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原:多元文化为女性藏家带来了机会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eetac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山大学人文社科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硕士导师
  《收藏·拍卖》:如何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女性藏家群体的形成和演变?
  冯原:从性别的社会制度与权力关系的历史来看,如果有女性收藏家这样一个群体,那也是现代社会之后才有可能产生出来的。在前现代社会,女性尚无可能离开男性而单独支配财富与文化,这一点东西方都概莫能外。从收藏的原本意义来看,占有或收藏有价值的东西的历史可能很长,可以追溯到产生阶级分化的农业社会的早期,但是,一直到现代社会之前,收藏都是私有制的产物,不具有公共性的意义。
  所以,我认为,女性收藏家群体的产生,至少是前述的两种因素相加的结果:首先,现代意义的收藏,既包含了现代资本主义的私有财富的合法性,又具有一定的公共性——收藏虽为私有,但在文化价值上却具有公共性。其次,现代社会中女性地位的崛起,使女性拥有了决定财富走向和文化品位的自主性,这就使得女性介入原来被男性独占的收藏领域成为可能。
  《收藏·拍卖》:如今的文化环境如何影响着女性藏家群体?
  冯原:今天,我们的文化环境,可以称之为后现代+多元文化。如果说现代时期是一种大一統的、进步主义的文化。那么,与之相比,今天的文化有着多元的向度,或者说,文化已不再从属于现代性所创造的进步—落后规则,既没有统一的文化高峰,文化的制高点也在不断转换和变动。这一方面就打破了前现代时期的游戏规则——有钱的就是有文化的。因为在古典时代,文化都被贵族精英垄断了;也打破了现代时期的规则——高雅文化未必一定能把持文化的制高点,另一方面这就为文化的创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所以,今天是个文化创意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文化的高风险时代。因为在今天,有钱的未必懂文化,懂旧文化的未必懂新文化,流行的文化未必输于传统的高雅文化,老一代人未必懂新一代人的文化。这个局面为女性收藏家带来了机会,她们有可能去表达她们的文化态度——女性的收藏不仅是在性别上,而是在文化上呈现出特点;不过这也会给女性收藏者带来一定的风险度一因为女性收藏所显现的文化态度容易被贴上标签,一旦她们的收藏被“类型化”了,也就会限定了她们的文化影响力。
  《收藏·拍卖》:与其他藏家群体相比,“女性藏家”具备独有的特征吗?
  冯原:关于收藏家群体的划分,有两个向度的指标,一个是财富的向度,另一个是文化的向度,后一个向度很重要。这就是说,不管你拥有多少财富,虽然这些财富投入到哪个收藏领域都会对收藏的文化构成影响,但是,你很难把一个收藏奇石和根雕的收藏者与一个收藏当代艺术的收藏者相提并论,因为他们涉及的文化完全是两个不相关的领域。
  如此来说,女性藏家的特征,并不能仅仅表现在她们的性别上,而是应该表现在她们收藏的文化偏好上面。一个收藏根雕的女性收藏家与一个收藏当代艺术的女性收藏家并不具有多少共同性,虽然她们都是女性。所以,来自女性性别的特征,比如情感化、对美的女性化解读,确实可能会构成影响女性藏家的审美判断因素,会使得女性藏家的收藏具有某些“女性文化”的特征,但这仍然是很初级的。成熟的女性藏家,应该擅长于利用她们的女性审美,也能够超越这种性别特征。
其他文献
女性是艺术创作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不同时段的女性之美都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从隋唐的“微胖界”;再到宋、明、清的“纸片人”;从当代艺术中颠覆性的女性形象,再到流行文化中的自拍图像……艺术图像中的女性形象的流变,实际上就是女性的身份认同与社会地位的变迁。而当代女性的独立、自强、坚韧之美也同样能在历史中找到根迹。  追根,当代女性的历史写照  本期封面设计主元素选取的是中唐画家张萱的作品——《虢国夫人
期刊
十年来,今日美术馆、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民生美术馆、OCAT等美术馆在北上广深等核心城市,已经崛起成为当代艺术的重要推动力量。然而,大多数民营美术馆处境尴尬:烧钱,缺观众,抢大腕。如何生存发展,找到自身的特色和存在价值,始终是众多民营美术馆馆长的心中难事。在99艺术网与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民营美术馆发展论坛上”,民营美术馆的掌门人们聊了目前各自努力的方向。  英国萨奇
期刊
近些年,全国遍地开花的各类文化产业园吸引了不少慕名而至的艺术爱好者,但其中不少“爆改厂房”式的艺术园区并没有持续与可扩展的地区性发展模式。这种实质上打着文化艺术招牌的圈地融资行为,普遍在地价上涨后便随即清退艺术家,这种资本至上的发展理念,很少能让文化艺术真正落地生根,现在也面临艺术呈现方式薄弱、土地变迁风险大、既“不接地气”又缺乏文化规划的境况。本期海外,让我们换一种视角看看这几个曾经没落衰败的乡
期刊
2017年5月纽约苏富比当代艺术晚拍中,日本亿万富翁前泽友作以1.105亿美元的价格拍得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作品《Untitled无题》(1982),创下了美国艺术家作品拍卖史上最高纪录,这也是涂鸦艺术家群体跻身“亿元俱乐部”的纪念性一刻。受到现在国际艺术品藏家年轻化、多元化的影响,街头涂鸦艺术已从一种地下亚文化发展到备受国际艺术界推崇的独立新门类,基斯·哈林、KA
期刊
翁笑雨,上海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专业毕业,后美国求学,目前在古根汉姆美术馆担任策展人。从小她就没有所谓的“故乡”概念,自由精神仿佛血液一样流淌在她的身体里。说起她如何成为顶级美术馆的策展人,她说既发自本能,也把握住了很多机缘巧合。在美国艺术圈发展多年,因为距离和视角,她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观察显得客观和坦诚。她说,在之后的历史中,现在中国市场很有可能会被一句话描述为“在2008年到2018年,十年
期刊
对搞评论的人来说,收藏圈从不缺少话题。不过,201 7年由贵州警方侦破的那起席卷全国的书画制假贩假案件,说起来却有点沉重。  沉重到什么程度?有拍卖行的朋友跟我感慨,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细想之,这并非危言耸听。在中国艺术品市场突飞猛进的近二十多年来,“假拍”和“拍假”一直与这个数百亿体量的细分行业如影随行。拍卖行作为二级市场的垄断者,甚至也是一级市场的主力参与者,靠着买卖两头吃的居间业务,早已经在
期刊
中國人笃信如逢太平盛世,便会有凤凰绮丽临世。  在约定俗成里,收藏来界定盛世的存在,而凤凰则是一个应时运而生的特殊族群。  所以在当今盛世的收藏界,一群翅膀留下绮丽华光的凤凰——就是中国女性藏家。  我们在搜索引擎中输入“中国女性藏家”的关键词时,所能见到的词条却大多关于国外或古代的女性藏家,当今中国的女性藏家却鲜有报道。毕竟要在一直是男性领地的收藏界争得一席之地,女性藏家甚至是比女性艺术家更为珍
期刊
说到女性与收藏的关系,如果细细品味历史,再细细打量现实,会发现其中有许多可以翻看的内容。随着现代社会中女性地位的崛起,女性拥有了决定财富走向和文化品位的自主性,这就使得女性介入原来被男性独占的收藏领域成为可能。于是,在不断壮大的收藏队伍中,越来越多的女性藏家开始“独步天下”。她们不再只是男人的附属品,女性以其独特的审美品位,让收藏界增添了别样的美。  女性社会地位变化的影响  最适合用来描述女性藏
期刊
从没有想过有一天,“国宝”一词会歧义大过本意。应该感谢《国家宝藏》综艺节目的热播,让普罗大众关注到文博领域,关注到博物馆这一现代社会文明进步之后的国家公器。博物馆的出现代表昔日王宫贵族的私有财产现在成为全人类共享的财富。  但是就因为春晚特别安排的一个“国宝回家”环节,才让大家重新思考起何为“国宝”的标准。  “国宝”通常认为是国家的宝物,具有国家的属性,有物品与非物品两类。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宝
期刊
身着华衣,脚踩高跟鞋,她自信而优雅地步人贵宾席。镜头一转,座无虚席的瓷器市场拍卖现场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拍卖师口中的数字在不断攀升,从18万元到58万元,最后价格定在61万元落槌,手持8203号的一位女士竞得屏幕上的乾隆窑变釉双耳瓶,得益于此前深入的研究与考证,她自信而坚定,此番的出手志在必得,并早已将此瓶视为囊中之物。这位以“小女子”自称的女藏家是英国BBC纪录片《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第一个故事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