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价的研究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
  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教师教得好不好要看学生学得好不好,要求教师从教学目标出发,设计涵盖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评价体系,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刘延革、张丽丽老师基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构建“主题式”评价体系,从评价目标、“主题式”情境、评价工具、评价方法、评价运用等方面给出了可供借鉴的操作方式;
  潘紅娟老师从小学数学纸笔测试命题的角度出发,为教师应如何命制试题、命制试题应关注哪些功能提供了良好的建议;
  吴婧老师从精准目标定位、优化评价设计与学习流程、多元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教、学、评一体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我们刊发这组名师的文章,意在引导广大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将教学视角转移到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上,构建真正意义上的“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
其他文献
探索规律的内容是苏教版数学课本编排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的教学内容中,教材把常见的周期规律的现象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感悟学习数学是与平时生活有联系的,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应对教材进行再加工与再处理,把静态的学习转化成生动有趣、富有研究价值的动态学习,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经历感知、探究、尝试、练习等丰富的学习环节后发现规律,使学生对知识运用的层次、水平和意识都达到一种新的境界,让数学课堂彰显生命的活力和智慧。
“量感”是对“量”的感悟和直觉,本文对学生“量感”素养情况展开研究。首先,对“量感”概念进行理性审视,通过跨界解读、概念辨析对“量感”素养内涵进行界定。其次,对三、四年级学生“量感”素养现状进行调研,通过基于实证的数据分析,深度剖析当下儿童“量感”素养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基于问题提出儿童“量感”素养发展的三条培养策略:聚焦定量刻画,淬炼“量感”素养关键能力;完善估测策略,理性思辨提升“量感”素养;构建知识脉络,打通“量感”素养发展路径。
在探寻数学奥秘的课堂上,需要摒弃单纯、枯燥的“说”与“教”,着重引导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且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而学生则在“探”与“悟”中,经历一些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解决简单的问题。
概念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学生理解概念的过程即是对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把握过程。概念是思维形式之一,也是判断和推理的起点,所以概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起重要作用。为准确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笔者从情境探究、交流表述、辩证练习几方面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