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护理干预方法对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时疼痛和生命体征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5年7月期间我院接诊的320例新生儿进行回顾性研究,对照组患者160例桡动脉采血时疼痛时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16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行为和环境护理干预,并通过新生儿面部编码系统(NFCS)来对疼痛评估。观察两组新生儿的呼吸、疼痛评分、心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等的变化。结果 研究组新生儿与对照组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时疼痛评分分别为(2 69±1.68)分、(7.68±1.76)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9481,P<0.05);两组新生儿桡动脉穿刺前后的血氧饱和度变异率、呼吸变异率、心率变异率、收缩压变异率、舒张压变异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改善新生儿在穿刺时的疼痛状况及血肿发生率,对新生儿的生命特征的稳定有明显作用,提高对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效率及采血时顺应性,促进新生儿的康复,提升护理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大力应用推广。
[关键词]护理干预;新生儿;疼痛;生命体征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11-124-03
由于新生儿年龄及身体发育情况不完全,在其桡动脉采血时,常会遇到较大的困难,往往导致凝血现象、血流速慢等。此外,在采血时新生儿会感到剧烈疼痛,有研究显示,新生儿感知疼痛比婴儿及成年人更加强烈、弥漫和持久。疼痛刺激使新生儿产生显著的生理反映,长期反复的疼痛会对新生儿的行为发育及神经系统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在新生儿采血时应给予其对应的护理干预,来达到控制、减轻最终消除疼痛。本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5年7月期间我院接诊的320例新生儿在疼痛时对其进行护理干预,取得明显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5年7月期间我院接诊的320例新生儿,其中男新生儿210例,女新生儿110例,年龄2~14d,体重1.02~3.81kg,新生儿在治疗过程中均采用桡动脉采血方式来采血,将全部新生儿进行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均为16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全部新生儿入选标准:(1)有明显神经系统症状或窒息史等体征;(2)2天内使用过阵痛药或镇静药剂;(3)危重新生儿有机械通气者及对刺激无反应者;(4)先天性畸形或具有染色体疾病,两组患者在年龄、患病情况等一般资料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新生儿在疼痛刺激时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行为和环境护理干预。具体为:在操作结束15min后,整个过程中,应用多功能监护仪在操作前与操作中对新生儿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呼吸及经皮血氧饱和度进行监测。护理干预主要措施为:(1)改善NICU的环境。降低NICU的噪音,调节室内光线强度等;(2)宣讲健康教育。增强医护人员对疼痛认识,强调疼痛给新生儿的影响严重程度,要求操作技术娴熟、动作轻柔,尽量降低对新生儿的刺激;(3)体位治疗。取屈曲体位及包裹襁褓,提高新生儿的自我条件能力,降低由于各种操作所造成的疼痛;(4)抚摸。摇晃、按摩以及肌肤接触,可以减少多新生儿的触觉、运动感觉、前庭的刺激行为;(5)口服蔗糖水。操作前口服14%~22%蔗糖水4mL,反复操作时给予口服0.6~1.2mL持续口服;(6)非营养性吮吸(NNS)。NNS指在婴幼儿口中置于一安慰奶头,来增加其吮吸动作,但并无母乳及其他液体吸入。
1.3评价指标
通过新生儿面部编码系统(NFCS)对新生儿采血时进行疼痛评价,NFCS包括10项:挤眼;皱眉;张口;鼻唇沟加深;嘴垂直伸展;嘴水平伸展;舌呈杯状;下颔颤动;嘴呈0型;伸舌。每一项占1分,共10分,其中≤5分为轻度痛,5~7分为中度痛,≥7分重度痛。
1.4统计学处理
选择SPSS18.0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而计数资料则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时疼痛评分比较
研究组新生儿与对照组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时疼痛评分分别为(2.69±1.68)分、(7.68±1.76)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9481,P<0.05),见表1。
2.2两组新生儿桡动脉穿刺前后血氧饱和度和生命体征变异率比较
两组新生儿桡动脉穿刺前后的血氧饱和度变异率、呼吸变异率、心率变异率、收缩压变异率、舒张压变异率对比,研究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和生命体征变异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近年来有研究显示,新生儿或早产儿在出生后即具有感知疼痛的能力,他们会对有刺激伤害的信息进行传递、回应以致记忆。新生儿的血液基本分布于内脏和躯干,四肢分布比较少,有研究显示,新生儿血管较细,血管充盈度比较差,采用静脉采血方法,时间长、出血慢、易容易导致静脉血管破坏,为新生儿带来更多的疼痛感,此外,大量研究显示,医疗操作是新生儿桡动脉采血疼痛的主要来源,尤其是新生儿所处的重症监护病房,对新生儿的操作频繁。疼痛刺激会影响新生儿的生理、代谢水平及行为的紊乱,造成神经功能的损害,特别是早产儿疼痛会影响其脑部的发育,造成继发性痛觉过敏或原发性痛觉过敏,进一步影响神经功能的重建。因此,对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时疼痛进行评价及有效采取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的预后与成长发育有重要意义。有专家指出,新生儿疼痛时会出现面部表情(如伸舌、张口、挤眼等)异常,采用常规护理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时疼痛感强烈,护理效果不尽人意。本研究显示,采用常规护理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时其疼痛评分高达(7.68±1.76)分,说明常规护理方法效果不明显。有专家指出,心率变异是检测神经系统的调节情况,主要检测心脏以及其他器官上的神经活动状况,借以诊疗神经系统病变。常规护理新生儿采血时心率变异率较高,数据显示,新生儿桡动脉穿刺前后的心率变异率(22.36±9.61)%,常规护理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时疼痛及心率变异率效果不明显。
大量研究显示,采用行为和环境干预护理是新生儿降低疼痛的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方法,通过调节NICU内光线强弱及降低室内噪音,床边放一些舒缓轻柔的音乐来减少对新生儿直接伤害,从而降低对新生儿的疼痛,对护理人员的操作技术与理论的加强培养,使其技术娴熟、动作轻柔来减少由于操作给新生儿带来的刺激,通过包裹襁褓与屈曲体位来提高新生儿的自我调节能力,通过摇晃、按摩及肌肤接触均为无痛接触刺激、减少新生儿的应急行为。有研究指出,采用行为和环境干预护理新生儿效果明显。本次数据显示,采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行为和环境护理干预,新生儿的疼痛评分仅为(2 69±1.68)分,新生儿桡动脉穿刺前后的心率变异率(11.69±6.32)%,证明采用行为和环境干预护理对新生儿的体征健康变化显著且优于常规护理。NNS刺激口腔中触觉的受体来提高新生儿的疼痛阈值,并且促进5一羟色胺的释放从而发生镇痛效果。并且吮吸对新生儿具有一种显著的感受信息的方式,能有效的分散注意力,进而降低疼痛,蔗糖水可刺激甜性味觉从而激活内源性阿片方式产生止痛效果。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改善新生儿在穿刺时的疼痛状况及血肿发生率,对新生儿的生命特征的稳定有明显作用,提高对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效率及采血时顺应性,促进新生儿的康复,提升护理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大力应用推广。
[关键词]护理干预;新生儿;疼痛;生命体征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11-124-03
由于新生儿年龄及身体发育情况不完全,在其桡动脉采血时,常会遇到较大的困难,往往导致凝血现象、血流速慢等。此外,在采血时新生儿会感到剧烈疼痛,有研究显示,新生儿感知疼痛比婴儿及成年人更加强烈、弥漫和持久。疼痛刺激使新生儿产生显著的生理反映,长期反复的疼痛会对新生儿的行为发育及神经系统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在新生儿采血时应给予其对应的护理干预,来达到控制、减轻最终消除疼痛。本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5年7月期间我院接诊的320例新生儿在疼痛时对其进行护理干预,取得明显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5年7月期间我院接诊的320例新生儿,其中男新生儿210例,女新生儿110例,年龄2~14d,体重1.02~3.81kg,新生儿在治疗过程中均采用桡动脉采血方式来采血,将全部新生儿进行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均为16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全部新生儿入选标准:(1)有明显神经系统症状或窒息史等体征;(2)2天内使用过阵痛药或镇静药剂;(3)危重新生儿有机械通气者及对刺激无反应者;(4)先天性畸形或具有染色体疾病,两组患者在年龄、患病情况等一般资料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新生儿在疼痛刺激时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行为和环境护理干预。具体为:在操作结束15min后,整个过程中,应用多功能监护仪在操作前与操作中对新生儿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呼吸及经皮血氧饱和度进行监测。护理干预主要措施为:(1)改善NICU的环境。降低NICU的噪音,调节室内光线强度等;(2)宣讲健康教育。增强医护人员对疼痛认识,强调疼痛给新生儿的影响严重程度,要求操作技术娴熟、动作轻柔,尽量降低对新生儿的刺激;(3)体位治疗。取屈曲体位及包裹襁褓,提高新生儿的自我条件能力,降低由于各种操作所造成的疼痛;(4)抚摸。摇晃、按摩以及肌肤接触,可以减少多新生儿的触觉、运动感觉、前庭的刺激行为;(5)口服蔗糖水。操作前口服14%~22%蔗糖水4mL,反复操作时给予口服0.6~1.2mL持续口服;(6)非营养性吮吸(NNS)。NNS指在婴幼儿口中置于一安慰奶头,来增加其吮吸动作,但并无母乳及其他液体吸入。
1.3评价指标
通过新生儿面部编码系统(NFCS)对新生儿采血时进行疼痛评价,NFCS包括10项:挤眼;皱眉;张口;鼻唇沟加深;嘴垂直伸展;嘴水平伸展;舌呈杯状;下颔颤动;嘴呈0型;伸舌。每一项占1分,共10分,其中≤5分为轻度痛,5~7分为中度痛,≥7分重度痛。
1.4统计学处理
选择SPSS18.0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而计数资料则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时疼痛评分比较
研究组新生儿与对照组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时疼痛评分分别为(2.69±1.68)分、(7.68±1.76)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9481,P<0.05),见表1。
2.2两组新生儿桡动脉穿刺前后血氧饱和度和生命体征变异率比较
两组新生儿桡动脉穿刺前后的血氧饱和度变异率、呼吸变异率、心率变异率、收缩压变异率、舒张压变异率对比,研究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和生命体征变异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近年来有研究显示,新生儿或早产儿在出生后即具有感知疼痛的能力,他们会对有刺激伤害的信息进行传递、回应以致记忆。新生儿的血液基本分布于内脏和躯干,四肢分布比较少,有研究显示,新生儿血管较细,血管充盈度比较差,采用静脉采血方法,时间长、出血慢、易容易导致静脉血管破坏,为新生儿带来更多的疼痛感,此外,大量研究显示,医疗操作是新生儿桡动脉采血疼痛的主要来源,尤其是新生儿所处的重症监护病房,对新生儿的操作频繁。疼痛刺激会影响新生儿的生理、代谢水平及行为的紊乱,造成神经功能的损害,特别是早产儿疼痛会影响其脑部的发育,造成继发性痛觉过敏或原发性痛觉过敏,进一步影响神经功能的重建。因此,对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时疼痛进行评价及有效采取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的预后与成长发育有重要意义。有专家指出,新生儿疼痛时会出现面部表情(如伸舌、张口、挤眼等)异常,采用常规护理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时疼痛感强烈,护理效果不尽人意。本研究显示,采用常规护理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时其疼痛评分高达(7.68±1.76)分,说明常规护理方法效果不明显。有专家指出,心率变异是检测神经系统的调节情况,主要检测心脏以及其他器官上的神经活动状况,借以诊疗神经系统病变。常规护理新生儿采血时心率变异率较高,数据显示,新生儿桡动脉穿刺前后的心率变异率(22.36±9.61)%,常规护理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时疼痛及心率变异率效果不明显。
大量研究显示,采用行为和环境干预护理是新生儿降低疼痛的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方法,通过调节NICU内光线强弱及降低室内噪音,床边放一些舒缓轻柔的音乐来减少对新生儿直接伤害,从而降低对新生儿的疼痛,对护理人员的操作技术与理论的加强培养,使其技术娴熟、动作轻柔来减少由于操作给新生儿带来的刺激,通过包裹襁褓与屈曲体位来提高新生儿的自我调节能力,通过摇晃、按摩及肌肤接触均为无痛接触刺激、减少新生儿的应急行为。有研究指出,采用行为和环境干预护理新生儿效果明显。本次数据显示,采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行为和环境护理干预,新生儿的疼痛评分仅为(2 69±1.68)分,新生儿桡动脉穿刺前后的心率变异率(11.69±6.32)%,证明采用行为和环境干预护理对新生儿的体征健康变化显著且优于常规护理。NNS刺激口腔中触觉的受体来提高新生儿的疼痛阈值,并且促进5一羟色胺的释放从而发生镇痛效果。并且吮吸对新生儿具有一种显著的感受信息的方式,能有效的分散注意力,进而降低疼痛,蔗糖水可刺激甜性味觉从而激活内源性阿片方式产生止痛效果。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改善新生儿在穿刺时的疼痛状况及血肿发生率,对新生儿的生命特征的稳定有明显作用,提高对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效率及采血时顺应性,促进新生儿的康复,提升护理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大力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