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山流水吟不盡,空谷觅知音”。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幽幽古琴,清音妙曲,在轻盈的指尖与琴弦之间折射出高山流水、明月清风,叠映出秦砖汉瓦、唐风宋韵。历经几千年,在不同地域风土人情中形成诸多流派。可以说,没有任何乐器能在彰显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和文人气质上与古琴相媲美。
2017年庆祝新春的非遗古琴专场展演舞台上,彼时健在的川派古琴第四代传人、81岁的顾长泽在一众年轻弟子的簇拥下,向观众鞠躬谢幕。自从川派古琴来到辽沈大地,已历经二百个年头。对于中国文化史和古琴史来说,二百年也许不算太久,却足以让一个古琴流派及其所蕴藉的人格修养和精神境界在一片沃土上深深扎根。
说来有趣,辽宁地处中国东北,文化气息、风土人情及由此生发的各种艺术形式向来以恣肆豪迈、豁达奔放的气质著称,却偏偏与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川派古琴相映成趣、互不侵扰,此种情形,体现了古琴作为四艺之首、国乐之最的影响力、感召力,以及东北文化博大的包容性。
川派古琴艺术起源自四川地区,第一代传人顾玉成是清代川派古琴鼻祖、古琴艺术宗师张孔山最重要的嫡传弟子,其演奏出音沉雄苍古,如棉裹铁;运指如行云流水,举重若轻;体现了“蜀声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时之俊快”的特点,曾亲书《顾氏百瓶斋琴谱》流传于世。第二代传人顾哲卿、顾卓群兄弟琴风雅正蕴藉、气象高远,处理琴曲不事小巧,一派天机而时出新意。他们先是在湖南创建了中国琴史上较早的南薰琴社(1911年)和愔愔琴社(1917年重组),并推动古琴艺术在湘江流域的传播和交流,后受聘于山西文教会,于1918年在山西组建了元音琴社,把顾氏古琴艺术传到了秦晋大地。顾氏古琴第三代传人顾梅羹12岁开始正式随父顾哲卿、叔父顾卓群习琴。第一曲就弹《醉渔唱晚》,成为当时琴坛佳话,后加入南薰琴社。1959年受音乐家李劫夫邀请任教于沈阳音乐学院,将古琴艺术带到辽宁省并传承至今,成为东北地区音乐院校古琴专业第一人,他的演奏风格既有文人凝重典雅、厚实浑朴的气韵,又兼技法精准、演绎严谨的功力。其后人顾泽长、顾永祥也一直致力于顾氏古琴在辽沈地区的传承与发展。
俗话说,道人抚琴不清亦清,古琴琴制虽简洁却具有丰富的表现力;琴艺蕴含着中国历代文人对人生哲理持之以恒的追求和体认;琴曲充满生动的情绪内蕴与丰满的艺术况味。以琴声映心声,古代文人雅士高洁的品性与古琴素淡的特性就这样相辅相成、相伴相随,奏出遗响千年的大雅之声。
几百年来,川派古琴艺术以独特的艺术实践方式而独树一帜,常用技法有抹、挑、勾、剔、打等几十种;记谱方法沿用了自唐代以来的“减字谱”,既详实细致又兼备科学性。演奏风格使其在众多流派中自成一家,具有雄伟苍健、潇洒奔放、圆厚饱满、心手相应、音舒韵远的特点。最难能可贵的是,川派琴人创造性地提出对古琴曲目在演奏时进行再创造的三个完整过程:一是设想意中景,指具体可感的生活情境或自然物反应于琴人脑际中的印象;二是神化景中情,指将设想的意中景加以主观的分析判断,通过艺术构思,在心中形成完整的艺术形象;三是身化情中人,即琴人置身于完整的艺术形象中,用娴熟的技巧塑造出主客观统一的艺术形象。这看似玄妙的理论语汇,其实是历代古琴家参透了情、景、意、象、人、琴之间彼此交叠、合而为一、外化为声的过程。
宗白华先生曾说:“意境是造化与心源底合一。就粗浅方面说,就是客观的自然景象和主观的生命情调底交融渗化。”古琴在音乐审美领域中有着净化心灵作用,能够通过对琴曲的理解、演奏,以及观赏者的聆听,达到荡涤灵魂、透悟人生、感知时空的作用,最终把握永恒的宇宙万事万物运行之道。这种带有深沉东方哲学之美的艺术能够把人引入形而上的意境层次。这一点似乎又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意境说”不谋而合。古人抚琴,是沟通心灵与自然的媒介,此种意境,包括对于天地宇宙、人间悲欢的理解、再现与描绘,此间含有大量的回味、反思和自我投射,属“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最终达到对现实生活的超越,获得极致宁静、进入“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大彻大悟、“物我两忘”的心态。
可以说,川派古琴对音乐的领悟与独到见解,已经形成了成熟、完整的理论体系,凝结在《高山》《流水》《普庵咒》《醉渔唱晚》等流派的代表曲目中。例如在演奏《高山》时,琴人在演奏前抚平情绪,平心静气,设想意中山、神会山中景、深化景中人,演奏出一种雄厚平和、雍容大雅、苍古巍然,来表现高山的挺拔和巍峨;而《流水》以抒情性的曲调为主,以模拟性的描写为辅。通过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把自然界中的流水,塑造为具有生命力、人格化的感人形象。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徜徉于山水之中的精神气质,和不舍昼夜、朝宗归海、杳然徐逝的气象。
除了对古琴演奏技巧的深耕精研,川派古琴的顾氏家族还保留了特色传琴,这其中当属被称为明代第一琴的“飞瀑连珠”,此琴是明代皇室宁献王朱权亲制,九德俱备,是历史上有所记载的旷世宝琴,至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据川派古琴艺术第三代传人顾梅羹的亲传弟子、省级非遗传承人朱默涵回忆:顾先生居住长沙时,曾经历一场大火,家什物件东西焚烧殆尽,顾梅羹唯独抱着这把宝琴冲出了火场。一场灾难使顾先生倾家荡产,却让人们看到了他身上高贵而伟大的琴艺琴德,和真金不怕火炼的大师风范。
“钟期虽已没,瑶琴仍在心”。古琴,带着千年流淌的古老气息,带着中国文人的人格修养,带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从历史的深处缓缓走来,它永远不流于世俗,永远站在中国文化艺术的最高峰,一代代琴人也将怀着生命之本、自然之意、纯真之心,奏响那永不消逝太古遗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