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关中北部是我国的重要林区,在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期间,关中北部林區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落实生态种植,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尤其是在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上取得了较大的提升,为我国的植树造林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在关中北部生态工程建设期间,该地区的森林覆盖面积不断增加,生态环境取得了明显的改善。本文就通过对关中北部的干旱地区造林方式进行论述,针对其树种选择、土地的整改以及不同植被的抗旱能力分析,为我国的抗旱造林工程发展和抗旱造林技术优化提供发展思路。
关键词: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优化
1、抗旱造林技术概述
在我国地质灾害中,其中较为严重的就是水土流失问题,由于水土流失带来的生态环境被破坏的问题在近年来频繁发生。植树造林是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重要举措,然而在一些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进行植树造林的工作难度反而比较大,因此需要技术支撑来进行保障。林业是生态建设的重要主题,也是经济社会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林业生产具有周期长、见效慢等特点,在抗旱造林技术的推广过程中,能够降低造林的成本、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增加林木的生长量,使得我国林业生态环境得到较好的改善。在造林工程中,扩大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规模,提高其科技含量,能够使得我国的林业生态建设取得更好的发展。现如今,随着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不断发展,抗旱造林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国内外学者的共同研究下,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生态工程体系,并具备了较好的抗旱造林技术,下面笔者就针对该技术进行简单的论述。
2、抗旱造林技术的主要措施
2.1因地选树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生物界的重要自然规律。因地选树,就是在这一规律下开展起来的。通过做到因地选树,能够保障树苗的成活率大大提升,为科学造林打下坚实的基础。树苗选择不当,不仅会导致苗木存活率低、生长发育缓慢、效益难以发挥以外,还会为造林工程带来较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损失。因此在进行造林的时候一定要将土地情况与苗木选择进行有机的统一,使得树苗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潜能,实现经济、生态双重发展的战略目标。
针对关中北部的林区造林地情况来看,土壤水分含量较低是导致该造林地树苗成活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因不同的土地水分含量分布不同,因此需要建立科学的地形分区,从而进行不同树苗的选择,对于一些立地条件较差的地形,我们应当选择侧柏、刺槐、油松等耐干旱能力强的树种。对于立地条件比较好的地形,我们可以选择种植一些经济树种。通过分区种植的方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传统的一树种满山的“一刀切”造林方式,使得造林变得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
2.2做好土地的整改
在进行造林工程前,进行整地十分的重要,整地的效果如何直接决定着树苗的成活率。
比如,在夏末至秋季(8-10月份)在造林地块和规划地块细致整地,挖1米*1米的集雨坑,要修成四周高,中心低的锅底形大坑,荒山荒坡可修外缘高内部低的鱼鳞坑或反坡梯田,只有蓄水,中心土壤含水量才能较高,而它就是苗木的栽植点,造林时在此挖60*60*60厘米的栽植穴,从而提高了苗木成活率,且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开支。
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整地之后,土地的蓄水能力和含水量都大幅提升,林地的光照、通风等条件也都得到了改善,在土壤熟化处理后土壤的肥力得到增长,而且还能够杀死土壤之中的病虫害。
整地时间应当提前半年,也可以在雨季进行整地,在大量的实践作业的经验积累下,整地应当以蓄水保土为原则。
2.3覆膜造林技术
覆膜造林技术是目前提高树苗成活率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其能够有效的抑制土壤中的水份蒸发,还能够提高土壤的湿度、温度,形成有助于树苗良好生存的地表气候。在近年来的实践中我们发现,覆膜造林技术能够将树苗的成活率提高两成。覆膜造林技术下的苗木新梢、地茎都生长的比较好,比普通树苗平均提高0.8倍。
覆膜造林技术的应用也比较简单,首先将膜的一边向中心进行剪裁,然后再栽培的时候将树坑调整为锅底的形状,树坑的边缘要略低于地面。栽培完成之后进行地膜覆盖,让苗木的地茎通过剪裁后的膜中心,然后将膜周围进行压实,覆土的宽度和厚度一般为四厘米。根茎与地膜之间的覆土要略厚,一般为六厘米。要做到覆膜无空隙、不透气,形成良好的倒伞形,使得雨水能够快速的渗透到土壤之中,增加土壤的温度,防止出现蒸发和降低杂草。值得注意的是,树苗根茎的覆土一定不能太薄,太薄的话,当地表温度增高的时候,热气就会顺着树苗的根茎蒸发出来,会灼伤树苗的根茎疏导组织,导致树苗出现环状枯死。
2.4截干造林技术
关中北部地区春季经常会多风和干旱,且气温通常比较低,因此大多数的树苗梢部会出现木质化程度低的情况。因此在栽植后会因为土地失水过多,导致苗木的根茎受到影响,而且因为风大,使得苗木摇摆,根茎土壤疏松产生土壤透风的情况,容易造成苗木的枯萎和死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经过实验和研究,总结出了截干造林的方法,截干造林能够有效的防治树木的地上部分蒸腾作用,使得地下侧根能够良好的生长,从而增加苗木的成活率。截干造林就是通过剪截去苗干的造林方法。在进行截干的时候需要注意,一定要做好选苗工作。截干造林对于苗木的要求相对较高,通常应选择一年生或者两年生的优秀苗,从基部进行截干,截干的时候一定要将弯曲的部分进行去除,苗木在截干之后,必须用蜡或漆进行封口,一定要注意保湿,冬季注意覆土,以达到保墒防冻的目的。
2.5苗木的处理---拉泥条技术
在旱地栽植树木,除了要整地修集雨坑外,还要在栽植前拉泥条,使根系浸泡在稠泥水中,待根系吸足了水分后,再带着泥栽进穴中。修集雨坑、拉泥条二者缺一不可,这是在无灌溉条件下的确保造林成活的两个关键因素。
注意事项:造林时间也很关键
关中北部秋季造林以早栽植为好,9月中下旬到10月初开始,越往后期,成活率越差,但也要因树种、品种而异。春季以3月上中旬为宜,但柿树、核桃树要适当晚栽,它们发芽较晚,根系活动更晚,春季干旱多风,栽后上部枝条蒸腾水分,下部根系没有开始活动,造成树体失水,影响成活,因此,柿树、核桃树宜在芽子萌动后,未展叶前栽植。
3、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分析
通过抗旱造林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苗木的成活率,推动幼苗的生长,尤其是在苗木的苗高、地茎、根茎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长势,平均生长量要比未做技术处理的苗木高出近一倍,而且迅速的适应造林环境,使得幼林的郁闭提早两年。不仅如此,采用抗旱造林技术之后,造林成本有着较大幅度的降低,其主要表现在造林的成效方面,早期造林的时候,虽然采用抗旱造林技术会使得造林的成本增加两成左右,但是其提高苗木的成活率,降低了补植和重造的成本,使得造林的成本大幅的降低,一般来说能够节省下两倍左右的造林费用。随着科学种植技术的不断发展,抗旱造林技术也在不断的优化,其开始朝向着机械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其中就包括了智能种苗温度检测系统以及机械化树苗种植和整地。在研究的不断推动下,抗旱造林技术必然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结语
现如今生态环境在人为活动的影响下变得越来越脆弱,气候异常、连年干旱的情况频繁发生。虽然目前在抗旱造林技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干旱问题还是影响着林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还需要不断的深入研究和发展新型的抗旱造林技术来予以保障。目前我国在林业建设上,存在技术人员少、操作任务大、人员福利待遇较差等问题,这些都影响着我国林业的建设和发展。抗旱造林作为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其在林业工作中的应用和推广,能够为我国林业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为. 大力推广抗旱造林技术 健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J]. 吉林农业,2016,(12):111.
[2]祁生文. 青海省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综合配套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3]陶文科. 固原市原州区退耕还林主要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与营林优化配置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4]杨文智. 柴达木地区抗旱树种繁育及造林综合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作者简介:雒晓荣(1974-)女,本科学历,工程师,从事林业方面工作。
关键词: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优化
1、抗旱造林技术概述
在我国地质灾害中,其中较为严重的就是水土流失问题,由于水土流失带来的生态环境被破坏的问题在近年来频繁发生。植树造林是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重要举措,然而在一些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进行植树造林的工作难度反而比较大,因此需要技术支撑来进行保障。林业是生态建设的重要主题,也是经济社会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林业生产具有周期长、见效慢等特点,在抗旱造林技术的推广过程中,能够降低造林的成本、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增加林木的生长量,使得我国林业生态环境得到较好的改善。在造林工程中,扩大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规模,提高其科技含量,能够使得我国的林业生态建设取得更好的发展。现如今,随着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不断发展,抗旱造林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国内外学者的共同研究下,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生态工程体系,并具备了较好的抗旱造林技术,下面笔者就针对该技术进行简单的论述。
2、抗旱造林技术的主要措施
2.1因地选树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生物界的重要自然规律。因地选树,就是在这一规律下开展起来的。通过做到因地选树,能够保障树苗的成活率大大提升,为科学造林打下坚实的基础。树苗选择不当,不仅会导致苗木存活率低、生长发育缓慢、效益难以发挥以外,还会为造林工程带来较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损失。因此在进行造林的时候一定要将土地情况与苗木选择进行有机的统一,使得树苗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潜能,实现经济、生态双重发展的战略目标。
针对关中北部的林区造林地情况来看,土壤水分含量较低是导致该造林地树苗成活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因不同的土地水分含量分布不同,因此需要建立科学的地形分区,从而进行不同树苗的选择,对于一些立地条件较差的地形,我们应当选择侧柏、刺槐、油松等耐干旱能力强的树种。对于立地条件比较好的地形,我们可以选择种植一些经济树种。通过分区种植的方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传统的一树种满山的“一刀切”造林方式,使得造林变得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
2.2做好土地的整改
在进行造林工程前,进行整地十分的重要,整地的效果如何直接决定着树苗的成活率。
比如,在夏末至秋季(8-10月份)在造林地块和规划地块细致整地,挖1米*1米的集雨坑,要修成四周高,中心低的锅底形大坑,荒山荒坡可修外缘高内部低的鱼鳞坑或反坡梯田,只有蓄水,中心土壤含水量才能较高,而它就是苗木的栽植点,造林时在此挖60*60*60厘米的栽植穴,从而提高了苗木成活率,且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开支。
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整地之后,土地的蓄水能力和含水量都大幅提升,林地的光照、通风等条件也都得到了改善,在土壤熟化处理后土壤的肥力得到增长,而且还能够杀死土壤之中的病虫害。
整地时间应当提前半年,也可以在雨季进行整地,在大量的实践作业的经验积累下,整地应当以蓄水保土为原则。
2.3覆膜造林技术
覆膜造林技术是目前提高树苗成活率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其能够有效的抑制土壤中的水份蒸发,还能够提高土壤的湿度、温度,形成有助于树苗良好生存的地表气候。在近年来的实践中我们发现,覆膜造林技术能够将树苗的成活率提高两成。覆膜造林技术下的苗木新梢、地茎都生长的比较好,比普通树苗平均提高0.8倍。
覆膜造林技术的应用也比较简单,首先将膜的一边向中心进行剪裁,然后再栽培的时候将树坑调整为锅底的形状,树坑的边缘要略低于地面。栽培完成之后进行地膜覆盖,让苗木的地茎通过剪裁后的膜中心,然后将膜周围进行压实,覆土的宽度和厚度一般为四厘米。根茎与地膜之间的覆土要略厚,一般为六厘米。要做到覆膜无空隙、不透气,形成良好的倒伞形,使得雨水能够快速的渗透到土壤之中,增加土壤的温度,防止出现蒸发和降低杂草。值得注意的是,树苗根茎的覆土一定不能太薄,太薄的话,当地表温度增高的时候,热气就会顺着树苗的根茎蒸发出来,会灼伤树苗的根茎疏导组织,导致树苗出现环状枯死。
2.4截干造林技术
关中北部地区春季经常会多风和干旱,且气温通常比较低,因此大多数的树苗梢部会出现木质化程度低的情况。因此在栽植后会因为土地失水过多,导致苗木的根茎受到影响,而且因为风大,使得苗木摇摆,根茎土壤疏松产生土壤透风的情况,容易造成苗木的枯萎和死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经过实验和研究,总结出了截干造林的方法,截干造林能够有效的防治树木的地上部分蒸腾作用,使得地下侧根能够良好的生长,从而增加苗木的成活率。截干造林就是通过剪截去苗干的造林方法。在进行截干的时候需要注意,一定要做好选苗工作。截干造林对于苗木的要求相对较高,通常应选择一年生或者两年生的优秀苗,从基部进行截干,截干的时候一定要将弯曲的部分进行去除,苗木在截干之后,必须用蜡或漆进行封口,一定要注意保湿,冬季注意覆土,以达到保墒防冻的目的。
2.5苗木的处理---拉泥条技术
在旱地栽植树木,除了要整地修集雨坑外,还要在栽植前拉泥条,使根系浸泡在稠泥水中,待根系吸足了水分后,再带着泥栽进穴中。修集雨坑、拉泥条二者缺一不可,这是在无灌溉条件下的确保造林成活的两个关键因素。
注意事项:造林时间也很关键
关中北部秋季造林以早栽植为好,9月中下旬到10月初开始,越往后期,成活率越差,但也要因树种、品种而异。春季以3月上中旬为宜,但柿树、核桃树要适当晚栽,它们发芽较晚,根系活动更晚,春季干旱多风,栽后上部枝条蒸腾水分,下部根系没有开始活动,造成树体失水,影响成活,因此,柿树、核桃树宜在芽子萌动后,未展叶前栽植。
3、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分析
通过抗旱造林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苗木的成活率,推动幼苗的生长,尤其是在苗木的苗高、地茎、根茎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长势,平均生长量要比未做技术处理的苗木高出近一倍,而且迅速的适应造林环境,使得幼林的郁闭提早两年。不仅如此,采用抗旱造林技术之后,造林成本有着较大幅度的降低,其主要表现在造林的成效方面,早期造林的时候,虽然采用抗旱造林技术会使得造林的成本增加两成左右,但是其提高苗木的成活率,降低了补植和重造的成本,使得造林的成本大幅的降低,一般来说能够节省下两倍左右的造林费用。随着科学种植技术的不断发展,抗旱造林技术也在不断的优化,其开始朝向着机械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其中就包括了智能种苗温度检测系统以及机械化树苗种植和整地。在研究的不断推动下,抗旱造林技术必然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结语
现如今生态环境在人为活动的影响下变得越来越脆弱,气候异常、连年干旱的情况频繁发生。虽然目前在抗旱造林技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干旱问题还是影响着林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还需要不断的深入研究和发展新型的抗旱造林技术来予以保障。目前我国在林业建设上,存在技术人员少、操作任务大、人员福利待遇较差等问题,这些都影响着我国林业的建设和发展。抗旱造林作为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其在林业工作中的应用和推广,能够为我国林业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为. 大力推广抗旱造林技术 健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J]. 吉林农业,2016,(12):111.
[2]祁生文. 青海省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综合配套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3]陶文科. 固原市原州区退耕还林主要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与营林优化配置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4]杨文智. 柴达木地区抗旱树种繁育及造林综合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作者简介:雒晓荣(1974-)女,本科学历,工程师,从事林业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