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世界第一批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名单,韩国的皇家宗庙祭祖仪式及神殿歌舞入选。
——题记
如果您在新鲜树叶的清香弥漫于空气的5月去韩国,有一场盛典不可错过,那就是韩国超越了500多年时间和空间的精神文化遗产,也是现今世界范围内都罕见的综合性礼仪文化——韩国皇家宗庙祭祖仪式。
韩国皇家宗庙祭祖仪式及神殿音乐庄重而富有特色,它是以传统的中国儒家文化为基础,遵照儒教礼仪举行的最高品级的王室仪礼,蕴含了至今在韩国各重要领域仍有重大影响力的儒家忠孝思想。所谓宗庙,就是供奉朝鲜王朝(1392-1910)时代历代国王、王妃以及国家功臣灵位的祠堂,是象征社稷和国家根基的最精致而庄严的建筑。在宗庙举行的祭祖仪式,是朝鲜王朝时代国祭中规模最大的重要祭祀,因此也称作“宗庙大祭”。王族通过这种祭祀活动,希望祖先的灵魂得到永久的安息,也是国家对于实践儒家核心思想之一的“孝道”的尊崇和倡导的一种标榜,从而起到传承民族精神和维持封建秩序的作用。而神殿歌舞,即是在举行祭祀时,为了增加仪式的庄重气氛而演奏的乐曲和表演的歌舞。
韩国的皇家宗庙是朝鲜王朝的宗庙。1392年,李成桂废除高丽最后一个国王恭让王,建立了朝鲜王朝,成为开国始祖。1394年,他将国都自松岳(现今的开城)迁至汉阳(今天的首尔)后,即下令建造宗庙,用以祭祀王朝的先祖。宗庙于1394年12月动工兴建,1395年9月竣工,后在16世纪末因壬辰倭乱被烧毁,17世纪初又被修复重建。
宗庙位于现今首尔市的中心区,是坐落在宗庙市民公园深处的一组僻静的花园式建筑,它的西面是韩国总统府青瓦台。宗庙的正门称为“南神门”,从南神门进入,院内有三条路,中央稍高一些的那条是为去世的国王所设,东边的一条为国王行走,西边的一条为太子行走。中间的路直通宗庙的主殿政殿,两边的路则连接到沐浴、斋戒及准备祭祀的房间。宗庙的主体是政殿和永宁殿,为供奉历代国王的牌位及举行祭祀的地方。目前,政殿内19个神龛中供奉着李氏19位国王和30位王后的牌位,殿前有宽阔巨大的石铺月台。位于政殿西边的永宁殿内16个龛室里供奉着从政殿移过来的15位国王和17位王后的牌位,以及英祖和王妃的神位。除宗殿、永宁殿外,宗庙内还有一些辅助性的建筑,如功臣堂中安放着82位朝鲜王朝开国功臣的牌位,还有国王为祭祀仪式做准备的斋室、保管祭祀器皿的典祀厅、香火厅和祭祀时乐师待命或练习的乐工厅等。横向延伸的屋顶,依次排列的暗红色柱子,宽阔的月台,用砖头砌成的神灵之路,将宗殿围成正方形的围墙,使得整个宗殿显得简朴庄重。
在朝鲜王朝时代,其宗庙祭礼大体可分为定时祭和临时祭,以及供奉当年水果或谷物的荐新祭。定时祭在春、夏、秋、冬四季之首月即一月、四月、七月、十月举行,在腊月还会择日举行一个腊月祭;临时祭即每在国家遇幸事或祸事时举行。如今的宗庙祭祖仪式每年一次,于5月的第一个周日由继承朝鲜王朝血统的李氏子孙主持举行,公众可以观看,因此每逢此时,都会有成千上万好奇的民众和观光者汇集于此,只为一睹这曾经十分神秘的皇家祭祀仪式如何在现代被庄严地举行。
整个仪式当然是十分庄重壮观,皇室后裔都要参加,程序也非常严格,以迎神、进馔和送神的内容构成,整个仪式通常要由数百名祭祀人员和身着彩服的艺术家经过数小时才能完成。
而在李氏王朝时期,祭礼前几日,国王要进行养身斋戒,祭仪前4日为散斋,后3日为致斋。斋戒期间,需要饮食从简,不得有治罪或其他不吉行为,同时,参加祭礼的祭官也一起斋戒并遵守各种禁忌事项。散斋时,不能吊丧、探病、赏乐和饮酒,并要素食。真正的祭祖仪式过程由迎神开始,从宗庙斋宫出发的装有用于祭祀的祝文和香的盒子祝函,经过南神门,进入正殿神路时,歌舞响起,宣告庄严的祭祀大礼开始。替国王赐礼的初献官,走出国王暂时停留的房间移步到位于月台下方的版位,执事们鞠躬四拜并行灌洗礼,意为迎接列祖列宗的神灵清心洁身,然后各就各位,这就是迎神中的第一步——就位。各祭官就位后,各神室宣读祝文的大祝官和执事庙司请出神主,供奉在各室神塔的祭物前,此时,赞礼官请示初献官开始行礼,祭祀仪式正式开始。在《保太平》之乐舞的助兴下,初献官按照赞礼官的唱段鞠躬四拜,随后所有献官和参列人员一起鞠躬四拜。
这就是请行礼,之后是晨课礼。按照《国朝五礼仪》的解释,晨课礼是在凌晨(丑时)的降神礼,现在则在白天举行了。程序通常是向神室进香、官唱(把酒倒到地面请神灵下凡之事)、送冥币等。初献官步入神室后,在赞礼官的引导下,跪在神主前敬三炷香,以敬天灵,再向神室地面敬一种特制酒秬酒,以敬地神,然后向诸神灵献冥币,此时,奏响《保太平》之乐,舞起《保太平》之舞。在整个礼仪结束后,初献官回到原位。
经历了以上的过程,迎神礼就结束了,接下来是进馔礼,主要包括进馔、三献礼和饮福。进馔原是指一种宫廷筵席,在这里意为祭物摆放。进馔也称做荐俎礼,由荐俎官和奉俎官主持,大祝官和赞礼官协助。大祝官和所有执事取下祭物桌和供桌上的福纸后,荐俎官把祭祀食物移交给大祝官,大祝官依次将食物供在神位前,丰安之乐奏响,大祝官则将毛血盘和动物肝脏等在炭火中烤制。接下来就是初献礼。这种大祭都要行三献,即初献、亚献和终献。这时的初献官由国王御任,太子任亚献官,领仪政任终献官。初献礼就是初献官向神灵敬献第一杯酒时的礼节,行礼时,奏《保太平》之乐和舞《保太平》之舞助兴,献第一杯酒后,大祝官宣读祭文,宣读时,所有献官、执事及参礼人员伏地恭听,以示对先祖的恭敬。初献礼完毕是亚献礼,敬献程序与初献礼相近,只是不宣读祭文。行亚献礼时,奏《定大业》之乐和舞《定大业》之舞。然后是终献礼,七祀堂和功臣堂献官同时敬酒,再奏《定大业》之乐和舞《定大业》之舞。三献礼毕即是分享祭祀用的食物的饮福礼了,以示接受先祖赐福。大祝官从1号神室供桌上分出一些酒食官给初献官,随后,赞礼引初献官在版位前行鞠躬四拜,所有献官及参礼随员随初献官行鞠躬四拜大礼。
然后是送神程序,包括撤馔、送神、望礼以及祭后事宜。撤馔礼一般只是象征性地移动一下几个器皿的位置,不起舞,只奏雍安之乐。送神礼时,初献官先行鞠躬四拜大礼,然后各神堂的庙司和大祝官遮盖神主的牍,恭请神主入神室,这时奏安兴之乐。祭祀仪式的最后一个程序就是望礼,即在瞭望台上焚烧使用过的祭文和冥币。大祝官负责焚烧祭文,庙司负责焚烧冥币,七祀官赴西门外填埋祭文。大祝官和七祀官向初献官禀报 礼仪结束并回到原位,然后所有执事都回到跪拜位置,行鞠躬四拜大礼。仪式结束后,初献官回到斋宫,所有献官和执事也出祭堂,乐工和其他人员最后退场。仪式完毕还有个祭后事宜,主要是指祭祀当天所有祭祀用品都要收起并保存到典祀厅祭器库,祭祀大礼次日,在正殿或其他适当场合举行饮福宴。
祭祖仪式的整个程序复杂而严格,它体现了一种独特的礼仪精神和文化,而仪式中的伴奏音乐和歌舞则更加增强了这一礼仪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幽长的音调和缓慢的舞步也更将仪式庄严肃穆的气氛烘托到极致。仪式中演奏的祭礼乐源于王朝宫中宴会所用的《保太平》和《定大业》。《保太平》和《定大业》音乐简洁、有力,以赞颂建立伟大国家并使其发展的国王们的功德为内容。世宗10年(1464年),又被补充了一些祭礼所需乐曲,并被正式定为宗庙祭礼乐。此后,经壬辰倭乱和丙子胡乱,祭礼乐一度被削弱甚至中断,至王朝英祖时期经一些变化,定型以后,几乎原封不动地传承了500多年至今。
祭礼乐由两个乐队演奏,在正殿前台阶上(上月台)演奏无词乐曲的乐队称“轩架”;在台阶下(下月台)演奏有词乐曲的乐队称“登架”。在礼乐的旋律上,主旋律多是打击乐,古时多是用编钟、编磬等雅乐器,配以唐笛、长鼓、牙筝等唐乐器和大芩等乡乐器,形成独特的旋律,表现出节奏的庄重和曲调的典雅。现今在打击乐旋律外,还有长笛、竹笛、奚琴等管弦乐器的装饰性旋律,并以长鼓、锣、太平箫等乐器增添更多样的曲调,加之伴唱,其隆重和动听程度远胜过一般音乐。
与神殿音乐相伴的舞蹈有表现文治的舞蹈“文舞”和表现武功的舞蹈“武舞”。“文舞”即《保太平》之舞,意在颂扬历代先王们的文德,由64名舞妓按照主乐和拍音起舞,左手持钥,右手持翟;武舞即《定大业》之舞,意在赞颂先王们的武德,32人持木剑,另外32人持木枪起舞。宗庙祭礼的各类乐器和舞蹈,如锣、钟、琵琶、锡塔尔琴、长笛以及传统的64种舞蹈,都分别代表着阴和阳,其中一种舞蹈代表国王间的战斗,也显示了阴阳的力量。
作为一项极具东方特色的综合艺术,韩国的皇家宗庙祭祖仪式其实是由我国传去的,但将这一传统保持至今的只有韩国这一处了,而且500多年来,庄重的音乐、独特的舞蹈相伴庄严的仪式,这自古的形式一直被完整地保持至今而基本没发生变化,因而其社会、人文、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毋庸置疑。又因其曾经是皇家祭祖仪式的神秘身份,这一精神文化遗产仍然享有很高的关注度。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毕竟总是会在传统的事物、现象上留下烙印,经济、社会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使得民众对祭祖仪式和传统音乐失去兴趣则是此项遗产面临的最大威胁。针对遗产的现状,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和韩国政府也已经拟定了一个具体的保护计划。韩国政府很早就将这种皇家宗庙祭祖仪式及神殿歌舞列入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通过立法,加强对文化遗产本身和传统艺术家的保护,开展对祭祀仪式表演艺术家的培训、复兴传统仪式委员会进行的史料普查工作等也都得到政府的支持。同时,韩国国家传统戏剧中心和国家音乐学院也通过合作,开展了对与祭祖活动相关的传统服饰、用品、曲谱和乐器的研究等。
——题记
如果您在新鲜树叶的清香弥漫于空气的5月去韩国,有一场盛典不可错过,那就是韩国超越了500多年时间和空间的精神文化遗产,也是现今世界范围内都罕见的综合性礼仪文化——韩国皇家宗庙祭祖仪式。
韩国皇家宗庙祭祖仪式及神殿音乐庄重而富有特色,它是以传统的中国儒家文化为基础,遵照儒教礼仪举行的最高品级的王室仪礼,蕴含了至今在韩国各重要领域仍有重大影响力的儒家忠孝思想。所谓宗庙,就是供奉朝鲜王朝(1392-1910)时代历代国王、王妃以及国家功臣灵位的祠堂,是象征社稷和国家根基的最精致而庄严的建筑。在宗庙举行的祭祖仪式,是朝鲜王朝时代国祭中规模最大的重要祭祀,因此也称作“宗庙大祭”。王族通过这种祭祀活动,希望祖先的灵魂得到永久的安息,也是国家对于实践儒家核心思想之一的“孝道”的尊崇和倡导的一种标榜,从而起到传承民族精神和维持封建秩序的作用。而神殿歌舞,即是在举行祭祀时,为了增加仪式的庄重气氛而演奏的乐曲和表演的歌舞。
韩国的皇家宗庙是朝鲜王朝的宗庙。1392年,李成桂废除高丽最后一个国王恭让王,建立了朝鲜王朝,成为开国始祖。1394年,他将国都自松岳(现今的开城)迁至汉阳(今天的首尔)后,即下令建造宗庙,用以祭祀王朝的先祖。宗庙于1394年12月动工兴建,1395年9月竣工,后在16世纪末因壬辰倭乱被烧毁,17世纪初又被修复重建。
宗庙位于现今首尔市的中心区,是坐落在宗庙市民公园深处的一组僻静的花园式建筑,它的西面是韩国总统府青瓦台。宗庙的正门称为“南神门”,从南神门进入,院内有三条路,中央稍高一些的那条是为去世的国王所设,东边的一条为国王行走,西边的一条为太子行走。中间的路直通宗庙的主殿政殿,两边的路则连接到沐浴、斋戒及准备祭祀的房间。宗庙的主体是政殿和永宁殿,为供奉历代国王的牌位及举行祭祀的地方。目前,政殿内19个神龛中供奉着李氏19位国王和30位王后的牌位,殿前有宽阔巨大的石铺月台。位于政殿西边的永宁殿内16个龛室里供奉着从政殿移过来的15位国王和17位王后的牌位,以及英祖和王妃的神位。除宗殿、永宁殿外,宗庙内还有一些辅助性的建筑,如功臣堂中安放着82位朝鲜王朝开国功臣的牌位,还有国王为祭祀仪式做准备的斋室、保管祭祀器皿的典祀厅、香火厅和祭祀时乐师待命或练习的乐工厅等。横向延伸的屋顶,依次排列的暗红色柱子,宽阔的月台,用砖头砌成的神灵之路,将宗殿围成正方形的围墙,使得整个宗殿显得简朴庄重。
在朝鲜王朝时代,其宗庙祭礼大体可分为定时祭和临时祭,以及供奉当年水果或谷物的荐新祭。定时祭在春、夏、秋、冬四季之首月即一月、四月、七月、十月举行,在腊月还会择日举行一个腊月祭;临时祭即每在国家遇幸事或祸事时举行。如今的宗庙祭祖仪式每年一次,于5月的第一个周日由继承朝鲜王朝血统的李氏子孙主持举行,公众可以观看,因此每逢此时,都会有成千上万好奇的民众和观光者汇集于此,只为一睹这曾经十分神秘的皇家祭祀仪式如何在现代被庄严地举行。
整个仪式当然是十分庄重壮观,皇室后裔都要参加,程序也非常严格,以迎神、进馔和送神的内容构成,整个仪式通常要由数百名祭祀人员和身着彩服的艺术家经过数小时才能完成。
而在李氏王朝时期,祭礼前几日,国王要进行养身斋戒,祭仪前4日为散斋,后3日为致斋。斋戒期间,需要饮食从简,不得有治罪或其他不吉行为,同时,参加祭礼的祭官也一起斋戒并遵守各种禁忌事项。散斋时,不能吊丧、探病、赏乐和饮酒,并要素食。真正的祭祖仪式过程由迎神开始,从宗庙斋宫出发的装有用于祭祀的祝文和香的盒子祝函,经过南神门,进入正殿神路时,歌舞响起,宣告庄严的祭祀大礼开始。替国王赐礼的初献官,走出国王暂时停留的房间移步到位于月台下方的版位,执事们鞠躬四拜并行灌洗礼,意为迎接列祖列宗的神灵清心洁身,然后各就各位,这就是迎神中的第一步——就位。各祭官就位后,各神室宣读祝文的大祝官和执事庙司请出神主,供奉在各室神塔的祭物前,此时,赞礼官请示初献官开始行礼,祭祀仪式正式开始。在《保太平》之乐舞的助兴下,初献官按照赞礼官的唱段鞠躬四拜,随后所有献官和参列人员一起鞠躬四拜。
这就是请行礼,之后是晨课礼。按照《国朝五礼仪》的解释,晨课礼是在凌晨(丑时)的降神礼,现在则在白天举行了。程序通常是向神室进香、官唱(把酒倒到地面请神灵下凡之事)、送冥币等。初献官步入神室后,在赞礼官的引导下,跪在神主前敬三炷香,以敬天灵,再向神室地面敬一种特制酒秬酒,以敬地神,然后向诸神灵献冥币,此时,奏响《保太平》之乐,舞起《保太平》之舞。在整个礼仪结束后,初献官回到原位。
经历了以上的过程,迎神礼就结束了,接下来是进馔礼,主要包括进馔、三献礼和饮福。进馔原是指一种宫廷筵席,在这里意为祭物摆放。进馔也称做荐俎礼,由荐俎官和奉俎官主持,大祝官和赞礼官协助。大祝官和所有执事取下祭物桌和供桌上的福纸后,荐俎官把祭祀食物移交给大祝官,大祝官依次将食物供在神位前,丰安之乐奏响,大祝官则将毛血盘和动物肝脏等在炭火中烤制。接下来就是初献礼。这种大祭都要行三献,即初献、亚献和终献。这时的初献官由国王御任,太子任亚献官,领仪政任终献官。初献礼就是初献官向神灵敬献第一杯酒时的礼节,行礼时,奏《保太平》之乐和舞《保太平》之舞助兴,献第一杯酒后,大祝官宣读祭文,宣读时,所有献官、执事及参礼人员伏地恭听,以示对先祖的恭敬。初献礼完毕是亚献礼,敬献程序与初献礼相近,只是不宣读祭文。行亚献礼时,奏《定大业》之乐和舞《定大业》之舞。然后是终献礼,七祀堂和功臣堂献官同时敬酒,再奏《定大业》之乐和舞《定大业》之舞。三献礼毕即是分享祭祀用的食物的饮福礼了,以示接受先祖赐福。大祝官从1号神室供桌上分出一些酒食官给初献官,随后,赞礼引初献官在版位前行鞠躬四拜,所有献官及参礼随员随初献官行鞠躬四拜大礼。
然后是送神程序,包括撤馔、送神、望礼以及祭后事宜。撤馔礼一般只是象征性地移动一下几个器皿的位置,不起舞,只奏雍安之乐。送神礼时,初献官先行鞠躬四拜大礼,然后各神堂的庙司和大祝官遮盖神主的牍,恭请神主入神室,这时奏安兴之乐。祭祀仪式的最后一个程序就是望礼,即在瞭望台上焚烧使用过的祭文和冥币。大祝官负责焚烧祭文,庙司负责焚烧冥币,七祀官赴西门外填埋祭文。大祝官和七祀官向初献官禀报 礼仪结束并回到原位,然后所有执事都回到跪拜位置,行鞠躬四拜大礼。仪式结束后,初献官回到斋宫,所有献官和执事也出祭堂,乐工和其他人员最后退场。仪式完毕还有个祭后事宜,主要是指祭祀当天所有祭祀用品都要收起并保存到典祀厅祭器库,祭祀大礼次日,在正殿或其他适当场合举行饮福宴。
祭祖仪式的整个程序复杂而严格,它体现了一种独特的礼仪精神和文化,而仪式中的伴奏音乐和歌舞则更加增强了这一礼仪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幽长的音调和缓慢的舞步也更将仪式庄严肃穆的气氛烘托到极致。仪式中演奏的祭礼乐源于王朝宫中宴会所用的《保太平》和《定大业》。《保太平》和《定大业》音乐简洁、有力,以赞颂建立伟大国家并使其发展的国王们的功德为内容。世宗10年(1464年),又被补充了一些祭礼所需乐曲,并被正式定为宗庙祭礼乐。此后,经壬辰倭乱和丙子胡乱,祭礼乐一度被削弱甚至中断,至王朝英祖时期经一些变化,定型以后,几乎原封不动地传承了500多年至今。
祭礼乐由两个乐队演奏,在正殿前台阶上(上月台)演奏无词乐曲的乐队称“轩架”;在台阶下(下月台)演奏有词乐曲的乐队称“登架”。在礼乐的旋律上,主旋律多是打击乐,古时多是用编钟、编磬等雅乐器,配以唐笛、长鼓、牙筝等唐乐器和大芩等乡乐器,形成独特的旋律,表现出节奏的庄重和曲调的典雅。现今在打击乐旋律外,还有长笛、竹笛、奚琴等管弦乐器的装饰性旋律,并以长鼓、锣、太平箫等乐器增添更多样的曲调,加之伴唱,其隆重和动听程度远胜过一般音乐。
与神殿音乐相伴的舞蹈有表现文治的舞蹈“文舞”和表现武功的舞蹈“武舞”。“文舞”即《保太平》之舞,意在颂扬历代先王们的文德,由64名舞妓按照主乐和拍音起舞,左手持钥,右手持翟;武舞即《定大业》之舞,意在赞颂先王们的武德,32人持木剑,另外32人持木枪起舞。宗庙祭礼的各类乐器和舞蹈,如锣、钟、琵琶、锡塔尔琴、长笛以及传统的64种舞蹈,都分别代表着阴和阳,其中一种舞蹈代表国王间的战斗,也显示了阴阳的力量。
作为一项极具东方特色的综合艺术,韩国的皇家宗庙祭祖仪式其实是由我国传去的,但将这一传统保持至今的只有韩国这一处了,而且500多年来,庄重的音乐、独特的舞蹈相伴庄严的仪式,这自古的形式一直被完整地保持至今而基本没发生变化,因而其社会、人文、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毋庸置疑。又因其曾经是皇家祭祖仪式的神秘身份,这一精神文化遗产仍然享有很高的关注度。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毕竟总是会在传统的事物、现象上留下烙印,经济、社会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使得民众对祭祖仪式和传统音乐失去兴趣则是此项遗产面临的最大威胁。针对遗产的现状,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和韩国政府也已经拟定了一个具体的保护计划。韩国政府很早就将这种皇家宗庙祭祖仪式及神殿歌舞列入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通过立法,加强对文化遗产本身和传统艺术家的保护,开展对祭祀仪式表演艺术家的培训、复兴传统仪式委员会进行的史料普查工作等也都得到政府的支持。同时,韩国国家传统戏剧中心和国家音乐学院也通过合作,开展了对与祭祖活动相关的传统服饰、用品、曲谱和乐器的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