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与学习成绩的关系是正相关的。必须建立“学校—学生—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重视养成教育,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行为习惯 学习习惯 养成教育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养成了坏习惯,就会使你受害终生;相反,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也会使你受益终生。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懂得其重要性,有不少人不注意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认为长大了懂事了习惯就会自然形成,殊不知长大了改变一种坏习惯远比当初养成好习惯要难得多。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学生的教育应首先抓好其养成教育。
教师应该研究、分析高中生行为习惯,指导他们坚持好习惯、改变坏习惯,用事实说明“播种习惯,收获成绩”,使他们用正确的生活、学习习惯指引自己的学习路程,收获人生。
第一,家庭日常生活习惯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笔者跟踪调查了部分学生的生活习惯,如晚上能否按时、保质完成家庭作业;能否在做完作业后收拾好第二天要带的东西;观察50名学生每天早上到校后至上课之间这一段时间的活动情况,发现情况如下表所示:
由表可知,绝大多数学生每天一大早来到学校,能自觉看书的人寥寥可数,一天当中最佳的记忆时间就这样让他们白白浪费掉。
再比如学生大多不在家吃早餐,到学校后也只是用父母给的早餐钱吃一些“垃圾食品”,不能保证营养与能量;10:00以后就昏昏欲睡的人很多,听课效果大打折扣,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可想而知。
第二,学习习惯(乃至细节)与学习主动性、学习成绩的关系。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成才受的影响,非智力因素约占75%,智力因素约占25%。良好的习惯是非智力因素的最主要方面,所以培养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的一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学习细节,用什么样的笔写作业很能说明问题。对一个班(60人左右)的调查,天天使用钢笔写作业的人只有13—15人,占21.7%—25%,而大部分学生使用中性笔、油笔甚至自动铅笔。这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使用钢笔至少有三个优势:培养环保意识(中性笔、油笔笔芯是很不环保的材料,且大量消耗),培养责任心(每晚要记得吸墨水),字体容易固定。而班里用钢笔写作业的孩子大多认识到了这几点,使用其他笔的要么懒惰(不想天天操心吸墨水),要么缺乏耐心。尤其自动铅笔使用者,记笔记时因铅芯常断而跟不上速度,乃至干脆放弃记;且他们的侥幸心里较重:错了可以擦,严谨、认真的好习惯就丧失了。
另外,学习时的坐姿、听课的状态、作业的格式、待人接物的态度等,均是可研究的习惯范围。
第三,养成教育与素质教育乃至“应试教育”并行不悖,与学习成绩更是密不可分。长期以来,人们错误地认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不可兼容,养成教育属素质教育的范畴,面对应试的现状,养成教育就意义不大了。其实,无论哪种教育模式,习惯都起着决定作用。而且虽说今天的教育制度还不够完善,还有“应试”的阴影存在,但我们教育的终极目的不还是素质教育吗?所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细致的过程,不能寄希望于一朝一夕就可以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强化,反复抓,抓反复,通过长期的反复宣传、实践、指导,学生才会逐渐了解,养成自觉葆有好习惯的思路,受益终生。例如我们在学生中大力提倡“我思故我在”的理念,刻意培养学生遇事三思、客观看待问题以便更快进步与成熟的习惯;提倡遇难题查工具书、查网上资料的动手能力,而非人云亦云,道听途说;提倡静心学习的习惯而非心有旁骛,浮躁不堪。
第四,“学校—学生—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三管齐下”,同抓共管,协调一致。
育人,并不是说在学校一个样,回到家中却是另一个样。为了让习惯养成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在学校里,老师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回家后,家长对孩子也严格要求,不断督促和强化他们防止坏习惯的滋长,以便于继续深化养成教育,并让教育在实际的生活中得以运用。例如,要求家长培养孩子责任感,克服怕苦怕累畏难的学习心理;帮助孩子戒除自私、虚伪、骄横、嫉妒心理;成功扼制孩子自控能力差、好胜冲动的陋习。
在研究中,笔者对50个孩子进行了心理问卷、访谈、跟踪调查等,得出一表:
由此可知,孩子的家庭对其生活态度、生活习惯的影响之大,只有克服这些生活中的缺点(乃至人性的缺点),培养积极向上、客观公正的人生观、价值观,才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作者单位:青海省昆仑中学。
【关键词】行为习惯 学习习惯 养成教育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养成了坏习惯,就会使你受害终生;相反,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也会使你受益终生。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懂得其重要性,有不少人不注意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认为长大了懂事了习惯就会自然形成,殊不知长大了改变一种坏习惯远比当初养成好习惯要难得多。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学生的教育应首先抓好其养成教育。
教师应该研究、分析高中生行为习惯,指导他们坚持好习惯、改变坏习惯,用事实说明“播种习惯,收获成绩”,使他们用正确的生活、学习习惯指引自己的学习路程,收获人生。
第一,家庭日常生活习惯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笔者跟踪调查了部分学生的生活习惯,如晚上能否按时、保质完成家庭作业;能否在做完作业后收拾好第二天要带的东西;观察50名学生每天早上到校后至上课之间这一段时间的活动情况,发现情况如下表所示:
由表可知,绝大多数学生每天一大早来到学校,能自觉看书的人寥寥可数,一天当中最佳的记忆时间就这样让他们白白浪费掉。
再比如学生大多不在家吃早餐,到学校后也只是用父母给的早餐钱吃一些“垃圾食品”,不能保证营养与能量;10:00以后就昏昏欲睡的人很多,听课效果大打折扣,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可想而知。
第二,学习习惯(乃至细节)与学习主动性、学习成绩的关系。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成才受的影响,非智力因素约占75%,智力因素约占25%。良好的习惯是非智力因素的最主要方面,所以培养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的一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学习细节,用什么样的笔写作业很能说明问题。对一个班(60人左右)的调查,天天使用钢笔写作业的人只有13—15人,占21.7%—25%,而大部分学生使用中性笔、油笔甚至自动铅笔。这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使用钢笔至少有三个优势:培养环保意识(中性笔、油笔笔芯是很不环保的材料,且大量消耗),培养责任心(每晚要记得吸墨水),字体容易固定。而班里用钢笔写作业的孩子大多认识到了这几点,使用其他笔的要么懒惰(不想天天操心吸墨水),要么缺乏耐心。尤其自动铅笔使用者,记笔记时因铅芯常断而跟不上速度,乃至干脆放弃记;且他们的侥幸心里较重:错了可以擦,严谨、认真的好习惯就丧失了。
另外,学习时的坐姿、听课的状态、作业的格式、待人接物的态度等,均是可研究的习惯范围。
第三,养成教育与素质教育乃至“应试教育”并行不悖,与学习成绩更是密不可分。长期以来,人们错误地认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不可兼容,养成教育属素质教育的范畴,面对应试的现状,养成教育就意义不大了。其实,无论哪种教育模式,习惯都起着决定作用。而且虽说今天的教育制度还不够完善,还有“应试”的阴影存在,但我们教育的终极目的不还是素质教育吗?所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细致的过程,不能寄希望于一朝一夕就可以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强化,反复抓,抓反复,通过长期的反复宣传、实践、指导,学生才会逐渐了解,养成自觉葆有好习惯的思路,受益终生。例如我们在学生中大力提倡“我思故我在”的理念,刻意培养学生遇事三思、客观看待问题以便更快进步与成熟的习惯;提倡遇难题查工具书、查网上资料的动手能力,而非人云亦云,道听途说;提倡静心学习的习惯而非心有旁骛,浮躁不堪。
第四,“学校—学生—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三管齐下”,同抓共管,协调一致。
育人,并不是说在学校一个样,回到家中却是另一个样。为了让习惯养成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在学校里,老师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回家后,家长对孩子也严格要求,不断督促和强化他们防止坏习惯的滋长,以便于继续深化养成教育,并让教育在实际的生活中得以运用。例如,要求家长培养孩子责任感,克服怕苦怕累畏难的学习心理;帮助孩子戒除自私、虚伪、骄横、嫉妒心理;成功扼制孩子自控能力差、好胜冲动的陋习。
在研究中,笔者对50个孩子进行了心理问卷、访谈、跟踪调查等,得出一表:
由此可知,孩子的家庭对其生活态度、生活习惯的影响之大,只有克服这些生活中的缺点(乃至人性的缺点),培养积极向上、客观公正的人生观、价值观,才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作者单位:青海省昆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