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下的心灵隐秘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uimin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荷塘月色》思想感情的狭隘理解直接导致了对全文写法的否定,对荷花的比喻和《采莲赋》与《西洲曲》的引用诟病尤多。本文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抛开已往过分社会化的角度,完全从人性化的角度,主要是知识分子对理想爱情的精神追求方面,对文章的思想感情进行全方位的个性化阐释。将有关描写、引文、注释做整体性的理解,真正使读者体会到原文出神入化的情景交融,体会到经典的魅力。
  【关键词】误读 人性化视角 理想 爱情 整体性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历来的高中语文课本均将其列为散文教学单元的首篇,其经典性可见一斑。但也有人认为此文并非精品。山东的张国伟先生在《〈荷塘月色〉是精品吗》一文中从“先说结构”、“再说语言”两个方面予以否认:“文章的第七段写‘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接下来不惜用三段的篇幅写采莲旧事以及与采莲有关的古典诗词。在这样一篇短短的写景散文中,用这么多的笔墨引经据典似乎与全文清新隽永的风格不相符。以往教材的编选者在这一部分删去很多,似乎也不无道理。”“‘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是文中最典型的一个比喻,此处说莲花又像‘明珠’,又像‘星星’,又像‘刚出浴的美人’,一物三喻,形象太杂,焦点不准,而且并不能反映此刻人物的心情,这样的比喻似乎只是一种装饰而已。”
  这种观点笔者认为是典型的误读。产生误读的根源在于对原文思想感情的狭隘理解。
  关于本文思想感情的理解,根据《教师教学用书》和安徽李兴和先生的《横看成岭侧成峰——对〈荷塘月色〉抒情的再认识》一文的概括,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1)苦闷彷徨的心境;(2)闲适阴郁的心情;(3)对现实的愤激之情;(4)超脱现实的幻想;(5)敢于正视现实,勇于斗争的革命行动;(6)对美好生活的向往;(7)白色恐怖笼罩中国时的惶惶然。
  显然,不管从上述哪种理解来考察张文的观点都是有道理的,朱自清先生确实写了如此多的败笔,造成了如此大的累赘。但事实是这样吗?非也。如果我们能够放宽眼界,从更加人性化的角度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就会轻而易举的避免误读,达到情感和意象的统一。
  我们应该通过作者描写的意象来概括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不是相反。那么,朱自清先生对荷花和采莲进行了怎样的描写呢?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全文引用了《采莲赋》和《西洲曲》。其中《采莲赋》开头写到:“妖童媛女,荡舟心许”。
  课文注释:[风流]这里的意思是年轻男女不拘礼法的表露自己的爱情。[妖童媛女,荡舟心许]艳丽的少男和美貌的少女,摇着小船互相默默地传情。[《西洲曲》]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意中人的痛苦。
  综合考察上述描写、引文、注释,尤其是加点的字,我们不难看出朱先生在这里极力突出的是“女”和“爱情”。根本与上面的七种思想感情不沾边儿。如果狭隘的理解,那么,首先没有必要非得用舞女和美人来比喻荷花,完全可以用其他的喻体;其次不但《采莲赋》和《西洲曲》没有必要引用,而且文章的第七至第九段整体就是累赘;再次文章第十段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要么无法理解,要么只能硬性的解释为:“江南是作者的故乡,这里有他的亲朋好友。”“可见,江南有着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美好的生活。……作者‘惦着江南’,寄托着对故乡旧友的眷念,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倾注了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高尚情操。”请问这样的解释是否需要《采莲赋》和《西洲曲》?
  我们必须探索出朱先生当时真实的心灵秘密,才有可能对这一切做出合理、圆满的解释。而心灵的秘密只有尽可能的抛开社会因素,从人性的角度来探究才能发掘出来。笔者认为朱先生此时头脑中肯定萦绕着一个与女人、爱情有关的问题。
  朱先生写作本文的时候年方二十八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在清华大学担任讲师。作为一个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儒雅青年学者,他的思想必定是一个以新思想为主导又兼有很深旧思想的混合体系。这就势必在很多情况下造成对人对事的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性。他的内心世界一定是细腻温柔的、丰富多彩的、超凡脱俗的,但同时又是难以言传的、别人难以理解的。那么,对于具有这样一种精神气质的人来说,他主观上会追求一种怎样的爱情婚姻呢?必定是精神上互相理解、高度和谐的“心有灵犀一点通”式的浪漫爱情生活。而他现实的婚姻生活又是怎样的呢?“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综合思考这三句话,我们必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朱太太是个物质上的贤妻良母,但决不是朱先生精神上的红颜知己。两人不可能有深层次的感情交流和精神沟通。否则,决不会在朱先生“心里颇不宁静”出去散心的时候“迷迷糊糊”,而回来的时候“什么声息也没有”,“睡熟好久了”——不闻不问。
  这样的婚姻无疑是稳定的,在中国的传统思想看来甚至是幸福的,无可指摘的。但它没有或缺乏爱情是肯定的。对于朱先生这样的人而言肯定不会认为是圆满的、完美的。但你又能说出它有什么不好吗?即使说出来别人就能理解吗?矛盾啊。这种状况在老舍的著名长篇小说《离婚》中表达的尤为明显。即,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追求的是一种富有诗意的日常生活,但这种日常生活在现实中几乎不存在,自己不知道应该具体如何追求、创造,别人更无法理解。所以朱先生此时的“颇不宁静”实质上是对自己理想的爱情和现实的婚姻之间的巨大矛盾的无奈与孤独。“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些文字不但表现了他的矛盾、孤独、无奈,更重要的是体现出现实婚姻对自己身心的巨大束缚。
  朱先生此刻或近期应该是沉浸在这样一种心灵的秘密当中:对自己世俗的婚姻状况极度不满,渴望自己的意中人不但容貌美丽,而且与自己心心相印,具有真正的爱情。令他痛苦不堪的是这个秘密非但不能明言,更无法诉诸行动——大胆、主动的追求自己渴望的真正爱情,所以他才会哀叹“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才会情不自禁的把荷花比做“舞女”、“美人”,才会连续引用有关年轻男女主动追求爱情的诗文,来暗示自己的这种深层次的隐秘心理。这样才能理解“明珠”、“星星”都仅仅是写形,恰恰是“出浴的美人”才准确、逼真的反映出作者此刻难以表白的心情。
  也只有这样阐释,对“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的理解才会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在江南存在着这样一位符合朱先生标准的女子!即使仅仅是理想中的,就如同《诗经·蒹葭》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样永远遥不可及,也是值得惦念的。
  以上分析,不但将对荷花的奇特比喻和两首看似与文意关系不大实则密不可分的引用诗文作出了浑然一体的解释,而且将有关描写、引文、注释做整体性的理解,使原文神入化的情景交融体现的更加充分,应该是一种站得住脚的新说。
  ★作者单位:山西省太原市二十一中。
其他文献
【摘要】“作文升格”是近几年来的一种作文评改方式,即让学生通过交互点评、精心修改,从而获得作文等级的提升。本文以几次课堂教学为例,分析了不同教法中存在的问题,并且的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作文升格 作文评改 交互评改 精心修改    作文升格似乎是近几年作文教学的热点,它实际上就是一种新的作文评改形式,让学生通过交互点评,精心修改,获得作文等级的提升。它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强调
【摘 要】针对学生阅读和写作脱离、缺乏写作兴趣、作文水平差参不齐的现状,笔者以为应该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关键词】读写结合 阅读兴趣 阅读能力 写作能力    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多数教师已经转变了教学观念,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能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在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近些年在高考中涌现出了许多文辞兼美的高分作文。在各级各类作文比赛中
读刘再复《回归古典,回归我的六经》,获益良多。其中一篇,是他在“香港课程发展议会退思日”上的演讲,题为《教育、美育与人的生命质量》。演讲开宗明义,问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教育的第一目的是什么。看似普普通通,平平淡淡,仔细往下读,就发现刚才的认识大谬不然,这是拷问我们是否应该回归教育的原始目的。这对我们这些成天被教育的指挥棒指挥得团团转的教师们,无异于当头棒喝,振聋发聩,拨云见日,直达要旨。刘再复先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在新课程标准下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总结了我校80年代初期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的“五步教学法”的优缺点,尝试探讨在新课程标准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新五步教学法”,即:自学——发现(质疑)——探究——训练——总结。  【关键词】五步法 新课程 教学模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要“改变课程实施过
【摘 要】教师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利用选修教材中的内容,引导学生走入诗歌赏析文章的写作领域。在品味到诗歌学习乐趣的心理体验中,真正进入诗歌营造的美妙世界,感悟到经典的魅力,引发对中国古典诗歌发自内心的热爱。  【关键词】古代诗歌 赏析 写作    既然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上的个性提升,那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诗歌教学应该引导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才算完成了选修课程的提升任务,这是选修课程的
【摘 要】语文是人文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是语文人文教育的集中体现。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论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方法,进而实现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美妙结合。  【关键词】审美教育 美感 意境 想象 比较鉴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
【摘 要】《短文三篇》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的略读课文。三篇短文的作者不同,作者国籍不同,写作的时代也不同,内容似乎也无甚关联,但不能把它们作为三篇不同的哲学小品文割裂开来分别解读,而应该用有关生命哲学的探讨为主线,将之作为一篇文章来领悟三个思想家对生命的理解。  【关键词】生命 热爱 思想 信条  “人是什么?”“人的生命价值在哪?”“人应该怎样生活?”  这是人类永恒的哲学追问。在我们生存的
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梁启超写过一首诗,题为《读陆放翁集》: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消尽国魂空。  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放翁,即陆放翁,也就是陆游。他出生于越州山阴一个殷实的书香之家,幼年时期,正值金人南侵,常随家人四处逃难。因此,他从小就怀有忧国忧民思想,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鸿鹄之志,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成为一名名副
《唐诗宋词选读》在致同学的序言中这样写到:“阅读诗歌是探寻美的过程”。是的,诗歌美的探寻需要我们沉进去,沉潜玩味;需要我们读出来,高声吟哦;更需要我们拓展眼界,比较同与异,鉴别优与劣,探寻每首诗歌的独特魅力,体会每个专题的深刻内涵,领略唐诗宋词的整体风貌。如何进行文本、专题的拓展阅读呢?我想教师的课前设计引导和课堂拓展是十分必要的。  《唐诗宋词选读》第一专题的题目为“‘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在进
【摘 要】本文以浙江省的两则著名商品广告的修改为例,说说广告用语中存在的语言逻辑问题。  【关键词】广告语 创意 语言逻辑  广告虽然带有很浓的商业味道和极鲜明的商业性质,但是,广告内容还是离不开语言和逻辑的范畴。下面就以浙江省的两则著名商品广告的修改为例,说说广告用语中存在的语言逻辑问题。  第一则广告的内容说的是杭州千岛湖啤酒,该啤酒是采用纯净甘甜的千岛湖水酿造而成的,所以该啤酒味道醇厚,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