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面还有呢
最近在节目里看到费玉清说笑话。他说幼儿园里教小朋友读英文字母,老师指着黑板叫小朋友跟着念A、B、C。有个小朋友就是不念。
“你为什么不念?”老师问。
“我妈妈说B是不好的字母。”小朋友回答。
老师一笑,对小朋友说:“你妈的B跟老师的B是不一样的。”
费玉清说到这儿,主持人张菲和来宾都笑弯了腰。费玉清看着大家笑,等大家笑完了,才继续说:“下面还有呢!老师又对小朋友说‘你妈的B是骂人的,老师的B是外国人用的’。”整场都笑翻了!
费玉清以说笑话闻名。他说这个笑话之所以能成功,一是因为笑话的内容很正常,但往歪处去想,就成了荤笑话;二是因为他很能抓住时间与节奏,在该说的时候说,该停的时候停。
如果他说完第一段,在大家都笑弯了腰的时候不等人笑完就接着说第二段,四周的笑声就会盖过第二段更精彩的内容,所以他等,等场上的条件成熟了,才继续说。而且怕大家不知道,他还先强调:“下面还有呢!”这句“下面还有呢”是一种“发语词”,也可以说是为下面继续说而引起大家注意的提示句。
制造说话的时机
“发语词”在讲话时非常有必要。为什么?因为除非你一个人演讲,否则当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闲聊的时候,你贸然开始说话,一下子不容易引起大家的注意,于是你前面的几句话可能会被大家忽略,说话的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
怎样让大家集中注意力听你说呢?就是抓住时机用“发语词”。
甚至连一个人演讲,都可能要用“发语词”。演讲的“发语词”可以很强烈,比如对全场喊:“请各位安静!”可以像外国人在派对里那样用茶匙敲酒杯,要全场注意。也可以用比较含蓄的方式,比如咳嗽一声,清一下喉咙,或敲一敲、吹一吹麦克风。还有人会站在台上,板着脸,不动,也不说话,等到大家意识到,彼此做个嘘的手势安静下来才开口。
无论用什么方式开头,目的都是为自己说话制造时机。
记者为什么总说“那么”
你是否注意到,记者访问时常常在每一句的开头都说“那么”?
比如,记者先问:“那天你到哪里去了?”对方答:“我早上起来,先浇了浇花,再骑自行车去附近找朋友聊天……”才说到这儿,记者就打断他的话,说:“那么,为什么有目击者说早上在加油站看到你在加油呢?”对方答:“我不可能在加油,因为我才加的……”记者又打断他的话,问:“那么,你是不是能证明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加油,有收据吗?”
“那么”是记者的口头禅,还是改不掉的坏习惯?抑或是记者反应差,口才不够好,需要靠这几个字来想?答案是:“那么”是必要的废话,算是“发语词”,用来打断对方的话,也用来作为自己要发言的提示。
你听我说
你是不是注意到许多人都爱讲“事实上”?他难道常说谎吗?还是大家都爱说谎?否则他为什么左一句“事实上”,右一句“事实上”?
“事实上”如果用在一群人交谈或上谈话节目的时候,最重要的效果就是作为“发语词”,意思是:“请听我说!”当然,有些人更干脆,他直接用“你聽我说”“你知道吗”来作“发语词”。
如果碰到“那么”“事实上”“你听我说”“你知道吗”或一些很粗鲁的人,你如何应对?答案只有一个字:“干!”
如我前面谈到的,为了避免你给人留下左一句“事实上”、右一句“事实上”之类的好像口才不好的印象,你可以把那些“发语词”交换着用。比如,你每次都先说“那么”,中间可以加几个“但是”“好”“您认为”“我以为”之类的词句,或像费玉清那样说:“下面还有呢!”你照样能达到提示的效果,别人却感觉顺畅多了。
(摘自《把话说到心窝里》作家出版社 图/Stephan Schmitz)
最近在节目里看到费玉清说笑话。他说幼儿园里教小朋友读英文字母,老师指着黑板叫小朋友跟着念A、B、C。有个小朋友就是不念。
“你为什么不念?”老师问。
“我妈妈说B是不好的字母。”小朋友回答。
老师一笑,对小朋友说:“你妈的B跟老师的B是不一样的。”
费玉清说到这儿,主持人张菲和来宾都笑弯了腰。费玉清看着大家笑,等大家笑完了,才继续说:“下面还有呢!老师又对小朋友说‘你妈的B是骂人的,老师的B是外国人用的’。”整场都笑翻了!
费玉清以说笑话闻名。他说这个笑话之所以能成功,一是因为笑话的内容很正常,但往歪处去想,就成了荤笑话;二是因为他很能抓住时间与节奏,在该说的时候说,该停的时候停。
如果他说完第一段,在大家都笑弯了腰的时候不等人笑完就接着说第二段,四周的笑声就会盖过第二段更精彩的内容,所以他等,等场上的条件成熟了,才继续说。而且怕大家不知道,他还先强调:“下面还有呢!”这句“下面还有呢”是一种“发语词”,也可以说是为下面继续说而引起大家注意的提示句。
制造说话的时机
“发语词”在讲话时非常有必要。为什么?因为除非你一个人演讲,否则当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闲聊的时候,你贸然开始说话,一下子不容易引起大家的注意,于是你前面的几句话可能会被大家忽略,说话的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
怎样让大家集中注意力听你说呢?就是抓住时机用“发语词”。
甚至连一个人演讲,都可能要用“发语词”。演讲的“发语词”可以很强烈,比如对全场喊:“请各位安静!”可以像外国人在派对里那样用茶匙敲酒杯,要全场注意。也可以用比较含蓄的方式,比如咳嗽一声,清一下喉咙,或敲一敲、吹一吹麦克风。还有人会站在台上,板着脸,不动,也不说话,等到大家意识到,彼此做个嘘的手势安静下来才开口。
无论用什么方式开头,目的都是为自己说话制造时机。
记者为什么总说“那么”
你是否注意到,记者访问时常常在每一句的开头都说“那么”?
比如,记者先问:“那天你到哪里去了?”对方答:“我早上起来,先浇了浇花,再骑自行车去附近找朋友聊天……”才说到这儿,记者就打断他的话,说:“那么,为什么有目击者说早上在加油站看到你在加油呢?”对方答:“我不可能在加油,因为我才加的……”记者又打断他的话,问:“那么,你是不是能证明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加油,有收据吗?”
“那么”是记者的口头禅,还是改不掉的坏习惯?抑或是记者反应差,口才不够好,需要靠这几个字来想?答案是:“那么”是必要的废话,算是“发语词”,用来打断对方的话,也用来作为自己要发言的提示。
你听我说
你是不是注意到许多人都爱讲“事实上”?他难道常说谎吗?还是大家都爱说谎?否则他为什么左一句“事实上”,右一句“事实上”?
“事实上”如果用在一群人交谈或上谈话节目的时候,最重要的效果就是作为“发语词”,意思是:“请听我说!”当然,有些人更干脆,他直接用“你聽我说”“你知道吗”来作“发语词”。
如果碰到“那么”“事实上”“你听我说”“你知道吗”或一些很粗鲁的人,你如何应对?答案只有一个字:“干!”
如我前面谈到的,为了避免你给人留下左一句“事实上”、右一句“事实上”之类的好像口才不好的印象,你可以把那些“发语词”交换着用。比如,你每次都先说“那么”,中间可以加几个“但是”“好”“您认为”“我以为”之类的词句,或像费玉清那样说:“下面还有呢!”你照样能达到提示的效果,别人却感觉顺畅多了。
(摘自《把话说到心窝里》作家出版社 图/Stephan Schmit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