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自然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以前孩子们的幼儿园生活是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展开的。然而由于现代经济、工业等的发展,现在的幼儿园充斥着各种人工器械,孩子和大自然之间却少了原有的那份亲密。大自然是一本最生动的教科书,教师应让孩子充分接触自然,体验在大自然中活动的乐趣。
【关键词】大自然;活动;亲近
如果有人问,还记得你的幼儿园生活吗?答案肯定五花八门,然而我相信,这答案肯定和我们的大自然相关。在幼儿园的大树下捉迷藏,趴在泥地上拍洋画、在草地里翻滚、捉蝴蝶。我们的幼儿园生活是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展开的。然而,现在的孩子呢?
一、幼儿园生活需要亲近自然
福禄贝尔将自己开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命名为“儿童的花园”,他使园内的孩子尽情与大自然的接触:孩子们可以在花园里种花植草、观察昆虫和小鸟,还可以在户外尽情奔跑和玩各种游戏。
但是,现在幼儿园儿童活动大多在室内进行。即使儿童在户外游戏,其游戏场地也是人工设计的、并充斥着人工制造的游戏器械。现在的很多幼儿不喜欢树,害怕虫,不喜欢下雨,不喜欢晒太阳,玩过家家都是现成的塑料玩具,他们不敢挖泥土,不敢在地上打滚,害怕弄脏自己的新衣服。这样的孩子让我们吃惊,我不禁要问:是什么改变了现在的孩子,是什么隔断了孩子与大自然的亲密?
现在的幼儿园追求现代化,在建设或修整儿童游戏场地时,都要花费大量的资金来购买成套的现代化游戏设施。实际上,这样花费庞大却并不能给幼儿游戏带来真正的好处。人工草坪或塑胶场地,单调和浅薄,远不如那野草铺就出的生机和厚实;那些人工的成套游戏设施,大多由钢铁和塑料制成,僵直而固定在游戏场地上,更无从产生天然物体的雄浑与灵动。也许你会反驳说,我发现孩子们很喜欢玩大型玩具啊?是的,相对于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大型玩具是最佳的选择。然而,你会发现,只要时间一长,孩子们便对滑梯失去了兴趣,而躲在某些小角落独自玩耍,或挖着沙子、或摆弄着树叶。孩子和大自然之间的联系是无法被阻隔的。
二、亲近自然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很多老师不是不让幼儿接触大自然,只是怕孩子们在野外磕着碰着了,这对家长不好交代。其实,亲近大自然不仅不会伤害到儿童,反而会保护儿童身心安全并促成其健康成长。人类的进化是在适应大自然的变化中得以实现的。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阳光、空气、食物、遮蔽物等等,这些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就让我们熟悉和喜爱了。当然,自然界也充满了危险,我们就是在和大自然的交往中,学会如何避开危险。真实的例子也告诉我们,如果孩子受到昆虫的惊吓,他们会愕然片刻,然后就是惊奇和恐怖过后的兴奋。如果孩子在攀爬树木的过程中掉了下来,除非是受到成人的禁止,他们会在以后尝试着再去攀爬。正如孩子们蹒跚学步时摔倒在地一样,没有哪个孩子会因此拒绝继续学走路。
大自然是很仁慈的,她就像一位伟大的母亲,保护着我们的孩子。举个例子,孩子对自然的认知能力是很强的。比如石头或树木,并非是儿童游戏的不安全因素,孩子们在攀爬过程中,因为这些东西是不规则的或凹凸不平的,他们反而会集中注意力、小心从事,不易出现危险,即使真发生了意外,松软的泥土、厚实的草地也会保护他们。
在国外的幼儿园,到大自然中开展各类活动变得很流行,儿童在户外或郊外的自然环境中度过整天或一天的大部分时光。这是因为各种研究证明了自然环境下的游戏对儿童发展有更好的促进作用。幼儿对粗糙不平、变化多端的地形适应很快,他们善于利用场地上的斜坡、石头、树木和灌木丛,开展自发的各种游戏。一般情况下,那些在自然环境下活动的儿童,其体能和运动技巧的发展明显优于在传统的户外游戏场地游戏的儿童。崎岖不平的地形使儿童的体能得到锻炼;枝桠丛生的树木给孩子提供了攀爬机会,改善着他们的运动技巧;灌木丛给孩子提供了隐蔽的个人空间,刺激着孩子的想像力。他们在游戏中变得更有创造性,游戏活动次数和形式都有明显增加。
三、教师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开展活动
儿童的天性是好奇的,喜欢想像的,喜欢变化的。幼儿园的一些自然环境如泥土地面、石头、水洼、野花野草、灌木丛会让他们兴奋不已。毫无疑问,这些自然环境,有生命及其生活过程的奥秘和新奇,有天然的刺激和变化,儿童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感知春夏秋冬,它吻合儿童的天性,从而更加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和刺激儿童想像力,给儿童的游戏留下充分的想像性和真实性的空间,使孩子的游戏更加丰富化。
现在,《新纲要》指出要保持幼儿至少2个小时的户外运动时间。然而这2个小时是打引号的,就算在户外,孩子们也被安排着这样或者那样的活动,自由活动的时间微乎其微。其实,儿童活动包括的内容极为广泛。比如说是教师组织活动,为什么不可以在大自然中讲故事呢?让孩子坐在草坪上、花坛边、池塘旁听老师讲故事,实在是可能而可行的。再比如,为什么不能在大自然中开展教学活动呢?儿童需要多方面地使用和锻炼自己的各种感官。在大自然中,不只是如同房间里只听到教师和小朋友的讲话声或钢琴声,还可以听到其他各种声音如小鸟的歌唱、昆虫的鸣叫、微风吹拂着树叶的飒飒声。在广阔的自然环境下,儿童能看着、触摸着、闻着各种花木虫草,幼小的心灵会萌发感受自然美和生态美的嫩芽,培养出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大自然是最好的户外活动场所,是一本最生动的教科书。亚里士多德说过:“大自然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美妙绝伦的,”在这个物质富足的年代,希望我们能让我们的孩子精神也富足。
浅议中学生物概念教学
董桂春
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第五中学(723500)
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和总结。生物学概念是人们对生物及其生理现象本质属性的认识,是生物知识体系的基础,是理解基本理论,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石,成功的概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积极性和学习生物的兴趣。在生命科学中的许多规律、原理和方法都得借助于有关生物学概念,才能得以正确表述。事实上,生物学概念教学贯穿于整个生物学教学的始终,讲授新课、复习旧课、实验操作和做练习,都离不开生物学概念。所以,搞好生物学概念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在生物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概念,掌握概念,不仅是学好生物学的前提,也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必要条件,更为学生获得更系统的生物学知识奠定扎实基础。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概念教学谈几点做法: 一、应用科学史进行概念教学
事物是发展的,反映生命活动规律的本质属性的生物概念也是发展的。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讲清概念是如何提出来的,与它们相联系的重要实验是哪些,这实际就是了解生物学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
如基因概念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①1865年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在其发表的论文《植物杂交实验》中首次提出基因的雏形概念—“遗传因子”,指出生物的每一个性状都是通过“遗传因子”来传递的;②1909年丹麦遗传学家约翰逊在其《精密遗传学原理》一书中提出“基因”概念,以此来代替孟德尔的“遗传因子”;③1926年摩尔根在他的巨著《基因论》中建立了著名的基因学说;④1944年艾弗明用实验证实DNA(基因)是遗传信息的载体;⑤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证明基因成分就是DNA,它控制蛋白质的合成;⑥20世纪60—70年代,科学家揭示了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作用,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心法则等。这方面还有酶、光合作用、DNA、遗传规律等,都是经典的范例,从这些实例中让学生明了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同时受到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启迪。
二、通过探究实验进行概念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以课本概念为实验原理,设计实验,然后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加深对概念本质的理解。这是学生理解生命本质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本中的“渗透模拟装置”、“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和“红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都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渗透作用这个概念,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简单的材料完成相关的实验设计。
学生可以利用鲜嫩的马铃薯块茎做下面2个小实验,理解渗透作用的内涵和外延:① 将鲜嫩的马铃薯块茎分别放在浓盐水、清水中,一段时间之后测量长度,理解渗透作用的内涵;② 将鲜嫩的马铃薯块茎分别放在一系列浓度梯度的盐溶液中,一段时间之后测量长度,通过与实验前比较,找到马铃薯细胞液浓度的范同,从而理解渗透作用的外延。
三、通过模型、课件等辅助教具进行概念教学
丰富的、典型的、准确的感性材料是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概念的支柱。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设计提供一定的辅助教具,如模型、标本、图像等,能直观形象地把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显示出来;也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多媒体等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如在讲授质壁分离和复原、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等概念时,可以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演示其变化过程,这样可以使一些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丰富了学生的感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突破了学习难点,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构建。
四、使用概念图进行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只要记住所学的知识,并理解其意义,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系统进行整合和内化,就能改善学习质量,使知识系统不断生长。在生物学概念学习中,这种“整合和内化”可以通过绘制概念图来实现。概念制图是一种将概念的各种本质属性按照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组织在一起形成的图示或流程,也可以是将一个概念和与其相互关联的其它概念按照概念之间的并列,包容或其它内在的逻辑关系组织在一起形成概念网络。其目的是使粗象概念直观化、形象化,使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可视化,帮助学生梳理所学过的概念,建立良好的概念体系和知识结构。
五、使用比较、图解、表格等方法进行教学
生物学中有许多字面相近、含义相似或属性相关的概念,由于它们之间互相对比度小,往往会相互干扰,容易出现概念间本质属性的混淆。比较的目的是掌握同类概念的共同属性和相关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的重要手段。
如生长素和生长激素虽只有一字之差,都有促进生物的生长作用。但生长素(IAA)是由植物的分生组织产生的植物激素,化学成分为β—吲哚乙酸;生长激素(GH)是由动物脑垂体分泌的动物激素,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它们有本质的区别。
在生物教学中有些概念由于是相近或是从属关系,用语言描述不清,或是难以记忆,可以采用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合理利用这些图形,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在课堂概念教学中,针对一个概念的讲解,教师也可以采取多种方法结合使用。除上述各教学方法之外,在概念教学中还有许多值得借鉴的方法,如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概念的定义原则、定义符号、语言文字之间的关系等等。但教师无论采取何种方法,都应基于帮助学生准确掌握概念的本质,减少概念学习中的错误。
【关键词】大自然;活动;亲近
如果有人问,还记得你的幼儿园生活吗?答案肯定五花八门,然而我相信,这答案肯定和我们的大自然相关。在幼儿园的大树下捉迷藏,趴在泥地上拍洋画、在草地里翻滚、捉蝴蝶。我们的幼儿园生活是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展开的。然而,现在的孩子呢?
一、幼儿园生活需要亲近自然
福禄贝尔将自己开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命名为“儿童的花园”,他使园内的孩子尽情与大自然的接触:孩子们可以在花园里种花植草、观察昆虫和小鸟,还可以在户外尽情奔跑和玩各种游戏。
但是,现在幼儿园儿童活动大多在室内进行。即使儿童在户外游戏,其游戏场地也是人工设计的、并充斥着人工制造的游戏器械。现在的很多幼儿不喜欢树,害怕虫,不喜欢下雨,不喜欢晒太阳,玩过家家都是现成的塑料玩具,他们不敢挖泥土,不敢在地上打滚,害怕弄脏自己的新衣服。这样的孩子让我们吃惊,我不禁要问:是什么改变了现在的孩子,是什么隔断了孩子与大自然的亲密?
现在的幼儿园追求现代化,在建设或修整儿童游戏场地时,都要花费大量的资金来购买成套的现代化游戏设施。实际上,这样花费庞大却并不能给幼儿游戏带来真正的好处。人工草坪或塑胶场地,单调和浅薄,远不如那野草铺就出的生机和厚实;那些人工的成套游戏设施,大多由钢铁和塑料制成,僵直而固定在游戏场地上,更无从产生天然物体的雄浑与灵动。也许你会反驳说,我发现孩子们很喜欢玩大型玩具啊?是的,相对于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大型玩具是最佳的选择。然而,你会发现,只要时间一长,孩子们便对滑梯失去了兴趣,而躲在某些小角落独自玩耍,或挖着沙子、或摆弄着树叶。孩子和大自然之间的联系是无法被阻隔的。
二、亲近自然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很多老师不是不让幼儿接触大自然,只是怕孩子们在野外磕着碰着了,这对家长不好交代。其实,亲近大自然不仅不会伤害到儿童,反而会保护儿童身心安全并促成其健康成长。人类的进化是在适应大自然的变化中得以实现的。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阳光、空气、食物、遮蔽物等等,这些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就让我们熟悉和喜爱了。当然,自然界也充满了危险,我们就是在和大自然的交往中,学会如何避开危险。真实的例子也告诉我们,如果孩子受到昆虫的惊吓,他们会愕然片刻,然后就是惊奇和恐怖过后的兴奋。如果孩子在攀爬树木的过程中掉了下来,除非是受到成人的禁止,他们会在以后尝试着再去攀爬。正如孩子们蹒跚学步时摔倒在地一样,没有哪个孩子会因此拒绝继续学走路。
大自然是很仁慈的,她就像一位伟大的母亲,保护着我们的孩子。举个例子,孩子对自然的认知能力是很强的。比如石头或树木,并非是儿童游戏的不安全因素,孩子们在攀爬过程中,因为这些东西是不规则的或凹凸不平的,他们反而会集中注意力、小心从事,不易出现危险,即使真发生了意外,松软的泥土、厚实的草地也会保护他们。
在国外的幼儿园,到大自然中开展各类活动变得很流行,儿童在户外或郊外的自然环境中度过整天或一天的大部分时光。这是因为各种研究证明了自然环境下的游戏对儿童发展有更好的促进作用。幼儿对粗糙不平、变化多端的地形适应很快,他们善于利用场地上的斜坡、石头、树木和灌木丛,开展自发的各种游戏。一般情况下,那些在自然环境下活动的儿童,其体能和运动技巧的发展明显优于在传统的户外游戏场地游戏的儿童。崎岖不平的地形使儿童的体能得到锻炼;枝桠丛生的树木给孩子提供了攀爬机会,改善着他们的运动技巧;灌木丛给孩子提供了隐蔽的个人空间,刺激着孩子的想像力。他们在游戏中变得更有创造性,游戏活动次数和形式都有明显增加。
三、教师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开展活动
儿童的天性是好奇的,喜欢想像的,喜欢变化的。幼儿园的一些自然环境如泥土地面、石头、水洼、野花野草、灌木丛会让他们兴奋不已。毫无疑问,这些自然环境,有生命及其生活过程的奥秘和新奇,有天然的刺激和变化,儿童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感知春夏秋冬,它吻合儿童的天性,从而更加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和刺激儿童想像力,给儿童的游戏留下充分的想像性和真实性的空间,使孩子的游戏更加丰富化。
现在,《新纲要》指出要保持幼儿至少2个小时的户外运动时间。然而这2个小时是打引号的,就算在户外,孩子们也被安排着这样或者那样的活动,自由活动的时间微乎其微。其实,儿童活动包括的内容极为广泛。比如说是教师组织活动,为什么不可以在大自然中讲故事呢?让孩子坐在草坪上、花坛边、池塘旁听老师讲故事,实在是可能而可行的。再比如,为什么不能在大自然中开展教学活动呢?儿童需要多方面地使用和锻炼自己的各种感官。在大自然中,不只是如同房间里只听到教师和小朋友的讲话声或钢琴声,还可以听到其他各种声音如小鸟的歌唱、昆虫的鸣叫、微风吹拂着树叶的飒飒声。在广阔的自然环境下,儿童能看着、触摸着、闻着各种花木虫草,幼小的心灵会萌发感受自然美和生态美的嫩芽,培养出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大自然是最好的户外活动场所,是一本最生动的教科书。亚里士多德说过:“大自然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美妙绝伦的,”在这个物质富足的年代,希望我们能让我们的孩子精神也富足。
浅议中学生物概念教学
董桂春
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第五中学(723500)
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和总结。生物学概念是人们对生物及其生理现象本质属性的认识,是生物知识体系的基础,是理解基本理论,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石,成功的概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积极性和学习生物的兴趣。在生命科学中的许多规律、原理和方法都得借助于有关生物学概念,才能得以正确表述。事实上,生物学概念教学贯穿于整个生物学教学的始终,讲授新课、复习旧课、实验操作和做练习,都离不开生物学概念。所以,搞好生物学概念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在生物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概念,掌握概念,不仅是学好生物学的前提,也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必要条件,更为学生获得更系统的生物学知识奠定扎实基础。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概念教学谈几点做法: 一、应用科学史进行概念教学
事物是发展的,反映生命活动规律的本质属性的生物概念也是发展的。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讲清概念是如何提出来的,与它们相联系的重要实验是哪些,这实际就是了解生物学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
如基因概念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①1865年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在其发表的论文《植物杂交实验》中首次提出基因的雏形概念—“遗传因子”,指出生物的每一个性状都是通过“遗传因子”来传递的;②1909年丹麦遗传学家约翰逊在其《精密遗传学原理》一书中提出“基因”概念,以此来代替孟德尔的“遗传因子”;③1926年摩尔根在他的巨著《基因论》中建立了著名的基因学说;④1944年艾弗明用实验证实DNA(基因)是遗传信息的载体;⑤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证明基因成分就是DNA,它控制蛋白质的合成;⑥20世纪60—70年代,科学家揭示了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作用,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心法则等。这方面还有酶、光合作用、DNA、遗传规律等,都是经典的范例,从这些实例中让学生明了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同时受到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启迪。
二、通过探究实验进行概念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以课本概念为实验原理,设计实验,然后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加深对概念本质的理解。这是学生理解生命本质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本中的“渗透模拟装置”、“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和“红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都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渗透作用这个概念,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简单的材料完成相关的实验设计。
学生可以利用鲜嫩的马铃薯块茎做下面2个小实验,理解渗透作用的内涵和外延:① 将鲜嫩的马铃薯块茎分别放在浓盐水、清水中,一段时间之后测量长度,理解渗透作用的内涵;② 将鲜嫩的马铃薯块茎分别放在一系列浓度梯度的盐溶液中,一段时间之后测量长度,通过与实验前比较,找到马铃薯细胞液浓度的范同,从而理解渗透作用的外延。
三、通过模型、课件等辅助教具进行概念教学
丰富的、典型的、准确的感性材料是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概念的支柱。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设计提供一定的辅助教具,如模型、标本、图像等,能直观形象地把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显示出来;也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多媒体等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如在讲授质壁分离和复原、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等概念时,可以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演示其变化过程,这样可以使一些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丰富了学生的感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突破了学习难点,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构建。
四、使用概念图进行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只要记住所学的知识,并理解其意义,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系统进行整合和内化,就能改善学习质量,使知识系统不断生长。在生物学概念学习中,这种“整合和内化”可以通过绘制概念图来实现。概念制图是一种将概念的各种本质属性按照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组织在一起形成的图示或流程,也可以是将一个概念和与其相互关联的其它概念按照概念之间的并列,包容或其它内在的逻辑关系组织在一起形成概念网络。其目的是使粗象概念直观化、形象化,使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可视化,帮助学生梳理所学过的概念,建立良好的概念体系和知识结构。
五、使用比较、图解、表格等方法进行教学
生物学中有许多字面相近、含义相似或属性相关的概念,由于它们之间互相对比度小,往往会相互干扰,容易出现概念间本质属性的混淆。比较的目的是掌握同类概念的共同属性和相关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的重要手段。
如生长素和生长激素虽只有一字之差,都有促进生物的生长作用。但生长素(IAA)是由植物的分生组织产生的植物激素,化学成分为β—吲哚乙酸;生长激素(GH)是由动物脑垂体分泌的动物激素,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它们有本质的区别。
在生物教学中有些概念由于是相近或是从属关系,用语言描述不清,或是难以记忆,可以采用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合理利用这些图形,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在课堂概念教学中,针对一个概念的讲解,教师也可以采取多种方法结合使用。除上述各教学方法之外,在概念教学中还有许多值得借鉴的方法,如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概念的定义原则、定义符号、语言文字之间的关系等等。但教师无论采取何种方法,都应基于帮助学生准确掌握概念的本质,减少概念学习中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