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方法可以有力地促进学生拓展知识面,更牢固、更广泛地掌握知识。教师科学恰当地运用比较方法教学,能使学生温故知新,融会贯通,提高多角度、多类型、多层次地观察客观世界的能力,掌握客观世界的规律,强化语文学习思维能力和语文思想素质的提升。比较方法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的教法方法。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比较方法 运用
所谓比较法教学就是教师把两篇或两篇以上的相应的课文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找出文章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通过审察、比较、分析、鉴别、思考、综合,使学生比较全面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比较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有力地促进学生拓展知识面,更牢固、更广泛地掌握知识。教师科学恰当地运用比较方法教学,能使学生温故知新,融会贯通,有效地锻炼思维能力。教学实践充分证明,比较方法是一种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比较方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基本策略
1.语文教学中比较方法的运用过程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方法教学有很多方式,教师可以把有相同或相似点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对文体不同的课文或者对同篇课文中不同的人物进行比较即是横比,而对文体不同的课文或者同一人物前后不同的语言或动作进行比较即是纵比。在横比与纵比的前提下,挑选课文某个段与段及人物和环境前后变化及句子与句子进行比较即是侧比。侧比与横比、纵比往往是交错在一起的,例如说明文与说明文之间不同说明方法与顺序的比较,议论文与议论文之间的不同论点、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的比较。教师还可以把语文基础知识中的字与字及词与词中的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按不同的侧重点进行比较。
教师要正确运用比较方法。应遴选有一定联系点的两篇以上的教学课文或者是语段、句子及词等进行不同角度的纵横比较;再指导学生对所遴选的材料进行审察,分别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析所遴选材料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各出现的原因;从所分析出的原因中总结或者概括出事物的规律,从而客观地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差异和本质属性。具有创造性和灵活性是比较方法的一个特点,教师要注重从比较方法的审察与分析及总结概括的过程中,全面培养学生的严密思维能力和正确辨别能力。
2.语文教学中比较方法的具体运用
(1)同篇课文中不同角度的纵横比较——培养提高学生提炼归纳主题能力。
纵比:例如在《雷雨》一文中,教师可以把周朴园认出当年的侍萍就是眼前的鲁妈的前后语言进行比较:一是将两段对话由学生分担角色朗读后审察,抓住语言描写这一点,这两段对话的相同点尽管都是语言描写,然而周朴园的前后态度却截然不同。二是分析原因:周朴园在认出侍萍前大谈特谈纪念侍萍,这是他空虚心灵和虚伪性格的无遗暴露。而当其认出侍萍后却声色俱变,立刻翻脸要侍萍一家马上离开周公馆,这淋漓尽致地暴露了他残忍的本性。三是综合思考,周朴园认出侍萍前后态度的巨大变化完全由他的社会地位和阶级本性所决定。横比:一是周朴园对待周萍与鲁大海不同的态度,相同点在于两人虽然都是其亲生儿子,但周朴园对两人的态度却有天壤有别;二是分析原因:这是由周朴园阴险冷酷、虚伪傲慢、无情无义的性格所决定;三是综合思考:在对待亲生儿子的不同态度中,周朴园彻底地暴露出了他反动的阶级本性,他剥削欺压人,是一个人格卑微、毫无任何仁义道德可言的反动资本家,其所作所为赤裸裸地暴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统治阶级的罪恶,昭示了文章主题,从而使学生更加认清和痛恨万恶的旧社会。通过一系列的比较,学生从《雷雨》中学会了分析归纳主题的方法,培养与提高了判断思维和识别事物本质特性的能力,这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同篇课文不同字词句,以及作者与作者的风格比较——培养提高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
①对文章词语选用进行比较。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的: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文中用“泻”就比用“照”或“映”好得多,如果用“照”或“映”就不能表现出“静态动写”景色。一个“泻”字,就把月光的无形“动态化”、“实质”化了。由此可见,词语的选用在语文活动中有着很大的关系。
②对文章句子结构进行比较。例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原文是这样的:“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自然前往的。”如果改成:“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自然前往的。”作者强烈的悲愤之情便几乎荡然无存了。再比如,《雷雨》中周朴园得知鲁大海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后说:“什么?鲁大海?他是我的儿子?”句子的结构好像很乱,然而却真实地表现了周朴园当时纷乱复杂的心情。如果改成其他句子结构,如:“什么,鲁大海是我的儿子?”两相比较,原句的意味就不能反映出来。
③对作者和作品的风格进行比较。作品的风格是通过文章言语内容和形式表现出来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审美风貌,对作品风格进行比较是高中语文教学审美的需要和重要途径。清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赵翼在《瓯北诗话》写道:“昌黎好用险韵,以尽其锻炼;东坡则不择韵,而抒其意之所欲言。”比较作者用韵来区别他们的行文风格及其人格;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将李白、杜甫的诗歌风格作了比较:“太白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子美以意为主,以独造为宗,以奇拔沉雄为贵。”明代中后期文献学家胡应麟在《诗薮》中也对两者作了比较:“李才高气逸而调雄,杜体大思精而格浑”,“李如心悬日揭,照耀太虚;杜若地负海涵,包罗万汇”。
比较既是为了区别,更是为了融合。通过比较,我们更容易发现,掌握和理解对象的鲜明特点,有助于促进学生理解课文。
(3)材料类似写法各异课文的比较——培养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杜牧的《阿房宫赋》与苏洵的《六国论》在写法上的异同比较。分析:赋是一种文学样式,它介于诗和散文两者之间,因此其文学色彩更加浓郁一些,而且在行文上更加注重运用描写、铺陈、夸张、修饰等文学手法。所以《阿房宫赋》前面三个小节不囿于具体的“现实和真实”,而是泼墨如水地描写秦统治者的奢靡与荒淫。《六国论》从内容和文体看严格说应该是一篇史论,其以史实为写作的依据和基础,因此作者集中笔墨陈述与记叙相关的历史史实,再在史实的基础上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尽管《阿房宫赋》文体是“赋”,然而其议论的成分占据了一半,因此说这是用赋体的形式来写论文,这种写法本身就具有独创性;此外,它的独创性还表现在作者是选择一个具体、形象的事物作为立论的角度,把阿房宫作为秦始皇骄奢淫逸的具体象征,作为秦始皇压榨人民铁的见证,作为秦王朝覆灭的鲜明标志,这样立论方式更是独具特色。苏洵的《六国论》立论匠心独运,独创性非常鲜明,一改旧时代许多作家总是从鞭挞强秦暴行的角度立论的手法,而是把立论的角度定位在“六国破灭”的内部因素上,而且全方位地对内部因素进行深刻分析,其中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多方面,处处凸显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二、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方法的几点思考
1.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比较方法,在比较中不断创新、充实、丰富,从特色中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可以使自己的教学风格日臻完美。
2.比较法克服了教师讲解时平铺直叙的弊端,其把课文的各种知识整合起来,以此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因此有一种新颖、奇特的感受,有的学生还自己找材料比较运用,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比较法能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多角度、多类型、多层次观察客观世界的能力,促使学生掌握客观世界的规律,强化学生语文学习思维能力和语文思想素质的提升。
4.比较方法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具有很大的作用。学生对机械、死板、单调的听说读写颇感厌倦,而丰富多彩的比较能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路,使学生能按照比较法对自己写的各种文章进行审察、分析、综合,分析写作中的得失,从而提高写作水平,提高语文素质。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必修课本(苏教版)[S].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1.
[2]储有德.比较方法[J].社会科学,1986.7.
[3]黄雯.略谈语文教学中比较方法的运用[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0.2.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比较方法 运用
所谓比较法教学就是教师把两篇或两篇以上的相应的课文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找出文章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通过审察、比较、分析、鉴别、思考、综合,使学生比较全面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比较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有力地促进学生拓展知识面,更牢固、更广泛地掌握知识。教师科学恰当地运用比较方法教学,能使学生温故知新,融会贯通,有效地锻炼思维能力。教学实践充分证明,比较方法是一种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比较方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基本策略
1.语文教学中比较方法的运用过程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方法教学有很多方式,教师可以把有相同或相似点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对文体不同的课文或者对同篇课文中不同的人物进行比较即是横比,而对文体不同的课文或者同一人物前后不同的语言或动作进行比较即是纵比。在横比与纵比的前提下,挑选课文某个段与段及人物和环境前后变化及句子与句子进行比较即是侧比。侧比与横比、纵比往往是交错在一起的,例如说明文与说明文之间不同说明方法与顺序的比较,议论文与议论文之间的不同论点、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的比较。教师还可以把语文基础知识中的字与字及词与词中的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按不同的侧重点进行比较。
教师要正确运用比较方法。应遴选有一定联系点的两篇以上的教学课文或者是语段、句子及词等进行不同角度的纵横比较;再指导学生对所遴选的材料进行审察,分别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析所遴选材料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各出现的原因;从所分析出的原因中总结或者概括出事物的规律,从而客观地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差异和本质属性。具有创造性和灵活性是比较方法的一个特点,教师要注重从比较方法的审察与分析及总结概括的过程中,全面培养学生的严密思维能力和正确辨别能力。
2.语文教学中比较方法的具体运用
(1)同篇课文中不同角度的纵横比较——培养提高学生提炼归纳主题能力。
纵比:例如在《雷雨》一文中,教师可以把周朴园认出当年的侍萍就是眼前的鲁妈的前后语言进行比较:一是将两段对话由学生分担角色朗读后审察,抓住语言描写这一点,这两段对话的相同点尽管都是语言描写,然而周朴园的前后态度却截然不同。二是分析原因:周朴园在认出侍萍前大谈特谈纪念侍萍,这是他空虚心灵和虚伪性格的无遗暴露。而当其认出侍萍后却声色俱变,立刻翻脸要侍萍一家马上离开周公馆,这淋漓尽致地暴露了他残忍的本性。三是综合思考,周朴园认出侍萍前后态度的巨大变化完全由他的社会地位和阶级本性所决定。横比:一是周朴园对待周萍与鲁大海不同的态度,相同点在于两人虽然都是其亲生儿子,但周朴园对两人的态度却有天壤有别;二是分析原因:这是由周朴园阴险冷酷、虚伪傲慢、无情无义的性格所决定;三是综合思考:在对待亲生儿子的不同态度中,周朴园彻底地暴露出了他反动的阶级本性,他剥削欺压人,是一个人格卑微、毫无任何仁义道德可言的反动资本家,其所作所为赤裸裸地暴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统治阶级的罪恶,昭示了文章主题,从而使学生更加认清和痛恨万恶的旧社会。通过一系列的比较,学生从《雷雨》中学会了分析归纳主题的方法,培养与提高了判断思维和识别事物本质特性的能力,这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同篇课文不同字词句,以及作者与作者的风格比较——培养提高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
①对文章词语选用进行比较。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的: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文中用“泻”就比用“照”或“映”好得多,如果用“照”或“映”就不能表现出“静态动写”景色。一个“泻”字,就把月光的无形“动态化”、“实质”化了。由此可见,词语的选用在语文活动中有着很大的关系。
②对文章句子结构进行比较。例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原文是这样的:“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自然前往的。”如果改成:“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自然前往的。”作者强烈的悲愤之情便几乎荡然无存了。再比如,《雷雨》中周朴园得知鲁大海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后说:“什么?鲁大海?他是我的儿子?”句子的结构好像很乱,然而却真实地表现了周朴园当时纷乱复杂的心情。如果改成其他句子结构,如:“什么,鲁大海是我的儿子?”两相比较,原句的意味就不能反映出来。
③对作者和作品的风格进行比较。作品的风格是通过文章言语内容和形式表现出来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审美风貌,对作品风格进行比较是高中语文教学审美的需要和重要途径。清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赵翼在《瓯北诗话》写道:“昌黎好用险韵,以尽其锻炼;东坡则不择韵,而抒其意之所欲言。”比较作者用韵来区别他们的行文风格及其人格;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将李白、杜甫的诗歌风格作了比较:“太白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子美以意为主,以独造为宗,以奇拔沉雄为贵。”明代中后期文献学家胡应麟在《诗薮》中也对两者作了比较:“李才高气逸而调雄,杜体大思精而格浑”,“李如心悬日揭,照耀太虚;杜若地负海涵,包罗万汇”。
比较既是为了区别,更是为了融合。通过比较,我们更容易发现,掌握和理解对象的鲜明特点,有助于促进学生理解课文。
(3)材料类似写法各异课文的比较——培养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杜牧的《阿房宫赋》与苏洵的《六国论》在写法上的异同比较。分析:赋是一种文学样式,它介于诗和散文两者之间,因此其文学色彩更加浓郁一些,而且在行文上更加注重运用描写、铺陈、夸张、修饰等文学手法。所以《阿房宫赋》前面三个小节不囿于具体的“现实和真实”,而是泼墨如水地描写秦统治者的奢靡与荒淫。《六国论》从内容和文体看严格说应该是一篇史论,其以史实为写作的依据和基础,因此作者集中笔墨陈述与记叙相关的历史史实,再在史实的基础上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尽管《阿房宫赋》文体是“赋”,然而其议论的成分占据了一半,因此说这是用赋体的形式来写论文,这种写法本身就具有独创性;此外,它的独创性还表现在作者是选择一个具体、形象的事物作为立论的角度,把阿房宫作为秦始皇骄奢淫逸的具体象征,作为秦始皇压榨人民铁的见证,作为秦王朝覆灭的鲜明标志,这样立论方式更是独具特色。苏洵的《六国论》立论匠心独运,独创性非常鲜明,一改旧时代许多作家总是从鞭挞强秦暴行的角度立论的手法,而是把立论的角度定位在“六国破灭”的内部因素上,而且全方位地对内部因素进行深刻分析,其中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多方面,处处凸显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二、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方法的几点思考
1.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比较方法,在比较中不断创新、充实、丰富,从特色中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可以使自己的教学风格日臻完美。
2.比较法克服了教师讲解时平铺直叙的弊端,其把课文的各种知识整合起来,以此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因此有一种新颖、奇特的感受,有的学生还自己找材料比较运用,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比较法能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多角度、多类型、多层次观察客观世界的能力,促使学生掌握客观世界的规律,强化学生语文学习思维能力和语文思想素质的提升。
4.比较方法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具有很大的作用。学生对机械、死板、单调的听说读写颇感厌倦,而丰富多彩的比较能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路,使学生能按照比较法对自己写的各种文章进行审察、分析、综合,分析写作中的得失,从而提高写作水平,提高语文素质。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必修课本(苏教版)[S].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1.
[2]储有德.比较方法[J].社会科学,1986.7.
[3]黄雯.略谈语文教学中比较方法的运用[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