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逝的太古遗音

来源 :侨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mputer29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山流水吟不盡,空谷觅知音”。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幽幽古琴,清音妙曲,在轻盈的指尖与琴弦之间折射出高山流水、明月清风,叠映出秦砖汉瓦、唐风宋韵。历经几千年,在不同地域风土人情中形成诸多流派。可以说,没有任何乐器能在彰显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和文人气质上与古琴相媲美。
  2017年庆祝新春的非遗古琴专场展演舞台上,彼时健在的川派古琴第四代传人、81岁的顾长泽在一众年轻弟子的簇拥下,向观众鞠躬谢幕。自从川派古琴来到辽沈大地,已历经二百个年头。对于中国文化史和古琴史来说,二百年也许不算太久,却足以让一个古琴流派及其所蕴藉的人格修养和精神境界在一片沃土上深深扎根。
  说来有趣,辽宁地处中国东北,文化气息、风土人情及由此生发的各种艺术形式向来以恣肆豪迈、豁达奔放的气质著称,却偏偏与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川派古琴相映成趣、互不侵扰,此种情形,体现了古琴作为四艺之首、国乐之最的影响力、感召力,以及东北文化博大的包容性。
  川派古琴艺术起源自四川地区,第一代传人顾玉成是清代川派古琴鼻祖、古琴艺术宗师张孔山最重要的嫡传弟子,其演奏出音沉雄苍古,如棉裹铁;运指如行云流水,举重若轻;体现了“蜀声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时之俊快”的特点,曾亲书《顾氏百瓶斋琴谱》流传于世。第二代传人顾哲卿、顾卓群兄弟琴风雅正蕴藉、气象高远,处理琴曲不事小巧,一派天机而时出新意。他们先是在湖南创建了中国琴史上较早的南薰琴社(1911年)和愔愔琴社(1917年重组),并推动古琴艺术在湘江流域的传播和交流,后受聘于山西文教会,于1918年在山西组建了元音琴社,把顾氏古琴艺术传到了秦晋大地。顾氏古琴第三代传人顾梅羹12岁开始正式随父顾哲卿、叔父顾卓群习琴。第一曲就弹《醉渔唱晚》,成为当时琴坛佳话,后加入南薰琴社。1959年受音乐家李劫夫邀请任教于沈阳音乐学院,将古琴艺术带到辽宁省并传承至今,成为东北地区音乐院校古琴专业第一人,他的演奏风格既有文人凝重典雅、厚实浑朴的气韵,又兼技法精准、演绎严谨的功力。其后人顾泽长、顾永祥也一直致力于顾氏古琴在辽沈地区的传承与发展。
  俗话说,道人抚琴不清亦清,古琴琴制虽简洁却具有丰富的表现力;琴艺蕴含着中国历代文人对人生哲理持之以恒的追求和体认;琴曲充满生动的情绪内蕴与丰满的艺术况味。以琴声映心声,古代文人雅士高洁的品性与古琴素淡的特性就这样相辅相成、相伴相随,奏出遗响千年的大雅之声。
  几百年来,川派古琴艺术以独特的艺术实践方式而独树一帜,常用技法有抹、挑、勾、剔、打等几十种;记谱方法沿用了自唐代以来的“减字谱”,既详实细致又兼备科学性。演奏风格使其在众多流派中自成一家,具有雄伟苍健、潇洒奔放、圆厚饱满、心手相应、音舒韵远的特点。最难能可贵的是,川派琴人创造性地提出对古琴曲目在演奏时进行再创造的三个完整过程:一是设想意中景,指具体可感的生活情境或自然物反应于琴人脑际中的印象;二是神化景中情,指将设想的意中景加以主观的分析判断,通过艺术构思,在心中形成完整的艺术形象;三是身化情中人,即琴人置身于完整的艺术形象中,用娴熟的技巧塑造出主客观统一的艺术形象。这看似玄妙的理论语汇,其实是历代古琴家参透了情、景、意、象、人、琴之间彼此交叠、合而为一、外化为声的过程。
  宗白华先生曾说:“意境是造化与心源底合一。就粗浅方面说,就是客观的自然景象和主观的生命情调底交融渗化。”古琴在音乐审美领域中有着净化心灵作用,能够通过对琴曲的理解、演奏,以及观赏者的聆听,达到荡涤灵魂、透悟人生、感知时空的作用,最终把握永恒的宇宙万事万物运行之道。这种带有深沉东方哲学之美的艺术能够把人引入形而上的意境层次。这一点似乎又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意境说”不谋而合。古人抚琴,是沟通心灵与自然的媒介,此种意境,包括对于天地宇宙、人间悲欢的理解、再现与描绘,此间含有大量的回味、反思和自我投射,属“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最终达到对现实生活的超越,获得极致宁静、进入“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大彻大悟、“物我两忘”的心态。
  可以说,川派古琴对音乐的领悟与独到见解,已经形成了成熟、完整的理论体系,凝结在《高山》《流水》《普庵咒》《醉渔唱晚》等流派的代表曲目中。例如在演奏《高山》时,琴人在演奏前抚平情绪,平心静气,设想意中山、神会山中景、深化景中人,演奏出一种雄厚平和、雍容大雅、苍古巍然,来表现高山的挺拔和巍峨;而《流水》以抒情性的曲调为主,以模拟性的描写为辅。通过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把自然界中的流水,塑造为具有生命力、人格化的感人形象。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徜徉于山水之中的精神气质,和不舍昼夜、朝宗归海、杳然徐逝的气象。
  除了对古琴演奏技巧的深耕精研,川派古琴的顾氏家族还保留了特色传琴,这其中当属被称为明代第一琴的“飞瀑连珠”,此琴是明代皇室宁献王朱权亲制,九德俱备,是历史上有所记载的旷世宝琴,至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据川派古琴艺术第三代传人顾梅羹的亲传弟子、省级非遗传承人朱默涵回忆:顾先生居住长沙时,曾经历一场大火,家什物件东西焚烧殆尽,顾梅羹唯独抱着这把宝琴冲出了火场。一场灾难使顾先生倾家荡产,却让人们看到了他身上高贵而伟大的琴艺琴德,和真金不怕火炼的大师风范。
  “钟期虽已没,瑶琴仍在心”。古琴,带着千年流淌的古老气息,带着中国文人的人格修养,带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从历史的深处缓缓走来,它永远不流于世俗,永远站在中国文化艺术的最高峰,一代代琴人也将怀着生命之本、自然之意、纯真之心,奏响那永不消逝太古遗音。
其他文献
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就业结构变动。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居中、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的发展格局,导致北京市就业人口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的传统部门是吸纳就业人口的主力。  一定时期的产业结构是对该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对就业结构产生影响,促使劳动力在产业间的配置发生改变,即劳动力会从衰退的产业流向兴盛的产业。因此,对北京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进行分析
期刊
远山影绰,近水潺潺。绿林环抱之间,村落顺山而建,依水而居,宁静祥和的气息流淌于画面。繁茂的植被越栏而出,涓涓清流缓缓而至,一湾水潭留下婆娑倒影,不由得心生一种动静自然相融的恬适。秋日的点点金黄散落在夏末的层层深绿中,季节的自然更迭展现了生命的律动。这便是油画家王海军为我们讲述的最美水头村。房山区水头村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元代,可在他的笔下,历史不再陈旧,而是巧妙地融入周围的景物,古老的村落依旧保持着
期刊
1963年,毛泽东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今天,中央再次提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近50年的岁月转换,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早已今非昔比,计划经济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替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日益完善,人们的思想文化生活愈加多样、多元。  面对崭新的时代,如何切实弘扬和践行雷锋精神,值得我们深思。在日前中宣部主办、中国伦理学会和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协办的第九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上,与会领导、专家学者各抒己
期刊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龙年春日,市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和总体要求,制定、印发了《关于弘扬北京精神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实施意见》。当前,我们要抓住认知、践行、引领三个关键环节,大力弘扬北京精神,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不断提升市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凝聚首都科学发展的精神力量。  开展学雷锋活动、弘扬北京精神,要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它们的重要意义
期刊
胡锦涛总书记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奋勇前进”。这一重要思想是对丰厚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高度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的生动体现,是在当前复杂内外形势下作出的庄重的历史抉择和政治宣示。  一  社会的发展道路本质地说是由社会制度所决定的,同时它又反过来标示、影响甚至决定着社会制度。社会的发展道路是达到社会发展目标的途
期刊
千山,古称积翠山、千朵莲花山,位于辽宁省鞍山市东南20公里,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在东北境内与吉林的长白山齐名,素有“东北明珠”之称。千山山峦起伏,大小山峰近千,故名千山。千山素以奇峰、岩松、古庙、梨花而著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这里集佛、道教于一山之中,让兼容佛教音乐和道教音乐的千山寺庙音乐成为一项富有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千山寺庙音乐是广泛流传于鞍山千山地区各寺庙之间的佛教、道教音乐,
期刊
在2019年的中国最美县域榜单上,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民族特色县,那就是素有“蒙古贞”之称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不同于寥廓悠远的内蒙古大草原上的蒙古族,这里的蒙古族人已经从游牧转到了农耕生活。虽然生活方式改变了,但是他们的民族特色文化并没有改变,尤其是伴随其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民族歌曲。2008年,阜新东蒙短调民歌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使在阜蒙县几乎人人都会唱的短调民歌,获取了一张迥异
期刊
一段时间以来,道德议题的热度持续走高,对道德问题的关注,成为社会舆论特别是各类媒体常说常新的话题。无论是赞美道德模范的感言,还是抨击败德现象的批评,似乎都在印证这样的评论:2011年我国社会出现的一系列道德事件,勾勒出“感动与疼痛并存,谴责与反思交织,忧虑与希望同在”的图景。论辩各方对道德问题超乎寻常的关注和唇枪舌剑,折射了中国社会深厚的道德底蕴和中国人浓重的道德责任心结。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社会
期刊
近日,我采访了沈阳音乐学院杨久盛教授,请他谈谈“辽宁鼓乐”的兴起和发展,杨教授说,鼓乐,是乡土民情里的魂灵,伴随着乡土上的每一个人,从出生到终老,他们一生都在鼓乐中行走。数千年的黄土浸润,使其在民间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在东北这片黑土地上,也流传着声动民间七百年的鼓乐。  辽宁鼓乐是民间称谓,它广泛流传于辽宁城乡及关东大地,是鼓吹乐的一种,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和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艺术品种。辽宁鼓
期刊
“哎上来呀,哎使劲拽呀,把篷撑呀;乘风上呀,快下网呀;多捞鱼呀,好换粮呀……哎上来呀,哎上来呀……”这吼声是位于北黄海的长海县一带海岛渔民长期与大海战天斗地过程中形成的劳动号子,从历史中走来,裹挟着海风,烙印着沧桑,时至今日仍然回响在我们耳旁,有道是“长海号子一声吼,渔民奋战在船头”。  长海县隶属于辽宁省大连市,位于辽东半岛东侧黄海北部海域,由142个岛、坨、礁组成,全县陆域面积119平方公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