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话说到心窝里

来源 :爱你·心灵读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e_hop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面还有呢
  最近在节目里看到费玉清说笑话。他说幼儿园里教小朋友读英文字母,老师指着黑板叫小朋友跟着念A、B、C。有个小朋友就是不念。
  “你为什么不念?”老师问。
  “我妈妈说B是不好的字母。”小朋友回答。
  老师一笑,对小朋友说:“你妈的B跟老师的B是不一样的。”
  费玉清说到这儿,主持人张菲和来宾都笑弯了腰。费玉清看着大家笑,等大家笑完了,才继续说:“下面还有呢!老师又对小朋友说‘你妈的B是骂人的,老师的B是外国人用的’。”整场都笑翻了!
  费玉清以说笑话闻名。他说这个笑话之所以能成功,一是因为笑话的内容很正常,但往歪处去想,就成了荤笑话;二是因为他很能抓住时间与节奏,在该说的时候说,该停的时候停。
  如果他说完第一段,在大家都笑弯了腰的时候不等人笑完就接着说第二段,四周的笑声就会盖过第二段更精彩的内容,所以他等,等场上的条件成熟了,才继续说。而且怕大家不知道,他还先强调:“下面还有呢!”这句“下面还有呢”是一种“发语词”,也可以说是为下面继续说而引起大家注意的提示句。
  制造说话的时机
  “发语词”在讲话时非常有必要。为什么?因为除非你一个人演讲,否则当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闲聊的时候,你贸然开始说话,一下子不容易引起大家的注意,于是你前面的几句话可能会被大家忽略,说话的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
  怎样让大家集中注意力听你说呢?就是抓住时机用“发语词”。
  甚至连一个人演讲,都可能要用“发语词”。演讲的“发语词”可以很强烈,比如对全场喊:“请各位安静!”可以像外国人在派对里那样用茶匙敲酒杯,要全场注意。也可以用比较含蓄的方式,比如咳嗽一声,清一下喉咙,或敲一敲、吹一吹麦克风。还有人会站在台上,板着脸,不动,也不说话,等到大家意识到,彼此做个嘘的手势安静下来才开口。
  无论用什么方式开头,目的都是为自己说话制造时机。
  记者为什么总说“那么”
  你是否注意到,记者访问时常常在每一句的开头都说“那么”?
  比如,记者先问:“那天你到哪里去了?”对方答:“我早上起来,先浇了浇花,再骑自行车去附近找朋友聊天……”才说到这儿,记者就打断他的话,说:“那么,为什么有目击者说早上在加油站看到你在加油呢?”对方答:“我不可能在加油,因为我才加的……”记者又打断他的话,问:“那么,你是不是能证明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加油,有收据吗?”
  “那么”是记者的口头禅,还是改不掉的坏习惯?抑或是记者反应差,口才不够好,需要靠这几个字来想?答案是:“那么”是必要的废话,算是“发语词”,用来打断对方的话,也用来作为自己要发言的提示。
  你听我说
  你是不是注意到许多人都爱讲“事实上”?他难道常说谎吗?还是大家都爱说谎?否则他为什么左一句“事实上”,右一句“事实上”?
  “事实上”如果用在一群人交谈或上谈话节目的时候,最重要的效果就是作为“发语词”,意思是:“请听我说!”当然,有些人更干脆,他直接用“你聽我说”“你知道吗”来作“发语词”。
  如果碰到“那么”“事实上”“你听我说”“你知道吗”或一些很粗鲁的人,你如何应对?答案只有一个字:“干!”
  如我前面谈到的,为了避免你给人留下左一句“事实上”、右一句“事实上”之类的好像口才不好的印象,你可以把那些“发语词”交换着用。比如,你每次都先说“那么”,中间可以加几个“但是”“好”“您认为”“我以为”之类的词句,或像费玉清那样说:“下面还有呢!”你照样能达到提示的效果,别人却感觉顺畅多了。
  (摘自《把话说到心窝里》作家出版社 图/Stephan Schmitz)
其他文献
2010年,我和张宇兴冲冲地接下壹电视的节目《壹级娱乐》。企划阶段,壹传媒的老板突然把我叫到办公室,一开口就把我批评得一文不值,大意是:“你的演艺事业快完了,要是观众不看你,这次做不起来就无望了。这是你最后的机会!”那一刻,面对一连串的批评与否定,我非常难过,也心生不满。他是从香港来的,是否了解台湾的市场?他知道我的资历吗?我虽然是他聘请的主持人,但也有“潮流教主”的头衔,电台也稳定經营多年,他知
期刊
我的一个朋友特别喜欢到处旅游。他曾经徒步走完稻城亚丁至泸沽湖一线,欣赏迷人的湖光山色;也曾轻松走过尼泊尔安纳普尔纳大环线,看到日照金山的醉人美景。他分享一路的收获,却说:“这些不是感悟最深刻的。”  他问我一个问题:“你认为是那些兴奮的、走得快的小伙子先到终点,还是那些不善言语的、走得慢的人先到?”  我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前者,他们精力充沛啊。”  他摇了摇头,说:“你错了。真正徒步走的时候,
期刊
诺曼底登陆前夕,为了迷惑德军,盟军伪造了一个拥有两百万人的第一军团。谁来担任这个军团的司令呢?如果由一名声望不够的军官担任,德军肯定不会轻易相信。艾森豪威尔认为最合适的人选就是声名远扬的巴顿将军。  可巴顿是一位性情暴烈的将军,素以率直和勇敢著称,让他去指挥一支并不存在的军队,整天签发各种伪造的命令,他必然不干。万一巴顿配合得不够好,说不定就会被德军情报部门获悉,前功尽弃。  艾森豪威尔知道巴顿嘴
期刊
我拿到驾照比老公早,但真正开车的时间比他少,所以一直技不如人。如果同行,开车的肯定是他。  作为乘客,有些人开车我很放心,比如公司里以前开车的老朱。他是在部队时拿的驾照,有十几年的驾龄。他开车带我们出差,就算是上高速去再远的地方,我都可以在车上打盹,完全不担心。有些人一开车,我内心就抓狂,有时恨不得能替他开慢点。  有一年,我们去济南参加一个培训。9点钟开始上课,我们要一大早开车赶过去。那天开车的
期刊
那天,我独自在家里看电视。午饭时间到了,我在桌上找到半碗中午剩下的红烧肉,和冷饭盛到一起,放在微波炉里热了一下。热腾腾的红烧肉饭在手,电视里的节目也精彩,我觉得十分享受。  等到把饭菜吃掉三分之二,赫然发现饭碗的一角趴着一只死掉的小蟑螂。不稀奇,红烧肉是我用葡萄酒焖熟的,这几天天冷,这只蟑螂一定是出来觅食时发现了这“酒池肉林”,兴奋过度,一头栽进去就再也出不来了。  我迟疑了一下,给自己找了个合理
期刊
圣诞节假期期间,一对夫妇来我们家吃晚饭。他们刚订婚,两个星期之后就要结婚了。他俩都超过80岁了,在各自的前配偶死亡之前,都有过一段50多年的婚姻。我问他怎么能够保持这么长的婚姻,是否认为当今的人们很快就认输了。  “我真的认为人们太轻易就放弃了,”他满面笑容地瞥了一眼他的准新娘,“我给你讲个故事吧。我曾经一度很讨厌我的妻子。无论她做什么,说什么,我都讨厌。但我有了孩子,我不想离开他们。”  “那你
期刊
我的上個老板是一个非常会来事儿的人。尽管有不少人喜欢在背后说她爱拍马屁,但我觉得在职场上,献媚夸老板今天穿得美之类的才是拍马屁,而她只是把出色的工作成绩总结出来,并主动发邮件告诉老板,这叫作懂得如何表现自己。  我见识过一些老老实实干活的人。他们把事情做得很不错,但是他们的老板从来不知道他们做了什么。每次有好成绩或好成果,他们从来不以任何方式试图让老板知道,只会默默地做事。最后,老板反而觉得他们做
期刊
在帮很多朋友修改簡历的时候,我都听见他们说:“我没做过什么特别牛的事啊!”  这其实是个悖论:如果你做的事真的牛到一眼就看得出来,你就不需要简历了。真正要在简历上体现的就是那些你自己没想到、别人第一眼看不出、但确实存在的闪光点。  有些闪光点是众所周知的或者在行业内有名的,自然不需多说。例如,有些职业经理人的简历中简单地写“X年在Y公司任Z职务”,而在X年,Y公司业绩高涨,业内人人皆知,就不需要做
期刊
小时候,爷爷领我下屯子。东北平原的屯子单调得很,看着就几棵树、几座房子,却怎么走都到不了跟前。爷爷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着。爷爷说:“快走,天要黑了。”我说:“累!我不走了。”爷爷急了,虎着脸说:“歇不得!走累了就跑!”跑?走累了应该坐下才对,跑不是更累么?但是我架不住爷爷威严的眼神,只好跟着他跑了起来。咦,这一跑,还真的不累了。  我问:“啥道理?一跑就真不累了。”  “什么道理不道理的。走累了,
期刊
几年前,我认识了一个朋友。她刚来北京,独自一人,已婚。我很纳闷:一个已婚女人为何离开家庭独自北漂?后来,我才知晓她的故事。  14岁那年,她爱上了自己的英语老师。他年长她12岁。她22岁大学毕业,和他结婚。婚后三年,两人的日子步入稳定,她却忽然“返祖”,想起了自己的梦想和丢失的青春。25岁那年,她毅然放弃体制内的工作,独自一人来到北京。  分居的这几年,他们的关系尴尬到无法归类——像家人一般互相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