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帮助孩子成长,引领孩子的精神世界,培养更加完美、更加具有人性的人,这样语文教学才有实际意义和价值。
一.循循善诱,洞察成长困惑,引领精神成长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处于人生的迷茫期与逆反期,对理想与现实,自我与社会有了更多的思索,烦恼、焦虑经常出现。针对这种心理特点,我们要在教学中利用文本,让语文课走进孩子们的心灵。
《归园田居》一课,这是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省优质课竞赛时,省教研员在评这节课中指导我们,如果按传统的教法,就是让孩子体会到诗人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同流合污强。但陶渊明虽有文学上的璀璨光芒,在生活中却是食不果腹,贫困潦倒。如果在教学中只看到诗人诗意面,而看不到现实面,这样的教学是无益于解决孩子成长中的困惑的。今后孩子面对现实时仍然是茫然不知所措,是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了。
教学这首诗歌应引导孩子把陶渊明作为一个现实的人来看待,而非遥不可及的神圣诗人,让孩子设身处地的真切感受到作品中诗人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面对现实与理想时内心的那份挣扎与纠结,以此宣泄、排解,从而找到一种内心的平和来面对人生。在此基础上,让孩子来说说自己的看法、选择,正确理解生存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才会引导正处于心理迷茫期的孩子在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时,才能有更理智、清醒的认识,从而在心理上走向成熟。语文教学能帮助孩子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并给予营养,让他们学会做人,那么这样的教学无疑是高起点的。
二.厚积薄发,解读文本内涵,点燃智慧火光
语文教师要准确把握文本的深度内涵,首先得博览群书,深厚底蕴,把自己充实起来。语文老师在备课中如果做到充分深入个性化的解读文本,具有深度解析教材的能力,真正做到“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这样的课堂才是一种有思想深度,引领孩子精神世界的课堂。
例如,在对现代作家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进行备课时,我认为这篇文章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感受到作家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有别于他人的美好、积极的态度,这正是沈从文作品的最大特色。而对处于物欲横流、纷繁复杂的当代社会背景下的中学生们来说,这种对人生、生活的态度无疑是耐人寻味的。
在本文教学中,我告诉孩子们:如果当一个人在心灵上、精神上自在、充实和幸福,在竞争激烈、诱惑众多、日益商业化的当代社会中,在任何挫折和磨难的境遇中,都能保持积极乐观、充实和谐宁静的心态,这是人生最高妙美好的存在,亦是人生最高的人生境界,而作家沈从文,就是这样的人。从孩子们专注的眼神中,我知道,沈从文不仅感动了我,也感动了他们!
三.心灵对话,实现人文关怀,体验蕴含真情
语文教学是师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中进行的,从而达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情感的交流、精神的交融、思想的碰撞。
《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这是一篇深沉而动人的回忆性散文。品味语言,体会父爱,感悟成长,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揣摩理解故事中蕴含的真情是教学难点。
执教老师在研读文章,品读父爱这一教学环节时,设置了一个问题:爸爸的哪件事让你印象最深刻?请你找到相关的句子、词语,说一说你的体会。学生很快找到自己最有感触的内容进行品读,与文本对话。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含英咀华,用心揣摩。例如通过对“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一句中的“左看又看”进行删除与保留的比较朗读,让学生体会爸爸严厉之中的爱。老师紧接着提问:“爸爸的爱很小,体贴入微;爸爸的爱又很大,对我的一生影响深远,你从哪里知道的?”引导学生体会在爸爸影响下“我”的成长,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想法。这时学生的语言,已不仅仅是文本的语言,而是学生的灵性感悟和情感态度的融合,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鲜活语言。最后,老师又拓展延伸,让学生说一说发生在自己和父亲之间的难以忘怀的一件事。这节课在深情的音乐中结束了,但带给孩子和听课老师的那份感动却久久萦绕在心头。沉浸在这份感动中,我想,孩子对父爱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深切的体会,这比任何严肃的说教要深刻的多。
傅娇红,江西赣县教师进修学校教师。
一.循循善诱,洞察成长困惑,引领精神成长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处于人生的迷茫期与逆反期,对理想与现实,自我与社会有了更多的思索,烦恼、焦虑经常出现。针对这种心理特点,我们要在教学中利用文本,让语文课走进孩子们的心灵。
《归园田居》一课,这是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省优质课竞赛时,省教研员在评这节课中指导我们,如果按传统的教法,就是让孩子体会到诗人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同流合污强。但陶渊明虽有文学上的璀璨光芒,在生活中却是食不果腹,贫困潦倒。如果在教学中只看到诗人诗意面,而看不到现实面,这样的教学是无益于解决孩子成长中的困惑的。今后孩子面对现实时仍然是茫然不知所措,是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了。
教学这首诗歌应引导孩子把陶渊明作为一个现实的人来看待,而非遥不可及的神圣诗人,让孩子设身处地的真切感受到作品中诗人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面对现实与理想时内心的那份挣扎与纠结,以此宣泄、排解,从而找到一种内心的平和来面对人生。在此基础上,让孩子来说说自己的看法、选择,正确理解生存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才会引导正处于心理迷茫期的孩子在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时,才能有更理智、清醒的认识,从而在心理上走向成熟。语文教学能帮助孩子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并给予营养,让他们学会做人,那么这样的教学无疑是高起点的。
二.厚积薄发,解读文本内涵,点燃智慧火光
语文教师要准确把握文本的深度内涵,首先得博览群书,深厚底蕴,把自己充实起来。语文老师在备课中如果做到充分深入个性化的解读文本,具有深度解析教材的能力,真正做到“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这样的课堂才是一种有思想深度,引领孩子精神世界的课堂。
例如,在对现代作家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进行备课时,我认为这篇文章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感受到作家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有别于他人的美好、积极的态度,这正是沈从文作品的最大特色。而对处于物欲横流、纷繁复杂的当代社会背景下的中学生们来说,这种对人生、生活的态度无疑是耐人寻味的。
在本文教学中,我告诉孩子们:如果当一个人在心灵上、精神上自在、充实和幸福,在竞争激烈、诱惑众多、日益商业化的当代社会中,在任何挫折和磨难的境遇中,都能保持积极乐观、充实和谐宁静的心态,这是人生最高妙美好的存在,亦是人生最高的人生境界,而作家沈从文,就是这样的人。从孩子们专注的眼神中,我知道,沈从文不仅感动了我,也感动了他们!
三.心灵对话,实现人文关怀,体验蕴含真情
语文教学是师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中进行的,从而达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情感的交流、精神的交融、思想的碰撞。
《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这是一篇深沉而动人的回忆性散文。品味语言,体会父爱,感悟成长,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揣摩理解故事中蕴含的真情是教学难点。
执教老师在研读文章,品读父爱这一教学环节时,设置了一个问题:爸爸的哪件事让你印象最深刻?请你找到相关的句子、词语,说一说你的体会。学生很快找到自己最有感触的内容进行品读,与文本对话。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含英咀华,用心揣摩。例如通过对“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一句中的“左看又看”进行删除与保留的比较朗读,让学生体会爸爸严厉之中的爱。老师紧接着提问:“爸爸的爱很小,体贴入微;爸爸的爱又很大,对我的一生影响深远,你从哪里知道的?”引导学生体会在爸爸影响下“我”的成长,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想法。这时学生的语言,已不仅仅是文本的语言,而是学生的灵性感悟和情感态度的融合,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鲜活语言。最后,老师又拓展延伸,让学生说一说发生在自己和父亲之间的难以忘怀的一件事。这节课在深情的音乐中结束了,但带给孩子和听课老师的那份感动却久久萦绕在心头。沉浸在这份感动中,我想,孩子对父爱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深切的体会,这比任何严肃的说教要深刻的多。
傅娇红,江西赣县教师进修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