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光”,于探索中感受数之奥秘——以“走进天文馆认识年、月、日”的教学为例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g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探寻数学奥秘的课堂上,需要摒弃单纯、枯燥的“说”与“教”,着重引导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且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而学生则在“探”与“悟”中,经历一些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解决简单的问题。
其他文献
探索基于“学”的教学设计转型要关注五个前提、三条路径、三个目标。每个任务创设要围绕“核心问题、教学目标、基于教材、基于学生、任务小目标”五个前提,通过创设“可学的材料”、经历“可见的思维”、发现“可现的生长”,形成可学、可见、可现的任务路径;达成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介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探究留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以生长的学习目标。
学科文化以“以人為本”为核心,以学科为基础,关注学生的身心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渗入学科文化才能更好地渗透核心素养,让学科文化走进课堂,课堂教学才会变得有血有肉。  张良朋老师认为,小学数学并不简单,真正展现数学知识的内蕴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对此,他主要从怎样才能打好数学功底的角度提出四条基本路径:成为一名“做题”高手、善于探问“为什么”、加强针对“理解数学”的研讨活动、加强对“小学数学”著
推理作为数学三大核心思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小学阶段少有的几何推理课例,本文紧扣内角,以问题引领、任务驱动,带领学生经历多边形内角和的探究、推导过程,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探索规律的内容是苏教版数学课本编排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的教学内容中,教材把常见的周期规律的现象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感悟学习数学是与平时生活有联系的,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应对教材进行再加工与再处理,把静态的学习转化成生动有趣、富有研究价值的动态学习,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经历感知、探究、尝试、练习等丰富的学习环节后发现规律,使学生对知识运用的层次、水平和意识都达到一种新的境界,让数学课堂彰显生命的活力和智慧。
“量感”是对“量”的感悟和直觉,本文对学生“量感”素养情况展开研究。首先,对“量感”概念进行理性审视,通过跨界解读、概念辨析对“量感”素养内涵进行界定。其次,对三、四年级学生“量感”素养现状进行调研,通过基于实证的数据分析,深度剖析当下儿童“量感”素养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基于问题提出儿童“量感”素养发展的三条培养策略:聚焦定量刻画,淬炼“量感”素养关键能力;完善估测策略,理性思辨提升“量感”素养;构建知识脉络,打通“量感”素养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