业者+玩家+边缘人+吃盒饭的=劳苦大众”。
从影30年,他只导演了7部电影,出镜率却依旧很高,给好些大片做电影策划和监制,给新人评奖,参与各大影展,电影论坛,一直走在行业前沿。如今的何平,早已不仅是电影导演,更是当代内地影坛最重要的幕后推手之一,以直率敢言闻名,江湖人称“何爷”。而“玩家”何平则是时尚中人,心态放松,爱好广泛。他喜欢旅行,摄影,高尔夫,马术,样样都玩出专业水平。随着年纪增长,他那留着小胡子抽雪茄的“雅痞”范儿也日益深入人心,在奢侈品杂志上,也会不时看到他的身影,他是那种懒得冲刺第一名的人,但却活得逍遥自在,游刃有余。
2014年初,何平终于辞去了已任10年之久的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副会长及秘书长。他的理由,一是任期已满,二是回归导演身份,“后面还有好几部片要拍”。今年10月27日,他的新片《回到被爱的每一天》即将上映。这是他导演的第7部电影,也是最不像“何平作品”的电影。他说,他的创作巅峰时期刚开始。
“何爷”的电影人生
2015年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表彰提名名单里好几部优秀电影未能入选,已经卸任的他在微博上直言“这是最耻辱的一年”,引起不小震动,最终表彰大会为“遗珠”增设特别奖。
凭借一部《双旗镇刀客》,或者再算上《炮打双灯》,在上世纪90年代初“第五代”导演的鼎盛时期,何平为中国电影史留下了可圈可点的一笔。1957年生于山西,他的父亲在20年代曾是山西戏剧运动的创始人,母亲是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中的唯一女演员。耳濡目染之下,何平的艺术天赋很快崭露头角,开启了电影之路,调到西安电影制片厂后,他赶上了以吴天明为领袖的电影“新浪潮”。1991年,他凭借《双旗镇刀客》一举成名,这也是他迄今为止得到最高赞誉的作品,影片将武侠片和西部片的风格糅合在一起,成为匠心独运的里程碑之作。他随后的几部作品,1994年的《炮打双灯》和1995年的《日光峡谷》,乃至2003年的《天地英雄》,都具有浓郁的西部风情。后期作品中,何平的西部元素逐渐减少,风格开始变化多端。
何平的电影以文艺片为主,包括2009年那部由范冰冰,王学圻加盟的《麦田》,他也将其归为此类:鲜有的商业片《天地英雄》顺应21世纪初“大片救市”的浪潮,但票房并不成功,口碑也平平。此后,他越来越多地担任监制和顾问的角色。
何平担任监制工作,实际始于90年代末。在“中国电影濒临破产的时候”,他参与了韩三平组织的“救市”计划,和十几位一线电影人一起,策划,监制了《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大腕》《寻枪》等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影片,并一度担任哥伦比亚“亚洲制作中国顾问”,推动了商业片、合拍片的发展。
何平热衷于为产业发表主张。他不怕得罪人,常常张口就贡献一个新闻标题,“炮轰”这个“力挺”那个,微博是他的发声利器,2015年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表彰提名名单里好几部优秀电影未能入选,已经卸任的他在微博上直言“这是最耻辱的一年”,引起不小震动,最终表彰大会为“遗珠”增设特别奖。前一段他又呼吁回归“导演中心制”,称“制片厂制度,制片人制度已经过时”。尽管附和者寥寥,却不影响他坚守一家之言。
进入21世纪后,作为导演的何平每隔6年才推出一部新作,2003年的《天地英雄》,2009年的《麦田》,一直到2015年的《回到被爱的每一天》。何平感慨地对《综艺报》记者说:“6年前你们可能才大学毕业,现在都已经是报社里的老记者了。6年前做媒体的,现在可能不做了,现在的年轻人大概都不知道何平是谁了。6年过去,社会环境,审美口味也变了。我自己的想法也会改变。所以,对我来讲,拍每部电影都像新人。”
《回到被爱的每一天》是他的第一部城市电影,关注“北漂”都市青年人的生存困境,从题材到风格都与他之前的作品大相径庭。问他为何彻底颠覆过去,他不以为意地耸耸肩,“以前那套玩过了,现在玩点别的呗。”正如他那多姿多彩的时尚生活,何平从不回头看,内心没有包袱,眼前永远开阔。
“归零”拍新片
首次涉及城市题材的何平,把电影在三个时空中来回切换,意识流地结合在一起。甚至,整部电影都是无剧本拍摄,台词动作都由演员临场发挥。
“北漂”瑜伽教练艾伶突然回到了故乡小城生活,她发现这里人事已非。与父亲的隔阂,对男友的思念,让她在亲情,爱情之间辗转,回乡之旅变成了一次寻爱之旅。这是《回到被爱的每一天》所讲述的故事。首次涉及城市题材的何平,把电影在三个时空中来回切换,意识流地结合在一起。甚至,整部电影都是无剧本拍摄,台词动作都由演员临场发挥。很难想象这部“清粥小菜”般的实验性电影出自《双旗镇刀客》《炮打双灯》《天地英雄》的导演之手。而他也得意于自己的“归零”。
何平不喜欢煽情,讨厌阐释自己的电影,因此,任何关于电影本身的问题都石沉大海,“我要是说得出来就不拍电影了,应该去写书,表演脱口秀。”他自在地吐出一口烟圈,在眼前缭绕了一会儿。
这部文艺电影,缘起其实很简单,去年六七月份,何平发现自己工作室里一些工作了很多年的年轻人离职回老家了,他一向喜欢和年轻人玩在一起,同事的离职触发了他的情感。“这些孩子从外地来北京,到了一定年龄之后又回老家结婚生孩子,把青春都洒在了这里,我相信他们在这个城市里一定会有自己的爱情故事,有他们的挣扎。”他认为这是当代最重要的社会议题,而它却还没有被电影表现过。于是,他决定着手拍摄这个题材。在查阅了许多社会学调研报告,亲自跑了十几个三四线小城市后,去年11月,电影正式进入筹备阶段。他反感“心灵鸡汤”式的标榜,“有人说我花了6年时间筹备这部电影,怎么可能?灵感来了,一切都很快,”
仔细探究,新作中还是很自然地流露出导演一贯喜好的主题:一个外来者,在旅途中停留于某处,打破该地原有的平静,改变一切。提及这一点,何平点头称是, “没错,‘外来闯入者’是我一生的主题。我相信个人的力量。任何一个人,只要他的能量足够,放在任何环境下都具有颠覆性。”他透露自己正在准备的下部新片,这个元素仍然贯穿其中。 气场十足的何平毫不掩饰对这部新作的信心,在首场新闻发布会上,他说: “30年来,我只拍了7部电影,但每一部都会入围电影节。国际电影界始终在关注我在做什么。”多伦多电影节今年首次设立竞赛单元,并以中国导演贾樟柯的电影作品《站台》命名。首届“站台”单元评委由贾樟柯与法国导演克莱尔-丹尼斯和波兰导演阿格涅丝卡·霍兰共同担任,共有12部影片入围,其中包括《回到被爱的每一天》。最后,何平凭借该片,与另外两位导演共同获得“站台”单元‘评委会荣誉导演奖’。恰好,《回到被爱的每一天》国内公映的第四天,贾樟柯的《山河故人》也将上映;恰好,两部影片的男主角都是张译。何平说这个结果纯属偶然,但是他为此高兴,“这是互相促进”。在微博上,他也不忘为《山河故人》加油。
“第五代”的好日子还没到头
“活跃在一线的‘第五代’只有四五个。一年700部电影,就这么四五个人,还有这么多人关注他们,足够说明他们的力量。”
已近花甲之年的何平,精神状态很年轻。“别人三四十岁的时候高产,我那个时候就在生活。所有大师的经典电影作品都是在60岁左右诞生的,这是规律。到了这个年龄段,所有一切都成熟了。”
何平透露,接下来两三年,他会把主要精力放在中小成本文艺片上面。这既是兴趣使然,也出自他对市场大势的判断和自觉的职业意识。“当对美国全面开放以后,拿什么来支撑电影产业和电影文化?要用这两三年的时间,让中国的文艺片冲出一条路来。”“第五代导演过去都是文艺片导演。当90年代末期,中国电影市场年票房六七个亿,整个产业快要破产的时候,所有第五代导演全部转向商业片来救市。是第五代导演把商业市场培养起来的,这代人是很伟大的。你说他们不会拍文艺片吗?不是。等到市场好了,他们会再回来。”可是,目前活跃在一线的第五代导演都在拍商业大片,几乎没有人拍实验性作品。何平决定主动回到文艺片的轨道上来。“现在商业片市场一年400个亿,我们为什么不回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尽管第五代的老将们近年推出的新作大多饱受争议,他仍对第五代导演的未来充满信心。“活跃在一线的‘第五代’只有四五个。一年700部电影,就这么四五个人,还有这么多人关注他们,足够说明他们的力量。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美国狙击手》,84岁拍的,全美票房冠军。这跟年龄有关系吗?第五代从制作经验到艺术修养,整体综合实力仍然是最强的。当然,各自想不想有所作为是他们自己的事。我自己?我没有野心,不然也不会6年拍一部电影啦。”
从影30年,他只导演了7部电影,出镜率却依旧很高,给好些大片做电影策划和监制,给新人评奖,参与各大影展,电影论坛,一直走在行业前沿。如今的何平,早已不仅是电影导演,更是当代内地影坛最重要的幕后推手之一,以直率敢言闻名,江湖人称“何爷”。而“玩家”何平则是时尚中人,心态放松,爱好广泛。他喜欢旅行,摄影,高尔夫,马术,样样都玩出专业水平。随着年纪增长,他那留着小胡子抽雪茄的“雅痞”范儿也日益深入人心,在奢侈品杂志上,也会不时看到他的身影,他是那种懒得冲刺第一名的人,但却活得逍遥自在,游刃有余。
2014年初,何平终于辞去了已任10年之久的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副会长及秘书长。他的理由,一是任期已满,二是回归导演身份,“后面还有好几部片要拍”。今年10月27日,他的新片《回到被爱的每一天》即将上映。这是他导演的第7部电影,也是最不像“何平作品”的电影。他说,他的创作巅峰时期刚开始。
“何爷”的电影人生
2015年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表彰提名名单里好几部优秀电影未能入选,已经卸任的他在微博上直言“这是最耻辱的一年”,引起不小震动,最终表彰大会为“遗珠”增设特别奖。
凭借一部《双旗镇刀客》,或者再算上《炮打双灯》,在上世纪90年代初“第五代”导演的鼎盛时期,何平为中国电影史留下了可圈可点的一笔。1957年生于山西,他的父亲在20年代曾是山西戏剧运动的创始人,母亲是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中的唯一女演员。耳濡目染之下,何平的艺术天赋很快崭露头角,开启了电影之路,调到西安电影制片厂后,他赶上了以吴天明为领袖的电影“新浪潮”。1991年,他凭借《双旗镇刀客》一举成名,这也是他迄今为止得到最高赞誉的作品,影片将武侠片和西部片的风格糅合在一起,成为匠心独运的里程碑之作。他随后的几部作品,1994年的《炮打双灯》和1995年的《日光峡谷》,乃至2003年的《天地英雄》,都具有浓郁的西部风情。后期作品中,何平的西部元素逐渐减少,风格开始变化多端。
何平的电影以文艺片为主,包括2009年那部由范冰冰,王学圻加盟的《麦田》,他也将其归为此类:鲜有的商业片《天地英雄》顺应21世纪初“大片救市”的浪潮,但票房并不成功,口碑也平平。此后,他越来越多地担任监制和顾问的角色。
何平担任监制工作,实际始于90年代末。在“中国电影濒临破产的时候”,他参与了韩三平组织的“救市”计划,和十几位一线电影人一起,策划,监制了《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大腕》《寻枪》等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影片,并一度担任哥伦比亚“亚洲制作中国顾问”,推动了商业片、合拍片的发展。
何平热衷于为产业发表主张。他不怕得罪人,常常张口就贡献一个新闻标题,“炮轰”这个“力挺”那个,微博是他的发声利器,2015年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表彰提名名单里好几部优秀电影未能入选,已经卸任的他在微博上直言“这是最耻辱的一年”,引起不小震动,最终表彰大会为“遗珠”增设特别奖。前一段他又呼吁回归“导演中心制”,称“制片厂制度,制片人制度已经过时”。尽管附和者寥寥,却不影响他坚守一家之言。
进入21世纪后,作为导演的何平每隔6年才推出一部新作,2003年的《天地英雄》,2009年的《麦田》,一直到2015年的《回到被爱的每一天》。何平感慨地对《综艺报》记者说:“6年前你们可能才大学毕业,现在都已经是报社里的老记者了。6年前做媒体的,现在可能不做了,现在的年轻人大概都不知道何平是谁了。6年过去,社会环境,审美口味也变了。我自己的想法也会改变。所以,对我来讲,拍每部电影都像新人。”
《回到被爱的每一天》是他的第一部城市电影,关注“北漂”都市青年人的生存困境,从题材到风格都与他之前的作品大相径庭。问他为何彻底颠覆过去,他不以为意地耸耸肩,“以前那套玩过了,现在玩点别的呗。”正如他那多姿多彩的时尚生活,何平从不回头看,内心没有包袱,眼前永远开阔。
“归零”拍新片
首次涉及城市题材的何平,把电影在三个时空中来回切换,意识流地结合在一起。甚至,整部电影都是无剧本拍摄,台词动作都由演员临场发挥。
“北漂”瑜伽教练艾伶突然回到了故乡小城生活,她发现这里人事已非。与父亲的隔阂,对男友的思念,让她在亲情,爱情之间辗转,回乡之旅变成了一次寻爱之旅。这是《回到被爱的每一天》所讲述的故事。首次涉及城市题材的何平,把电影在三个时空中来回切换,意识流地结合在一起。甚至,整部电影都是无剧本拍摄,台词动作都由演员临场发挥。很难想象这部“清粥小菜”般的实验性电影出自《双旗镇刀客》《炮打双灯》《天地英雄》的导演之手。而他也得意于自己的“归零”。
何平不喜欢煽情,讨厌阐释自己的电影,因此,任何关于电影本身的问题都石沉大海,“我要是说得出来就不拍电影了,应该去写书,表演脱口秀。”他自在地吐出一口烟圈,在眼前缭绕了一会儿。
这部文艺电影,缘起其实很简单,去年六七月份,何平发现自己工作室里一些工作了很多年的年轻人离职回老家了,他一向喜欢和年轻人玩在一起,同事的离职触发了他的情感。“这些孩子从外地来北京,到了一定年龄之后又回老家结婚生孩子,把青春都洒在了这里,我相信他们在这个城市里一定会有自己的爱情故事,有他们的挣扎。”他认为这是当代最重要的社会议题,而它却还没有被电影表现过。于是,他决定着手拍摄这个题材。在查阅了许多社会学调研报告,亲自跑了十几个三四线小城市后,去年11月,电影正式进入筹备阶段。他反感“心灵鸡汤”式的标榜,“有人说我花了6年时间筹备这部电影,怎么可能?灵感来了,一切都很快,”
仔细探究,新作中还是很自然地流露出导演一贯喜好的主题:一个外来者,在旅途中停留于某处,打破该地原有的平静,改变一切。提及这一点,何平点头称是, “没错,‘外来闯入者’是我一生的主题。我相信个人的力量。任何一个人,只要他的能量足够,放在任何环境下都具有颠覆性。”他透露自己正在准备的下部新片,这个元素仍然贯穿其中。 气场十足的何平毫不掩饰对这部新作的信心,在首场新闻发布会上,他说: “30年来,我只拍了7部电影,但每一部都会入围电影节。国际电影界始终在关注我在做什么。”多伦多电影节今年首次设立竞赛单元,并以中国导演贾樟柯的电影作品《站台》命名。首届“站台”单元评委由贾樟柯与法国导演克莱尔-丹尼斯和波兰导演阿格涅丝卡·霍兰共同担任,共有12部影片入围,其中包括《回到被爱的每一天》。最后,何平凭借该片,与另外两位导演共同获得“站台”单元‘评委会荣誉导演奖’。恰好,《回到被爱的每一天》国内公映的第四天,贾樟柯的《山河故人》也将上映;恰好,两部影片的男主角都是张译。何平说这个结果纯属偶然,但是他为此高兴,“这是互相促进”。在微博上,他也不忘为《山河故人》加油。
“第五代”的好日子还没到头
“活跃在一线的‘第五代’只有四五个。一年700部电影,就这么四五个人,还有这么多人关注他们,足够说明他们的力量。”
已近花甲之年的何平,精神状态很年轻。“别人三四十岁的时候高产,我那个时候就在生活。所有大师的经典电影作品都是在60岁左右诞生的,这是规律。到了这个年龄段,所有一切都成熟了。”
何平透露,接下来两三年,他会把主要精力放在中小成本文艺片上面。这既是兴趣使然,也出自他对市场大势的判断和自觉的职业意识。“当对美国全面开放以后,拿什么来支撑电影产业和电影文化?要用这两三年的时间,让中国的文艺片冲出一条路来。”“第五代导演过去都是文艺片导演。当90年代末期,中国电影市场年票房六七个亿,整个产业快要破产的时候,所有第五代导演全部转向商业片来救市。是第五代导演把商业市场培养起来的,这代人是很伟大的。你说他们不会拍文艺片吗?不是。等到市场好了,他们会再回来。”可是,目前活跃在一线的第五代导演都在拍商业大片,几乎没有人拍实验性作品。何平决定主动回到文艺片的轨道上来。“现在商业片市场一年400个亿,我们为什么不回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尽管第五代的老将们近年推出的新作大多饱受争议,他仍对第五代导演的未来充满信心。“活跃在一线的‘第五代’只有四五个。一年700部电影,就这么四五个人,还有这么多人关注他们,足够说明他们的力量。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美国狙击手》,84岁拍的,全美票房冠军。这跟年龄有关系吗?第五代从制作经验到艺术修养,整体综合实力仍然是最强的。当然,各自想不想有所作为是他们自己的事。我自己?我没有野心,不然也不会6年拍一部电影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