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关键词】美术 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10.004
新课程理念提出,教学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充分发掘学科的审美因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切地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从而实现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提高。审美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它是通过艺术美感活动和审美方式,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帮助人脑智力全面开发,增强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对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有重要作用。下面谈谈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几点认识。
一、高中美术欣赏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审美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欣赏美术作品,必须先学会欣赏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捕捉强烈的第一印象,激发其心灵深处美的感受,把握作品的意境。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教材内容,运用古今中外的名画、建筑、雕塑和工艺名作图片等,拓宽学生视野。如:在学习意象艺术时,我有意把凡高及其作品安排一课时,大量增加凡高各个时期的绘画作品以及他的各种自画像,并向学生介绍他的生平,让学生全方位了解这位画坛巨星,更深刻地领会和体味他的代表作《向日葵》《星月夜》。走进欧洲绘画艺术一课的学习,我特意增加了一节课《米开朗琪罗》及其作品,他在绘画和雕塑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为了让学生了解这位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艺术大师,一张两张他的作品是远远不够的,我把他少年、青年和老年时期的作品都收在课件中让学生欣赏,尤其是他闻名天下的《创世纪》《大卫》《上帝的审判》都收在课件中,并向学生介绍他的创作经历,这样学生才能比较深刻的了解他。
学生审美素养、能力能否提高,取决于教者本身要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科学的教学方法,上课时让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并最终取得预定的效果。把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和智力开发溶于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挖掘教材的求异因素,从不同角度去展开、强化,创设情景,善于从联想中求异。通过观察、记忆、思考、判断试验操作,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一切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了使他们知道自己是处在一个美的世界和社会里,知道人类在悠久的年代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成果,让他们认清只有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美术的审美价值与评价
1.审美价值的客观性。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践价值基础上的,具有客观性。在欣赏中,由于地区和民族等文化差别,会出现价值观的差异,甚至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标准。但这不意味审美价值无客观性,因价值不等于评价,它们之间可以统一,也可以对立。文化习俗和个人特殊经验是造成不统一的主要原因。在对某一作品实际判断中,不同主体会出现不同感受。如,一个人在丧失亲人时,热烈欢快的形式也不会被其感知为愉快的东西。反之,一个时逢喜事的人,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里也会感受到欢庆的气氛。由于文化习惯的差异,一幅山水国画也难以被
一个西方人所接受,主体的评价与价值客观性符合与否,还要看主体所操持的欣赏媒介是否符合主体的欣赏习惯,一个不会下围棋的人,无论其有多少美学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也很难感知到棋盘中形式之美。同时,还要看主体能否在理智的作用下将普通情感升华至审美情感。一个具有欣赏水平的人,能感知和体验各种媒介的审美现象,甚至能将日常信息转换成审美信息进行体验。从中我们看到,减弱客体媒介中所粘附的非审美信息和压抑主体的非审美情感是评价符合审美价值的客观性的重要条件。所以在教学中,欣赏材料的选择和教师的讲评是极为重要的。倘若欣赏材料选择不当,教学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在学生鉴赏力尚处于低水平时让他们欣赏人体艺术,可能使教学无法开展。同时,需要教师在课前查阅多方面的史论资料和作品分析的文章,从中抽绎出普遍性的规范和准则,这样才能使评价标准更符合审美价值的客观性。
2.审美评价的功利性。
在美术欣赏中,对作品的审美感知具有社会功利性。一方面,审美意象和信息在激发主体审美经验的同时,也可能激发起个人的现实意识,即审美判断中潜伏着利害判断。如,对画中苹果的色彩和形状产生美感时,也可以作为“望梅止渴”的情感体验。即是纯粹几何形所传达一种普遍情感也能激起个人无意识的利害判断。另一方面,美感中包含着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如果将壮观的战争场面看成是一种总体艺术,那么人们是不会想往那种艺术的。因为审美价值的判断要受认识价值和伦理价值的制约,即对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制约着审美价值判断。如,有时代和地区风格的作品或为某集团的个人情感所认可的形式规范,都可以作为审美评价的标准。
3.审美评价是主客观的统一。
审美价值的客观性并不排斥主体感受在审美现象上的多样性。欣赏是在主体参与下进行的,个人的视野和知识经验决定了评价具有主观成份,这些成份造成欣赏活动的复杂性,也造成评价难于统一。教师在讲解作品前,首先对自己的判断作内省的理性分析,理清情感中审美的和非审美的成份。在教学中,把自己的判断从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如,“我体验到……”和“我感觉到……”等非定性语气。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也并非是权威的和终极的。于是,学生也会进行自我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应代表自己个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暂时的情绪和突变的东西,或是片面的判断。将自己的判断和他人的判断进行对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评价哪些方面符合多数人的意见。如此反复开展教学评价活动,使学生养成自觉验证判断,减少盲目冲动的评价,使评价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诚然,教师对作品的评价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并在教学中表现为一种灌输性。但任何评价都是对客体价值的主观选择和解释。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灌输”是疏通走向人性中共同的自由本质和理性精神的渠道。一种培养审美鉴赏力的教学,离开主体从个别至一般的评判过程,任何定性的灌输有可能造成学生在欣赏上的“伪敏感”,即缺乏主见的泛泛而谈和人云亦云的假象。这是教学另一个偏颇之处。
使我们明白了欣赏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活动。教学的开展都必须依据学生前一阶段的基础,提出具体教学目标的侧重点。尽管教学活动的各阶段和各层次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但都必须围绕着以提高学生对形式的审美感知水平和对形式意味的直觉能力为宗旨。对实际作品进行多维的和有效的审美评价,是达到这一宗旨的唯一途径。
【关键词】美术 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10.004
新课程理念提出,教学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充分发掘学科的审美因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切地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从而实现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提高。审美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它是通过艺术美感活动和审美方式,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帮助人脑智力全面开发,增强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对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有重要作用。下面谈谈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几点认识。
一、高中美术欣赏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审美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欣赏美术作品,必须先学会欣赏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捕捉强烈的第一印象,激发其心灵深处美的感受,把握作品的意境。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教材内容,运用古今中外的名画、建筑、雕塑和工艺名作图片等,拓宽学生视野。如:在学习意象艺术时,我有意把凡高及其作品安排一课时,大量增加凡高各个时期的绘画作品以及他的各种自画像,并向学生介绍他的生平,让学生全方位了解这位画坛巨星,更深刻地领会和体味他的代表作《向日葵》《星月夜》。走进欧洲绘画艺术一课的学习,我特意增加了一节课《米开朗琪罗》及其作品,他在绘画和雕塑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为了让学生了解这位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艺术大师,一张两张他的作品是远远不够的,我把他少年、青年和老年时期的作品都收在课件中让学生欣赏,尤其是他闻名天下的《创世纪》《大卫》《上帝的审判》都收在课件中,并向学生介绍他的创作经历,这样学生才能比较深刻的了解他。
学生审美素养、能力能否提高,取决于教者本身要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科学的教学方法,上课时让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并最终取得预定的效果。把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和智力开发溶于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挖掘教材的求异因素,从不同角度去展开、强化,创设情景,善于从联想中求异。通过观察、记忆、思考、判断试验操作,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一切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了使他们知道自己是处在一个美的世界和社会里,知道人类在悠久的年代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成果,让他们认清只有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美术的审美价值与评价
1.审美价值的客观性。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践价值基础上的,具有客观性。在欣赏中,由于地区和民族等文化差别,会出现价值观的差异,甚至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标准。但这不意味审美价值无客观性,因价值不等于评价,它们之间可以统一,也可以对立。文化习俗和个人特殊经验是造成不统一的主要原因。在对某一作品实际判断中,不同主体会出现不同感受。如,一个人在丧失亲人时,热烈欢快的形式也不会被其感知为愉快的东西。反之,一个时逢喜事的人,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里也会感受到欢庆的气氛。由于文化习惯的差异,一幅山水国画也难以被
一个西方人所接受,主体的评价与价值客观性符合与否,还要看主体所操持的欣赏媒介是否符合主体的欣赏习惯,一个不会下围棋的人,无论其有多少美学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也很难感知到棋盘中形式之美。同时,还要看主体能否在理智的作用下将普通情感升华至审美情感。一个具有欣赏水平的人,能感知和体验各种媒介的审美现象,甚至能将日常信息转换成审美信息进行体验。从中我们看到,减弱客体媒介中所粘附的非审美信息和压抑主体的非审美情感是评价符合审美价值的客观性的重要条件。所以在教学中,欣赏材料的选择和教师的讲评是极为重要的。倘若欣赏材料选择不当,教学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在学生鉴赏力尚处于低水平时让他们欣赏人体艺术,可能使教学无法开展。同时,需要教师在课前查阅多方面的史论资料和作品分析的文章,从中抽绎出普遍性的规范和准则,这样才能使评价标准更符合审美价值的客观性。
2.审美评价的功利性。
在美术欣赏中,对作品的审美感知具有社会功利性。一方面,审美意象和信息在激发主体审美经验的同时,也可能激发起个人的现实意识,即审美判断中潜伏着利害判断。如,对画中苹果的色彩和形状产生美感时,也可以作为“望梅止渴”的情感体验。即是纯粹几何形所传达一种普遍情感也能激起个人无意识的利害判断。另一方面,美感中包含着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如果将壮观的战争场面看成是一种总体艺术,那么人们是不会想往那种艺术的。因为审美价值的判断要受认识价值和伦理价值的制约,即对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制约着审美价值判断。如,有时代和地区风格的作品或为某集团的个人情感所认可的形式规范,都可以作为审美评价的标准。
3.审美评价是主客观的统一。
审美价值的客观性并不排斥主体感受在审美现象上的多样性。欣赏是在主体参与下进行的,个人的视野和知识经验决定了评价具有主观成份,这些成份造成欣赏活动的复杂性,也造成评价难于统一。教师在讲解作品前,首先对自己的判断作内省的理性分析,理清情感中审美的和非审美的成份。在教学中,把自己的判断从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如,“我体验到……”和“我感觉到……”等非定性语气。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也并非是权威的和终极的。于是,学生也会进行自我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应代表自己个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暂时的情绪和突变的东西,或是片面的判断。将自己的判断和他人的判断进行对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评价哪些方面符合多数人的意见。如此反复开展教学评价活动,使学生养成自觉验证判断,减少盲目冲动的评价,使评价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诚然,教师对作品的评价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并在教学中表现为一种灌输性。但任何评价都是对客体价值的主观选择和解释。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灌输”是疏通走向人性中共同的自由本质和理性精神的渠道。一种培养审美鉴赏力的教学,离开主体从个别至一般的评判过程,任何定性的灌输有可能造成学生在欣赏上的“伪敏感”,即缺乏主见的泛泛而谈和人云亦云的假象。这是教学另一个偏颇之处。
使我们明白了欣赏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活动。教学的开展都必须依据学生前一阶段的基础,提出具体教学目标的侧重点。尽管教学活动的各阶段和各层次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但都必须围绕着以提高学生对形式的审美感知水平和对形式意味的直觉能力为宗旨。对实际作品进行多维的和有效的审美评价,是达到这一宗旨的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