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错过的婚姻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anfranc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大学毕业那年,被分配到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的一个山區中学教学,成家是我面临的问题,学校没有和我年龄相当的女教师,加之父母不愿意我在山区安家,要求我调到镇子里。听学校的老教师说,从乡下往镇子里调动,比登天都难,有的教师努力多年都不能成功,如果是两地分居,还可以借助这个理由调到镇子里。基于这种原因,母亲就托亲戚在镇子里给我介绍对象。
  亲戚给我介绍的姑娘比我小两岁,姓石,她的父亲是镇子里的商业局局长,亲戚说,找个当官的女儿,有了靠山,往镇子调动方便,对将来的生活有好处。
  我热爱写作,有文人那种耿直的弱点,不愿意指望别人活着,所以心里有些抵触;另一个心情不好的原因是因为亲戚的一句话。相亲那天,在亲戚家往外走的时候,亲戚提示我说,姑娘各方面都挺好,就是鼻子有点塌古。我吃了一惊,随口问:“塌古到什么程度?”亲戚犹豫一下,说:“一会儿你和她见了面就知道了。”
  见面的地点是在镇中学的一个老师家,老师和我的这个亲戚是熟人。我在老师家的椅子上坐好后,进来一个老太太。老师介绍说,这是石姑娘的母亲,我知道,姑娘的母亲是打前站,先对我审查,如果过关,她的女儿再出场。
  女儿的母亲跟我亲戚和老师说了一件刚发生的事,是一个人骑着自行车把她男人撞了,虽然没撞坏,但是,也让那个人把她男人送到医院做了检查。我心里想着要见面的石姑娘,没有注意听她说的事,只记得她最后说:“我跟那个人说,不是因为我们是当官的,就讹你,是因为你骑自行车不注意前面的行人。”我当时理解她说这个事的目的是向我强调,她男人是商业局局长。
  石姑娘的母亲出去后,进来两个姑娘,我猜测,这其中有一个必定是我要见面的姑娘,果然,亲戚向我介绍其中一个中等个子、体形苗条的姑娘是我相亲的目标。我打量她,鼻子看不出塌古,眼睛虽然不大,但是也挺好看。石姑娘也在细细地打量我。
  屋子里的人都说我们出去有事,你们谈谈吧!
  我说,不用了,我还有事,得返回学校。不管屋子里的人怎么劝说,我坚持走出了屋子。
  别人看出了我低沉的心情,都围着我劝说再待一会儿,我置之不理,到院子推上自行车,走出了老师家的大门。
  我回绝了这门亲事,没有向亲戚和父母做出解释。其实,在见这个姑娘之前,我就不同意了,一个是我不愿意找个当官的女儿,怕当官的长辈干扰我热爱的写作,也不愿意生活在别人的袒护下;另一个原因是走出亲戚家屋门时,亲戚无意说的那句“就是鼻子有点塌古”影响了我,我没有看出姑娘鼻子塌古,可能只有我没看出来,别人都看出来了。
  一年后,由于我教学成绩突出,被调到了镇子中学教学。
  有一天,教育局工作的一位女教师来中学办事,顺便到我们语文教学组闲转悠,离开办公室时,对我说:“吕老师,你送送我吧?”
  走到学校院子,她悄声对我说:“教育局的刘姓领导让我问问你,你有女朋友了吗?如果没有,他有个女儿想介绍给你。”
  我高兴地说:“行呀!”
  她犹豫地说:“领导跟我说了好长时间了,我为啥没跟你说呢?有点原因,他的这个女儿是抱养的,长相一般。”
  这让我意外,我没必要娶个抱养的媳妇,再说,当官的女儿为什么早不嫁出去?一定是长相难看,就想塞给我这个老家在乡下的老师。
  女教师问我:“愿意见面吗?”
  我说:“抱养的我难以接受,算了。”
  女教师说:“你再考虑一下吧,终究人家是管着你的领导。”
  我心事重重地说:“好吧。”
  女教师走了,我没什么可考虑的,我向来不被权势吓倒。
  一年后,我突然接到调令,被调到我家乡的农村中学教学,是不是因为和教育局的刘姓领导有关?我不知道,我的心情特别不好,因为在乡下中学教学,意味着在镇子里搞对象加大了难度。
  当年秋天,星期天我帮助家里割地,地点是村庄西面的山峦西坡,村里人称之为梁西的一块大豆地。我割到太阳快要落山,念小学的侄女来梁西找我,说是镇子上教育局的一个领导在家里等着我,我问是个什么样的领导?她说了长相和姓名,特意骑着自行车跑了近二十里路来的。
  我知道这个领导是谁了,就是托镇中学女教师给我介绍她女儿的那个人,他来肯定是给我介绍他的女儿,我不能见他。我对侄女说,你先回家吧,我再割一会儿。
  侄女说,我奶奶说让你别割了,剩下的明天割,快点回去。
  我答应一声,坐在田埂上,看着侄女消失在山坡上。
  我一直坐到天黑才慢慢往回走。
  到家,母亲对我说,教育局的领导是来给你介绍对象的,等得着急,刚走,让你明天到教育局找他。
  我当然不会去找他。
  好些年之后,我们那代人生儿育女,不知不觉地进入中年。给我介绍过的石姑娘当上了县银行行长,有一次在大街上碰到,她跟我打招呼,我热情地跟她说话,仔细地打量她的鼻子,怎么也看不出塌古,虽然鼻子不是很高,但是,绝对是个正常的鼻子,我很后悔当年那么轻易地听信了亲戚无意间的一句话。
  有一次,妻子拿出她18岁时的一张中学同学合影,介绍照片上的每个同学,当说到其中一个刘姓女同学时,我问,她的父亲是不是当年教育局的某某某,她是不是抱养的?妻子说是,还说,她性格特别好,学习也好,是班里的干部,也是班花。
  我看着这个大眼睛、漂亮的刘姓女学生,知道自己当年犯了一个错误,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绝对会对这个刘姓姑娘心生崇拜。
  人在年轻的时候,时常做出错误的选择,但是,当时认为是正确的,理直气壮,谁都说服不了,发现错误的时候,时光已经过去十几年或者几十年。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这是一张洁白的A4纸。  远远地,我就看见它躺在走廊尽头的地上,开始的时候,我以为是透过窗子投射在地上的一片阳光,近了才知道是一张白纸,不知是谁不经意掉落在此处的。它躺在地上,有点脏,一只鞋印清晰地烙印在它的身上。我经过那里的时候,已经有无数人经过它的身边。我俯下身捡起这张白纸,轻轻地掸去灰尘,放到我的背包里。我對空无一字的白纸,历来就有一种惜爱的心情,就像一位乡下的老农,只要看见地下有散落的谷粒
期刊
中午下班,着急买些蔬菜。刚好映入眼帘的是水灵灵、又圆又红的西红柿,它那散发着浓郁番茄香的味道儿,吸引着我,决定停下电车买一些。正逢放学时间,道路上大车、小车车满为患。刚抬头要问价,竟是熟悉的笑脸。“是你!”“是你!”我俩同时惊呼!而她的笑是那么尴尬,牵强,不好意思。“拿些番茄吧?”她笑着努力掩饰自己,而我也很知趣,以极快的速度走开了。  与她认识是在家政服务会所。  那时,患脑梗塞出院的父亲怎么着
期刊
我有一个终生免费的美女理发师,羡慕不?  年轻的时候,算不上风流倜傥,更没有潘安的美貌,偏偏被一个美女看好,从此享受很多的特权,比如免费理发。  其实,她并不是一个专业理发师,只是因为我,终于成就了她。记得第一次让她为我理发,是很多年前的事情。那个时候还是手动剪刀,一个周末的午后,她忽发奇想,拿出不知道藏在何处的一把手推理发剪,央求我做她的第一个顾客。当然,前提是免费的,我以迟疑的目光,足足看了她
期刊
据说,每天步行六千步可长寿。  我家居县城南关,私下算算,往北步行到多尔玛超市约六千步,正好!于是每天买不买东西,便都往多尔玛扭拉一圈。久了,不仅与该超市的许多营业员成了熟人,对超市的环境亦了如指掌。如从白羽路往多尔玛大门拐弯的地方,一年到头都停着一辆卖青瓜、梨枣这类的三轮车,摊主是位五十多岁的男子。从偶尔攀谈中得知,他姓胡,与老婆原来都在某企业上班,之后该企业破产,两人全下岗了。别的没啥干,就干
期刊
好的散文,宛如盛夏里一朵美丽的扑鼻香的花儿盛开了,人人欢喜,谁见谁爱。显然,黄兰香的散文《母亲的故事》也有这样的诱惑力。  这篇散文,原标题叫《短短故事长长情》,最初在湖南作者孙霞的微信朋友圈出現,不一会儿,点击数“蹭蹭蹭蹭”上涨,几近破千,细细读,朴实,真实,感人。后来,我发现为《岳阳日报》的副刊同仁首推,便下载,打印后再读,果然文美。作者的写作,似乎偶然,又似乎自然,既然在标题中提到“事”和“
期刊
南方的冬天极为难熬,寒冷的空气中带着湿意缓慢却坚定地侵入厚实的衣裤中,让人感觉仿佛淋了一场冷雨,连心里都是凉的。母亲向来体弱,立冬过后便感染了流感,但又放心不下在养老院的外公,于是就嘱咐我周六休假的时候去看望一趟。  外公已经九十岁高龄,手脚不太利索,人也缩小成一团,看上去矮了一截。他听力和视力都大不如前,隔着电话根本听不清对方说什么,所以,这趟过来我也就没有事先告诉他。当我推开房门,一股浓浓的酸
期刊
在我众多模糊失落的儿时记忆中,那捧珍贵的马掌钉,还有它的主人我的儿时小伙伴——朱臣……  长我一岁的朱臣,是我大嫂唯一的弟弟,与我比邻而居。也许是秉性的原因,也许是至亲的缘故,也许没有也许,朱臣与我两小无猜,从穿开裆裤甚至更早一些的时候,就是很要好的一对朋友。我们每天都要在一起厮混、玩耍,无忧无虑、快快乐乐。  孩提时,我們总是影子似的经常往来于东西两院。饿了,就地解决;困了,上炕就睡。谁,一旦弄
期刊
1978年底,我入伍海军三七四七五部队,结识了众多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战友,在这五湖四海的战友之中,与我感情至深、帮助最大的是来自古都南京的战友公佩海。  他是1977年入伍的,年长我五岁,他是老兵,我是新兵。我们同在一个部队共同肩负着守卫黄海前哨的重任,常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  海军是特殊兵种,舢板训练又是个必训科目,每当训练时,不但要训练耐力,而且还要训练协调性,更得迎狂风浪峰的颠簸考验。浪峰
期刊
上世纪70年代时期的乡村很穷,农家的床上基本铺不起棉絮和布毯,更不用说毛毯了。几乎家家户户都铺篾席,好一点的人家用青篾席,穷一点的人家用黄篾席。我们家很穷,从我记事起,我们家每间床都是用的黄篾席,从未睡过青篾席。  在我读初二的那年冬天,我们村终于来了第一个席子匠,是个年轻好看的大嫂,她编织席子时穿着花围腰,衣袖也戴着花布袖笼。她叫李春花,30多岁,眼睛大大的,水灵俊秀,又是好看的女席匠,她一来就
期刊
外婆家住在湘赣边界的南江山脚下一座山崗上,家门口一条小河,四周是青山绿水,屋子四周有翠绿的山竹,走进外婆的农家小院,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美的享受。  外婆家的房子很大,很老。儿时我撒欢地满屋子里奔跑时,就认为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她家的屋子就有多大。据说外婆家的房子是方圆二百里内最老的房子,是民国初期建造的。我想,那时能盖起这样一座大宅子,外婆家一定是一个殷实、富裕的大家庭。  老屋占地面积大约有六百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