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学生要么因对课本文字理解不到位而导致对基本生物学理论的把握产生很大的偏差,要么因对生物学习题中的文字抓不住核心语句而导致将原本应该做对的习题做错。这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障碍,如何应对呢?我认为“咬文嚼字”是一个很不错的对策。
一、对课本文字的理解上
例1、在《光合作用》一节中,课本上对光合作用过程的分析中说,根据是否需要光,光合作用的过程可以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即,光反应阶段需要光,暗反应阶段不需要光。学生往往对这段文字理解不到位,当问及“在晴朗的一天中,植物白天与晚上的光合作用情况”时,学生常常这样回答:“白天进行光反应,晚上进行暗反应。”这显然不对。造成学生对这一生物学基本理论理解偏差的关键在于他们对“暗反应阶段不需要光”的理解不到位,如果在日常教学中指导学生细细品读“暗反应阶段不需要光”,不难发现,“不需要光”的含义,并非是必须无光,而是与光无关,即有光行,无光也行。所以,白天,绿色植物光反应、暗反应同时进行。那么,晚上呢?光反应当然是停了,暗反应仍然继续进行吗?显然不是,因为暗反应需要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可见,晚上随着光反应的停止,暗反应也随之停止所以,晚上植物是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
例2、在《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一节中,对渗透作用概念的讲解过程,也须咬文嚼字。渗透作用: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的扩散。在这里水分子扩散的方向是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而前面学过水分子过细胞膜的自由扩散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那么自由扩散与渗透作用相矛盾吗?引导学生对比思考,可让学生明白,渗透作用中所说的低浓度溶液,就是指单位体积内水分子数目多的溶液,即水分子的高浓度侧。故对水分子这种溶剂分子而言在渗透作用中仍是从高浓度的一侧向低浓度的一侧扩散,与水分子通过细胞膜的自由扩散是一致的,并不矛盾。通过这样的“咬文嚼字”,加深了学生对渗透作用和自由扩散本质的理解。
例3、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中,课本中的最终结论是“因为绝大多数的生物以DNA为遗传物质,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可是,当问及人的遗传物质是什么时,学生竟然回答:“人的遗传物质是以DNA为主,以RNA为次。”为什么呢?学生回答:“人体的核酸包含DNA、RNA,因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所以人的遗传物质是以DNA为主,以RNA为次。” 原因何在呢?原来学生对课文内容根本就没有理解,纯属断章取义,怎么办呢?需要“咬文嚼字”!人家课文说的很清楚——因为绝大多数的生物以DNA为遗传物质,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显然,“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针对整个生物界而言的,并不是针对某种生物而言。其实,对某种生物来说,遗传物质只能是一种,要么是DNA、要么是RNA,根本不存在主次问题。那么,“绝大多数生物”包括哪些生物呢?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不难得出,“绝大多数生物”是指所有含有DNA的生物,即所有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和含DNA的病毒。所有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他们的核酸既有DNA、又有RNA,但他们的遗传物质只是DNA;含DNA的病毒,他们的核酸无RNA,只有DNA,他们的遗传物质当然是DNA了。那么,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就是RNA了,“少数生物” 指的又是哪些生物呢?显然,就是含RNA的病毒。
二、对题意的理解上
例1、能水解唾液淀粉酶的物质是()
A、淀粉酶B、蛋白酶
C、脂肪酶D、麦芽糖酶
考场错解:A
分析:关键是要弄清楚“水解什么?” 水解淀粉吗?不是,水解什么呢?水解淀粉酶!淀粉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所以本题就可以变为“能水解蛋白质的物质是()”当然是B蛋白酶。
例2、北方冬季常绿植物体内矿质养料的吸收减弱或近于停止,主要原因是()
A、吸收作用减弱B、蒸腾作用减弱
C、光合作用减弱D、细胞呼吸减弱
考场错解:B
分析:关键是要弄清楚“什么减弱或近于停止?”中心词是“矿质养料的吸收”,不是“矿质养料的运输”!矿质养料的吸收是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和载体蛋白的协助,而能量的释放与细胞呼吸有关,冬天,气温很低,细胞呼吸减弱,故正确答案为D。
例3、在菜豆种子的萌发初期,CO2释放量往往比O2的吸收量大三四倍。说明此时菜豆种子()
A、只进行无氧呼吸 B、主要进行无氧呼吸
C、只进行有氧呼吸 D、主要进行有氧呼吸
考场错解:D
分析:关键是弄清楚“由什么说明菜豆种子的呼吸情况?”由“CO2释放量往往比O2的吸收量大三四倍”!若只进行有氧呼吸则CO2释放量等于O2的吸收量,此题多释放的CO2则是由无氧呼吸产生的,而产生等量的CO2,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三倍!所以应选B。
总之,不管是理解课文还是解答习题,抓住关键词“咬文嚼字”,以不变应万变,就能事半功倍。
一、对课本文字的理解上
例1、在《光合作用》一节中,课本上对光合作用过程的分析中说,根据是否需要光,光合作用的过程可以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即,光反应阶段需要光,暗反应阶段不需要光。学生往往对这段文字理解不到位,当问及“在晴朗的一天中,植物白天与晚上的光合作用情况”时,学生常常这样回答:“白天进行光反应,晚上进行暗反应。”这显然不对。造成学生对这一生物学基本理论理解偏差的关键在于他们对“暗反应阶段不需要光”的理解不到位,如果在日常教学中指导学生细细品读“暗反应阶段不需要光”,不难发现,“不需要光”的含义,并非是必须无光,而是与光无关,即有光行,无光也行。所以,白天,绿色植物光反应、暗反应同时进行。那么,晚上呢?光反应当然是停了,暗反应仍然继续进行吗?显然不是,因为暗反应需要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可见,晚上随着光反应的停止,暗反应也随之停止所以,晚上植物是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
例2、在《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一节中,对渗透作用概念的讲解过程,也须咬文嚼字。渗透作用: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的扩散。在这里水分子扩散的方向是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而前面学过水分子过细胞膜的自由扩散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那么自由扩散与渗透作用相矛盾吗?引导学生对比思考,可让学生明白,渗透作用中所说的低浓度溶液,就是指单位体积内水分子数目多的溶液,即水分子的高浓度侧。故对水分子这种溶剂分子而言在渗透作用中仍是从高浓度的一侧向低浓度的一侧扩散,与水分子通过细胞膜的自由扩散是一致的,并不矛盾。通过这样的“咬文嚼字”,加深了学生对渗透作用和自由扩散本质的理解。
例3、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中,课本中的最终结论是“因为绝大多数的生物以DNA为遗传物质,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可是,当问及人的遗传物质是什么时,学生竟然回答:“人的遗传物质是以DNA为主,以RNA为次。”为什么呢?学生回答:“人体的核酸包含DNA、RNA,因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所以人的遗传物质是以DNA为主,以RNA为次。” 原因何在呢?原来学生对课文内容根本就没有理解,纯属断章取义,怎么办呢?需要“咬文嚼字”!人家课文说的很清楚——因为绝大多数的生物以DNA为遗传物质,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显然,“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针对整个生物界而言的,并不是针对某种生物而言。其实,对某种生物来说,遗传物质只能是一种,要么是DNA、要么是RNA,根本不存在主次问题。那么,“绝大多数生物”包括哪些生物呢?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不难得出,“绝大多数生物”是指所有含有DNA的生物,即所有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和含DNA的病毒。所有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他们的核酸既有DNA、又有RNA,但他们的遗传物质只是DNA;含DNA的病毒,他们的核酸无RNA,只有DNA,他们的遗传物质当然是DNA了。那么,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就是RNA了,“少数生物” 指的又是哪些生物呢?显然,就是含RNA的病毒。
二、对题意的理解上
例1、能水解唾液淀粉酶的物质是()
A、淀粉酶B、蛋白酶
C、脂肪酶D、麦芽糖酶
考场错解:A
分析:关键是要弄清楚“水解什么?” 水解淀粉吗?不是,水解什么呢?水解淀粉酶!淀粉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所以本题就可以变为“能水解蛋白质的物质是()”当然是B蛋白酶。
例2、北方冬季常绿植物体内矿质养料的吸收减弱或近于停止,主要原因是()
A、吸收作用减弱B、蒸腾作用减弱
C、光合作用减弱D、细胞呼吸减弱
考场错解:B
分析:关键是要弄清楚“什么减弱或近于停止?”中心词是“矿质养料的吸收”,不是“矿质养料的运输”!矿质养料的吸收是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和载体蛋白的协助,而能量的释放与细胞呼吸有关,冬天,气温很低,细胞呼吸减弱,故正确答案为D。
例3、在菜豆种子的萌发初期,CO2释放量往往比O2的吸收量大三四倍。说明此时菜豆种子()
A、只进行无氧呼吸 B、主要进行无氧呼吸
C、只进行有氧呼吸 D、主要进行有氧呼吸
考场错解:D
分析:关键是弄清楚“由什么说明菜豆种子的呼吸情况?”由“CO2释放量往往比O2的吸收量大三四倍”!若只进行有氧呼吸则CO2释放量等于O2的吸收量,此题多释放的CO2则是由无氧呼吸产生的,而产生等量的CO2,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三倍!所以应选B。
总之,不管是理解课文还是解答习题,抓住关键词“咬文嚼字”,以不变应万变,就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