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功地带着学生走进一堂好的语文课,有很多种方法,妙用导语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种。好的导语可以立即吸引学生的视听,集中学生注意力,一进入课堂即调足学生的“口味”;同时,好的导语还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身心愉悦,轻松学习,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好的导语还能使学生感受到课文的趣味与魅力,领悟到课文的感情基调,初步地了解把握课堂内容与主旨,进而理解整篇文章。那么我们该怎样设计导语呢?
一、创设情境,美文导入
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气势恢宏、高唱入云、笔力遒劲。如何创设情境进行导入呢?我曾这样尝试:“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天下,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元丰五年,漫步长江岸边的苏东坡,望着大江东去,听着惊涛拍岸,看着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情难自已,于是把酒临风,挥毫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便诞生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词,聆听古人心灵的独白……”
一段优美的开场白让学生的思维长出了一对翅膀,把学生带到当年的古战场,使学生透过文字看到了江边那位才高八斗却又华发早生的俊杰的背影。
二、巧提问题,启发导入
问题是激发思维的钥匙。好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帮助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前精心设计问题,吸引学生。比如,我在讲授《名人传》时,采用的导语是:“古今中外有很多的英雄,那么,你们心目中的英雄是谁呢?”学生众说纷纭,气氛相当活跃。我又问道:“你们把这些人归为英雄的标准是什么?”学生纷纷作答,可谓百花齐放。接下来,我又进一步提问:“每个人对‘英雄’这一概念的界定都有不同的尺码。那么,罗曼·罗兰认为谁是英雄呢?他的标准又是什么呢?”这一系列问题的设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于是,学生们理解了,兴奋了。
三、运用诗词,巧妙导入
中华古国是诗的国度,随手采撷一朵都能绽放出一地春光来。前人的诗句有的用语精炼,有的寓意颇深,有的谐趣横生,是很好的导语材料。比如,我在教《我与地坛》第二部分时,采用“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诗启发学生对亲情的珍视,对父母的珍爱。教《鸿门宴》时,运用项羽的《垓下歌》和刘邦的《大风歌》进行比较,分析两人的性格特点,然后让学生读文章找出其中能体现项羽自命不凡和刘邦善于用人的特点的句子,学生兴趣盎然。
四、前后联系,自然导入
这种方法从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和已有的生活体验出发,并结合所上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来导入新课。由于有已学过知识及曾体验过的生活作铺垫,所以在进入新课时学生会倍感亲切,并自然地展开联想和想象。在教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时联系学过的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这样的方法导入会更好。学生们驾轻就熟,学习时能激起高昂的兴趣。学习苏洵的《六国论》时,用贾谊《过秦论》中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导入,使史实前后连贯,便于理解。
五、借用艺术,轻松导入
艺术的形式多样化,我们可以借助多种手段来更好地为我们的导语设计服务,使课堂变得轻松活跃,让学生在这种亦庄亦谐的氛围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在一次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我听了这样一堂示范课“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教者是这样导入课文的:古代有个画院举办招生考试,出了一道这样的题——画一幅题为“踏春归来马蹄香”的画。结果最好的一幅画是这样画的:一群蜜蜂在一个马蹄印边飞舞。学以致用,后来我借用这种导入法讲授这篇文章,同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绘画固然可用,音乐也是可以的。我在教《鸿门宴》时采用的方法是让一位学生演唱屠洪刚的《霸王别姬》,学生们在凄美的旋律中感受英雄末路的悲哀,从而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
还有神话。比如教《〈宽容〉序言》时,我用的导语是古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学生在愤慨之余理解了本文的写作目的,从而能更好地读懂此文。
(作者单位:浙江省临海市第五中学)
一、创设情境,美文导入
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气势恢宏、高唱入云、笔力遒劲。如何创设情境进行导入呢?我曾这样尝试:“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天下,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元丰五年,漫步长江岸边的苏东坡,望着大江东去,听着惊涛拍岸,看着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情难自已,于是把酒临风,挥毫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便诞生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词,聆听古人心灵的独白……”
一段优美的开场白让学生的思维长出了一对翅膀,把学生带到当年的古战场,使学生透过文字看到了江边那位才高八斗却又华发早生的俊杰的背影。
二、巧提问题,启发导入
问题是激发思维的钥匙。好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帮助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前精心设计问题,吸引学生。比如,我在讲授《名人传》时,采用的导语是:“古今中外有很多的英雄,那么,你们心目中的英雄是谁呢?”学生众说纷纭,气氛相当活跃。我又问道:“你们把这些人归为英雄的标准是什么?”学生纷纷作答,可谓百花齐放。接下来,我又进一步提问:“每个人对‘英雄’这一概念的界定都有不同的尺码。那么,罗曼·罗兰认为谁是英雄呢?他的标准又是什么呢?”这一系列问题的设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于是,学生们理解了,兴奋了。
三、运用诗词,巧妙导入
中华古国是诗的国度,随手采撷一朵都能绽放出一地春光来。前人的诗句有的用语精炼,有的寓意颇深,有的谐趣横生,是很好的导语材料。比如,我在教《我与地坛》第二部分时,采用“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诗启发学生对亲情的珍视,对父母的珍爱。教《鸿门宴》时,运用项羽的《垓下歌》和刘邦的《大风歌》进行比较,分析两人的性格特点,然后让学生读文章找出其中能体现项羽自命不凡和刘邦善于用人的特点的句子,学生兴趣盎然。
四、前后联系,自然导入
这种方法从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和已有的生活体验出发,并结合所上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来导入新课。由于有已学过知识及曾体验过的生活作铺垫,所以在进入新课时学生会倍感亲切,并自然地展开联想和想象。在教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时联系学过的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这样的方法导入会更好。学生们驾轻就熟,学习时能激起高昂的兴趣。学习苏洵的《六国论》时,用贾谊《过秦论》中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导入,使史实前后连贯,便于理解。
五、借用艺术,轻松导入
艺术的形式多样化,我们可以借助多种手段来更好地为我们的导语设计服务,使课堂变得轻松活跃,让学生在这种亦庄亦谐的氛围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在一次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我听了这样一堂示范课“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教者是这样导入课文的:古代有个画院举办招生考试,出了一道这样的题——画一幅题为“踏春归来马蹄香”的画。结果最好的一幅画是这样画的:一群蜜蜂在一个马蹄印边飞舞。学以致用,后来我借用这种导入法讲授这篇文章,同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绘画固然可用,音乐也是可以的。我在教《鸿门宴》时采用的方法是让一位学生演唱屠洪刚的《霸王别姬》,学生们在凄美的旋律中感受英雄末路的悲哀,从而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
还有神话。比如教《〈宽容〉序言》时,我用的导语是古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学生在愤慨之余理解了本文的写作目的,从而能更好地读懂此文。
(作者单位:浙江省临海市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