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切实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教学的实际目的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总体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让提问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源头。
【关键词】语文教学;提问;艺术
一、 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教师应当深入探讨教材,抓住教学的突破口,有意识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切入点,造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悬念”。当学生迫切需要解开这些“悬念”(问题)时,也就意味着他们思维的大门正在打开,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我在教《皇帝的新装》时曾这样问:《皇帝的新装》文中哪一句话让皇帝特别感兴趣?引导学生答出: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问:这句话是谁的逻辑?引导学生答出:两个骗子。
问:两个骗子为何要说出这种看似正确的结论?引导学生答出:抓住了皇帝爱漂亮的衣服这个特性,这既是投其所好,又是抓住皇帝致命的弱点。
问:大臣与大臣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引导学生答出:骗。
问:大臣与皇帝之间又存在什么关系?引导学生答出:骗。
问:老百姓与皇帝间是什么关系?引导学生答出:骗。
问:“这种互相之间的骗是在谁的领导下开展的?”引导学生答出:皇帝。
问:这些群体各自骗的目的相同吗?引导学生答出:不同,大臣的骗是为了保住官位,老百姓的骗是为了免杀头,皇帝的骗是为了保住皇位。
老师再问:“一个国度到处存在着‘骗’,大家想一想这是个什么样的国度?”引导学生答出:腐朽。
老师还可以问:“‘骗’与‘腐朽’存在着什么必然联系?”引导学生答出:“骗”导致“腐朽”。……
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
二、千折百回,“追问”到底,拓展思维
课堂的提问如果没有启发性,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追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回答出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就能想到问题。如我在教《散步》时,我这样设问:
问:文中的“我”如不约母亲外出散步,是否可以?引导学生回答:可以,因为“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问:可文中的我约母亲外出散步又说明了什么?(这是较关键的一问)引导学生回答:对母亲的“孝心”
问:当我说走大路时,儿子并没有反对,这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听爸爸的话(乖),文中的我教子有方,或父子关系融洽等。
问:当母亲决定走小路时,作者特意交待去小路的一句景物描写“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除了表现春天之外,还有别的内容吗?引导学生回答:体现了文中我的儿子(小朋友)要走小路的原因,说明他早就观察到了,这证明他有敏锐的观察力。
这时老师紧接着问:你们有他这样的观察力吗?(讨论)
问:当母亲决定走小路时有一个动作非常传神,这个字是哪个?引导学生回答:摸
问:你们从小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讨论)从这个动作“摸”字,你还有别的理解吗?引导学生回答:爱小孙子
问:仅仅是爱小孙子吗?引导学生回答:一家关系和睦
问:当我说走大路时,妻子也没有反对,这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我与妻子关系相当好,
问:仅仅是这吗?引导学生回答:婆媳关系也很好。
问:文中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你如何理解这两个背?引导学生回答:尊老爱幼,中年人(我与妻子)肩负着继往开来的重担。(家庭和睦美满幸福)
三、分层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我在教《变色龙》一文,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
问: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善变”;
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引导学生回答:“变得特快”、“反复无常”、“狡猾”、“愚蠢”等;
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看风使舵。
问:“看风使舵”体现了他的什么性格?引导学生回答:狡猾、媚上欺下。
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引导学生回答:媚上欺下。(讨论)
问: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引导学生回答:当时社会像这样的人较典型普遍。(讨论)
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了。
四、不同角度,多种解答,拓宽思维。
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钱梦龙先生在教学中的“曲问”,可以说是创造了提问的最高艺术境界。他在讲授《愚公移山》一文中就有两处成功的“曲问” (就是关于“龀”字和“孀”字的理解),效果是明显的。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作者简介:李小菊,女,中学二级教师,本科
【关键词】语文教学;提问;艺术
一、 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教师应当深入探讨教材,抓住教学的突破口,有意识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切入点,造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悬念”。当学生迫切需要解开这些“悬念”(问题)时,也就意味着他们思维的大门正在打开,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我在教《皇帝的新装》时曾这样问:《皇帝的新装》文中哪一句话让皇帝特别感兴趣?引导学生答出: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问:这句话是谁的逻辑?引导学生答出:两个骗子。
问:两个骗子为何要说出这种看似正确的结论?引导学生答出:抓住了皇帝爱漂亮的衣服这个特性,这既是投其所好,又是抓住皇帝致命的弱点。
问:大臣与大臣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引导学生答出:骗。
问:大臣与皇帝之间又存在什么关系?引导学生答出:骗。
问:老百姓与皇帝间是什么关系?引导学生答出:骗。
问:“这种互相之间的骗是在谁的领导下开展的?”引导学生答出:皇帝。
问:这些群体各自骗的目的相同吗?引导学生答出:不同,大臣的骗是为了保住官位,老百姓的骗是为了免杀头,皇帝的骗是为了保住皇位。
老师再问:“一个国度到处存在着‘骗’,大家想一想这是个什么样的国度?”引导学生答出:腐朽。
老师还可以问:“‘骗’与‘腐朽’存在着什么必然联系?”引导学生答出:“骗”导致“腐朽”。……
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
二、千折百回,“追问”到底,拓展思维
课堂的提问如果没有启发性,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追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回答出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就能想到问题。如我在教《散步》时,我这样设问:
问:文中的“我”如不约母亲外出散步,是否可以?引导学生回答:可以,因为“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问:可文中的我约母亲外出散步又说明了什么?(这是较关键的一问)引导学生回答:对母亲的“孝心”
问:当我说走大路时,儿子并没有反对,这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听爸爸的话(乖),文中的我教子有方,或父子关系融洽等。
问:当母亲决定走小路时,作者特意交待去小路的一句景物描写“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除了表现春天之外,还有别的内容吗?引导学生回答:体现了文中我的儿子(小朋友)要走小路的原因,说明他早就观察到了,这证明他有敏锐的观察力。
这时老师紧接着问:你们有他这样的观察力吗?(讨论)
问:当母亲决定走小路时有一个动作非常传神,这个字是哪个?引导学生回答:摸
问:你们从小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讨论)从这个动作“摸”字,你还有别的理解吗?引导学生回答:爱小孙子
问:仅仅是爱小孙子吗?引导学生回答:一家关系和睦
问:当我说走大路时,妻子也没有反对,这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我与妻子关系相当好,
问:仅仅是这吗?引导学生回答:婆媳关系也很好。
问:文中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你如何理解这两个背?引导学生回答:尊老爱幼,中年人(我与妻子)肩负着继往开来的重担。(家庭和睦美满幸福)
三、分层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我在教《变色龙》一文,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
问: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善变”;
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引导学生回答:“变得特快”、“反复无常”、“狡猾”、“愚蠢”等;
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看风使舵。
问:“看风使舵”体现了他的什么性格?引导学生回答:狡猾、媚上欺下。
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引导学生回答:媚上欺下。(讨论)
问: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引导学生回答:当时社会像这样的人较典型普遍。(讨论)
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了。
四、不同角度,多种解答,拓宽思维。
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钱梦龙先生在教学中的“曲问”,可以说是创造了提问的最高艺术境界。他在讲授《愚公移山》一文中就有两处成功的“曲问” (就是关于“龀”字和“孀”字的理解),效果是明显的。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作者简介:李小菊,女,中学二级教师,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