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双创”活动蓬勃发展,高校作为主力军与新生力量发挥了积极作用,无论是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创业能力与意识培养以及创业软、硬条件都显著提升,但也应该看到的是,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还存在诸多短板,本文以天津市高校为例,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视角对创新创业实施现状、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从而提出高校应建立创新创业项目评价指标体系,以达到创新创业项目提高质量、增强持续性的目标要求。
一、天津市高校创新创业项目实施现状
(一)创新创业项目数量多,质量有待提高
相关调研数据显示,目前天津市高校的众创空间中,已入驻的创新创业团队平均每个众创空间在30个左右,相比前几年,团队数量上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主要得益于国家政策和资金的倾斜,以及各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但这些项目中,绝大多数项目是被学校推着上马的,学生创新创业的主观能动性以及教师的指导作用发挥不够,质量也有待提高。
(二)创新创业项目开展持续性差
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普遍体现出“一次性”的短期规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在结题后,90%以上的项目在三年运行期内被负责人以各种方式直接放弃,甚至60%的项目在结题后即停止运行。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项目运行入不敷出或只能勉强维持,市场竞争力小,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不明朗,学生更倾向于毕业之后重新踏上求职就业之路。二是项目团队大多未注册法人组织,在法律上不受保护,而且项目本身依赖于缺少技术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的行业,可复制性强,各项保障的不确定性迫使团队放弃项目运行。三是高校内部未能形成有效的成果转化机制,对项目缺乏价值引导,无法实现项目转化的产学研一体化链条。
(三)创新创业项目成果转化率低
研究证明,造成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成果转化率较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主要原因是高校创新创业项目前期申报程序审核不当,不重视申报项目创新性、实践性的质量内涵;创新创业项目本身所存在的风险性、挑战性等不确定因素和项目团队人员本身的素质限制等使得项目虽然已经开展但没有形成成果。这不但浪费了投入到创新创业教育项目的成本资金,也浪费了参与项目的师生的精力与时间,最主要的不利后果是打击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推广难上加难,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二、天津市高校创新创业项目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创业中缺乏“创新”要素
创业项目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创业成败,一般选择初创行业或发展窗口期行业成功几率更大。因此,创业大学生需要对目标项目进行充分调研,结合政策资源匹配、创业团队构成、创业项目形式等因素,开展有针对性的市场评估论证。一般来说,大学生创业项目大多不属于初创行业,而且集中在成本低、规模小、与个人匹配度高的中小型技术或服务行业等,因此,开展创业项目“创新”要素就显得十分必要,概括来说,创业者的项目要突破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能否突破技术创新。技术是创业项目的核心要素,技术创新对于项目的存续与利润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技术创新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减少项目的可复制性,没有技术创新,企业就无法维持其差异化市场定位。
第二,能否突破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包括价值主张、目标市场、分销渠道、顾客关系、价值配置、能力、伙伴、成本结构、收入模式九大构成要素。对于缺乏技术创新的项目,商业模式创新显得尤为重要,而且此类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更高,依赖商业模式创新同样可以使其立于不败之地。
(二)创业项目缺乏执行力及跟踪评价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项目缺乏过程性管理,仅仅是从学校管理的角度进行简单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特别是对立项之后的项目具体实施过程缺乏有效的指导,并且还存在较长的管理空白期,如项目实施过程中,在中期审查之后缺乏对项目的后期指导和管理,直接对创业项目的成果产生影响。
高校創新创业项目管理不科学不合理。首先,没有成熟健全的评估框架体系。有评估环节,才能体现创新创业项目的完整性和科学性,然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主要有前期的项目申请审核及立项、中期的监督控制检查和后期的结题申请评估等几个环节,但是这几个环节都没有相匹配的评估评价反馈机制。其次,创新创业项目组成员没有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实施和教师的指导作出反馈,反过来项目评审委员会和指导老师也没有对创新创业项目的成员及项目开展情况是否理想等做出评价。
(三)各方面创业扶植合力尚未形成
随着社会发展,国家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政府为此制定了许多政策支持鼓励各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完善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高校毕业生创业更是制定出了众多的优惠政策,但这些优惠政策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政策的导向作用不甚明显,政策间相互联系与互补性较为欠缺,再加上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创业失败的成本较高等问题,从而影响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三、高校创新创业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模式
现阶段针对创新创业企业和创业者本身的创新创业评价指标,往往只集中于各地、各行业协会举办的创新创业比赛中。这样的评价指标一是不具备权威性和广泛适用性,二是这类评价多属于事后或事中评价,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评价缺乏系统性和实效性。
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评价应从两个维度进行分类:一是按照项目侧重点不同分为偏重创新型项目和偏重创业型项目;二是根据评价节点不同分为项目前评价、项目中评价和项目后评价。
(一)偏重创新型与偏重创业型维度区分
偏重创新型项目是指该项目注重与众不同的、新颖的和敢于冒险的方法和精神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新思想、新认识,探索新规律,做出新发明,创造新成果,相对的不以商业模式的建立作为项目建立的根本。例如,一些新技术的研发创造等就属于此类偏重创新型项目。偏重创业型项目是指该项目的实施对于技术创新要求不高,而更多体现在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管理模式、营销模式、渠道及服务模式、商业模式的创新上。两者的区别如下:
一是创新型项目侧重技术创新,而创业型项目侧重成熟的商业模式创新。二是创新型项目对于人的需求更加迫切,是一种人合性的项目,而创业型项目对于资金的需求更加迫切,是一种资合性的项目。三是创新型项目更容易出现在理工科学生的创业过程中,而创业型项目则被商文科学生所青睐。
(二)项目前、项目中、项目后维度区分
所谓项目前评价是指在项目实施前对项目的可行性等内容做出评价,其主要目的在于保障实施的项目具有可行性、竞争力,该项评价是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入驻众创空间前或项目实施前的重要判断指标。所谓项目中评价一般是在项目入驻众创空间或实施一年后进行,根据相关数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施一年后会成为其是否可以继续生存的重要节点,80%的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在实施一年后处于停滞或半停滞状态,所以此时有必要通过项目中评价对此类项目进行清理或者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其焕发活力。所谓项目后评价是在项目入驻众创空间或实施三年后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的三年存活率是评价创新创业项目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一个创新创业项目如果能够坚持三年,就可以算作成功项目。此时进行评价,其主要目的有二:一是对于此类项目给予后续的有针对性的帮扶,使其更具竞争力;二是总结其成功经验,为其他项目提供成功样本。
基于以上两个维度,初步建立了创新创业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表所示。
综上,为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开展的长期性、实效性及利益价值最大化,不仅需要加大创新创业宣传力度和创新创业教育投入,配备精良的专兼职教师队伍,而且需要将项目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评价追踪,对项目及时评估、及时跟进,做到全程化指导,并制定相应的准入与退出标准,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活力与成果转化能力。
(作者单位:天津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一、天津市高校创新创业项目实施现状
(一)创新创业项目数量多,质量有待提高
相关调研数据显示,目前天津市高校的众创空间中,已入驻的创新创业团队平均每个众创空间在30个左右,相比前几年,团队数量上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主要得益于国家政策和资金的倾斜,以及各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但这些项目中,绝大多数项目是被学校推着上马的,学生创新创业的主观能动性以及教师的指导作用发挥不够,质量也有待提高。
(二)创新创业项目开展持续性差
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普遍体现出“一次性”的短期规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在结题后,90%以上的项目在三年运行期内被负责人以各种方式直接放弃,甚至60%的项目在结题后即停止运行。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项目运行入不敷出或只能勉强维持,市场竞争力小,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不明朗,学生更倾向于毕业之后重新踏上求职就业之路。二是项目团队大多未注册法人组织,在法律上不受保护,而且项目本身依赖于缺少技术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的行业,可复制性强,各项保障的不确定性迫使团队放弃项目运行。三是高校内部未能形成有效的成果转化机制,对项目缺乏价值引导,无法实现项目转化的产学研一体化链条。
(三)创新创业项目成果转化率低
研究证明,造成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成果转化率较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主要原因是高校创新创业项目前期申报程序审核不当,不重视申报项目创新性、实践性的质量内涵;创新创业项目本身所存在的风险性、挑战性等不确定因素和项目团队人员本身的素质限制等使得项目虽然已经开展但没有形成成果。这不但浪费了投入到创新创业教育项目的成本资金,也浪费了参与项目的师生的精力与时间,最主要的不利后果是打击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推广难上加难,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二、天津市高校创新创业项目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创业中缺乏“创新”要素
创业项目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创业成败,一般选择初创行业或发展窗口期行业成功几率更大。因此,创业大学生需要对目标项目进行充分调研,结合政策资源匹配、创业团队构成、创业项目形式等因素,开展有针对性的市场评估论证。一般来说,大学生创业项目大多不属于初创行业,而且集中在成本低、规模小、与个人匹配度高的中小型技术或服务行业等,因此,开展创业项目“创新”要素就显得十分必要,概括来说,创业者的项目要突破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能否突破技术创新。技术是创业项目的核心要素,技术创新对于项目的存续与利润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技术创新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减少项目的可复制性,没有技术创新,企业就无法维持其差异化市场定位。
第二,能否突破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包括价值主张、目标市场、分销渠道、顾客关系、价值配置、能力、伙伴、成本结构、收入模式九大构成要素。对于缺乏技术创新的项目,商业模式创新显得尤为重要,而且此类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更高,依赖商业模式创新同样可以使其立于不败之地。
(二)创业项目缺乏执行力及跟踪评价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项目缺乏过程性管理,仅仅是从学校管理的角度进行简单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特别是对立项之后的项目具体实施过程缺乏有效的指导,并且还存在较长的管理空白期,如项目实施过程中,在中期审查之后缺乏对项目的后期指导和管理,直接对创业项目的成果产生影响。
高校創新创业项目管理不科学不合理。首先,没有成熟健全的评估框架体系。有评估环节,才能体现创新创业项目的完整性和科学性,然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主要有前期的项目申请审核及立项、中期的监督控制检查和后期的结题申请评估等几个环节,但是这几个环节都没有相匹配的评估评价反馈机制。其次,创新创业项目组成员没有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实施和教师的指导作出反馈,反过来项目评审委员会和指导老师也没有对创新创业项目的成员及项目开展情况是否理想等做出评价。
(三)各方面创业扶植合力尚未形成
随着社会发展,国家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政府为此制定了许多政策支持鼓励各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完善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高校毕业生创业更是制定出了众多的优惠政策,但这些优惠政策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政策的导向作用不甚明显,政策间相互联系与互补性较为欠缺,再加上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创业失败的成本较高等问题,从而影响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三、高校创新创业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模式
现阶段针对创新创业企业和创业者本身的创新创业评价指标,往往只集中于各地、各行业协会举办的创新创业比赛中。这样的评价指标一是不具备权威性和广泛适用性,二是这类评价多属于事后或事中评价,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评价缺乏系统性和实效性。
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评价应从两个维度进行分类:一是按照项目侧重点不同分为偏重创新型项目和偏重创业型项目;二是根据评价节点不同分为项目前评价、项目中评价和项目后评价。
(一)偏重创新型与偏重创业型维度区分
偏重创新型项目是指该项目注重与众不同的、新颖的和敢于冒险的方法和精神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新思想、新认识,探索新规律,做出新发明,创造新成果,相对的不以商业模式的建立作为项目建立的根本。例如,一些新技术的研发创造等就属于此类偏重创新型项目。偏重创业型项目是指该项目的实施对于技术创新要求不高,而更多体现在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管理模式、营销模式、渠道及服务模式、商业模式的创新上。两者的区别如下:
一是创新型项目侧重技术创新,而创业型项目侧重成熟的商业模式创新。二是创新型项目对于人的需求更加迫切,是一种人合性的项目,而创业型项目对于资金的需求更加迫切,是一种资合性的项目。三是创新型项目更容易出现在理工科学生的创业过程中,而创业型项目则被商文科学生所青睐。
(二)项目前、项目中、项目后维度区分
所谓项目前评价是指在项目实施前对项目的可行性等内容做出评价,其主要目的在于保障实施的项目具有可行性、竞争力,该项评价是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入驻众创空间前或项目实施前的重要判断指标。所谓项目中评价一般是在项目入驻众创空间或实施一年后进行,根据相关数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施一年后会成为其是否可以继续生存的重要节点,80%的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在实施一年后处于停滞或半停滞状态,所以此时有必要通过项目中评价对此类项目进行清理或者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其焕发活力。所谓项目后评价是在项目入驻众创空间或实施三年后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的三年存活率是评价创新创业项目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一个创新创业项目如果能够坚持三年,就可以算作成功项目。此时进行评价,其主要目的有二:一是对于此类项目给予后续的有针对性的帮扶,使其更具竞争力;二是总结其成功经验,为其他项目提供成功样本。
基于以上两个维度,初步建立了创新创业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表所示。
综上,为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开展的长期性、实效性及利益价值最大化,不仅需要加大创新创业宣传力度和创新创业教育投入,配备精良的专兼职教师队伍,而且需要将项目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评价追踪,对项目及时评估、及时跟进,做到全程化指导,并制定相应的准入与退出标准,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活力与成果转化能力。
(作者单位:天津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