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苏北油区袁家区块油藏产能特征、注水见效特征两方面着手研究,分析认为产能特征表现为单井差异大、层间差异大等特点,注水见效表现为油井见效明显、注水推进快的特点。通过开展区块开发特征研究,对区块综合调整,进一步改善开发效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袁家;产能特征;注水见效
1 区块开发概况
袁家区块含油面积1.56平方千米,地质储量78.31万吨,采用220米×220米不规则反九点面积注水井网。2009年6月陆续投入开发,2010年8月转注水方式开发。目前油井开井21口,平均日产液81吨,日产油65吨,综合含20.0%,水井开井8口,日注水90方,累积产液3.97万方,累积产油3.48万吨,累积亏空2.27万方,采油速度3.04%,采出程度4.43%。
2 油藏产能特征
2.1初期产能差异大
统计初期产能,平均射开油层厚度4.9m,平均单井产液3.8t,采液强度0.78t/d.m,压裂投产井平均采液强度仅比射孔投产井高0.23t/d.m。
压裂井离断层远近产液强度差别不大,压裂时产生的人工缝渗流能力接近或超过断层附近微裂缝的导流能力。相同的构造位置,压裂井产能比射孔投产井产能高,射孔投产井离断层较近井平均单井日产液5.2吨,采液强度1.02t/d.m,采液强度较离断层较远井高0.44t/d.m,说明断层附近的微裂缝的导流能力远大于基质导流能力。
2.2阜三上产能优于较阜三下
袁家断块措施统计分析,阜三下平均射开油层厚度4.7m,初期平均采液强度0.37t/d.m,平均采油强度0.33t/d.m,阜三上平均射开油层厚度2.5m,初期平均采液强度2.37t/d.m,平均采油强度2.31t/d.m。
对阜三上、下产能差异进行分析,认为主要由以下三方面因素影响:第一,阜三上储层主要为河口坝反韵律沉积,阜三下储层以水下分流河道砂正韵律沉积为主,反韵律储层层内矛盾小于正韵律储层;第二,统计阜三上、下油层物性,阜三上平均渗透率为45.61×10-3μm2,阜三下平均渗透率为36.87×10-3μm2。第三,阜三上补孔时,袁家断块开始注水,阜三上开采为先期注水和同步注水,阜三下为滞后注水方式开发。
2.3措施效果好
区块投入开发以来,增产措施工作主要是对接替层阜三上进行补孔,对平面矛盾大物性较差部位进行压裂引效。22口措施井平均单井措施厚度4m,措施后平均单井日增油4.2吨,采油强度由0.26t/d.m提高到1.31t/d.m,取得了较好的增油效果。
有能量补充情况的措施效果好,袁1-16井于2010年8月补层,袁1-27井两个月后转注,日增油始终保持在7吨的水平。
2.4产量递减规律
選取投产时间较长注水见效前7口井,进行单井递减分析为双曲线递减规律。在没有能量补充的情况下,压裂投产井初期采液强度大,射孔投产井产液强度小,递减上表现为压裂井较射孔投产井递减大。
3 注水见效特征
3.1油井见效比例大
从油井的见效情况看,转注较早的4口水井对应的有14口油井不同程度的见到了注水效果,见效井数比为63.6%。其中油井见效较好井8口,平均单井日增液0.3吨,日增油0.4吨,综合含水下降0.4%;油井见效一般井6口,平均单井日增液0.5吨,日增油0.5吨,综合含水下降1.8%。
3.2含水平面变化特征
袁家断块投产初期含水东南低,西北高特征,低含水井占80%,中含井占16.7%,高含水井占3.3%,随着开发低含水井比例下降,高含水、特高含水井比例上升。低含水井数比下降为77.3%,中含水井比下降,高含水井比例上升为9.1%,出现一口特高含水井。
分析袁家断块含水平面变化特征,断块西部受边水和袁1-27井注入水共同作用,袁1-23井进入特高含水期,袁1-22井、袁1-21井进入中含水期;区块北部受边水和袁1-19井作用,袁1-18井排以北含进入大于30%线;区块中部受袁1-19井和袁1井注入水作用,导致袁1-1井、袁1-7井含水上升。
3.3注入水推进快
袁家断块注入水推进速度快,见效的14口井平均见效为111天,见效好的8口井平均见效天数为77天,平均注入水推进速度为3.26m/d,见效一般6口井平均注入水推进速度为2.53m/d。
3.4注入水沿优势通道推进快
袁家断块注水入主要受原始物性优势方向、人工压裂改造物性变好区域推进。分析见效井数与沉积相关系,71.4%见效井分布于主河道,注入水水线推进方向指向河道方向;分析见效井数与流动单元关系,64.9%见效井分布在一类流动单元,其余井均分布在二类流动单元;分析见效井数与渗透率关系,所有见效井均分布在相对高渗区。
4 结论与认识
4.1袁家断块油藏产能差异表现为压裂投产井优于射孔投产井,阜三上油层优于较阜三下油层。
4.2袁家断块注水开发见效明显,但注入水推进速度快,易于水窜。
4.3袁家断块注入水沿优势通道推进快,主要沿沉积主河道及人工压裂改造物性变好区域推进。
参考文献
[1]冉怀江. 苏北海安凹陷阜三段优质储层控制因素分析[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9(3):43-48.
[2]黄小青,郭鹏,杜悦,等. 海安油田袁家断块阜三段储集层宏观非均质性研究[J]. 能源与环保,2017(6).
关键词:袁家;产能特征;注水见效
1 区块开发概况
袁家区块含油面积1.56平方千米,地质储量78.31万吨,采用220米×220米不规则反九点面积注水井网。2009年6月陆续投入开发,2010年8月转注水方式开发。目前油井开井21口,平均日产液81吨,日产油65吨,综合含20.0%,水井开井8口,日注水90方,累积产液3.97万方,累积产油3.48万吨,累积亏空2.27万方,采油速度3.04%,采出程度4.43%。
2 油藏产能特征
2.1初期产能差异大
统计初期产能,平均射开油层厚度4.9m,平均单井产液3.8t,采液强度0.78t/d.m,压裂投产井平均采液强度仅比射孔投产井高0.23t/d.m。
压裂井离断层远近产液强度差别不大,压裂时产生的人工缝渗流能力接近或超过断层附近微裂缝的导流能力。相同的构造位置,压裂井产能比射孔投产井产能高,射孔投产井离断层较近井平均单井日产液5.2吨,采液强度1.02t/d.m,采液强度较离断层较远井高0.44t/d.m,说明断层附近的微裂缝的导流能力远大于基质导流能力。
2.2阜三上产能优于较阜三下
袁家断块措施统计分析,阜三下平均射开油层厚度4.7m,初期平均采液强度0.37t/d.m,平均采油强度0.33t/d.m,阜三上平均射开油层厚度2.5m,初期平均采液强度2.37t/d.m,平均采油强度2.31t/d.m。
对阜三上、下产能差异进行分析,认为主要由以下三方面因素影响:第一,阜三上储层主要为河口坝反韵律沉积,阜三下储层以水下分流河道砂正韵律沉积为主,反韵律储层层内矛盾小于正韵律储层;第二,统计阜三上、下油层物性,阜三上平均渗透率为45.61×10-3μm2,阜三下平均渗透率为36.87×10-3μm2。第三,阜三上补孔时,袁家断块开始注水,阜三上开采为先期注水和同步注水,阜三下为滞后注水方式开发。
2.3措施效果好
区块投入开发以来,增产措施工作主要是对接替层阜三上进行补孔,对平面矛盾大物性较差部位进行压裂引效。22口措施井平均单井措施厚度4m,措施后平均单井日增油4.2吨,采油强度由0.26t/d.m提高到1.31t/d.m,取得了较好的增油效果。
有能量补充情况的措施效果好,袁1-16井于2010年8月补层,袁1-27井两个月后转注,日增油始终保持在7吨的水平。
2.4产量递减规律
選取投产时间较长注水见效前7口井,进行单井递减分析为双曲线递减规律。在没有能量补充的情况下,压裂投产井初期采液强度大,射孔投产井产液强度小,递减上表现为压裂井较射孔投产井递减大。
3 注水见效特征
3.1油井见效比例大
从油井的见效情况看,转注较早的4口水井对应的有14口油井不同程度的见到了注水效果,见效井数比为63.6%。其中油井见效较好井8口,平均单井日增液0.3吨,日增油0.4吨,综合含水下降0.4%;油井见效一般井6口,平均单井日增液0.5吨,日增油0.5吨,综合含水下降1.8%。
3.2含水平面变化特征
袁家断块投产初期含水东南低,西北高特征,低含水井占80%,中含井占16.7%,高含水井占3.3%,随着开发低含水井比例下降,高含水、特高含水井比例上升。低含水井数比下降为77.3%,中含水井比下降,高含水井比例上升为9.1%,出现一口特高含水井。
分析袁家断块含水平面变化特征,断块西部受边水和袁1-27井注入水共同作用,袁1-23井进入特高含水期,袁1-22井、袁1-21井进入中含水期;区块北部受边水和袁1-19井作用,袁1-18井排以北含进入大于30%线;区块中部受袁1-19井和袁1井注入水作用,导致袁1-1井、袁1-7井含水上升。
3.3注入水推进快
袁家断块注入水推进速度快,见效的14口井平均见效为111天,见效好的8口井平均见效天数为77天,平均注入水推进速度为3.26m/d,见效一般6口井平均注入水推进速度为2.53m/d。
3.4注入水沿优势通道推进快
袁家断块注水入主要受原始物性优势方向、人工压裂改造物性变好区域推进。分析见效井数与沉积相关系,71.4%见效井分布于主河道,注入水水线推进方向指向河道方向;分析见效井数与流动单元关系,64.9%见效井分布在一类流动单元,其余井均分布在二类流动单元;分析见效井数与渗透率关系,所有见效井均分布在相对高渗区。
4 结论与认识
4.1袁家断块油藏产能差异表现为压裂投产井优于射孔投产井,阜三上油层优于较阜三下油层。
4.2袁家断块注水开发见效明显,但注入水推进速度快,易于水窜。
4.3袁家断块注入水沿优势通道推进快,主要沿沉积主河道及人工压裂改造物性变好区域推进。
参考文献
[1]冉怀江. 苏北海安凹陷阜三段优质储层控制因素分析[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9(3):43-48.
[2]黄小青,郭鹏,杜悦,等. 海安油田袁家断块阜三段储集层宏观非均质性研究[J]. 能源与环保,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