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事实证明,吸取别人的教训往往有助于我们少走弯路。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企业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占了一半以上。毫无疑问,许多美国企业的管理经验和运作模式已经成为全球企业的典范。但是,任何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失策的教训。在这方面,美国企业也不例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事实证明,吸取别人的教训往往有助于我们少走弯路。
可口可乐因盲目改变配方而带来灾难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可口可乐做了一次大规模口味测试。当时,它是全球最受欢迎的软性饮料,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于其他同类产品。根据测试结果,可口可乐在1985年抛弃旧配方,采用新配方。公司主要负责人戈伊苏埃塔充满自信,称这项决定为“有史以来最容易做出的决定之一”。但后来的事实表明,这是一个极大的失策,给可口可乐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后来,公司用了10多年时间,花费了巨额广告费,才逐渐恢复元气。
佩罗因不理智的善心而损失惨重
数据系统公司(Electronic Data Systems)的创办人——德克萨斯州富商佩罗在1970年受不住诱惑,一心想拯救拥有辉煌历史的杜邦公司。但他的德州文化与华尔街文化发生了严重的冲突。他对华尔街管理业务的方式大感震惊,而华尔街的行业人员也极力抗拒这个“德州的乡巴佬”。1974年,杜邦公司崩溃,佩罗自然而然成了替罪羊,至少承担了6000万美元的经济损失。
铁道公司闭关自守
在20世纪初,铁道公司是美国全国运输的枢纽,拥有至关重要的行业地位。但他们故步自封、不思进取,总觉得经营铁路比一般的运输具有决定性的优势,根本不用担心未来的出路问题。因此,尽管铁道公司当时拥有雄厚的资金,也不愿将业务扩展至货车或飞机运输。后来的事实证明,铁道公司的短视行为使他们不仅错过了发展的机遇,也丧失了赚大钱的良机。
施利茨公司因小失大
在20世纪70年代初,施利茨是美国第二大啤酒公司。为了提高利润,公司改变酿制过程,将生产时间由12天缩至4天,并加入多种添加剂。此后,施利茨公司又在啤酒中加入一种新成分,以延长啤酒的保存期。从短期来看,该公司的这一做法似乎十分精明,成本大大降低,利润大大提升。但不幸的是,添加剂和新成分与该公司较早加入的泡沫稳定剂产生反应,使啤酒呈现乳白色混浊。此事导致公司在1976年大规模回收啤酒,严重损害了品牌形象。从此,“施利茨”就沦为消费市场中微不足道的啤酒品牌,一蹶不振。
西尔斯公司过早卖股份
著名零售商西尔斯——罗巴克公司(Sears Roebuck)的创办人之一西尔斯在合伙人罗巴克离开后,招揽罗森沃尔德作为合伙人。由于经济衰退,罗森沃尔德坚持要削减开支,与西尔斯意见不合。西尔斯终于在1908年离开,并在1913年迫不及待地卖出了所有股份。而罗森沃尔德则审时度势,不愿轻易卖出自己的股份,没有重蹈西尔斯的覆辙。他手下的公司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令西尔斯及其接班人后悔不已。
IBM棋差一着
IBM公司1981年进入个人电脑市场时,本应开始为这个分散的市场设定严格的技术标准。但IBM公司忽视了这个决定长远发展的关键问题,只考虑眼前的销售利润。最终,控制这项标准的公司获得了巨额的垄断利润。这家公司自然不是IBM,而是开发及拥有个人电脑操作系统的微软。IBM未能把握关键的发展机会,这很可能是美国公司有史以来犯下的代价最大的错误。
AT&T买错电脑公司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1991年以74亿美元收购NCR,试图成为电脑业的主要公司。但结果证明,这项收购是上世纪最差劲的大型并购活动。在AT&T控制下,NCR一蹶不振。5年后,因盲目买下NCR而背上沉重包袱的AT&T不得不卖掉NCR,损失数十亿美元。
《商业日报》被股价表击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两份最大的商业报纸——《商业日报》和《华尔街日报》在发行量及影响力两方面并驾齐驱、不分上下。到了1951年,这一僵局被打破了。《商业日报》决定停止刊登股价表,因为它认为股价表没有多少读者,且制作成本昂贵。但《华尔街日报》没有武断地下结论,他们更看重未来的发展。经过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他们发现,公众对股市的兴趣日渐浓厚。于是,《华尔街日报》继续刊登股价表,其销量就从那时开始起飞。现在,《华尔街日报》的发行量已经超过200万份,而《商业日报》只有1.7万份。
零售连锁店错失商机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当时,传统的经济预测对美国前景感到悲观,认为大量失业士兵和政府急剧削减开支可能会使国家再度陷入经济衰退。一些零售连锁店非常相信这个预测,便囤积现金以应付衰退。而当时的西尔斯公司(Sears)则借钱去培育市场、扩展业务。结果,美国人被战争抑制的消费欲终于在战后火山似的爆发,西尔斯公司也由此获得长足的发展。
美国金属公司优柔寡断
1981年,谢夫隆石油公司出高价收购美国金属有限公司(Amax),但Amax却犹豫不决。当时,Amax的股价因受自然资源供应即将发生短缺的传言刺激而劲升。Amax一方面怀疑传言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又觉得谢夫隆石油公司的收购价格太低。由于优柔寡断,本来可以借此交易大赚一笔的Amax股东错过了良机。不久,自然资源价格暴跌,Amax股东只能眼睁睁地看着Amax股价大跌。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企业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占了一半以上。毫无疑问,许多美国企业的管理经验和运作模式已经成为全球企业的典范。但是,任何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失策的教训。在这方面,美国企业也不例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事实证明,吸取别人的教训往往有助于我们少走弯路。
可口可乐因盲目改变配方而带来灾难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可口可乐做了一次大规模口味测试。当时,它是全球最受欢迎的软性饮料,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于其他同类产品。根据测试结果,可口可乐在1985年抛弃旧配方,采用新配方。公司主要负责人戈伊苏埃塔充满自信,称这项决定为“有史以来最容易做出的决定之一”。但后来的事实表明,这是一个极大的失策,给可口可乐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后来,公司用了10多年时间,花费了巨额广告费,才逐渐恢复元气。
佩罗因不理智的善心而损失惨重
数据系统公司(Electronic Data Systems)的创办人——德克萨斯州富商佩罗在1970年受不住诱惑,一心想拯救拥有辉煌历史的杜邦公司。但他的德州文化与华尔街文化发生了严重的冲突。他对华尔街管理业务的方式大感震惊,而华尔街的行业人员也极力抗拒这个“德州的乡巴佬”。1974年,杜邦公司崩溃,佩罗自然而然成了替罪羊,至少承担了6000万美元的经济损失。
铁道公司闭关自守
在20世纪初,铁道公司是美国全国运输的枢纽,拥有至关重要的行业地位。但他们故步自封、不思进取,总觉得经营铁路比一般的运输具有决定性的优势,根本不用担心未来的出路问题。因此,尽管铁道公司当时拥有雄厚的资金,也不愿将业务扩展至货车或飞机运输。后来的事实证明,铁道公司的短视行为使他们不仅错过了发展的机遇,也丧失了赚大钱的良机。
施利茨公司因小失大
在20世纪70年代初,施利茨是美国第二大啤酒公司。为了提高利润,公司改变酿制过程,将生产时间由12天缩至4天,并加入多种添加剂。此后,施利茨公司又在啤酒中加入一种新成分,以延长啤酒的保存期。从短期来看,该公司的这一做法似乎十分精明,成本大大降低,利润大大提升。但不幸的是,添加剂和新成分与该公司较早加入的泡沫稳定剂产生反应,使啤酒呈现乳白色混浊。此事导致公司在1976年大规模回收啤酒,严重损害了品牌形象。从此,“施利茨”就沦为消费市场中微不足道的啤酒品牌,一蹶不振。
西尔斯公司过早卖股份
著名零售商西尔斯——罗巴克公司(Sears Roebuck)的创办人之一西尔斯在合伙人罗巴克离开后,招揽罗森沃尔德作为合伙人。由于经济衰退,罗森沃尔德坚持要削减开支,与西尔斯意见不合。西尔斯终于在1908年离开,并在1913年迫不及待地卖出了所有股份。而罗森沃尔德则审时度势,不愿轻易卖出自己的股份,没有重蹈西尔斯的覆辙。他手下的公司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令西尔斯及其接班人后悔不已。
IBM棋差一着
IBM公司1981年进入个人电脑市场时,本应开始为这个分散的市场设定严格的技术标准。但IBM公司忽视了这个决定长远发展的关键问题,只考虑眼前的销售利润。最终,控制这项标准的公司获得了巨额的垄断利润。这家公司自然不是IBM,而是开发及拥有个人电脑操作系统的微软。IBM未能把握关键的发展机会,这很可能是美国公司有史以来犯下的代价最大的错误。
AT&T买错电脑公司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1991年以74亿美元收购NCR,试图成为电脑业的主要公司。但结果证明,这项收购是上世纪最差劲的大型并购活动。在AT&T控制下,NCR一蹶不振。5年后,因盲目买下NCR而背上沉重包袱的AT&T不得不卖掉NCR,损失数十亿美元。
《商业日报》被股价表击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两份最大的商业报纸——《商业日报》和《华尔街日报》在发行量及影响力两方面并驾齐驱、不分上下。到了1951年,这一僵局被打破了。《商业日报》决定停止刊登股价表,因为它认为股价表没有多少读者,且制作成本昂贵。但《华尔街日报》没有武断地下结论,他们更看重未来的发展。经过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他们发现,公众对股市的兴趣日渐浓厚。于是,《华尔街日报》继续刊登股价表,其销量就从那时开始起飞。现在,《华尔街日报》的发行量已经超过200万份,而《商业日报》只有1.7万份。
零售连锁店错失商机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当时,传统的经济预测对美国前景感到悲观,认为大量失业士兵和政府急剧削减开支可能会使国家再度陷入经济衰退。一些零售连锁店非常相信这个预测,便囤积现金以应付衰退。而当时的西尔斯公司(Sears)则借钱去培育市场、扩展业务。结果,美国人被战争抑制的消费欲终于在战后火山似的爆发,西尔斯公司也由此获得长足的发展。
美国金属公司优柔寡断
1981年,谢夫隆石油公司出高价收购美国金属有限公司(Amax),但Amax却犹豫不决。当时,Amax的股价因受自然资源供应即将发生短缺的传言刺激而劲升。Amax一方面怀疑传言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又觉得谢夫隆石油公司的收购价格太低。由于优柔寡断,本来可以借此交易大赚一笔的Amax股东错过了良机。不久,自然资源价格暴跌,Amax股东只能眼睁睁地看着Amax股价大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