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平衡与变动中的小确幸

来源 :传奇故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love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遙想当年,从填志愿到被录取的整个过程中,我表面上仿佛稳操胜券,实则心中对于会计学一点概念也没有。我选择这个专业的原因很简单,我们学校的王牌专业中适合女生读的就是它了。这传说中就业范围极广,就业率高的“万金油”专业。
  会计学,是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桥梁。初学会计,老师除了介绍会计的要素之外,强调得最多的基本原理就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这是整个会计世界观的基础。我们作为一位刚叩开会计学大门的学子,从这里出发,开始学习会计的语言。会计要素就像是小时候识字时的拼音,我们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利润、费用、利得开始,从企业的基本生产经营活动出发,来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为决策相关者提供有用的财务会计信息。
  最开始学习的时候,我就觉得会计其实是一门充满了使命感的学科。我们利用自己的语言和方法,对企业经营的成果以及财务状况等进行描述,为更多的人提供有用的信息,以便于他们在这基础上做出自己的决策判断。同时,我们又像是企业里的医生,望闻问切,用尽手段将企业的表征层层剖开,来诊断在这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病症,并进行治疗。往往企业存在的各种疑难杂症的根基,是对于借贷平衡原则的违背,是信息不对称以及利益相关者的自利动机,会计在必要时是切除这病灶的一把刀。
  二.以头发作为“固定资产”
  假设一个会计学的学生是一个企业的话,头发绝对是这个“企业”预计净残值为零的“固定资产”。《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等等五花八门的专业课,从会计知识到相关经济法规,从基础理论到管理分析,我们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丰富多彩,还有实验与实习层出不穷。理论与实务结合起来,对学生综合磨砺,专业技能提升的同时,头发也日渐稀疏。
  说起秃头,那各类证书功不可没。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师证,还有终极大Boss——注册会计师证。注册会计师考试与司法考试并称为我国难度最高的两门考试,含括了会计、税法、审计、战略、经济法、财务成本管理六门专业阶段考试,专业阶段必须五年内全部通过,通过后就可以参加综合阶段的考试,然后才能拿到注册会计师证。
  具体有多难,大家可以品一品。以某一年经济法的题目为例:西门庆与武松签订合同,约定“如果武大郎死亡,就将潘金莲嫁给西门庆”;合同签订后,西门庆雇佣王婆在武大郎的食物中下毒,导致武大郎死亡。那么西门庆和武松的合同有效吗?当然,这只是冰山一角。每年10月份,才是大型会计学考生脱发现场。现场杜撰法律条文、会计法规,以及帮助不知道怎么就通过了注会考试的A注册会计师修正他的审计错误,那几天的朋友圈哀鸿遍野,每个人都在日常转发锦鲤。
  尽管如此,我依旧爱它。会计学是一门需要终身学习的学科,税法、经济法的法规时常更新,经济社会的变化也决定了会计、财务、审计等方面的理论和手段的不断适应与完善。我爱极了这种与时代接轨,不断地在现有制度基础上思考,不断推陈出新的参与感,哪怕以发际线为代价。
  三.未来已来
  会计学,老牌“万金油”专业。各个城市,各种企业都需要会计。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会计电算化的推广,人工智能的普及,会计人员要从传统的做账开始转型管理会计。我们的学习和就业的方向也开始转向管理。
  会计学专业学生毕业往往面临两条路:考研或者就业。考研的话,分为两种方向,即专业型硕士以及学术型硕士。大多专业型硕士为两年制,研究方向更加偏向实务操练,更注重会计学知识在企业中的实际运用,毕业论文也多以案例分析的形式。而学术型硕士大多是三年,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实证分析能力的培养,偏向理论分析,更注重会计学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及创新,毕业论文多以实证分析为主。
  而就业的话,方向多种多样。审计是其中比较主流的方向,大多会计学的学生心中都有一份对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向往。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即普华永道、德勤、安永、毕马威。高大上的办公环境,能力卓越的工作伙伴,丰厚的工作收入正是事务所的魅力所在。然而,它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忙。
  在事务所工作,出差、加班是常态。但是,事务所的工作往往也比较有意思,最有意思的就是现场盘点。去年元旦,我在事务所实习,晚上和我的小伙伴一起顶着臭味数猪,盘点猪饲料。上一个项目出差,我和组长跟在电力局维修师傅后面,越过田野和菜畦,盘点某条线路上的电线杆和变压器。
  其次,就是税务方向了。在对国家各种税收制度了如指掌的情况下,税务会计需要合理安排公司的纳税缴税,利用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为企业提供最优的纳税方案。最后就是最常见的企业的财务人员了。在如今业财融合的大趋势下,企业的财务人员要求具备的素养也更高了。但这种情况下,财务人员作为会计信息处理流水线上的一颗小小螺丝钉,想提升自己,还要多多学习。
  其实,在这样一个大数据时代,会计人员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多了起来,会计相关法规和政策相应进行改革,各类理论研究与实务技术不断创新,会计学也随之蓬勃发展。未来已来,我们将是中国伟大复兴的见证者与参与者。
  四.一日为师
  四年结束,会计学对我来说已经不单单是一门学科了。它更像一门语言,一种思维方式。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从账簿到报表,各个数字都有它的来路,有它底层的自然逻辑。而从报表到决策,每一个数值,每一个指标背后都是一个信息,数与数之间的勾稽关系,蕴含了一个企业的生命体征。
  我们用会计学的语言,将原始的数字加工成易理解的,可比的信息,用会计学的逻辑与视角解读这些企业的命脉和未来。这种丝丝入扣、详细缜密的逻辑体系,才是最后真正让我们受益终生的东西。未来哪怕你不再从事会计这一行,这些知识也仍旧能为你的成功增添助力。
  我敬重的一位老教授说过,“我们终身都是会计学的学生,你是,我也是。”诚然,这是一门活到老,学到老的学科,它充满了变化与挑战,但是,我的心中依旧对它充满了热爱。
其他文献
有次我跟老师一起吃饭,她胃不好,不能喝酒。全桌人都倒上了白酒,众人力劝她也喝点,但她拍着自己的胃说:“我真想跟你们一醉方休,但是这个胃啊,太不听话,来之前我跟它商量了仨小时,人家说不行,估计喝点白开水也能醉。”大家都笑。之后,老师端着白开水跟我们推杯换盏,全场没有一点儿不愉快。  后来老师跟我說,她跟领导吃饭也是不喝酒的,实在推不过去,就唱个歌或讲个段子,总之既不能伤了和气,也坚决不作践自己的胃。
期刊
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努力经营大大小小的日子,不辜负自己,认真生活,就是最好的状态。  不熬夜。熬夜是对身体最大的消耗。这世上没有什么值得你彻夜不睡。钱是赚不完的,身体是伤不起的。  好好吃饭。每一口食物都是能量的积攒。所谓生活品质,不仅是背名牌包,买多少支口红,更多地藏在万千日月的一粥一饭、一餐一食中。好好吃饭,是对自己最大的爱惜。只有好好吃饭,才能好好相爱,好好生活。  整理房间。每个人生活的地
期刊
心理学上有一种典型的消极心态,叫“鸵鸟心态”。鸵鸟在遇到危险时喜欢把头埋入沙堆里,以为自己眼睛看不见就是安全的。人喜欢找借口也一样,不过都是在自欺欺人。所以,与其想方设法地推托,不如尝试正视现实、承认错误,找到问题所在,然后有针对性地去解决它。  曾有朋友感慨,说二十几岁的时候是人生最迷茫的阶段,因为这个年龄段的人,不再是依靠父母的孩子了,要坚强,要独立,要开始学会应对人生的各种难题和选择。  其
期刊
无论走多远,我都不必害怕,即使迷失前路,我还有归途,因为你是我心中的故乡。  那年你四十岁,你第一次遇见了长得皱得巴巴的我。  你生于农村,身为土地的孩子,生为地地道道的庄稼人,常年依仗着一亩三分地,是那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望着这片土地,守望着子子孙孙。其貌亦普通的你,爱吃随便饭,爱穿随便衣,常说自己似那门前的芭蕉树,无须过分关照,简单就好。  初三那年冬天,寒风带雪,大地银装素裹,寒冷似乎要牢牢地
期刊
打碗花是一束束开得像碗口一般形状的花,早先是一棵小芽,随着阳光、雨露,以及日月光辉的恩泽,渐渐地长成了一支藤。  打碗花的藤不单是一个个体,在一支藤旁必定会有另一支藤,或者是更多支藤,它们互相缠绕着,在一棵树,一棵长着根茎的草上,甚至是家前屋后,低矮的房舍上攀爬着,都是打碗花藤蔓拥挤的身影。  不过,对于一个不懂农事的外乡人来说,在打碗花还没开出花系时,平常的时日,你是很难辩清哪些是打碗花。打碗花
期刊
“松烟”两个字真幽朴。  近乎绝情的孤恋,是一个人的地老天荒,这两个字在我心里存了好几年,舍不得写出。想想松烟真像一个隐居在深山大雪中的中年男子,他有过荣华富贵,却瞬间了悟,索性遁了灵道,把自己活成松烟。也只能是中年男子,心里盛过千里江山万里江河,山河之中,尽是他的不动声色了。扛得住春江花月夜,也能日日蹉跎与消磨。  松烟不再食人间烟火,不再关心红尘中来来往往,它是一人与山间明月秋风共饮,是浮云吹
期刊
“断桥是否下过雪/我望着湖面/水中寒月如雪/指尖輕点融解/断桥是否下过雪/又想起你的脸/若是无缘再见/白堤柳帘垂泪好几遍……”  听着这首曲调古典,曲风别具一格,音韵轻洒脱俗,充满怀旧气息的歌曲,眼前不禁浮现起画卷般的湖面,诗意般的意境。漫步断桥,望着茫茫西湖水,心境顿然开阔。思索着功名利禄的虚妄,物是人非的苍凉,感受着那远离故人与故乡的怅惘。我的眼前,浮现出断桥上的一个身影,一个纯净如水的男孩—
期刊
老师曾问我们:“为什么华侨大学的简称是‘华大’而非‘侨大’?”我个人认为,“华大”更有世界华夏儿女同根同心之感。虽然华大招生以境内生为主,境外生的比例不大,但是“华侨”之名,不仅体现在招生上,更体现在教学理念和学校建设上。  回顾在华大多年的学习生活,我深深地感受到,这所地处侨乡的高等学府,将华夏文明与世界相容。母校的爱我们心中所刻,不仅是立身之德智,更有浓浓故乡情。无论走多远,华大都是我们心中永
期刊
1987 年,中国为意大利著名导演贝托鲁奇打开快速通道,《末代皇帝》成为第一部获得中国政府全力配合,并被允许进入故宫实地拍摄的西方电影,而这部电影的镜头,更是对准了中国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贝托鲁奇以一个西方人的视角,讲述了溥仪这个东方人所经历的时代动荡,塑造了一个虽生在帝王家,却难逃命运桎梏的悲情人物形象。这是贝托鲁奇献给他热爱的东方文化的礼物,时至今日,影片台前幕后的故事依旧传奇。  
期刊
一朵纯洁的百合开在圣山脚下,一朵华丽的牡丹开在关中平原,一股圣洁的雪水趟过山麓间,流过草原的风,高原的尘,被黄土高坡染成炎黄子孙的肤色。“海气团云白,江风吹浪寒。飞鸿离塞远,独鹤唳更阑。慷慨论时事,羁栖笑楚冠。萧萧黄叶下,回首望长安”。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流经我的家乡,它的波浪唱着雄壮的歌,吟着艳丽的词,念着优美的诗,跨越历史的千年,奔腾而来。  滔滔黄水,呼啸、翻滚,一泻千里;水鸟飞翔,啼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