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形势下高校毕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当前高校育人工作重中之重。2020年以来全球经济环境出现了剧烈的变化,而我国高校也进入了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而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创就业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成长成才的主导者、主心骨,因此辅导员要坚持思想引领和心理疏导相结合原则的基础上,做好高校大学生就业的指导者和服务者。本文就后新形势下大学生创就业面临的困境、高校辅导员在这个背景下如何促进大学生创就业能力提升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辅导员;大学生创就业
一、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创就业面临的困境
(一)外部因素
首先,疫情影响下大学生创就业面临的困境最直接的表现为,由于经济环境受疫情的影响导致就业岗位需求的减少,而大学生就业人数总量却不断提高,进一步压缩了大学生的就业空间。2020届毕业生的求职窗口期基本属于封闭状态,在下半年的就业窗口期2020届毕业生积攒的求职压力也会影响到下一届毕业生的就业。然后,受疫情的影响一些互联网、电商、游戏行业发展却十分迅速,就业需求也随之进一步扩大,且许多企业进行了转型升级,对原专业的需求大幅减少,从而打破了不同专业就业空间的平衡,尤其对于有大量毕业生就业需求的制造行业和服务行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最后,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渠道由之前的双选会、专场招聘会大多转为线上求职、面试,就业渠道进一步受到挤压,同时也会影响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二)内部因素
首先,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大学生创就业素质要求得到进一步提高,相比于之前注重毕业生专业能力的发展,用人单位更加青睐心理素质、适应能力、应对困境能力强且能够主动适应时代发展和环境变化等综合素质突出的毕业生。另一方面,受疫情影响大多国外留学生都滞留在国内,即便未毕业但无法赴国外上课的留学生也积极选择了在国内择业,这无疑使国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显得更加严峻。最后,当今倡导所谓佛系文化、宅文化及享乐主义的高校毕业生更热衷于所谓的“慢就业”,并呈現出宏大的人生规划目标和迟缓的行动力显著对比的思想特征,这些毕业生往往眼高手低,认为所谓的“车到山前必有路”、“天生我材必有用”,但步入社会面对人生挫折后却缺乏吃苦耐劳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因此,针对这些高校毕业生,辅导员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放在首位,同时进行持续关注,做好跟踪性教育。
二、后疫情时代高校辅导员促进大学生创就业能力提升路径
(一)加强精准摸排,做好解读宣传
首先,作为高校辅导员建立网格化、层级化的工作体系采用学生党员干部、学生干部定岗定责的方式进行承包制管理,确保关键少数覆盖全部网络,全面掌握毕业生思想动态。做好就业摸底工作。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分层分类开展毕业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满足不同毕业生的不同需求。然后,辅导员要加强政策理论学习,通过就业主题班会、主题讲座向毕业生及时解读和宣传国家关于就业、创业的政策,精准推送各类招聘信息。开展丰富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就业主题活动。如生涯人物访谈、简历门诊、专题讲座等等,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就业教育,将其贯穿四年大学生涯。
(二)开展精准服务,强化协同联动
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推进校企深度融合,把“俱乐部”打造为协同育人、实践育人基地,搭建实习实训职业培训的实践平台,增强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实现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通过“俱乐部”平台,和用人单位共同举办职场大咖分享会、求职训练营、行业讲堂、生涯人物访谈、参观实习、企业望远镜、职场人物进校园、行业企业调研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学习、培训、实践、调研机会,帮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的目标定位、发展前景、用人要求以及相关行业的状况等,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就业竞争力。
优化校企协同,依靠“云招聘”等形式不断便利就业渠道,与用人单位签订大学生就业实习与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协议,充分发挥校企协同、校地共建辐射效应;加大与学生处、教务处等部门的密切协调,形成工作合力;深化创新创业与社会服务的远近贯通,让协同育人变得更加“创新范”。引导学生围绕“一带一路”、“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等开展社会实践,构建实践育人课堂,精心设计贴近青年学生实际生活的育人场域和情境,实现校内校外协同发力、线上线下多维互动,从而构建“矩阵式”育人平台。
(三)创新活动载体,激发就业激情
成立大学生创就业工作室,从学院各教研室聘请专业导师,作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导师与专业导师,与导师形成一对一指导方式,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聘请校内外专家、优秀校友举办主题讲座。以“工作室+专业实验室+教研室”模式为核心,三者同频共振,充分发挥“同心圆+连心网”的向心凝力和辐射联动作用,推进高质量队伍培养和高标准阵地建设。成立以学工办工作人员、辅导员、专业教师为成员的学生创就业团,积极引导团队学生参加各类专业赛事和“大学生网络文化艺术节”、“互联网+”、“创青春”等省级、国家级比赛。大力构建“人才蓄水池”,加强人才储备梯队建设,突破传统校园招聘模式,将招聘用人前移,实现精准招聘。
后疫情时代,高校辅导员要把指导和服务大学生创就业的责任扛在肩上,加强关于国家创就业政策、方针的学习,增强对当前毕业生就业形势和就业大环境的敏感性和针对性,而大学生创就业的活动载体和形式不断创新,服务质效不断走细走心,协同育人效应不断深化,从而为高校毕业生灵活创就业提供肥沃的土壤和良好的成长环境,从而提升创就业教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朱正洲.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调查——以 福建某省属本科院校为例[J].海峡科学,2020(03).
[2]张美玲,赵子涵冰.新冠肺炎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 及对策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2).
[3]陈啸宇.“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J]. 价值工程,2020(07).
[4]赵华磊,李健慧.经济新常态下高校辅导员促进大学生就业 力路径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47):33-34.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辅导员;大学生创就业
一、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创就业面临的困境
(一)外部因素
首先,疫情影响下大学生创就业面临的困境最直接的表现为,由于经济环境受疫情的影响导致就业岗位需求的减少,而大学生就业人数总量却不断提高,进一步压缩了大学生的就业空间。2020届毕业生的求职窗口期基本属于封闭状态,在下半年的就业窗口期2020届毕业生积攒的求职压力也会影响到下一届毕业生的就业。然后,受疫情的影响一些互联网、电商、游戏行业发展却十分迅速,就业需求也随之进一步扩大,且许多企业进行了转型升级,对原专业的需求大幅减少,从而打破了不同专业就业空间的平衡,尤其对于有大量毕业生就业需求的制造行业和服务行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最后,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渠道由之前的双选会、专场招聘会大多转为线上求职、面试,就业渠道进一步受到挤压,同时也会影响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二)内部因素
首先,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大学生创就业素质要求得到进一步提高,相比于之前注重毕业生专业能力的发展,用人单位更加青睐心理素质、适应能力、应对困境能力强且能够主动适应时代发展和环境变化等综合素质突出的毕业生。另一方面,受疫情影响大多国外留学生都滞留在国内,即便未毕业但无法赴国外上课的留学生也积极选择了在国内择业,这无疑使国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显得更加严峻。最后,当今倡导所谓佛系文化、宅文化及享乐主义的高校毕业生更热衷于所谓的“慢就业”,并呈現出宏大的人生规划目标和迟缓的行动力显著对比的思想特征,这些毕业生往往眼高手低,认为所谓的“车到山前必有路”、“天生我材必有用”,但步入社会面对人生挫折后却缺乏吃苦耐劳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因此,针对这些高校毕业生,辅导员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放在首位,同时进行持续关注,做好跟踪性教育。
二、后疫情时代高校辅导员促进大学生创就业能力提升路径
(一)加强精准摸排,做好解读宣传
首先,作为高校辅导员建立网格化、层级化的工作体系采用学生党员干部、学生干部定岗定责的方式进行承包制管理,确保关键少数覆盖全部网络,全面掌握毕业生思想动态。做好就业摸底工作。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分层分类开展毕业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满足不同毕业生的不同需求。然后,辅导员要加强政策理论学习,通过就业主题班会、主题讲座向毕业生及时解读和宣传国家关于就业、创业的政策,精准推送各类招聘信息。开展丰富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就业主题活动。如生涯人物访谈、简历门诊、专题讲座等等,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就业教育,将其贯穿四年大学生涯。
(二)开展精准服务,强化协同联动
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推进校企深度融合,把“俱乐部”打造为协同育人、实践育人基地,搭建实习实训职业培训的实践平台,增强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实现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通过“俱乐部”平台,和用人单位共同举办职场大咖分享会、求职训练营、行业讲堂、生涯人物访谈、参观实习、企业望远镜、职场人物进校园、行业企业调研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学习、培训、实践、调研机会,帮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的目标定位、发展前景、用人要求以及相关行业的状况等,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就业竞争力。
优化校企协同,依靠“云招聘”等形式不断便利就业渠道,与用人单位签订大学生就业实习与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协议,充分发挥校企协同、校地共建辐射效应;加大与学生处、教务处等部门的密切协调,形成工作合力;深化创新创业与社会服务的远近贯通,让协同育人变得更加“创新范”。引导学生围绕“一带一路”、“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等开展社会实践,构建实践育人课堂,精心设计贴近青年学生实际生活的育人场域和情境,实现校内校外协同发力、线上线下多维互动,从而构建“矩阵式”育人平台。
(三)创新活动载体,激发就业激情
成立大学生创就业工作室,从学院各教研室聘请专业导师,作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导师与专业导师,与导师形成一对一指导方式,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聘请校内外专家、优秀校友举办主题讲座。以“工作室+专业实验室+教研室”模式为核心,三者同频共振,充分发挥“同心圆+连心网”的向心凝力和辐射联动作用,推进高质量队伍培养和高标准阵地建设。成立以学工办工作人员、辅导员、专业教师为成员的学生创就业团,积极引导团队学生参加各类专业赛事和“大学生网络文化艺术节”、“互联网+”、“创青春”等省级、国家级比赛。大力构建“人才蓄水池”,加强人才储备梯队建设,突破传统校园招聘模式,将招聘用人前移,实现精准招聘。
后疫情时代,高校辅导员要把指导和服务大学生创就业的责任扛在肩上,加强关于国家创就业政策、方针的学习,增强对当前毕业生就业形势和就业大环境的敏感性和针对性,而大学生创就业的活动载体和形式不断创新,服务质效不断走细走心,协同育人效应不断深化,从而为高校毕业生灵活创就业提供肥沃的土壤和良好的成长环境,从而提升创就业教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朱正洲.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调查——以 福建某省属本科院校为例[J].海峡科学,2020(03).
[2]张美玲,赵子涵冰.新冠肺炎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 及对策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2).
[3]陈啸宇.“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J]. 价值工程,2020(07).
[4]赵华磊,李健慧.经济新常态下高校辅导员促进大学生就业 力路径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47):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