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来源 :科教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lib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切实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教学的实际目的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总体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让提问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源头。
  【关键词】语文教学;提问;艺术
  
  一、 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教师应当深入探讨教材,抓住教学的突破口,有意识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切入点,造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悬念”。当学生迫切需要解开这些“悬念”(问题)时,也就意味着他们思维的大门正在打开,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我在教《皇帝的新装》时曾这样问:《皇帝的新装》文中哪一句话让皇帝特别感兴趣?引导学生答出: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问:这句话是谁的逻辑?引导学生答出:两个骗子。
  问:两个骗子为何要说出这种看似正确的结论?引导学生答出:抓住了皇帝爱漂亮的衣服这个特性,这既是投其所好,又是抓住皇帝致命的弱点。
  问:大臣与大臣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引导学生答出:骗。
  问:大臣与皇帝之间又存在什么关系?引导学生答出:骗。
  问:老百姓与皇帝间是什么关系?引导学生答出:骗。
  问:“这种互相之间的骗是在谁的领导下开展的?”引导学生答出:皇帝。
  问:这些群体各自骗的目的相同吗?引导学生答出:不同,大臣的骗是为了保住官位,老百姓的骗是为了免杀头,皇帝的骗是为了保住皇位。
  老师再问:“一个国度到处存在着‘骗’,大家想一想这是个什么样的国度?”引导学生答出:腐朽。
  老师还可以问:“‘骗’与‘腐朽’存在着什么必然联系?”引导学生答出:“骗”导致“腐朽”。……
  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
  
  二、千折百回,“追问”到底,拓展思维
  
  课堂的提问如果没有启发性,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追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回答出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就能想到问题。如我在教《散步》时,我这样设问:
  问:文中的“我”如不约母亲外出散步,是否可以?引导学生回答:可以,因为“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问:可文中的我约母亲外出散步又说明了什么?(这是较关键的一问)引导学生回答:对母亲的“孝心”
  问:当我说走大路时,儿子并没有反对,这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听爸爸的话(乖),文中的我教子有方,或父子关系融洽等。
  问:当母亲决定走小路时,作者特意交待去小路的一句景物描写“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除了表现春天之外,还有别的内容吗?引导学生回答:体现了文中我的儿子(小朋友)要走小路的原因,说明他早就观察到了,这证明他有敏锐的观察力。
  这时老师紧接着问:你们有他这样的观察力吗?(讨论)
  问:当母亲决定走小路时有一个动作非常传神,这个字是哪个?引导学生回答:摸
  问:你们从小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讨论)从这个动作“摸”字,你还有别的理解吗?引导学生回答:爱小孙子
  问:仅仅是爱小孙子吗?引导学生回答:一家关系和睦
  问:当我说走大路时,妻子也没有反对,这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我与妻子关系相当好,
  问:仅仅是这吗?引导学生回答:婆媳关系也很好。
  问:文中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你如何理解这两个背?引导学生回答:尊老爱幼,中年人(我与妻子)肩负着继往开来的重担。(家庭和睦美满幸福)
  
  三、分层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我在教《变色龙》一文,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
  问: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善变”;
  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引导学生回答:“变得特快”、“反复无常”、“狡猾”、“愚蠢”等;
  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看风使舵。
  问:“看风使舵”体现了他的什么性格?引导学生回答:狡猾、媚上欺下。
  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引导学生回答:媚上欺下。(讨论)
  问: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引导学生回答:当时社会像这样的人较典型普遍。(讨论)
  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了。
  
  四、不同角度,多种解答,拓宽思维。
  
  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钱梦龙先生在教学中的“曲问”,可以说是创造了提问的最高艺术境界。他在讲授《愚公移山》一文中就有两处成功的“曲问” (就是关于“龀”字和“孀”字的理解),效果是明显的。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作者简介:李小菊,女,中学二级教师,本科
其他文献
摘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营造开放的课堂气氛,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注重结论的产生过程以及评价的过程化与多元化,培养科学与探究能力,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最终促进学生终生发展。  关键词:气氛 情景 过程 评价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勇于实验、勤于思考的探究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科学与探究能力,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最
【摘要】面对新的形势,高校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走创新之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包括教育理念的创新、教育实践方式的创新、教育内容体系的创新等诸多方面和环节。要坚持以人为本,深化改革,积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高校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
拿破仑1797年3月在卢森堡第一国立小学演讲时说了这样一番话:“为了答谢贵校对我,尤其是对我夫人约瑟芬的盛情款待,我不仅今天呈上一束玫瑰花,并且在未来的日子里,只要我们
痢疾是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在农村常有因失治、误治而致久痢不止或反复发作.笔者自拟仙黄汤加减治疗久痢128例,疗效显著,现总结于下:1一般资料128例患者均来自门诊,其中男
20世纪90年代以来,贸易与环境问题成为各国广为关注的焦点.加入WTO,意味着我国将要在世贸组织框架下,接受贸易自由化与环境保护、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多重矛盾交织的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