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12月19日下午,北山之下,黄河之滨,寒风凛冽,树叶凋零,西北师范大学办公楼1609会议室却温暖和煦,其乐融融。中亚文化交流座谈会正在进行。
座谈会由《丝绸之路》杂志社举办,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人文大学副校长乔古杜洛夫、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人文大学教授尤索博夫,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田澍教授、西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武和平教授、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曹进教授等应邀参加了此次座谈。尤索博夫教授、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李朝霞老师共同担任此次座谈会的翻译工作。
中亚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交融的地区,独具特色,历史悠久,是古丝绸之路经过的重要区域。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的交往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自“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以来,双方交往更加密切,延及周边中亚地区。此次,乔古杜洛夫副校长、尤索博夫教授专程前来参加2016年12月21日举行的西北师范大学中亚研究院成立仪式。尤索博夫教授自2015年开始担任《丝绸之路》杂志编委。杂志社借此机会组织这样一次座谈会,意在使《丝绸之路》杂志在中国与中亚地区文化交流中进一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座谈中,《丝绸之路》杂志社社长冯玉雷首先简要介绍了《丝绸之路》自1992年创刊以来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田澍教授在发言中表示很高兴再次与尤索博夫教授见面,两年前的碎葉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阿克贝希姆遗址)考察之行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并至今回味。他说,吉尔吉斯斯坦有一条以“丝绸之路”命名的大道,甘肃有一本以“丝绸之路”命名的杂志,这就是双方文化的共同话题。吉尔吉斯斯坦与中国的密切关系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已快三年,成果喜人,但中国与中亚人民满腔热忱,都希望加快这个进度。在此背景下,中国人民渴望深入了解中亚,中亚也需要了解中国。西北师范大学成立中亚研究院,也是基于这种考虑,这对促进彼此间的交流合作有重要意义。田澍教授说,高校文化交流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希望2017年两校合作能更进一步。如今,伴随着“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发展,《丝绸之路》杂志的国际化定位理应提上日程。需要注意的是,《丝绸之路》杂志的国际化不是指全面开花,而是要突出丝绸之路上有特色的文化(如中亚文化),从而强化自身办刊风格。随着两校合作进一步深化,《丝绸之路》杂志社与中亚研究院将在比什凯克人文大学设置联合办事处,作为双方交流的窗口。此外,还有诸多活动可以同时开展,例如两校教师培养、学生互派学习、轮流举办国际学术专题会议等,并使交流常态化,形成两校合作的创新型模式,走在高校联合办学的最前面。
乔古杜洛夫副校长曾经在吉尔吉斯斯坦旅游部工作过,是丝绸之路旅游活动方面的专家,具有文化交流的丰富经验。他在发言中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对吉尔吉斯斯坦有非常积极的影响。2014年,吉尔吉斯斯坦就举行了有关丝绸之路文化、经济等各领域的一系列活动,还召开了国际学术会议。同年,比什凯克人文大学与西北师范大学签订人文交流合作协议。在了解《丝绸之路》杂志后,乔古杜洛夫副校长惊叹于杂志社每月出版两期的高效率,而且文章的质量与杂志的发行都处在比较高的水准上,这非常难得。他提出,在高校合作基础上,如何继续推进杂志发展,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
尤索博夫教授操一口流利的甘肃方言,让人倍感亲切。他说,《丝绸之路》杂志于20世纪90年代初创刊,经过20多年发展,达到如今的成就难能可贵。如今《丝绸之路》杂志的定位与文化作用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显得格外有意义。他强调,“丝绸之路”的概念涵盖范围非常宽泛,而《丝绸之路》杂志在中亚的影响力还比较小。丝绸之路离不开中亚,《丝绸之路》杂志更离不开中亚。因此,他就杂志在中亚的推广提出几点建议:第一,吉尔吉斯斯坦在中亚地区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且如今飞速向国际化发展,《丝绸之路》杂志内容宽泛,涵盖历史、经济、旅游等方面,应利用自身优势,抓住这种飞速的变化,进而能够代表这种变化,成为中国了解中亚的一个重要窗口。第二,比什凯克作为吉尔吉斯斯坦的首都,在文化、交通、法律等方面具备较大优势,《丝绸之路》杂志社可以在比什凯克设立办事处,与各个大学、研究院进行接触,多刊登有关中亚的文章,扩大杂志在中亚的影响力,在以比什凯克作为桥梁抬升地位的同时,拉近兰州与中亚的距离,为诸多企业家和学者铺路。第三,西北师范大学成立中亚研究院,要在两校合作的基础上办好、办活,避免空中建楼阁,更注重于实事工作。《丝绸之路》杂志应该发挥好桥梁作用,让双方各展所长,相互借鉴帮助。尤索博夫教授还建议,《丝绸之路》杂志可开辟专栏,邀请国内及中亚地区有关丝绸之路各研究领域的专家撰写文章,全方位介绍中亚民俗风情、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例如,可以为中亚历史专门开辟栏目,或编辑制作外文版,让“中国故事”走出去。
随后,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曹进教授在发言中着重指出,在中国与中亚的文化交流中,语言障碍导致了信息的不畅通,中亚五国小语种人才急需培养。因此,教育交流活动因首先着眼于此,在两校合作模式中,可以建立相关的人才培养模式,寻求解决途径。制作多语种版《丝绸之路》可以迅速扩大杂志的推广面,更好把发挥杂志的媒介作用,应予以重视。与此同时,传统纸质媒体与现代化电子媒体的联合也不可忽视。
西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武和平教授以及杂志社全体采编人员在发言中表示,中亚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一直是西北师范大学和《丝绸之路》杂志关注的重点,如今两校合作为未来的交流、合作、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冯玉雷社长特别表示,杂志社也会努力抓住这个机遇,建立有关中亚的信息库,筹备、整合、充分利用国内外的翻译力量,为杂志逐渐迈向国际化做好准备。
最后,诸位专家学者与杂志社采编人员进行互动,大家一致认为此次详细务实的座谈会对今后的合作、发展、交流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座谈会由《丝绸之路》杂志社举办,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人文大学副校长乔古杜洛夫、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人文大学教授尤索博夫,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田澍教授、西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武和平教授、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曹进教授等应邀参加了此次座谈。尤索博夫教授、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李朝霞老师共同担任此次座谈会的翻译工作。
中亚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交融的地区,独具特色,历史悠久,是古丝绸之路经过的重要区域。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的交往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自“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以来,双方交往更加密切,延及周边中亚地区。此次,乔古杜洛夫副校长、尤索博夫教授专程前来参加2016年12月21日举行的西北师范大学中亚研究院成立仪式。尤索博夫教授自2015年开始担任《丝绸之路》杂志编委。杂志社借此机会组织这样一次座谈会,意在使《丝绸之路》杂志在中国与中亚地区文化交流中进一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座谈中,《丝绸之路》杂志社社长冯玉雷首先简要介绍了《丝绸之路》自1992年创刊以来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田澍教授在发言中表示很高兴再次与尤索博夫教授见面,两年前的碎葉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阿克贝希姆遗址)考察之行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并至今回味。他说,吉尔吉斯斯坦有一条以“丝绸之路”命名的大道,甘肃有一本以“丝绸之路”命名的杂志,这就是双方文化的共同话题。吉尔吉斯斯坦与中国的密切关系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已快三年,成果喜人,但中国与中亚人民满腔热忱,都希望加快这个进度。在此背景下,中国人民渴望深入了解中亚,中亚也需要了解中国。西北师范大学成立中亚研究院,也是基于这种考虑,这对促进彼此间的交流合作有重要意义。田澍教授说,高校文化交流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希望2017年两校合作能更进一步。如今,伴随着“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发展,《丝绸之路》杂志的国际化定位理应提上日程。需要注意的是,《丝绸之路》杂志的国际化不是指全面开花,而是要突出丝绸之路上有特色的文化(如中亚文化),从而强化自身办刊风格。随着两校合作进一步深化,《丝绸之路》杂志社与中亚研究院将在比什凯克人文大学设置联合办事处,作为双方交流的窗口。此外,还有诸多活动可以同时开展,例如两校教师培养、学生互派学习、轮流举办国际学术专题会议等,并使交流常态化,形成两校合作的创新型模式,走在高校联合办学的最前面。
乔古杜洛夫副校长曾经在吉尔吉斯斯坦旅游部工作过,是丝绸之路旅游活动方面的专家,具有文化交流的丰富经验。他在发言中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对吉尔吉斯斯坦有非常积极的影响。2014年,吉尔吉斯斯坦就举行了有关丝绸之路文化、经济等各领域的一系列活动,还召开了国际学术会议。同年,比什凯克人文大学与西北师范大学签订人文交流合作协议。在了解《丝绸之路》杂志后,乔古杜洛夫副校长惊叹于杂志社每月出版两期的高效率,而且文章的质量与杂志的发行都处在比较高的水准上,这非常难得。他提出,在高校合作基础上,如何继续推进杂志发展,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
尤索博夫教授操一口流利的甘肃方言,让人倍感亲切。他说,《丝绸之路》杂志于20世纪90年代初创刊,经过20多年发展,达到如今的成就难能可贵。如今《丝绸之路》杂志的定位与文化作用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显得格外有意义。他强调,“丝绸之路”的概念涵盖范围非常宽泛,而《丝绸之路》杂志在中亚的影响力还比较小。丝绸之路离不开中亚,《丝绸之路》杂志更离不开中亚。因此,他就杂志在中亚的推广提出几点建议:第一,吉尔吉斯斯坦在中亚地区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且如今飞速向国际化发展,《丝绸之路》杂志内容宽泛,涵盖历史、经济、旅游等方面,应利用自身优势,抓住这种飞速的变化,进而能够代表这种变化,成为中国了解中亚的一个重要窗口。第二,比什凯克作为吉尔吉斯斯坦的首都,在文化、交通、法律等方面具备较大优势,《丝绸之路》杂志社可以在比什凯克设立办事处,与各个大学、研究院进行接触,多刊登有关中亚的文章,扩大杂志在中亚的影响力,在以比什凯克作为桥梁抬升地位的同时,拉近兰州与中亚的距离,为诸多企业家和学者铺路。第三,西北师范大学成立中亚研究院,要在两校合作的基础上办好、办活,避免空中建楼阁,更注重于实事工作。《丝绸之路》杂志应该发挥好桥梁作用,让双方各展所长,相互借鉴帮助。尤索博夫教授还建议,《丝绸之路》杂志可开辟专栏,邀请国内及中亚地区有关丝绸之路各研究领域的专家撰写文章,全方位介绍中亚民俗风情、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例如,可以为中亚历史专门开辟栏目,或编辑制作外文版,让“中国故事”走出去。
随后,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曹进教授在发言中着重指出,在中国与中亚的文化交流中,语言障碍导致了信息的不畅通,中亚五国小语种人才急需培养。因此,教育交流活动因首先着眼于此,在两校合作模式中,可以建立相关的人才培养模式,寻求解决途径。制作多语种版《丝绸之路》可以迅速扩大杂志的推广面,更好把发挥杂志的媒介作用,应予以重视。与此同时,传统纸质媒体与现代化电子媒体的联合也不可忽视。
西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武和平教授以及杂志社全体采编人员在发言中表示,中亚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一直是西北师范大学和《丝绸之路》杂志关注的重点,如今两校合作为未来的交流、合作、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冯玉雷社长特别表示,杂志社也会努力抓住这个机遇,建立有关中亚的信息库,筹备、整合、充分利用国内外的翻译力量,为杂志逐渐迈向国际化做好准备。
最后,诸位专家学者与杂志社采编人员进行互动,大家一致认为此次详细务实的座谈会对今后的合作、发展、交流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