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规矩不成方圆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_jun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件概述
  继2018年1月5日合肥女子罗某扒阻高铁车门事件后,1月11日又发生了一起乘客阻拦高铁车门事件。一趟从兰州开往上海的高铁停靠在宝鸡南站时,一名从兰州上车的女子突然拦在车厢门口,不顾周围乘务人员及警察提醒,执意站在高铁列车车门处打电话,阻拦列车发车,原因是其与丈夫在列车上吵架,丈夫在列车停靠宝鸡南站时突然下车,女子希望丈夫赶紧回到车上,所以拦在了车厢门口,车站派出所已介入调查。
  面对这种事件,法律条例中也有相应的惩罚规定。合肥女子扒车门的当事人罗某最终到合肥站派出所主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罗某的行为涉嫌非法拦截列车、阻断铁路运输,扰乱了铁路车站、列车运行的正常秩序,违反了《铁路安全管理条例》第77条规定,依据该条例第95条规定,公安机关责令罗某认错改正,对罗某处以2000元罚款。
  时评精选
  培养规则意识任重道远
  ◎于 石
  前些时日,一则“女子阻拦高铁关门为等丈夫上车”的视频传遍网络。视频显示,一女子以等老公为由,用身体强行阻挡车门关闭。近4分钟的拉扯,让不少网友表示“气炸了”,也不禁为行车安全揪心。
  “太自私了”“包车了吗”“拉入黑名单吧”……该女子的行为受到了网友们的一致谴责,不少人更是给出事件的“最优解”:要么劝乘客下车迅速改签下一趟,要么列车乘警迅速采取强制措施保证按时发车。乘客以任性对抗规则,管理人员对违规束手无策,暴露出规则意识在培养和执行两个层面的不足。
  “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一个人对规则的漠视,往往会为之付出很大的代价。“八达岭动物园老虎伤人”事件中,当事人无视园区警示和工作人员提醒,导致悲剧的发生;八旬老太太为了祈福,向飞机发动机扔硬币致航班延误……同这些人一样,阻拦高铁的女子为了一己之私“绑架”全车乘客的做法,都是缺乏规则意识。在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则社会,总有一些人觉得遵守规则就是吃亏,只有到了生死一瞬,才会真正从心底生出对规则的敬畏。
  身为父母,应对孩子言传身教;身为教师,应在学生面前作好表率。显然,阻拦高铁的女子的做法,有违父母和教师的双重身份,凸显了责任之缺失,规则意识之淡薄。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列车需要按照规定行驶,公民必须遵守规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列车车厢构成了一个微型社会,乘客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公共秩序之上,构成了对公共利益的侵犯。我们固然提倡执法要有温度,但对待“越轨”的行为更要有力度,决不能止于批评教育,更不能畏手畏脚。
  更进一步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就意味着,不仅要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也要保证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让法治意识和规则意识的更新速度跟上国家社会的改革发展速度。
  (选自“人民网”,2018年1月10日)
  思路剖析
  文章就事論理,结合当下社会热点,针对高铁扒门事件中彰显出来的漠视规则的行为层层展开,逐步深入。作者列举典型案例,有力地论证了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文章最后紧紧结合十九大精神,指出规则意识培养的重大现实意义,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我们要有规则意识,培养规则意识任重而道远。
  学子心声
  越规为罪,遵法高扬
  ◎李浩然
  前些时日,在宝鸡发生了一起乘客阻拦高铁车门事件。一名女子不顾提醒与劝阻,恶意阻拦高铁发车,等待丈夫回到车上,造成恶劣影响与安全隐患。规则是为大家制定的,需要大家共同遵守,才能保证社会安定。
  越规害人害己。孟子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若是没有法规,我们的国家将不堪设想。八达岭动物园,女子越规下车被老虎袭击,最后造成一死一伤的惨剧。冲动越规只会受到惩罚,由此可见,越规的代价实在惨重。
  遵规守纪,警钟长鸣。乘客阻拦高铁发车事件,再次给我们敲响警钟。该如何避免此类事件呢?从乘客角度分析,她真的不知道自己已经触犯规则,妨碍了他人吗?不,她知道,她十分清楚自己在干什么,在私利与群众利益面前,她选择了私利,这是思想的狭隘与任性,是教育的严重缺失。因此,完善我国现行教育体系中遵守规则的部分,从小孩抓起,培养人们的规则意识,就非常重要。同时,应加强法律约束,对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进行严厉惩罚,及时惩戒。
  但是,遵守规则并不意味着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特殊情况,应灵活变通。前些时日,某高铁为抢救病患儿加速开车,挽救了一个鲜活的生命,得到了旅客的谅解和好评。某架客机,为一台心脏移植手术,晚点起飞也得到了旅客的赞同。一切都应以规则为出发点,但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越规是错误的,应该受到惩罚;遵守规则,利人利己,应得到赞扬。我们应树立规则意识,带头为文明社会添砖加瓦,让文明之旗高扬。
  点评
  题目既表明观点态度又形象生动,提高了作为文章“窗口”的表达效果。开篇引述材料提出观点——规则是为大家制定的,需要大家共同遵守,才能保证社会安定;第二段列举事例,谈“违规”的后果;第三段警钟长鸣,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观点具有“启发性”;第四段转换角度,阐述对待“规则”要灵活,表达生命高于规则的人文关怀,观点具有深刻性;第五段从正反两面回应论点,语言严谨,思辨性强。
其他文献
一、从因果思路拓展  即抓住论据陈述的事实并推究其产生原因。例如,2017年高考山东卷一考生的满分作文《得大格局者兼其利》中写道:  几百年前,农民锄禾日当午,带月荷锄归,即便是不考虑严苛的赋税,温饱也只是一种奢望。而如今,世界范围内耕地数量减少,却依然能产出数量质量皆远超古代的粮食。何也?土壤质量被人为改良,优良品种得以广泛播种,先进技术得到有效推广。经营好比耕作,只低头锄着这一方土地,哪怕四海
期刊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
期刊
读林清玄的书,总会有一种难以名状的触动,那些或宁静或激昂的文字,给人太多感慨,值得细细品味。他用一颗菩提之心关注现世人生,显现出博大的悲悯情怀,其散文也呈现出质朴、清新的特点。悲悯情怀是林清玄文章的情感内核,悲悯是其散文的精神特质。  林清玄也自认,还未到定下一个风格,一个走向的时候,他还是要去做多方的揣摩,去走多样的路,去写多样的文章。因为,他一直是永恒的新人,一个新人永远都需要去竞逐,永远都需
期刊
花开花落,草枯草荣,鹰飞鱼游,莺歌燕舞,万物各美其美,静观深感生机盎然;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得失进退,开合收放,人生千姿百态,唯有深悟才能获得真谛。观天地万物,看世间万象,感悟自然与人生哲理,能为我们的人生注入更多正能量。  舍 枝  ◎林清玄  冬日将尽,我在花园里整理花木。  一整年来,开花的草木都已努力地开过了,不会开花的树木也尽力地翠绿过了,在岁末,一切都已含藏,落叶飘零,蓄势待发。  面
期刊
青春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磨难越多,越显光彩;青春是山顶傲然挺立的孤松,风雨越猛,身姿越挺;青春是人生途中必经的驿站,青春是英勇无畏,九死不悔的信念!时光匆匆,我们又怎能辜负青春?  青春途中,困难艰苦是必定存在的。然而这又如何?青春就是一股向上的志气。青春之典中,从无“退缩”一词;青春之誓中,从无“害怕”一语。因为愿意,所以奋起;因为愿意,所以追寻。只要明天还在,只要末日不来,再大的困难,又岂能
期刊
如果说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和统帅,那么逻辑性则是议论文的生命。只有在论点提炼、框架布局、推理论证和语言表达上有较强的逻辑性,才能让议论文的结构更严谨、说理更严密,实现文章内容上的整体性、连贯性,从而让文章扣题更紧,阐述的道理更透辟、更深刻。  一、整体布局上环环相扣。一般说来,议论文本论部分的每一个层次既能言之成理,又环环相扣,确保文章结构清晰,浑然一体。  二、语言表意上明确集中。议论文的主体
期刊
论据是论证论点的根据,是为论点服务的,因此它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观点与材料的统一”,这是议论文最基本的要求。  一、让论据的叙述与论点一致  在叙述论据的时候,要做到定点叙述,即把叙述的重点定向于论点。巧妙粘连论据与论点的第一步就是精心选择论据,在此基础上寻找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共同要素,在叙述论据时就只涉及这些要素的内容,而不要枝蔓横生,这也就是弄清写论据时要叙述些什么。  二、运
期刊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近日,一个26岁的青年在某地攀爬大楼失手坠亡。这个自称“国内高空挑战第一人”的青年,在多个视频直播网站陆续发布自己攀爬地标性建筑的视频,粉丝超百万。他坠亡的消息引发舆论热议,有人借“知其不可而为之”为其点赞,有人以淡泊名利告诫后人,也有人以与人为善的精神缺失批评粉丝、媒体和广告商。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求:选好角
期刊
入乎其内  著名学者南怀瑾说:“没有一篇真正的文学作品不创造新形象,没有一首真正的诗歌不是想象的产物,如果我们把我们对生活的感受比作金子,不管这生活多美,如果没有想象,也只不过是一座沉默的金矿。”那么,高中生如何运用联想和想象写出一篇精彩的文章呢?不妨到唐诗宋词中去寻找灵感。  许多唐诗宋词都运用了联想和想象,构成了独特的意境,对学生的写作很有借鉴意义。下面就以宋词《雨霖铃》为例来具体谈一谈。  
期刊
卢永根:天意怜幽草 人间重晚晴  卢永根,男,1930年12月生,广东花都人,中科院院士,作物遗传学家,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卢永根长期奋斗在科学研究和高等农业教育第一线,为农业和教育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先后获“南粤杰出教师”特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17年3月,卢永根教授在夫人的搀扶下来到银行,将十多个存折的存款转入华南农业大学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