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宗白华毕生从事审美教育,大力弘扬审美文化,培育美学英才,功绩卓著,是杰出的审美文化教育的实践者,是中国现当代审美教育园地的中坚之一。在中国现当代审美教育史上以博大的胸怀、完美的人格及对中国美学的精深洞察,彰显出独特的个性特征与风格,备受敬仰,成就斐然,令人扼腕。
关健词:宗白华 审美教育 个性风格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1897-1986)1925年从德国留学回国,于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及北京大学任教六十余年,直至1986年去世。其毕生躬身于讲堂,恪守师道,勤奋耕耘,是中国现当代审美教育园地的中坚之一,也是我国高校首开美学课程的第一位审美教育家。不仅把西方近代以来不少重要美学思想和著作译介到中国,而且以丰富源深的美学思想与不菲成就,影响了数代美学青年,造就了大批中国现当代美学学者。中国现当代美学的诞生、萌芽、发展与其美学人生分不开,中国现当代审美教育缺少他则残缺不全。今年是宗先生诞辰120周年,借此文以示敬念。
一.宗白华审美教育的丰富历程
(一)中央大学时期:南宗北邓
宗白华虽有学医的大学经历,但投入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参加少年中国学会,主编《时事新报·学灯》,传介西方哲学文化,尤其是德国审美文化,与郭沫若、田汉、康白情优游,逐步钟情于审美与艺术。1920年留德主修美学与艺术,1925年归国为东南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从此开启了漫长的审美教育生涯。1928年任中央大学教授,后兼任哲学系主任,直至1952年院系调整从南京大学调至北京大学。期间开设美学、艺术学、形而上学、叔本华哲学、尼采哲学、康德哲学、倭伊铿哲学、歌德、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欣赏等多门课程。
从事教学伊始就集采西方众学,专心于审美教育,其美学、艺术学、形上学讲稿可谓是呕心沥血之结晶。此时所授基本沿袭西方,创造不多,但继承了德国哲诗融合的美学本性之路,特别是较多吸纳了德索艺术美学之新创,视野开阔,古今融汇,史论结合,对于美学在华传布,推波助澜作用巨大。三、四十年代,审美教育成就显露,一改先前的诗人和编辑面目,学界有“南宗北邓”之誉。抗战期间,中央大学名辈众多,如方东美、何兆清、李证刚、陈康等,宗先生则以教授德国哲学、美学和艺术著名。学术视野更广,纵横捭阖,知识丰赡,传播新知,深受师生欢迎。特别是教学相长,着手进行中西美学深层比较,独创性领悟频出,对于构建中国美学学科,培养美学与艺术后学,功不可没。
(二)北京大学时期:中国美学学科的缔造者
调入北京大学后,主持过西洋哲学史教研室、中国哲学史教研室、美学教研室,至于去世。北大当时集聚了全国美学界三位泰斗,即邓以蛰、朱光潜和宗白华,成为中国审美教育的中心。其美学传统优渥,可追蹑至率先开设美学并亲授的老校长蔡元培,后有朱光潜讲文艺心理学和诗论。宗先生在浓厚的审美教育氛围中,辛勤耕耘。作为审美教育的中流砥柱之一,对于北大乃至全国美学学科的建构与审美教育的开展,居功甚伟。主要有:
一是进行了西方美学的系统研究。为了教学之需,积极编撰《美学史》(纲要),同时加大西方美学专题研究,如文艺复兴美学思想、德国唯理主义美学、英国经验主义心理分析美学和康德美学评述等;尤值一提的就是精心翻译康德《判断力批判》,为美学教学增强了极大厚度。
二是中国美学史的撰写准备与中国美学专题研究。1960年代朱光潛先生负责主编西方美学史,宗先生负责中国美学史。当时中国美学史研究几乎是空白,为了写出成熟的中国美学史以便教学,宗先生一方面积极深入发掘和整理中国美学史资料,指导身边几位助教,花近3年翻检大量典籍,编出两本《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另一方面开始中国部门美学专题研究,使中国绘画美学、书法美学、园林建筑美学、工艺美学、音乐美学等初显体系,并果敢给高年级开设了中国美学史专题讲座,全面讲述了中国美学史的特点和学习方法,见解精到,学术价值很高,是中国传统审美教育的一笔丰厚馈赠。
三是鞠躬尽瘁,培育美学英才。继承蔡元培力倡的美育传统,奋力教学,甘为人梯,为北大培育大批美学精英。如著名学者王起、常任侠、吴作人、陈梦家、熊伟等。特别注重对青年教师培养,早年几位助手均深受影响。如叶朗教授就是其中佼佼者,有《中国小说美学》《中国美学史大纲》《现代美学体系》等杰作,是当今中国最著名美学家之一;于民教授,受到启导良多,颇有建树;杨辛则深受其重视艺术实践的影响,他与甘霖的《美学原理》,是新时期被最普遍采用著名教材之一。
二.宗白华审美教育的独特风格
宗先生不但有丰厚的审美教育经历,而且在从教过程中彰显出鲜明的个性特征与风格,将审美教育的本性与魅力演绎到淋漓尽致之境,弥足珍贵。
(一)现实关怀性。其一生虽溺于书斋与校园,但其美学研究与审美教育始终不乏浓厚的现实关怀意识,价值诉求上带有鲜明的现实指向性。不但体现在五四时期怀抱学术救国、文化救国与审美救世的宏愿,体现在抗战建国的悲剧式挽世,体现在新中国的审美激世,更体现在生生化化的中华大易审美精神的挖掘与传导上,这些无疑深入骨髓地蕴于其审美教育历程中。另外,其从教中始终恪守美学与艺术的创造和欣赏,不离“看”和“听”,足迹遍布众多艺术展览、博物馆、文艺演出和古典建筑,体味着丰富的社会美与时代美。
(二)情境入化性。审美教学重在创设情境,润物细无声,达到出神入化之境,获得堪入内心、浸透肌理之效。其教学态度与风姿,深受学生敬佩,给人深刻启迪。不仅授之以鱼,且授之以渔,更重要的是能用融情入境彰显出宇宙人生的极美之境,这才是审美教育的本性与应有魅力。据学生王聿均回忆,“听他书,如沐春风,简直就是一种享受”,上课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声调铿锵,无论吐字遣词,都优美如诗”。讲“美学”时,“形容一幅画,好像在一个字静的秋天下午,全身披满了金色的光灿;形容一阕音乐,仿佛一会儿风声竹韵,泉水涓涓,一会儿金铁交鸣,雄浑悲壮。讲者和听者,都不禁悠然神往,被美的气氛所感染了。”特别是“每逢讲得出了神时,也会偶而对着学生们一笑,从这里显示他尚未磨损的天真和鸢飞鱼跃的心灵”[1]。 (三)自由独创性。美学作为最具灵性的人文学科之一,贵在心灵自由与个性独创。宗先生教育方法上崇尚自由思悟,善激发灵感,教导学生恪守自身美学追求,臻于审美教育的本有之义。刘小枫说宗先生常于自由散步中教学:“宗白华先生是真诚的,……他从不给我定条条框框,只在交谈中散步,不讲‘指导思想’要正确一类的话。学术的自由是‘五四’时代的北大传统,宗先生……仍坚持着这一传统,这与他的人格是一致的。”另外,常激励后辈,要敢于创新。如刘小枫还说宗先生让他:“放开胆子写,不要怕。现在被視为谬误,以后人们会认出它是真理。”[2]宗先生的巨大美学成就实归究于自我的创新。
(四)生命境界性。究其根本,审美境界与人生境界实质合而为一、水乳交融。其审美教育注重的正是内在高超的生命境界,注重生命境界之间的真切对话与贴近交流,其特点是渗透着感通、悟入、亲证与旁贯,达于审美的佳境。宗先生以审美化人生绽放着无限的摄人魅力,这完全是化于无形的大美与圆润。特别是燕园散步与湖畔身影,彰显的是高远充实的审美境界,感召着无数滚烫心灵,这才是审美教育的至境。马嘶《哲人的魅力》说,与冯友兰、金岳霖、汤用彤等不同,宗先生“身体文弱,白皙端庄,衣着朴实,有着不同凡响的雍容儒雅的风度”,常“从朗润园那边踽踽独行地走来,沿着湖边弯曲的小径,慢慢地消失在绿树丛中。他那身穿旧布衣、肩挎绿书袋的身影,恬淡宁静得如超尘出世般的仪态,却流溢出大智者的独特心境和风采。”[3]宗先生在教学之余和晚年,喜欢在燕园散步,未名湖徜徉,正如有《漫步于未名湖畔的美学老人—宗白华》之文[4]。自由自在、从容悦乐的散步境界,正是冯友兰所谓之“天地境界”,才接近审美的最高境界,也是审美人格的最佳写照。另外,宗先生一生生活简朴,不惜花钱买书,离世后却将大批书籍留给北大,其中不乏珍稀外文书,令人唏嘘。张岱年先生在宗先生85岁寿宴上说:“宗先生的人生境界一般人很难达到,至少我没有达到。”
中国当代审美教育要从朱光潜、宗白华“接着讲”(借用叶朗语),宗白华审美教育成就斐然,为21世纪当下美学的辉煌有筚路蓝缕之功。宗白华任教六十周年庆祝会上,燕园书画社赠送“撷英寻美,酿蜜育人”对联,确为鹄的之语。
参考文献
[1]王聿均.宗白华先生的思想和诗[A].中央大学七十年[C].台北:国立中央大学印行,1985.
[2]刘小枫.湖畔漫步者的身影—忆念宗白华教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3]马嘶.哲人的魅力[A].燕园师友记[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萧超然.巍巍上庠 百年星辰—名人与北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武警工程大学理学院)
关健词:宗白华 审美教育 个性风格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1897-1986)1925年从德国留学回国,于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及北京大学任教六十余年,直至1986年去世。其毕生躬身于讲堂,恪守师道,勤奋耕耘,是中国现当代审美教育园地的中坚之一,也是我国高校首开美学课程的第一位审美教育家。不仅把西方近代以来不少重要美学思想和著作译介到中国,而且以丰富源深的美学思想与不菲成就,影响了数代美学青年,造就了大批中国现当代美学学者。中国现当代美学的诞生、萌芽、发展与其美学人生分不开,中国现当代审美教育缺少他则残缺不全。今年是宗先生诞辰120周年,借此文以示敬念。
一.宗白华审美教育的丰富历程
(一)中央大学时期:南宗北邓
宗白华虽有学医的大学经历,但投入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参加少年中国学会,主编《时事新报·学灯》,传介西方哲学文化,尤其是德国审美文化,与郭沫若、田汉、康白情优游,逐步钟情于审美与艺术。1920年留德主修美学与艺术,1925年归国为东南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从此开启了漫长的审美教育生涯。1928年任中央大学教授,后兼任哲学系主任,直至1952年院系调整从南京大学调至北京大学。期间开设美学、艺术学、形而上学、叔本华哲学、尼采哲学、康德哲学、倭伊铿哲学、歌德、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欣赏等多门课程。
从事教学伊始就集采西方众学,专心于审美教育,其美学、艺术学、形上学讲稿可谓是呕心沥血之结晶。此时所授基本沿袭西方,创造不多,但继承了德国哲诗融合的美学本性之路,特别是较多吸纳了德索艺术美学之新创,视野开阔,古今融汇,史论结合,对于美学在华传布,推波助澜作用巨大。三、四十年代,审美教育成就显露,一改先前的诗人和编辑面目,学界有“南宗北邓”之誉。抗战期间,中央大学名辈众多,如方东美、何兆清、李证刚、陈康等,宗先生则以教授德国哲学、美学和艺术著名。学术视野更广,纵横捭阖,知识丰赡,传播新知,深受师生欢迎。特别是教学相长,着手进行中西美学深层比较,独创性领悟频出,对于构建中国美学学科,培养美学与艺术后学,功不可没。
(二)北京大学时期:中国美学学科的缔造者
调入北京大学后,主持过西洋哲学史教研室、中国哲学史教研室、美学教研室,至于去世。北大当时集聚了全国美学界三位泰斗,即邓以蛰、朱光潜和宗白华,成为中国审美教育的中心。其美学传统优渥,可追蹑至率先开设美学并亲授的老校长蔡元培,后有朱光潜讲文艺心理学和诗论。宗先生在浓厚的审美教育氛围中,辛勤耕耘。作为审美教育的中流砥柱之一,对于北大乃至全国美学学科的建构与审美教育的开展,居功甚伟。主要有:
一是进行了西方美学的系统研究。为了教学之需,积极编撰《美学史》(纲要),同时加大西方美学专题研究,如文艺复兴美学思想、德国唯理主义美学、英国经验主义心理分析美学和康德美学评述等;尤值一提的就是精心翻译康德《判断力批判》,为美学教学增强了极大厚度。
二是中国美学史的撰写准备与中国美学专题研究。1960年代朱光潛先生负责主编西方美学史,宗先生负责中国美学史。当时中国美学史研究几乎是空白,为了写出成熟的中国美学史以便教学,宗先生一方面积极深入发掘和整理中国美学史资料,指导身边几位助教,花近3年翻检大量典籍,编出两本《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另一方面开始中国部门美学专题研究,使中国绘画美学、书法美学、园林建筑美学、工艺美学、音乐美学等初显体系,并果敢给高年级开设了中国美学史专题讲座,全面讲述了中国美学史的特点和学习方法,见解精到,学术价值很高,是中国传统审美教育的一笔丰厚馈赠。
三是鞠躬尽瘁,培育美学英才。继承蔡元培力倡的美育传统,奋力教学,甘为人梯,为北大培育大批美学精英。如著名学者王起、常任侠、吴作人、陈梦家、熊伟等。特别注重对青年教师培养,早年几位助手均深受影响。如叶朗教授就是其中佼佼者,有《中国小说美学》《中国美学史大纲》《现代美学体系》等杰作,是当今中国最著名美学家之一;于民教授,受到启导良多,颇有建树;杨辛则深受其重视艺术实践的影响,他与甘霖的《美学原理》,是新时期被最普遍采用著名教材之一。
二.宗白华审美教育的独特风格
宗先生不但有丰厚的审美教育经历,而且在从教过程中彰显出鲜明的个性特征与风格,将审美教育的本性与魅力演绎到淋漓尽致之境,弥足珍贵。
(一)现实关怀性。其一生虽溺于书斋与校园,但其美学研究与审美教育始终不乏浓厚的现实关怀意识,价值诉求上带有鲜明的现实指向性。不但体现在五四时期怀抱学术救国、文化救国与审美救世的宏愿,体现在抗战建国的悲剧式挽世,体现在新中国的审美激世,更体现在生生化化的中华大易审美精神的挖掘与传导上,这些无疑深入骨髓地蕴于其审美教育历程中。另外,其从教中始终恪守美学与艺术的创造和欣赏,不离“看”和“听”,足迹遍布众多艺术展览、博物馆、文艺演出和古典建筑,体味着丰富的社会美与时代美。
(二)情境入化性。审美教学重在创设情境,润物细无声,达到出神入化之境,获得堪入内心、浸透肌理之效。其教学态度与风姿,深受学生敬佩,给人深刻启迪。不仅授之以鱼,且授之以渔,更重要的是能用融情入境彰显出宇宙人生的极美之境,这才是审美教育的本性与应有魅力。据学生王聿均回忆,“听他书,如沐春风,简直就是一种享受”,上课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声调铿锵,无论吐字遣词,都优美如诗”。讲“美学”时,“形容一幅画,好像在一个字静的秋天下午,全身披满了金色的光灿;形容一阕音乐,仿佛一会儿风声竹韵,泉水涓涓,一会儿金铁交鸣,雄浑悲壮。讲者和听者,都不禁悠然神往,被美的气氛所感染了。”特别是“每逢讲得出了神时,也会偶而对着学生们一笑,从这里显示他尚未磨损的天真和鸢飞鱼跃的心灵”[1]。 (三)自由独创性。美学作为最具灵性的人文学科之一,贵在心灵自由与个性独创。宗先生教育方法上崇尚自由思悟,善激发灵感,教导学生恪守自身美学追求,臻于审美教育的本有之义。刘小枫说宗先生常于自由散步中教学:“宗白华先生是真诚的,……他从不给我定条条框框,只在交谈中散步,不讲‘指导思想’要正确一类的话。学术的自由是‘五四’时代的北大传统,宗先生……仍坚持着这一传统,这与他的人格是一致的。”另外,常激励后辈,要敢于创新。如刘小枫还说宗先生让他:“放开胆子写,不要怕。现在被視为谬误,以后人们会认出它是真理。”[2]宗先生的巨大美学成就实归究于自我的创新。
(四)生命境界性。究其根本,审美境界与人生境界实质合而为一、水乳交融。其审美教育注重的正是内在高超的生命境界,注重生命境界之间的真切对话与贴近交流,其特点是渗透着感通、悟入、亲证与旁贯,达于审美的佳境。宗先生以审美化人生绽放着无限的摄人魅力,这完全是化于无形的大美与圆润。特别是燕园散步与湖畔身影,彰显的是高远充实的审美境界,感召着无数滚烫心灵,这才是审美教育的至境。马嘶《哲人的魅力》说,与冯友兰、金岳霖、汤用彤等不同,宗先生“身体文弱,白皙端庄,衣着朴实,有着不同凡响的雍容儒雅的风度”,常“从朗润园那边踽踽独行地走来,沿着湖边弯曲的小径,慢慢地消失在绿树丛中。他那身穿旧布衣、肩挎绿书袋的身影,恬淡宁静得如超尘出世般的仪态,却流溢出大智者的独特心境和风采。”[3]宗先生在教学之余和晚年,喜欢在燕园散步,未名湖徜徉,正如有《漫步于未名湖畔的美学老人—宗白华》之文[4]。自由自在、从容悦乐的散步境界,正是冯友兰所谓之“天地境界”,才接近审美的最高境界,也是审美人格的最佳写照。另外,宗先生一生生活简朴,不惜花钱买书,离世后却将大批书籍留给北大,其中不乏珍稀外文书,令人唏嘘。张岱年先生在宗先生85岁寿宴上说:“宗先生的人生境界一般人很难达到,至少我没有达到。”
中国当代审美教育要从朱光潜、宗白华“接着讲”(借用叶朗语),宗白华审美教育成就斐然,为21世纪当下美学的辉煌有筚路蓝缕之功。宗白华任教六十周年庆祝会上,燕园书画社赠送“撷英寻美,酿蜜育人”对联,确为鹄的之语。
参考文献
[1]王聿均.宗白华先生的思想和诗[A].中央大学七十年[C].台北:国立中央大学印行,1985.
[2]刘小枫.湖畔漫步者的身影—忆念宗白华教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3]马嘶.哲人的魅力[A].燕园师友记[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萧超然.巍巍上庠 百年星辰—名人与北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武警工程大学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