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乡村图书馆作为最贴近农民的基层图书馆,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它在提高乡镇农民的文化素质,促进农民知识更新,推动乡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农民所需的竞争情报和对称信息,创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方面均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乡村图书馆的建设存在许多的问题,如经费投入不足、藏书陈旧,图书馆人才匮乏等等,解决这些问题是改善乡村图书馆必要路径。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乡村图书馆服务完善的方案。
[关键词]乡村图书馆;图书馆建设;农村
社会稳定是国家振兴的前提,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又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作为社会文化事业一个重要方面的图书馆事业,其协调发展是文化知识普及和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需要。现阶段我国乡村图书馆受地理环境、交通通讯、居住分散等因素制约,发展水平普遍比较低下,尚不能满足农村和农民的需要。因此,加快乡村图书馆的发展,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和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一、乡村图书馆在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素质。在我省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人们普遍认识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加强文化建设,以满足人民群众富裕以后快速增长的精神需求。例如山东省寿光市委、市政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作为着力点,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精心打造“蔬菜文化”品牌、推动城乡文化交融互动、加强乡村图书馆设施和队伍建设,以特色文化熏陶农民,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乡村图书馆应该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和信息服务的功能,为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做出努力,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有利于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图书馆通过为农民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农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能够让人民群众接受文化熏陶,帮助农民划清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新事新办,积极倡导团结友爱、勤俭持家、勤劳致富、诚实守信的社会公德、公民道德和家庭美德,塑造积极、和谐、健康、文明的乡风民风。
3.有利于提高农民利用科技知识的本领。新农村建设,先要培养有创业本领的新型农民,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要营造有利于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的良好社会环境,促进农民学文化、学技术,提高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乡村图书馆可以和其他社会培训机构合作,共同利用图书馆的书籍和资料开展活动。培训机构还可以依据自身的实力购置一定的书籍、电子资料及电脑等硬件设施,来扩大乡村图书馆的规模和提高现代化水平。
二、乡村图书馆存在的问题
1.经费投入不足。2005年对农村文化共投入35.7亿元,仅占全国财政对文化总投入比重的26.7%,直接为农民提供文化服务的乡镇文化站投入经费只有9.4亿元。2006年对农村文化共投入44.6亿元,占全国财政对文化总投入比重为28.5%,比对城市文化投入低43%,全国每个农民一年只能享受国家财政1.48元的文化投入。据调查,有些农村虽然建起了一定规模的图书馆,但乡村图书馆由于受到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的制约,经费投入极为不足,导致图书品种单一,不能适应新世纪农民文化生活的需要。
2.藏书量不足。一些开始进入小康阶段的农村,全民和私营图书经营协调发展,在贫困地区,由于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文化生活单调贫乏,图书市场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藏书数量少也是乡村图书馆面临的难题之一,国际图联标准人均藏书量为1.5~2册,但我国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仅为0.38册。由于村级没有财政经费,也很少有其他收入来源,导致了乡村图书馆不可能有大量经费用于购买书籍。其次是藏书内容陈旧,有滥竽充数之嫌。
3.乡村图书馆普及不够。近20年来,在政府文化工程的带动下,乡镇、乡村图书馆终于在乡镇文化站里占有一席之位。通过海内外公益捐赠和农民自筹自办等多种途径,也促进了图书馆在为数不多的乡村里安家落户。但是由于体制等原因,大部分乡村没有文化设施,在广大农村地区,教育设施普遍落后于城市。在3.8万个乡镇中有2.7万个文化站需要新建、改建,一些乡村图书馆则沦为应付上级单位检查的摆设,上面来人时匆忙开馆装装门面,检查完了就关门大吉,完全丧失了应有的文献信息服务和文化休闲的功能。
4.乡村图书馆人才匮乏。由于受农村生产、生活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农民都讨厌农业劳动,都在想方设法脱离农业劳动,出现了我国大部分农村图书馆工作队伍人员老龄化,知识更新、创新存在难度,老中青没有形成年龄梯度。有的地方没有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专职人员,工作处于涣散状态。人员素质状况不理想,文化骨干流失,成为制约农村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瓶颈。地位待遇不保,身份难以确定,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热情。一些乡村图书馆人员出现青黄不接、人才断层和知识老化现象,使农村文化活动难以有效地开展。
三、乡村图书馆建设完善方案
1.多渠道投入。民办公助,多渠道投入,是巩固和发展乡村图书馆的根本保证,乡村图书馆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经费不足。根据我国当前的经济现状,乡村图书馆的经费支出,完全由政府财政拨款是不可能的。努力满足乡村图书馆发展需要:一是政府在政策方面要给予一定的优惠,动员和鼓励社会各界在资金及物质上对乡村图书馆进行投入;二是确保财政补助资金按时拨付到位。专款专用,也就是所谓的“公助”,这是巩固乡村基层图书馆建设的根本保障。
2.建立分馆制。分馆制就是中心图书馆或称总馆下设一些分馆,各分馆统一由总馆管理,统一采购,统一分编,统一分配图书资源,各馆之间图书信息资料相互流通,用较少的钱干尽可能多的事。公共图书馆可以根据读者需求和总馆的经费状况来设置市、县、乡镇级分馆。扩大图书馆的服务网点和提高服务能力,使省、市图书馆的大量的馆藏文献资源得到流通周转,这种方式将大大缓解县、乡、村图书馆因经费紧缺而无力更新图书信息资源的困境。
3.建立乡村图书流动点。为了更好地发挥乡村馆藏图书的作用,提高馆藏图书的利用率,在乡村建立图书流动点(一乡一点),采取邮寄互借或汽车带书等多种办法借还图书。有条件的馆可配备一部送书车,巡回送书到点,每月周转一次,更换书刊资料,以后扩大范围,逐步向更多的周边乡村延伸。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各乡村特点来提供书籍,乡村图书馆收藏不要“小而全”,要根据村民的需要随时购进急需的读物。
随着国家的富裕,农村乡镇财力的增强,乡村图书馆会成为广大农民自由获取知识信息的最佳场所,乡村图书馆的建设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问题。目前乡村图书馆面临经费投入不足、藏书量不足、人才匮乏等问题。因此,多渠道投入,建立分馆制和乡村图书流动点,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是解决乡村图书馆建设问题的主要措施,使乡村图书馆不断完善,高效率,高质量服务于农民。
参考文献
[1]武巍泓,21世纪乡镇图书馆建设之我见[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9002。11(4):110~112
[关键词]乡村图书馆;图书馆建设;农村
社会稳定是国家振兴的前提,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又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作为社会文化事业一个重要方面的图书馆事业,其协调发展是文化知识普及和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需要。现阶段我国乡村图书馆受地理环境、交通通讯、居住分散等因素制约,发展水平普遍比较低下,尚不能满足农村和农民的需要。因此,加快乡村图书馆的发展,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和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一、乡村图书馆在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素质。在我省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人们普遍认识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加强文化建设,以满足人民群众富裕以后快速增长的精神需求。例如山东省寿光市委、市政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作为着力点,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精心打造“蔬菜文化”品牌、推动城乡文化交融互动、加强乡村图书馆设施和队伍建设,以特色文化熏陶农民,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乡村图书馆应该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和信息服务的功能,为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做出努力,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有利于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图书馆通过为农民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农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能够让人民群众接受文化熏陶,帮助农民划清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新事新办,积极倡导团结友爱、勤俭持家、勤劳致富、诚实守信的社会公德、公民道德和家庭美德,塑造积极、和谐、健康、文明的乡风民风。
3.有利于提高农民利用科技知识的本领。新农村建设,先要培养有创业本领的新型农民,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要营造有利于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的良好社会环境,促进农民学文化、学技术,提高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乡村图书馆可以和其他社会培训机构合作,共同利用图书馆的书籍和资料开展活动。培训机构还可以依据自身的实力购置一定的书籍、电子资料及电脑等硬件设施,来扩大乡村图书馆的规模和提高现代化水平。
二、乡村图书馆存在的问题
1.经费投入不足。2005年对农村文化共投入35.7亿元,仅占全国财政对文化总投入比重的26.7%,直接为农民提供文化服务的乡镇文化站投入经费只有9.4亿元。2006年对农村文化共投入44.6亿元,占全国财政对文化总投入比重为28.5%,比对城市文化投入低43%,全国每个农民一年只能享受国家财政1.48元的文化投入。据调查,有些农村虽然建起了一定规模的图书馆,但乡村图书馆由于受到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的制约,经费投入极为不足,导致图书品种单一,不能适应新世纪农民文化生活的需要。
2.藏书量不足。一些开始进入小康阶段的农村,全民和私营图书经营协调发展,在贫困地区,由于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文化生活单调贫乏,图书市场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藏书数量少也是乡村图书馆面临的难题之一,国际图联标准人均藏书量为1.5~2册,但我国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仅为0.38册。由于村级没有财政经费,也很少有其他收入来源,导致了乡村图书馆不可能有大量经费用于购买书籍。其次是藏书内容陈旧,有滥竽充数之嫌。
3.乡村图书馆普及不够。近20年来,在政府文化工程的带动下,乡镇、乡村图书馆终于在乡镇文化站里占有一席之位。通过海内外公益捐赠和农民自筹自办等多种途径,也促进了图书馆在为数不多的乡村里安家落户。但是由于体制等原因,大部分乡村没有文化设施,在广大农村地区,教育设施普遍落后于城市。在3.8万个乡镇中有2.7万个文化站需要新建、改建,一些乡村图书馆则沦为应付上级单位检查的摆设,上面来人时匆忙开馆装装门面,检查完了就关门大吉,完全丧失了应有的文献信息服务和文化休闲的功能。
4.乡村图书馆人才匮乏。由于受农村生产、生活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农民都讨厌农业劳动,都在想方设法脱离农业劳动,出现了我国大部分农村图书馆工作队伍人员老龄化,知识更新、创新存在难度,老中青没有形成年龄梯度。有的地方没有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专职人员,工作处于涣散状态。人员素质状况不理想,文化骨干流失,成为制约农村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瓶颈。地位待遇不保,身份难以确定,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热情。一些乡村图书馆人员出现青黄不接、人才断层和知识老化现象,使农村文化活动难以有效地开展。
三、乡村图书馆建设完善方案
1.多渠道投入。民办公助,多渠道投入,是巩固和发展乡村图书馆的根本保证,乡村图书馆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经费不足。根据我国当前的经济现状,乡村图书馆的经费支出,完全由政府财政拨款是不可能的。努力满足乡村图书馆发展需要:一是政府在政策方面要给予一定的优惠,动员和鼓励社会各界在资金及物质上对乡村图书馆进行投入;二是确保财政补助资金按时拨付到位。专款专用,也就是所谓的“公助”,这是巩固乡村基层图书馆建设的根本保障。
2.建立分馆制。分馆制就是中心图书馆或称总馆下设一些分馆,各分馆统一由总馆管理,统一采购,统一分编,统一分配图书资源,各馆之间图书信息资料相互流通,用较少的钱干尽可能多的事。公共图书馆可以根据读者需求和总馆的经费状况来设置市、县、乡镇级分馆。扩大图书馆的服务网点和提高服务能力,使省、市图书馆的大量的馆藏文献资源得到流通周转,这种方式将大大缓解县、乡、村图书馆因经费紧缺而无力更新图书信息资源的困境。
3.建立乡村图书流动点。为了更好地发挥乡村馆藏图书的作用,提高馆藏图书的利用率,在乡村建立图书流动点(一乡一点),采取邮寄互借或汽车带书等多种办法借还图书。有条件的馆可配备一部送书车,巡回送书到点,每月周转一次,更换书刊资料,以后扩大范围,逐步向更多的周边乡村延伸。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各乡村特点来提供书籍,乡村图书馆收藏不要“小而全”,要根据村民的需要随时购进急需的读物。
随着国家的富裕,农村乡镇财力的增强,乡村图书馆会成为广大农民自由获取知识信息的最佳场所,乡村图书馆的建设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问题。目前乡村图书馆面临经费投入不足、藏书量不足、人才匮乏等问题。因此,多渠道投入,建立分馆制和乡村图书流动点,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是解决乡村图书馆建设问题的主要措施,使乡村图书馆不断完善,高效率,高质量服务于农民。
参考文献
[1]武巍泓,21世纪乡镇图书馆建设之我见[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9002。11(4):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