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实际,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它道出了写作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生活实际,学生才乐写;有了情感体验,才能表达真情实感。教师要指导学生认识生活,认识生活的美,从而获得写作的源泉,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发挥多种感官的作用去感知事物。教师只有把学生领到广阔的农村生活中去,正确引导学生深入地观察熟悉的农村生活、体验熟悉的农村生活,挖掘农村生活宝贵的写作资源,才能让学生在实践生活中体现美的意义,学生作文才能表现出迷人的广度、深度和新鲜度。
一、引导学生观察农村特有的生活画面
观察是思维的基础,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观察是获得信息和写作素材的途径。教师要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引导学生分类观察农村特有的生活画面:
(一)自然风景画。一条条清澈的小溪,一排排泥屋,就像一条条沉睡的乌龙;村后的丛丛竹林,茂密地聚满了影子;汩汩清泉从农家小院潺潺流过。多美的画面呀,这些是农村特定环境中的景色,是学生朝夕目睹的景色。
(二)人物肖像画。生活在农村的农民,有着大地般的厚实,也和大地一样经历着风雨沧桑,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周围的人,观察他们特有的气质。例如“卖菜的中年妇女挑着菜担子步履蹒跚地走着,嘴里不断地喘着粗气,那一口口白白的气体融进里空气了,她的脸被冻地紫红紫红,眉头紧锁,露出很苦涩的表情,睫毛上凝者大颗大颗地霜粒,头上包着一块很旧却很干净的碎花布。” 这是对一个冬晨女菜农的观察。
(三)捕捉动感画面。“推开陈旧的布满缝隙的木门走向清晨的田野时,鲜亮的阳光一下泼到我的肩上,润润的,暖暖的,漾着一股浓浓的草香。田野上很干净,收割后的粮食已经被农人用大车运回了家中,遗留下来的,是牛羊们满意的吃食。牛羊们正在静静地咀嚼,像一些不倦的农人在不倦地劳作。四下里回荡着的,是天堂般的宁静。”这里晨曦闪动,野草飘香,牛羊吃食,农人劳作,一幅悄然流动的画卷。这样的画卷在农家可以说是即手可得,只要推窗俯视,尽收眼底。
这些画面只要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去观察现实生活,观察农村特有的生活画面,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是十分重要的。学生懂得观察、善于观察,把观察到的景物写出来,就是一篇好习作。
二、指导学生体验清新自然的生活美感
教师要有目的地把学生带入生活,让学生亲自去体验,抓住事物的特点。有一次,作文训练“记一处景物”。我就带领学生亲自到野外走一走,到田间小路看一看,观察周围景物静态和动态,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我们坐在河岸上,我指导学生:天空色彩是怎样的?河水有怎样的声音?河里的鱼儿怎样活动?河岸上的小草、树木长得怎样?……同学们经过我这一指导,观察、体验片刻后就畅所欲言。结果,这次作文,同学们都能做到内容真实具体,有真情实感,中心较为突出。我至今还记得一个学生写的这一片段:“我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蓝蓝的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一群小鸟自由自在地飞翔着,小河西岸绿树成荫,岸上碧草翠色欲流,河水清澈见底,水中鱼儿快活地游来游去,我闭上眼睛,一阵微风轻轻地扶过我脸庞,我听到了小鸟的歌声,听到了河水的笑声,听到了鱼儿的嬉戏声。我陶醉在这优美的境界中,我仿佛成了鱼儿在河里尽情玩耍,又仿佛成了小鸟在空中自由飞翔……”能写出这样的好片段,离不开同学们的亲身观察、体验,离不开对农村清新自然的生活美的感受。
立足于质朴无华的基础语言积累
三、引导学生积累鲜活的语言词汇
农村初中学生语言积累较少,词汇量不丰富,不规范语言现象较严重,特别是农村家庭一般都是讲本地话,因此,在普通话里难免混杂着土语。但农村孩子的语言就像他们的人,都闪烁着质朴无华的亮点,这是可贵的,要家以提倡。对于语言的积累,要注意:
(一)要重视语言基础知识,逐渐深厚学生的语言功底。指导学生准确掌握汉字与词语的音、形、义,尽可能掌握更为丰富的词汇,这就是要练习“基本功”。要做到这些,要求学生经常翻查字典、词典。做到字典、词典随身带,遇到不懂的马上就查找。
(二)要善于积累词汇、语句。除了教师课堂教学要重视词语教学外,平时要求学生作好读书笔记,把美词佳句摘录出来,并要作简评,对词语的运用加深了解,巩固掌握。这样长期积累,词汇就不断丰富,语言表达就逐渐流畅。第三、及时纠正不规范语言。不规范语言主要体现这些方面:(1)用词上把农家习惯语用在书面上。如:“新郎”写成“新郎官”,“老大爷”写成“老伊伯”,“老大妈”写成“老伊婆”,“崭新”写成“崭崭新”,“恰好”写成“刚刚好”等等;(2)在短语和句子使用上土语与普通话混杂。较典型的有:(3)把宾语提前:“我吃过饭了。”说成“我饭吃过了。”;(4)程度上用土语来夸张:“这房间脏得很。”说成“这房间脏死掉了。”(5)副词使用不规范:如“一直往前走。”说成“往前直直走。”对于这些错误,教师要及时指出,并要让学生把正误记录下来,加以对照,加深记忆。
(三)推广普通话,开展多种形式的“说话”活动:如,课前一分钟演讲、讲故事、辩论会等。要善于向高手学习,尤其是向作家学习语言。同学中、考生中有高手,他们的文章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范本;许多试卷中阅读文大都出自作家或科学家或某一领域的专家之手,这些文章也可以作为我们指导学生学习的范本;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古今文学名著更是我们让学生学习语言的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四)纯真质朴是农村孩子的语言共性,要加以保护和发扬。如一个学生写母亲:“好久没去老家了。一个星期天,带了书包回乡下,下了汽车,又走了半小时的泥路,才渐渐靠近村子,远远望去就看见田中央有一个熟悉的、瘦小的身影,佝偻着背蹲在中央,神情专注地拨弄着地里那绿油油的庄稼。在秋风中,那瘦小的身影是多么的单薄,这就是我那操劳的母亲。”语言质朴自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却款款深情,对母亲的怜爱之情表达了出来,对这样的语言要热情赞美,热情鼓励。立足淳朴纯真的个体心灵呵护。
四、引导学生挖掘人性中的美感
语文是人文,要关注人的心灵。漠视心灵的语文教学是苍白无力的。语文要珍视的,是对别人的关爱,挖掘出人性中美好的东西;要关注农村孩子内心世界的发展,叩问孩子纯朴的心灵。
(一)作文训练要贴近生活: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奉行的是“崇高”原则,学生们望着伟人、英雄们的崇高品质却可望而不可即。要是让学生写像《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台阶》中的“父亲”,这些生活中的凡人,拥有非凡的品质,更难能可贵,更令人感动,更贴近学生的心灵。对学生而言,以善良体察善良,以真诚对待真诚,可以说是对心灵的洗礼。
(二)作文考查要人文关怀:作文考查应充分关照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心灵世界,不仅仅停留于浅层的青春印象、校园生活、家庭日记上,要召唤他们从狭窄的生活空间走出来,从封闭的自我世界走出来。例如,一道作为考查命题就很好:请以“把心儿打开”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见闻、经历,谈谈体验、感受,发表议论,展开想象,抒发情感……这道作文命题便于学生展示一个个有关个体的心灵事件,让心灵去抒写生活本真的东西,让心灵与生活交响。
一、引导学生观察农村特有的生活画面
观察是思维的基础,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观察是获得信息和写作素材的途径。教师要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引导学生分类观察农村特有的生活画面:
(一)自然风景画。一条条清澈的小溪,一排排泥屋,就像一条条沉睡的乌龙;村后的丛丛竹林,茂密地聚满了影子;汩汩清泉从农家小院潺潺流过。多美的画面呀,这些是农村特定环境中的景色,是学生朝夕目睹的景色。
(二)人物肖像画。生活在农村的农民,有着大地般的厚实,也和大地一样经历着风雨沧桑,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周围的人,观察他们特有的气质。例如“卖菜的中年妇女挑着菜担子步履蹒跚地走着,嘴里不断地喘着粗气,那一口口白白的气体融进里空气了,她的脸被冻地紫红紫红,眉头紧锁,露出很苦涩的表情,睫毛上凝者大颗大颗地霜粒,头上包着一块很旧却很干净的碎花布。” 这是对一个冬晨女菜农的观察。
(三)捕捉动感画面。“推开陈旧的布满缝隙的木门走向清晨的田野时,鲜亮的阳光一下泼到我的肩上,润润的,暖暖的,漾着一股浓浓的草香。田野上很干净,收割后的粮食已经被农人用大车运回了家中,遗留下来的,是牛羊们满意的吃食。牛羊们正在静静地咀嚼,像一些不倦的农人在不倦地劳作。四下里回荡着的,是天堂般的宁静。”这里晨曦闪动,野草飘香,牛羊吃食,农人劳作,一幅悄然流动的画卷。这样的画卷在农家可以说是即手可得,只要推窗俯视,尽收眼底。
这些画面只要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去观察现实生活,观察农村特有的生活画面,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是十分重要的。学生懂得观察、善于观察,把观察到的景物写出来,就是一篇好习作。
二、指导学生体验清新自然的生活美感
教师要有目的地把学生带入生活,让学生亲自去体验,抓住事物的特点。有一次,作文训练“记一处景物”。我就带领学生亲自到野外走一走,到田间小路看一看,观察周围景物静态和动态,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我们坐在河岸上,我指导学生:天空色彩是怎样的?河水有怎样的声音?河里的鱼儿怎样活动?河岸上的小草、树木长得怎样?……同学们经过我这一指导,观察、体验片刻后就畅所欲言。结果,这次作文,同学们都能做到内容真实具体,有真情实感,中心较为突出。我至今还记得一个学生写的这一片段:“我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蓝蓝的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一群小鸟自由自在地飞翔着,小河西岸绿树成荫,岸上碧草翠色欲流,河水清澈见底,水中鱼儿快活地游来游去,我闭上眼睛,一阵微风轻轻地扶过我脸庞,我听到了小鸟的歌声,听到了河水的笑声,听到了鱼儿的嬉戏声。我陶醉在这优美的境界中,我仿佛成了鱼儿在河里尽情玩耍,又仿佛成了小鸟在空中自由飞翔……”能写出这样的好片段,离不开同学们的亲身观察、体验,离不开对农村清新自然的生活美的感受。
立足于质朴无华的基础语言积累
三、引导学生积累鲜活的语言词汇
农村初中学生语言积累较少,词汇量不丰富,不规范语言现象较严重,特别是农村家庭一般都是讲本地话,因此,在普通话里难免混杂着土语。但农村孩子的语言就像他们的人,都闪烁着质朴无华的亮点,这是可贵的,要家以提倡。对于语言的积累,要注意:
(一)要重视语言基础知识,逐渐深厚学生的语言功底。指导学生准确掌握汉字与词语的音、形、义,尽可能掌握更为丰富的词汇,这就是要练习“基本功”。要做到这些,要求学生经常翻查字典、词典。做到字典、词典随身带,遇到不懂的马上就查找。
(二)要善于积累词汇、语句。除了教师课堂教学要重视词语教学外,平时要求学生作好读书笔记,把美词佳句摘录出来,并要作简评,对词语的运用加深了解,巩固掌握。这样长期积累,词汇就不断丰富,语言表达就逐渐流畅。第三、及时纠正不规范语言。不规范语言主要体现这些方面:(1)用词上把农家习惯语用在书面上。如:“新郎”写成“新郎官”,“老大爷”写成“老伊伯”,“老大妈”写成“老伊婆”,“崭新”写成“崭崭新”,“恰好”写成“刚刚好”等等;(2)在短语和句子使用上土语与普通话混杂。较典型的有:(3)把宾语提前:“我吃过饭了。”说成“我饭吃过了。”;(4)程度上用土语来夸张:“这房间脏得很。”说成“这房间脏死掉了。”(5)副词使用不规范:如“一直往前走。”说成“往前直直走。”对于这些错误,教师要及时指出,并要让学生把正误记录下来,加以对照,加深记忆。
(三)推广普通话,开展多种形式的“说话”活动:如,课前一分钟演讲、讲故事、辩论会等。要善于向高手学习,尤其是向作家学习语言。同学中、考生中有高手,他们的文章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范本;许多试卷中阅读文大都出自作家或科学家或某一领域的专家之手,这些文章也可以作为我们指导学生学习的范本;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古今文学名著更是我们让学生学习语言的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四)纯真质朴是农村孩子的语言共性,要加以保护和发扬。如一个学生写母亲:“好久没去老家了。一个星期天,带了书包回乡下,下了汽车,又走了半小时的泥路,才渐渐靠近村子,远远望去就看见田中央有一个熟悉的、瘦小的身影,佝偻着背蹲在中央,神情专注地拨弄着地里那绿油油的庄稼。在秋风中,那瘦小的身影是多么的单薄,这就是我那操劳的母亲。”语言质朴自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却款款深情,对母亲的怜爱之情表达了出来,对这样的语言要热情赞美,热情鼓励。立足淳朴纯真的个体心灵呵护。
四、引导学生挖掘人性中的美感
语文是人文,要关注人的心灵。漠视心灵的语文教学是苍白无力的。语文要珍视的,是对别人的关爱,挖掘出人性中美好的东西;要关注农村孩子内心世界的发展,叩问孩子纯朴的心灵。
(一)作文训练要贴近生活: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奉行的是“崇高”原则,学生们望着伟人、英雄们的崇高品质却可望而不可即。要是让学生写像《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台阶》中的“父亲”,这些生活中的凡人,拥有非凡的品质,更难能可贵,更令人感动,更贴近学生的心灵。对学生而言,以善良体察善良,以真诚对待真诚,可以说是对心灵的洗礼。
(二)作文考查要人文关怀:作文考查应充分关照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心灵世界,不仅仅停留于浅层的青春印象、校园生活、家庭日记上,要召唤他们从狭窄的生活空间走出来,从封闭的自我世界走出来。例如,一道作为考查命题就很好:请以“把心儿打开”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见闻、经历,谈谈体验、感受,发表议论,展开想象,抒发情感……这道作文命题便于学生展示一个个有关个体的心灵事件,让心灵去抒写生活本真的东西,让心灵与生活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