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其中包括在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挖掘出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采取“设悬生疑”、“联系实际”、“创设情境”、“实验操作”等形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浅谈几点做法:
一、建立和谐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是老师传授知识的第一阵地,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特别是数学学科更是如此,可以说数学知识有90%是在课堂获得。可是一节课只有45分钟,要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除了课前要花好几个45分钟钻研教材,弄清知识的点和线,知识的结构和分析数学的难点与如何突破,解决难点外,更要善于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活跃了,才能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教与学是师生双边的关系,教要得法,学要主动。主动来自兴趣,兴趣需要培养。同样的教材,讲得生动,妙趣横生,学生百听不厌,回味无穷;讲得教条,枯燥无味,学生呆若木头,事倍功半。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讲课艺术,增强教学效果。
二、注重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们在实践中才智得到发挥,就会有快乐的情绪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知识、科学、文化和孜孜不倦的劳动光辉照亮了个人点滴的禀赋、天才、爱好、才干的时候,才会闪耀出光彩来。”小学生的思维是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教师要进行演示,更应重视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让形象、生动的材料作用于学生大脑,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在“摆弄”中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再经过学生的演绎推理,合理地想象和思考,大胆地推测和尝试,积极地猜想和探究,实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教师通过创设问题,引入新课,在建立圆的周长概念后,以“能否想出办法测量出圆的周长?看哪组想的办法最多,最妙?”启发学生思考。教师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提供足够的物质材料,放手让学生实际操作,小组讨论,发散思维,主动探究,从而得到了“饶线、滚动、拉直”化曲为直的测量方法。接着教师又演示了甩小球而形成的两个大小不同的虚圆,让学生悟出圆的周长和半径、直径的长短有关系,启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拓展思维,通过实验,得出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从而较好地理解和掌握圆周率和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像以上的教学,注重了实验操作策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使学法得到优化,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不断深入地探究新知。
三、加强“多角度探究”,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应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展开想象,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方法,发展学生的创造意识。如教学“某玩具厂生产一批玩具,原计划每天生产60件,7天完成,实际只用了6天完成任务,实际每天比计划多生产多少件玩具?”按常规解法列式是60×7÷6-60=10(件),有的学生根据7天任务6天完成,时间提前一天,这一天的任务60件必须平均分配在6天内完成这一实质,提出了新颖解法:60÷6=10(件)。又如“张老师带了若干元去买书,一部书分为上下两集,用全部的钱能买上集10册或买下集15册。已知上集比下集每本贵2元,张老师一共带了多少元?”学生一般用“归一”和“倍比”两方法列出2×10÷(15-10)×15=60(元)和2×10×[15÷(15-10)]=60(元)但有个同学的思路与众不同,他把张老师带的钱看作单位“1”,那么上集每本的钱占总钱数的10,下集每本的钱占总钱数的15,这样就可以找出一组相对应的数量,即上集比下集每本贵2元,相当于总钱数的(10-15),从而列出2÷(10-15)=60(元)的新穎解法。
总之,发挥主体作用,应基于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学生更多展示才华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采取“观察发现”、“质疑求异”、“小组讨论”等策略,真正实际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建立和谐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是老师传授知识的第一阵地,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特别是数学学科更是如此,可以说数学知识有90%是在课堂获得。可是一节课只有45分钟,要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除了课前要花好几个45分钟钻研教材,弄清知识的点和线,知识的结构和分析数学的难点与如何突破,解决难点外,更要善于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活跃了,才能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教与学是师生双边的关系,教要得法,学要主动。主动来自兴趣,兴趣需要培养。同样的教材,讲得生动,妙趣横生,学生百听不厌,回味无穷;讲得教条,枯燥无味,学生呆若木头,事倍功半。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讲课艺术,增强教学效果。
二、注重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们在实践中才智得到发挥,就会有快乐的情绪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知识、科学、文化和孜孜不倦的劳动光辉照亮了个人点滴的禀赋、天才、爱好、才干的时候,才会闪耀出光彩来。”小学生的思维是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教师要进行演示,更应重视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让形象、生动的材料作用于学生大脑,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在“摆弄”中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再经过学生的演绎推理,合理地想象和思考,大胆地推测和尝试,积极地猜想和探究,实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教师通过创设问题,引入新课,在建立圆的周长概念后,以“能否想出办法测量出圆的周长?看哪组想的办法最多,最妙?”启发学生思考。教师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提供足够的物质材料,放手让学生实际操作,小组讨论,发散思维,主动探究,从而得到了“饶线、滚动、拉直”化曲为直的测量方法。接着教师又演示了甩小球而形成的两个大小不同的虚圆,让学生悟出圆的周长和半径、直径的长短有关系,启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拓展思维,通过实验,得出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从而较好地理解和掌握圆周率和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像以上的教学,注重了实验操作策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使学法得到优化,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不断深入地探究新知。
三、加强“多角度探究”,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应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展开想象,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方法,发展学生的创造意识。如教学“某玩具厂生产一批玩具,原计划每天生产60件,7天完成,实际只用了6天完成任务,实际每天比计划多生产多少件玩具?”按常规解法列式是60×7÷6-60=10(件),有的学生根据7天任务6天完成,时间提前一天,这一天的任务60件必须平均分配在6天内完成这一实质,提出了新颖解法:60÷6=10(件)。又如“张老师带了若干元去买书,一部书分为上下两集,用全部的钱能买上集10册或买下集15册。已知上集比下集每本贵2元,张老师一共带了多少元?”学生一般用“归一”和“倍比”两方法列出2×10÷(15-10)×15=60(元)和2×10×[15÷(15-10)]=60(元)但有个同学的思路与众不同,他把张老师带的钱看作单位“1”,那么上集每本的钱占总钱数的10,下集每本的钱占总钱数的15,这样就可以找出一组相对应的数量,即上集比下集每本贵2元,相当于总钱数的(10-15),从而列出2÷(10-15)=60(元)的新穎解法。
总之,发挥主体作用,应基于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学生更多展示才华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采取“观察发现”、“质疑求异”、“小组讨论”等策略,真正实际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