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办本科高校大多建校历史不长,“升格”与“转型”问题相随,课程体系与教学制度问题互联,如何理清工作思路?及早对人才培养活动现状进行研究、探索,追求可持续进步。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可持续进步;民办高校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52-0124-02
1 民办院校层次转变与本科教学基本建设
新建本科院校要从专科教育转变为本科教育,按照本科教育的需要进行教学的基本建设,这是一个很深刻的变化。专科教育、职业教育的惯性总是不经意地显现,这种惯性对于本科的教学基本建设存在负迁移的作用。尤其是高职高专、普通专科教育阶段形成的思维定式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转变过来。已经固化而又不适宜在本科教育中沿用的观念,从外部的言语行为、内部的心理图式和教学制度的执行习惯等方面,往往被人们下意识地当成“理所当然”。而本科教学基本建设,尤其是本科教育所需要的学位意识、质量意识、科研意识,恰恰需要教师全员养成,这些意识及需要从原来的意识中转换过来、强化起来。个体的已经达到熟练和自动化的动作,是与他心理上建立的内部图式相关的,这种内部图式对于自己和他人的动作、行为起着认可和矫正的作用;如果没有认可和矫正环节产生,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有相应的新的动作和行为的。没有科研意识的全员养成,就决不可能有对科研活动的全员参与。我们曾经建立几个观测点,对于教材建设、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教学方法、科研课题等角度进行考察,发现经常发生和偶尔发生上述负迁移的人员占全体教学人员的80%以上。
例如教材的选用,如果同时招收本科和专科学生,而且开设了本、专科同名的课程,应当杜绝使用同版本教材,因为二者应该有完全不同的教學大纲,否则就违背了教学规律。假如认为专科教材是本科的压缩版,本科教材是专科的扩充版,无疑跌入了肤浅和庸俗的泥坑。本科教育是在研究生教育之前的基础性教育,本科阶段要让学生体验探讨学问、做科研、获学位是一个怎样的过程,未能贯彻这个思想的教材和教学,等于迷失了本科教育的路径。教材选用与本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相符,教学内容必须遵循教学大纲,这些都要在民办本科院校的转变期间强力推行,这是最基本的建设之一。
专业建设是关系到完成本科教育并授予学士学位的基本建设。在专业建设中最敏感的就是有没有强烈的学位意识,有没有本科性质的质量意识。例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的确定,专业的学科依托,特别是专业教师队伍学科研究的背景,培养学生在学术上的创新精神,毕业设计或者学士学位论文的管理制度、运行方案、选题指南等方面的建设。而这一些关键性工作在转变阶段必须知难而进,大力推行。
又如本科的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要解决一个信息量处理的问题。本科教学,要给学生指引获取信息的途径、处理信息的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思路。在这个要求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就会灵动多了。要讲获取信息的途径,你就要接触当下千变万化的科学研究前沿发生的事情,以此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想方设法让学生从中得益。
教学团队建设是教学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在本科院校就应当与学科梯队建设统筹考虑。本科院校的教学团队要培养浓厚的探讨学术问题和教学问题的气氛。比如,从专科教育转过来的时候,人们喜欢强调“应用型”而不习惯在教学任务完成以外做很多科研工作和教学研究工作。说科研是研究型本科的事情,以为应用型本科就是不搞科研。他们所理解的“应用型”,不是真正的应用型,而是实用化的思想。是只教给学生怎么操作,使他们得到一个手艺,获得一样谋生的技术,而不去帮助学生懂得这一个实际操作后面有什么理论作支撑,如何继续去探讨这些理论,这些理论属于哪一门学科的范围,这门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发展趋势是什么等。这样的所谓应用型本科决不是我们所要的,而是一种基本与短期职业培训相似的非正规教育思想。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实用化”的思想。在专科向本科的转型时期,教学团队建设中克服这种实用化思想的影响很重要,关系到专业建设的进展乃至办学实力的增强。与学科梯队建设结合起来考虑,教学团队建设就可以有本科发展方向的引导,就会成为本科教学基本建设的厚实基础。
2 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
什么是人才培养模式?高等学校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定位,将人才培养活动的基本要素进行组织运行而产生的样式,就是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中,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人才培养的过程条件显然是首位的构成要素,而课程设置、运行机制和培养制度是人才培养模式中,最容易凸显出来的要素,质量评价则是人才培养模式所不可少而又常常被忽略在外的要素。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院校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规格、教学过程组织、教学任务安排的纲领性文件;是学校定位、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思路、人才培养模式、办学特色和专业培养方向的重要体现,是组织和管理教育教学过程的基本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对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培养全过程的整体设计。这个整体设计包括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课内与课外的统筹安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教学计划作为主体部分,并使教学计划与其他各个部分之间有机联系、合理支配和密切配合。
广东培正学院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中提出,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国情和相关规定,必须做到科学、规范,必须体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课程体系结构必须有利于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必须制定和实施保证方案执行的相应制度。
3 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模式的直接体现就是课程体系,教育的具体实施要通过课程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则是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出发点。构建培养模式必须精心安排课程设置,但是培养模式并不等于课程设置模式。课程研究是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学分制的实施与课程设置的关系十分密切,课程设置的优化可以为学分制的实施铺平道路。有什么样的培养模式,就有什么样的课程设置。只有课程设置与预定的培养模式一致的情况下,培养模式才能真正称之为大家照着做的标准式样。所以我们在统筹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把课程体系作为重点进行研究和设计。
首先是印发修订新一轮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然后各专业根据这个指导意见,结合自身的实际,根据已经确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各自的人才培养方案。广东培正学院的课程体系是五模块+四平台。五个课程模块即:①通识教育课程模块,②专业基础课程模块,③专业课程模块,④选修课程模块,⑤实践教学课程模块。各个课程模块的设计,都与方案的整体相融、相通,都自含很强的合理性。通识教育课程模块的学 分所占的比例最大,此模块中保留了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培正英语,同时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适当设置了其他校本课程。为了不使学生的未来走向变成只有一技之长的技师,或者只能应付短期谋生需要的“操作手”,我们努力营造优质的专业教育必备的比较广阔的背景,铺垫比较宽实的基础。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课程模块都包括理论和实验两部分,把专业教育重实践的指导思想贯彻其中。实践教学课程模块主要是指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和规定的社会实践。我们实行这样的原则:实践教学课程化。要求各门专业基础课实验、专业课实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规定的社会实践,都统一按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实习大纲和学分管理办法、教學规范严格执行。
四个课程平台即:①通识教育课程平台,②专业基础课程平台,③专业课程平台,④选修课程平台。在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的时候,从设计完整的课程平台中选择适合的平台课程A、B、C,分别组合成几个课程模块。确定平台课程究竟分为A、B两级还是A、B、C三级,完全根据本院教学资源统筹,做出不同的处理。在这个课程体系中,我们贯彻这样的原则:教学内容整合优化。
要对学生施以全面的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目标是要使学生具有主体性,成为有健全人格的人。从应用型本科院校出发,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举,就是我们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根本指导思想。对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进行统筹安排,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考虑到人才适应多元化、全球化社会,满足综合素质能力的需要,培养具有健全心理素质、良好沟通技巧、不断进取的品质,在开设专业教育课程的同时构建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在人文学科、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中华文明与外国文化、跨学科领域等方面为学生拓宽知识和能力,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开设“学习指导日”,实行实验室开放,设立课外学分,鼓励学生带着问题下课,在不是教室的“课堂”里继续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为促进学生自我设计、自我发展、自我选择、自我思考提供时间和空 间。
参考文献:
[1]阴天榜.论培养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1998(4):46-47.
[2]武秋.完全学分制下课程设置的优化路径[J].高校教育管理,2007,6(1):87-90.
[3]龚怡祖.略论大学培养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1998(1):86-87.
[4]张翼星.当前大学本科教育中的两个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8):73-76.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可持续进步;民办高校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52-0124-02
1 民办院校层次转变与本科教学基本建设
新建本科院校要从专科教育转变为本科教育,按照本科教育的需要进行教学的基本建设,这是一个很深刻的变化。专科教育、职业教育的惯性总是不经意地显现,这种惯性对于本科的教学基本建设存在负迁移的作用。尤其是高职高专、普通专科教育阶段形成的思维定式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转变过来。已经固化而又不适宜在本科教育中沿用的观念,从外部的言语行为、内部的心理图式和教学制度的执行习惯等方面,往往被人们下意识地当成“理所当然”。而本科教学基本建设,尤其是本科教育所需要的学位意识、质量意识、科研意识,恰恰需要教师全员养成,这些意识及需要从原来的意识中转换过来、强化起来。个体的已经达到熟练和自动化的动作,是与他心理上建立的内部图式相关的,这种内部图式对于自己和他人的动作、行为起着认可和矫正的作用;如果没有认可和矫正环节产生,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有相应的新的动作和行为的。没有科研意识的全员养成,就决不可能有对科研活动的全员参与。我们曾经建立几个观测点,对于教材建设、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教学方法、科研课题等角度进行考察,发现经常发生和偶尔发生上述负迁移的人员占全体教学人员的80%以上。
例如教材的选用,如果同时招收本科和专科学生,而且开设了本、专科同名的课程,应当杜绝使用同版本教材,因为二者应该有完全不同的教學大纲,否则就违背了教学规律。假如认为专科教材是本科的压缩版,本科教材是专科的扩充版,无疑跌入了肤浅和庸俗的泥坑。本科教育是在研究生教育之前的基础性教育,本科阶段要让学生体验探讨学问、做科研、获学位是一个怎样的过程,未能贯彻这个思想的教材和教学,等于迷失了本科教育的路径。教材选用与本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相符,教学内容必须遵循教学大纲,这些都要在民办本科院校的转变期间强力推行,这是最基本的建设之一。
专业建设是关系到完成本科教育并授予学士学位的基本建设。在专业建设中最敏感的就是有没有强烈的学位意识,有没有本科性质的质量意识。例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的确定,专业的学科依托,特别是专业教师队伍学科研究的背景,培养学生在学术上的创新精神,毕业设计或者学士学位论文的管理制度、运行方案、选题指南等方面的建设。而这一些关键性工作在转变阶段必须知难而进,大力推行。
又如本科的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要解决一个信息量处理的问题。本科教学,要给学生指引获取信息的途径、处理信息的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思路。在这个要求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就会灵动多了。要讲获取信息的途径,你就要接触当下千变万化的科学研究前沿发生的事情,以此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想方设法让学生从中得益。
教学团队建设是教学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在本科院校就应当与学科梯队建设统筹考虑。本科院校的教学团队要培养浓厚的探讨学术问题和教学问题的气氛。比如,从专科教育转过来的时候,人们喜欢强调“应用型”而不习惯在教学任务完成以外做很多科研工作和教学研究工作。说科研是研究型本科的事情,以为应用型本科就是不搞科研。他们所理解的“应用型”,不是真正的应用型,而是实用化的思想。是只教给学生怎么操作,使他们得到一个手艺,获得一样谋生的技术,而不去帮助学生懂得这一个实际操作后面有什么理论作支撑,如何继续去探讨这些理论,这些理论属于哪一门学科的范围,这门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发展趋势是什么等。这样的所谓应用型本科决不是我们所要的,而是一种基本与短期职业培训相似的非正规教育思想。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实用化”的思想。在专科向本科的转型时期,教学团队建设中克服这种实用化思想的影响很重要,关系到专业建设的进展乃至办学实力的增强。与学科梯队建设结合起来考虑,教学团队建设就可以有本科发展方向的引导,就会成为本科教学基本建设的厚实基础。
2 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
什么是人才培养模式?高等学校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定位,将人才培养活动的基本要素进行组织运行而产生的样式,就是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中,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人才培养的过程条件显然是首位的构成要素,而课程设置、运行机制和培养制度是人才培养模式中,最容易凸显出来的要素,质量评价则是人才培养模式所不可少而又常常被忽略在外的要素。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院校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规格、教学过程组织、教学任务安排的纲领性文件;是学校定位、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思路、人才培养模式、办学特色和专业培养方向的重要体现,是组织和管理教育教学过程的基本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对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培养全过程的整体设计。这个整体设计包括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课内与课外的统筹安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教学计划作为主体部分,并使教学计划与其他各个部分之间有机联系、合理支配和密切配合。
广东培正学院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中提出,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国情和相关规定,必须做到科学、规范,必须体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课程体系结构必须有利于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必须制定和实施保证方案执行的相应制度。
3 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模式的直接体现就是课程体系,教育的具体实施要通过课程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则是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出发点。构建培养模式必须精心安排课程设置,但是培养模式并不等于课程设置模式。课程研究是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学分制的实施与课程设置的关系十分密切,课程设置的优化可以为学分制的实施铺平道路。有什么样的培养模式,就有什么样的课程设置。只有课程设置与预定的培养模式一致的情况下,培养模式才能真正称之为大家照着做的标准式样。所以我们在统筹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把课程体系作为重点进行研究和设计。
首先是印发修订新一轮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然后各专业根据这个指导意见,结合自身的实际,根据已经确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各自的人才培养方案。广东培正学院的课程体系是五模块+四平台。五个课程模块即:①通识教育课程模块,②专业基础课程模块,③专业课程模块,④选修课程模块,⑤实践教学课程模块。各个课程模块的设计,都与方案的整体相融、相通,都自含很强的合理性。通识教育课程模块的学 分所占的比例最大,此模块中保留了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培正英语,同时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适当设置了其他校本课程。为了不使学生的未来走向变成只有一技之长的技师,或者只能应付短期谋生需要的“操作手”,我们努力营造优质的专业教育必备的比较广阔的背景,铺垫比较宽实的基础。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课程模块都包括理论和实验两部分,把专业教育重实践的指导思想贯彻其中。实践教学课程模块主要是指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和规定的社会实践。我们实行这样的原则:实践教学课程化。要求各门专业基础课实验、专业课实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规定的社会实践,都统一按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实习大纲和学分管理办法、教學规范严格执行。
四个课程平台即:①通识教育课程平台,②专业基础课程平台,③专业课程平台,④选修课程平台。在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的时候,从设计完整的课程平台中选择适合的平台课程A、B、C,分别组合成几个课程模块。确定平台课程究竟分为A、B两级还是A、B、C三级,完全根据本院教学资源统筹,做出不同的处理。在这个课程体系中,我们贯彻这样的原则:教学内容整合优化。
要对学生施以全面的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目标是要使学生具有主体性,成为有健全人格的人。从应用型本科院校出发,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举,就是我们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根本指导思想。对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进行统筹安排,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考虑到人才适应多元化、全球化社会,满足综合素质能力的需要,培养具有健全心理素质、良好沟通技巧、不断进取的品质,在开设专业教育课程的同时构建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在人文学科、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中华文明与外国文化、跨学科领域等方面为学生拓宽知识和能力,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开设“学习指导日”,实行实验室开放,设立课外学分,鼓励学生带着问题下课,在不是教室的“课堂”里继续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为促进学生自我设计、自我发展、自我选择、自我思考提供时间和空 间。
参考文献:
[1]阴天榜.论培养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1998(4):46-47.
[2]武秋.完全学分制下课程设置的优化路径[J].高校教育管理,2007,6(1):87-90.
[3]龚怡祖.略论大学培养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1998(1):86-87.
[4]张翼星.当前大学本科教育中的两个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8):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