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语文课本为凭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语文阅读实践活动,教师依据课文,以理解内容为起点,向学生传授遣词造句、组句成段、连段成篇和记叙、议论、说明等语言文字运用知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强调阅读方法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唤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关于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1.框架阅读法。
这是一种着眼于文章整体的阅读方法。框架阅读法的关键在于制订出适合的“框架”。而且该“框架”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适用性。一般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如记叙文的六要素,小说的三要素,就是现成的框架。具体的阅读依靠框架的引导,而框架又不断受具体阅读内容的补充、丰富和完善,这样便能使阅读既多快好省,又不失其灵活性。从而掌握的知识也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条理化,越来越巩固。
2.逆向阅读法。
“逆向”是与“一般”阅读习惯相悖的。即阅读时不按常规先阅读文章内容,而是看到文章标题或文章论点时,先考虑到我自己该如何写。我们可以归纳出逆向阅读法一般遵循的顺序是:问题──思考──求证──对照──彻底理解。同时也可以看出,这种阅读方法的核心是独立思考,只有强调善于独立思考,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 立体交叉式综合阅读法。
完形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作出个别反应,而是对学习对象作出反应,即一种整体性的把握。因此“肢解课文,着眼局部的分析”是一种极端。然而本人认为“仅从整体入手,忽视了局部乃至细节的研究同样也是一种极端,正确的阅读理解方法应是‘整体、局部、细节、大整体’诸要素的主体交叉和综合。”
4.比较阅读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阅读过程中对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发现矛盾,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在看似相同的内容中,仔细寻找细微差别,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即为同中求异比较法。所谓异中求同就是从个别中寻找一般,在个性中寻找共性,即为异中求同比较法。
二、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1.要加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本体地位和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
2.转变教法,立足文本,鼓励学生与教材平等“对话”。
语文课是要读书的。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要善读书。语文课要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的世界,让学生在文字酿造的美好中真正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序上,应遵循“先学后讲”的原则。课堂教学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学生带着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与自己的感受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走向学生,把结果讲给学生听。
3.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应注意的是:在研讨、创新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恰当的评价,必要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纠正和引导,决不能无原则地对学生的思路、认识或见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
4.指导学生学会制订阅读计划。
广泛开展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7~9年级),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有条件的学校应尽可能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同时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室)、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只有学法得当,运用合适的阅读方法,自始自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飞跃,才能激发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 西安市阎良区教研室
编辑 薛小琴
一、关于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1.框架阅读法。
这是一种着眼于文章整体的阅读方法。框架阅读法的关键在于制订出适合的“框架”。而且该“框架”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适用性。一般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如记叙文的六要素,小说的三要素,就是现成的框架。具体的阅读依靠框架的引导,而框架又不断受具体阅读内容的补充、丰富和完善,这样便能使阅读既多快好省,又不失其灵活性。从而掌握的知识也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条理化,越来越巩固。
2.逆向阅读法。
“逆向”是与“一般”阅读习惯相悖的。即阅读时不按常规先阅读文章内容,而是看到文章标题或文章论点时,先考虑到我自己该如何写。我们可以归纳出逆向阅读法一般遵循的顺序是:问题──思考──求证──对照──彻底理解。同时也可以看出,这种阅读方法的核心是独立思考,只有强调善于独立思考,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 立体交叉式综合阅读法。
完形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作出个别反应,而是对学习对象作出反应,即一种整体性的把握。因此“肢解课文,着眼局部的分析”是一种极端。然而本人认为“仅从整体入手,忽视了局部乃至细节的研究同样也是一种极端,正确的阅读理解方法应是‘整体、局部、细节、大整体’诸要素的主体交叉和综合。”
4.比较阅读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阅读过程中对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发现矛盾,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在看似相同的内容中,仔细寻找细微差别,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即为同中求异比较法。所谓异中求同就是从个别中寻找一般,在个性中寻找共性,即为异中求同比较法。
二、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1.要加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本体地位和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
2.转变教法,立足文本,鼓励学生与教材平等“对话”。
语文课是要读书的。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要善读书。语文课要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的世界,让学生在文字酿造的美好中真正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序上,应遵循“先学后讲”的原则。课堂教学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学生带着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与自己的感受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走向学生,把结果讲给学生听。
3.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应注意的是:在研讨、创新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恰当的评价,必要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纠正和引导,决不能无原则地对学生的思路、认识或见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
4.指导学生学会制订阅读计划。
广泛开展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7~9年级),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有条件的学校应尽可能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同时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室)、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只有学法得当,运用合适的阅读方法,自始自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飞跃,才能激发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 西安市阎良区教研室
编辑 薛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