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台湾是我国的一个特殊的省份。在我国的民族问题中,台湾民族问题其中重要的部分。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宝岛台湾政局形式出现了重要变化,国民党之外的势力要求国民党结束独裁统治,实行民主政治的要求。而此时,台湾“原住民”开始通过各种途径掀起台湾“原住民”民族运动,其目的就是为了确保自身民族的权利。而本文主要针对台湾的“原住民”及民族问题进行了详细探究,向人们进一步展现了台湾“原住民”的相关情况。
[关键词]原住民;民族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4-0290-01
台湾的“原住民”属于南岛语族。直到1994年宪法的修订,才正式将其统称为“原住民”,后又改为“原住民族”。 台湾“原住民”和少数民族有着不同之处,根据联合国的说法,原住民主要是指在外来殖民者到来之前就已经住在该地,而成员身份均取决于该族群自己。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台湾“原住民”已经逐渐向主流社会回归。尽管如此,台湾的民族问题依然是台湾的“原住民”中的主要问题,它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种是国家的认同,另一种是中华民族的认同。因此,文中探讨台湾的“原住民”及民族问题更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 台湾“原住民”的发展历程
根据资料显示,台湾“原住民”发展至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了,台湾原住民的祖先
在分批由东亚大陆或南洋群岛陆续泛舟迁台后,便因海洋阻隔,很少与外界接触,一直过着封闭的原始部落的生活。在清代,台湾少数民族并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直到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宝岛台湾之后,实行“藩政”,而台湾少数民族也被称为“藩族”,后因日本昭和天皇抵台巡视,“藩族”便又被改为“高砂族”。由于日本的典型的民族压迫性政策,使得台湾少数民族一直处于被压迫的状态。从而民族称谓来看,日本学者将其划分为“高砂族”和“平埔族”两类。同时以生活习俗和婚姻等相关情况将“高砂族”划分为泰雅、布农等不同8-10族,而“平埔族”则分为西拉雅、巴布拉、道卡斯等不同的10族,这也为台湾少数民族的称谓奠定了基础。自1945年,国民党接管台湾后,台湾少数民族又被称为“高山族”,后又称为“山胞”,从此,台湾少数民族摆脱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直到20世纪80年代,台湾“高山族”逐渐被称为“原住民”或者“原住民族”。到后期,我国宝岛台湾政局形式出现了重要变化,国民党之外的势力要求国民党结束独裁统治,实行民主政治的要求。而此时,台湾“原住民”开始通过各种途径掀起台湾“原住民”民族运动以维护自身民族的权益。
台湾“原住民”相对于我国传统所说的“土著”而言,从现实意义上来说具有一定的政治含义,因此,台湾“原住民”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发展历程。尤其在西方列强的进入之后,对社会组织和人口等都受到严重损害,出现大幅度下降的现象。尽管在现代社会中,他们能够保留着传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但依然处于社会发展的边缘地带。而土著人口大约有3亿,分布在世界各地。1984年,由台湾少数民族人士组成的原权会,掀起了正名运动,而这次的正名运动和土著人运动密切相关的,直至台湾少数民族以“原住民”作为统称,以此来体现他们是台湾宝岛的初始居民。因此,在台湾,“原住民”和“土著”有着共同的名字,其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同时也是企图立足于世界地位的政治称谓。
二、未来台湾原住民的人口的发展趋势
当前的台湾“原住民”人口分布不均,且人均变化比较大。从台湾人口统计的数量来看,2003年,台湾“原住民”总人口数约43.4万人,大都分布在台湾省的十八个县、乡、镇中,还有一部分居住在台北、台中、新竹等地,而早在1996年人口仅达到369251人,由此可见,台湾“原住民”居住人规模呈现发展之势。由于人口的发展和婚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台湾原住民婚姻方式来说,台湾原住民在恋爱和婚姻生活中和大陆少数民族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尤其是台湾阿美族和大陆云南的摩梭人都保留着母系制,婚姻由女性做主,家务由女性掌管,婚姻真正建立在感情的基础上,不受财产和权势的影响,因此家庭幸福,社会安定。在恋爱和婚姻方面,既没有民事纠纷,也没有刑事犯罪。所以,这种和南方少数民族之间有着共同的风俗,且这种风俗一直延续至今,比如,在男女谈情说爱的时候,常常男用口琴,女用鼻箫来表达自己的心声,这是经历几千年而不变的风俗。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行,台湾“原住民”婚姻、年龄阶层或是出生等方面禁忌或者是风俗都得到了自由发展,比如,台湾“原住民”和汉族的广泛通婚,使得原住民彻底被汉化。与此同时,这种文化变迁的方式也影响着汉民族和台湾“原住民”,最终形成了混合文化。但随着台湾政策不断革新,人们的生活条件和卫生条件的逐渐提升,在逐渐恢复台湾“原住民”身份的同时,未来台湾“原住民”人口将会出现不断增长的趋势。
三、 现代台湾社会文明的进步对“原住民”造成的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台湾“原住民”的文化生活也逐渐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早在清代,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的同化政策,使得台湾“原住民”的文化遭到极大流失,尤其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其传统文化流失更为严重。台湾“原住民”语言的消失就是其中最显著的标志。而今,随着多元文化理念的大力倡导,使得人们对于教育文化更加重视,力图恢复母语教育。尤其在1998年《原住民教育法》的公布,更是推动了原住民教育的提升和发展。而今,台湾“原住民”的文化生活已经得到了巨大提升,尤其在科技和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原住民”的文化已经逐渐满足现代台湾社会文明进步的发展需要。另外,在生活环境和居住环境方面,台湾“原住民”已逐步进入城市化生活的进程中,居住条件和生活条件都有了巨大的改变,尤其是精神文明的提升,更是具有社会的普遍性。
四、台湾“原住民”民族的发扬广大和与时俱进
台湾“原住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程,在新世纪的到来时,台湾“原住民”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为台湾“原住民”民族的发扬广大和与时俱进迎来了新的契机。首先,台湾“原住民”的社会政策由原来的救急式和临时性的福利逐渐向制度化和保障性的社会服务模式转变,足以体现政府对台湾“原住民”民族发展的重视度。其次,台湾“原住民”被动式的福利逐渐向积极性的福利转变,尤其是台湾“原住民”的社会政策,为其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最后是多元化思维的转變。在台湾“原住民”发展的进程中,医疗卫生和住宅等方面的均得到倾斜性关照,同时针对儿童、老人也出现相应的保障政策,为改变台湾“原住民”边缘性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台湾“原住民”将会得到进一步完善,时刻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促使台湾“原住民”的文化水平和生活水平等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满足“原住民”的实际发展需求,同时也将自身优势得到传承和发扬,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五、 结语
综上所述,台湾“原住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程,不仅经历了民族压迫和殖民的奴役,同时还经历了社会的歧视和民族的不平等地位。由此可见,当时台湾“原住民”生存的艰难。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现代台湾社会文明的进步,更使人们意识到台湾“原住民”民族的重要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社会政策,从而保障了台湾“原住民”的权益,缩小了台湾“原住民”边缘性地位。相信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台湾“原住民”的文化和生活水平等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陈立周.从同化到多元化——台湾原住民社会运动对其社会政策发展的影响[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1,(2):85-90.
[2] 郝时远.当代台湾的“原住民”与民族问题[J].民族研究,2003,(3):27-42.
[3] 马戎.民族研究中的原住民问题(上)[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12):13-18.
[关键词]原住民;民族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4-0290-01
台湾的“原住民”属于南岛语族。直到1994年宪法的修订,才正式将其统称为“原住民”,后又改为“原住民族”。 台湾“原住民”和少数民族有着不同之处,根据联合国的说法,原住民主要是指在外来殖民者到来之前就已经住在该地,而成员身份均取决于该族群自己。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台湾“原住民”已经逐渐向主流社会回归。尽管如此,台湾的民族问题依然是台湾的“原住民”中的主要问题,它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种是国家的认同,另一种是中华民族的认同。因此,文中探讨台湾的“原住民”及民族问题更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 台湾“原住民”的发展历程
根据资料显示,台湾“原住民”发展至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了,台湾原住民的祖先
在分批由东亚大陆或南洋群岛陆续泛舟迁台后,便因海洋阻隔,很少与外界接触,一直过着封闭的原始部落的生活。在清代,台湾少数民族并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直到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宝岛台湾之后,实行“藩政”,而台湾少数民族也被称为“藩族”,后因日本昭和天皇抵台巡视,“藩族”便又被改为“高砂族”。由于日本的典型的民族压迫性政策,使得台湾少数民族一直处于被压迫的状态。从而民族称谓来看,日本学者将其划分为“高砂族”和“平埔族”两类。同时以生活习俗和婚姻等相关情况将“高砂族”划分为泰雅、布农等不同8-10族,而“平埔族”则分为西拉雅、巴布拉、道卡斯等不同的10族,这也为台湾少数民族的称谓奠定了基础。自1945年,国民党接管台湾后,台湾少数民族又被称为“高山族”,后又称为“山胞”,从此,台湾少数民族摆脱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直到20世纪80年代,台湾“高山族”逐渐被称为“原住民”或者“原住民族”。到后期,我国宝岛台湾政局形式出现了重要变化,国民党之外的势力要求国民党结束独裁统治,实行民主政治的要求。而此时,台湾“原住民”开始通过各种途径掀起台湾“原住民”民族运动以维护自身民族的权益。
台湾“原住民”相对于我国传统所说的“土著”而言,从现实意义上来说具有一定的政治含义,因此,台湾“原住民”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发展历程。尤其在西方列强的进入之后,对社会组织和人口等都受到严重损害,出现大幅度下降的现象。尽管在现代社会中,他们能够保留着传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但依然处于社会发展的边缘地带。而土著人口大约有3亿,分布在世界各地。1984年,由台湾少数民族人士组成的原权会,掀起了正名运动,而这次的正名运动和土著人运动密切相关的,直至台湾少数民族以“原住民”作为统称,以此来体现他们是台湾宝岛的初始居民。因此,在台湾,“原住民”和“土著”有着共同的名字,其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同时也是企图立足于世界地位的政治称谓。
二、未来台湾原住民的人口的发展趋势
当前的台湾“原住民”人口分布不均,且人均变化比较大。从台湾人口统计的数量来看,2003年,台湾“原住民”总人口数约43.4万人,大都分布在台湾省的十八个县、乡、镇中,还有一部分居住在台北、台中、新竹等地,而早在1996年人口仅达到369251人,由此可见,台湾“原住民”居住人规模呈现发展之势。由于人口的发展和婚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台湾原住民婚姻方式来说,台湾原住民在恋爱和婚姻生活中和大陆少数民族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尤其是台湾阿美族和大陆云南的摩梭人都保留着母系制,婚姻由女性做主,家务由女性掌管,婚姻真正建立在感情的基础上,不受财产和权势的影响,因此家庭幸福,社会安定。在恋爱和婚姻方面,既没有民事纠纷,也没有刑事犯罪。所以,这种和南方少数民族之间有着共同的风俗,且这种风俗一直延续至今,比如,在男女谈情说爱的时候,常常男用口琴,女用鼻箫来表达自己的心声,这是经历几千年而不变的风俗。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行,台湾“原住民”婚姻、年龄阶层或是出生等方面禁忌或者是风俗都得到了自由发展,比如,台湾“原住民”和汉族的广泛通婚,使得原住民彻底被汉化。与此同时,这种文化变迁的方式也影响着汉民族和台湾“原住民”,最终形成了混合文化。但随着台湾政策不断革新,人们的生活条件和卫生条件的逐渐提升,在逐渐恢复台湾“原住民”身份的同时,未来台湾“原住民”人口将会出现不断增长的趋势。
三、 现代台湾社会文明的进步对“原住民”造成的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台湾“原住民”的文化生活也逐渐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早在清代,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的同化政策,使得台湾“原住民”的文化遭到极大流失,尤其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其传统文化流失更为严重。台湾“原住民”语言的消失就是其中最显著的标志。而今,随着多元文化理念的大力倡导,使得人们对于教育文化更加重视,力图恢复母语教育。尤其在1998年《原住民教育法》的公布,更是推动了原住民教育的提升和发展。而今,台湾“原住民”的文化生活已经得到了巨大提升,尤其在科技和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原住民”的文化已经逐渐满足现代台湾社会文明进步的发展需要。另外,在生活环境和居住环境方面,台湾“原住民”已逐步进入城市化生活的进程中,居住条件和生活条件都有了巨大的改变,尤其是精神文明的提升,更是具有社会的普遍性。
四、台湾“原住民”民族的发扬广大和与时俱进
台湾“原住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程,在新世纪的到来时,台湾“原住民”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为台湾“原住民”民族的发扬广大和与时俱进迎来了新的契机。首先,台湾“原住民”的社会政策由原来的救急式和临时性的福利逐渐向制度化和保障性的社会服务模式转变,足以体现政府对台湾“原住民”民族发展的重视度。其次,台湾“原住民”被动式的福利逐渐向积极性的福利转变,尤其是台湾“原住民”的社会政策,为其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最后是多元化思维的转變。在台湾“原住民”发展的进程中,医疗卫生和住宅等方面的均得到倾斜性关照,同时针对儿童、老人也出现相应的保障政策,为改变台湾“原住民”边缘性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台湾“原住民”将会得到进一步完善,时刻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促使台湾“原住民”的文化水平和生活水平等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满足“原住民”的实际发展需求,同时也将自身优势得到传承和发扬,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五、 结语
综上所述,台湾“原住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程,不仅经历了民族压迫和殖民的奴役,同时还经历了社会的歧视和民族的不平等地位。由此可见,当时台湾“原住民”生存的艰难。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现代台湾社会文明的进步,更使人们意识到台湾“原住民”民族的重要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社会政策,从而保障了台湾“原住民”的权益,缩小了台湾“原住民”边缘性地位。相信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台湾“原住民”的文化和生活水平等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陈立周.从同化到多元化——台湾原住民社会运动对其社会政策发展的影响[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1,(2):85-90.
[2] 郝时远.当代台湾的“原住民”与民族问题[J].民族研究,2003,(3):27-42.
[3] 马戎.民族研究中的原住民问题(上)[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12):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