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80后青春小说的治愈系人物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x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决》和《大地之灯》作为80后青春小说中不多的类别,是因为其中对青春伤感的宣泄和对人性的绝望控诉,故事中的人物能够在经历了青春的考验后长大并学会去爱,其中“西决”和“淮”是实现这一过程的关键。“西决”用并不成功的救赎让备受考验的亲情紧紧相连,“淮”用一生的美丽展示了人性的圣洁。二者虽以不同的方式治愈了残破的精神和信仰,却都用爱和包容诠释了作者温暖而善良的青春理想。
  关键词:《西决》 《大地之灯》 治愈系 信仰
  80后青春小说不可避免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和同龄人写作的姿态,即“独一代”的梦想和张扬,当遭遇到现实的壁垒后的自怜、自赏甚至自暴自弃;他们也有太多言之凿凿的决定,以为能够主宰世界,却带着满身伤痕回到中规中矩的现实。于是,80后青春小说带着“忧伤”、“反叛”、“冷酷”的标签开始描摹这个世界的一隅,极度的夸张和妖魔化的人物形象也许只是痛快地颂扬了一遍青春时动荡不安的心。《西决》和《大地之灯》较之同类型作品有着明显的不同,他们在淋漓尽致地书写青春之余,更回到了现实的成长中,在焦虑、颓废、叛逆的荒原上,试图重建一种新的理想和追求。没有了臆造的伤春悲秋,更没有对世界的绝望,他们立足于一个平淡安定的年代,所思所感也只是展示了一些不一样的但是积极升华的人生——“成长不仅仅是噩梦,还是自我的反思和救赎”{1}。《西决》和《大地之灯》中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西决”和“淮”,二人即爱与善的化身,除了完成治愈者的功能,也代表了人性深处对于亲情和美好人性的追求。
  一、西决——爱的化身,家园的守望者
  由于西决特殊的成长环境,他对“家”的理解是不同的。这个由三叔三婶的收养而形成的家让西决格外珍视,以至于无论东霓在外面如何放纵叛逆或者遭受到伤害,他总会默默地支持她,愿意为她抚养残疾的儿子,愿意为她放弃自己的人生;同时,对于自己昔时的女友变成小叔的妻子,他不仅原谅了他们而且还努力化解二人同这个大家庭的矛盾。因为这个“家”已然成为了西决的精神支柱,他可以牺牲自己去换得家庭的安好。相较于东霓的任性自私,南音的单纯偏执,西决俨然是一个早熟的甚至有些沧桑意味的形象,他安心地当着中学物理老师,准备在龙城终老一生,为三叔三婶送终,为东奔西走的姐妹们提供休息的巢穴。安于现状甚至乏善可陈的他使这个充满矛盾的家庭走向和谐,并找到合适的相处方式,即使纠结于两代人的仇恨也不能从根本上斩断彼此间的亲情,所有人在经历了灾难般的变故后都能紧紧相连。正如小说最后心力交瘁回到家的郑东霓的一番话也凸显了“西决”这个角色的崇高,“你永远不要变成坏人。如果有一天,我发现连你都变成了坏人,那我就真的没有力气活下去了”{2}。西决,不仅代表了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更将亲情之爱推到了信仰的高度。纵然郑家是所有人“恨”的本源,但他们依然把郑家视为最后的归宿。“仇恨,是类似于某种中药材的东西,性寒、微苦,沉淀在人体中,散发着植物的清香。可是天长地久,却总能催生一场又一场血肉横飞的爆炸。”{3}《西决》中展示了家族中炽烈的、绵长的甚至是隐性的恨。而“西决”的存在既是作者的理想,也是以恨写爱最终“团圆”的精神内核,更是“出走——归来”模式里的重要基点。
  二、淮——拯救一人,拯救世界
  《大地之灯·后记》提到:“就像心之大地,朵朵光亮都只是呈现给别人看的华丽,那些间隙中的一块块黑暗,只能等待自己去消融。”④作者看到了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艰难和伤痛,但因为有了“大地之灯”的照耀,成长便不再是暗夜里的独行。“大地之灯”是一个隐喻,它既是一种普世关怀,是一种救赎,也是一种关于爱和保护的囊括。
  主人公简生正值敏感叛逆的青春期,有着复杂经历的母亲因为性格的原因不能很好地和他沟通,因此造成母子之间巨大的隔阂,彼此互相伤害。当简生心生绝望的时候,淮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简生的生活。她美丽善良、温柔而善解人意,不仅有母亲的光辉,更有完美情人的美好品格。她像一个引路人,引领着简生走过迷茫的岁月,最后也促使他回归到一条救赎之路。多年后简生收养了和自己有着相似处境的藏族女孩卡桑,既是对他本人的救赎,也是“拯救一个,拯救世界”⑤这句箴言的体现。敏感而脆弱的简生由他暗恋的淮引向更加辽阔的天地,同样卡桑在经历了对迦南飞蛾扑火式的爱情后也因为养父母的保护和理解以及随着自己孩子的诞生回归到了正常的生活。作品中多次出现“宿命与轮回”的论调,这不仅是对生命存在的思考,也是主人公更强烈的自我意识的迸发。淮的存在成为简生的一面镜子,里面映照出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更重要的是关爱与引路。
  淮代表了作者的一种期待,即良好的家庭结构和正常的情感构成才是每个人成长路上的“大地之灯”。纵然这个形象有极大的虚构性和模糊性,总是通过简生的言行和心理活动去勾勒这样一个圣洁的形象,但是,在淮的身上,这种期待是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连结起来的纽带,也是人性的共通之处——感恩的情怀和对生命意义的窥探,并且透出温暖的对未来的希望和对人永恒的心灵之美的仰视。“心如大地。一盏盏稀疏的明灯高高伫立在旷野。路人看得到被照亮的一朵朵光点,而光余之间的黑暗,路人已不得而知。”⑥
  三、治愈成长,治愈未来
  两部作品都是通过塑造一个美好善良的形象去治愈周围的人,除了歌颂这种奉献是一种让人安心倚靠的品质,也凸显了一个命题:少年的成长之痛总是与残缺的家庭息息相关。无论是“西决”还是“淮”,充当的只是破裂家庭的补充者,他们爱着这些失去爱的精神孤儿,他们固守原地或者留存在人们的心里成为一种信仰。
  当然,二者在功能上也有所不同。西决是守望者,像是守林人,简单的生活让他的心境非常宁静,自己的生命也变得清澈。他的全部生活就是守护,守望的生涯使他心明眼亮,不染尘嚣。在《西决》中,西决站在悬崖边上承担着一个守望者的角色,悬崖下是空虚和物欲的深渊,让所有人不至于失控以至于跌入悬崖。无论是亦正亦邪、遁世入世的东霓,还是成熟冷静但却承受亲情重压的南音,在西决面前都是温和甚至软弱的,西决像一泓温水让她们收起了对抗世界的犄角。   但是,西决的奉献不仅是爱的表达,更是一种极端保护欲下的救赎。在“龙城三部曲”最后一部《南音》中,西决同样收养了一名孤儿,但由于给孤儿昭昭治疗的医生延误了手术时间导致了她的死亡,最后沉静而温和的西决残忍地杀害了主治医师而身陷牢狱。在有感于西决的爱和包容之余,人们忽略了西决同样是一个需要被爱,需要被治疗的人,他把昭昭视为救赎的对象,同样昭昭也像是一面镜子映出了脆弱无助的西决,西决努力地拯救“另一个自己”,希望凭一己之力证明这个世界并不是绝望至极,但他的救赎之路以失败而告终。作者在《南音》的后记中提到:“西决这个人就是我的理想。在《南音》里,我把理想砸碎了。既然我已经不再相信深信不疑的美,既然我现在又没有找到新的坐标,那先破坏掉之前确立的,也许就是唯一的办法。”⑦原本神化为信仰的西决一步步回到残酷的现实中,不再高高在上地散发光芒,他成为治愈别人之后更需要被治愈的对象,然而,那个曾经站在悬崖边的“西决”足以令人缅怀。
  如莲花般圣洁的淮,始终是以信仰的地位存在于简生的生活中,同样这对之后简生收养卡桑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卡桑在简生身上获得了爱护和关心,在学校也遇见了待自己如同姐妹的好朋友叶蓝,他们彼此用干干净净的默契抵御着外界的尘埃,淮、简生、卡桑包括简生的妻子辛和、卡桑的好友叶蓝,向我们展示了莲花一样静美的生命,端然而孤独的成长,却用善美的灵魂照亮我们心中的灯。在得知淮身患重病,不久将离开人世时,卡桑坚决地离开简生不愿给他负担,简生也义无反顾地回到了淮的身边。多年之后,成熟的简生已然把对淮的迷恋升华为一种特殊的亲情,既是反哺的爱,也是淮之信仰的又一次印证。在淮最后的时间里,淮依然是无私而伟大的,她不计较命运是否给了自己合理的回报,只是用一生的时间呈现了一幅干净而壮美的灵魂。陪伴她到最后的简生,不仅完成了自己的夙愿,更在淮的洗涤下变得坦然和厚重,也重新认识了生命所不可逃避的遭际,只有在路上生命才值得尊敬,也只有一次次奔赴生命中的关隘,精神才能获得长存。
  四、结语
  安妮宝贝在《莲花》的序中说:“任何一段旅途,是时间流转的路途,是生命起伏的路途,是穿越人间俗世的旅途,也是一条坚韧静默隐忍的精神实践的路途。”⑧西决和淮的人生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守望的姿态和一种莲花般圣洁不灭的灵魂,即使面对命运的起伏,咽下人生的遗憾,但始终心存感恩和善美,拯救别人也拯救了自己。如西决和淮这样的治愈系人物不仅向我们昭示了人生的主题:接受遗憾,净化灵魂。也高举了一种期待,一种对于真善美的渴望,对于人类彼此间真诚相待的希冀,以及对于灵魂境界的至高追求。治愈便不仅仅是挽救某个孤独受伤的灵魂,更是将爱和包容的信仰传递下去。这是作者的期待,也是多数人的理想,因为治愈者不曾远离,那么爱也不会遥远。
  ① 徐勇,徐刚:《“赋形”青春的文体与结构》,《西湖》2013年第9期,第95页。
  ②③ 笛安:《西决》,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212页,第32页。
  ④{7} 七堇年:《大地之灯》,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265页,第10页。
  ⑤ [美国]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辛德勒的名单》,1993年11月30日上映。
  ⑥ 姚平:《成长路上的灯光——评大地之灯》,《青春岁月》,2011年第5期,第37页。
  {8} 安妮宝贝:《莲花》,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
  参考文献:
  [1] 吴秉杰.“80后”及其创作现象研究[N].文艺报,2007.
  [2] 笛安.西决[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
  [3] 七堇年.大地之灯[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
  [4] 安妮宝贝.莲花[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襄垣县为例,对上党地区农村的婚俗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展现了上党地区婚俗的风貌,发掘婚俗背后蕴藏的地方传统文化。  关键词:上党地区 婚俗 节俭之风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上党地区民俗民风,具有它的特殊性,正所谓“勤俭其本质也,奢靡其习染也,劲悍本于地气,淳美由于化成”。上党古城襄垣县的婚俗属于晋东南民俗圈,是上党地区民俗文化的缩影。  一、上党地区襄垣县婚俗  上党古城襄垣县
期刊
摘 要:金宇澄先生的长篇小说《繁花》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纸质单行本,自发行以来,销量逐年上升,目前销售版本已经是第23次印刷,总印数达到了40万册。2013年,金宇澄先生凭借《繁花》获得第十一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第二届施耐庵文学奖和第一届鲁迅文化奖年度小说奖。2015年8月16日,金宇澄凭借《繁花》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繁花》代表了海派文学的繁花盛开。  关键词:《繁花》 海派文
期刊
摘 要:托马斯·哈代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他一生作品丰硕,在世界文坛荣享尊位。《德伯家的苔丝》(以下简称苔丝)作为哈代最重要的代表作,是他在思想上、艺术上最成熟的作品之一,颇受读者推崇。本文拟从前景化的视角出发,分析《苔丝》两个译本中原语与目的语中偏离常规的现象,以及偏离常规与意义表达之间的关系。笔者尝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如何使前景化理论既可以作为认识论,又可以作为方法论进行翻译研究,同时
期刊
摘 要:诗歌作为独立的审美单元具有外结构(外在表现形态)和内结构(内在思想情感),闻一多《红烛》诗的情感正是通过外在的行节排列、行数字数的差异、首尾引用的照应、局部的复沓吟咏,完成了诗歌由“冷静的缓冲到热烈的赞颂,困惑、明白、感伤、再困惑、再明白,以及明白后的安慰,最后归于理性冷静的颂扬”这样一个完满的情感过程,其情感结构体现出了闻一多诗学观念里的“建筑美”,直线发展线索中不乏跌宕起伏,有着起承转
期刊
摘 要:严英秀立足于当代城市生活,书写女性的情感世界、成长体验和生存命运,呈现女性独特的生命隐痛和心理情状。同时,她坚持本土立场,为“弱势”与“边缘”发声,展示了底层民众和真实西部的文化失落和诗意遁逃。  关键词:严英秀 性别视域 生命体验 边缘书写  对于偏居边陲的西部文学而言,严英秀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她的笔下很少草原牧歌式的原生态书写,亦罕见民族文化景观的描绘,更多的是关于现代城市女性、世俗伦
期刊
摘要:“文革”小说的一大特征在于以家庭伦理叙事介入政治叙事,政治与伦理在小说中相互交融、变奏,《坚硬如水》在上述方面无疑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在此类叙事中,往往会出现一个(或多个)“破碎的家庭”,或者以革命破除腐朽的伦理关系,或者伦理反过来颠覆革命意义。然其并非“文革”小说所独有,“五四”以来便一直存在,只是呈现方式不同罢了。  关键词:《坚硬如水》 革命 伦理  “文化大革命”虽然被冠之以“文化”
期刊
摘 要:在以金钱为轴心的社会里,男性本能设想之下的爱情,一旦超过某个界限,便会脱离实际,虚幻缥缈,最终不得不沦为悲剧。但夏洛的“回归”也告诉我们,“精神的人”终将战胜“动物的人”,失落的人性、沦丧的灵魂,总有复归的一天。本文试从真实与虚伪、纯情与物欲、个人与时代三个方面分析面条、盖茨比及夏洛三位草根青年悲剧爱情中理想与现实的悖论。  关键词:理想 爱情 现实 物欲  作为一部典型的时空交错结构的影
期刊
摘 要:马丁·路德·金的《伯明翰监狱的来信》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它极大地鼓舞了美国黑人追求民主和平等的决心。文本成功运用了亚里士多德的三种诉求手段——道德诉求、情感诉求、理性诉求,以德示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从而实现了有效的劝说目的。  关键词:修辞 道德诉求 情感诉求 逻辑诉求  修辞的悠久历史可以被追溯回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8年)时期甚至更早。作为修辞学的创始者,亚里士多
期刊
摘 要: 斯坦贝克是一位创新意识极强的作家。他的作品风格多变,在美国和世界文坛上是极为少见的。本文对斯坦贝克作品的风格进行研究,并重点评价了斯坦贝克开创的“剧本小说”的创作风格,意在为文学多样化创作鼓与呼。  关键词:斯坦贝克 创作风格 剧本小说  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1902-1968)是一位创新意识极强的作家。他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词中写道:“我认为,一个作家不那么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布莱希特的代表作品《四川好人》的文本细读和创作剖析,探寻戏剧家运用艺术形式所表达的特定思想和主旨。剧中主人公沈黛人物形象独特,一身兼具双重人格,剧作者以她的特殊经历,描写了一个丑恶世界中“好人”的无奈和“坏人”的张扬,重新诠释了特定社会条件下善与恶的辩证关系,从而使观众在艺术手段带来的惊奇中洞悉现实社会的实质。  关键词:布莱希特 《四川好人》 善与恶  1939年春,布莱希特全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