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戈夫曼用大量的生活案例引导我们揭开社会互动的层层面纱,最终让我们确信:每个人都是表演者,“这个世界也就是一场婚礼”。
欧文·戈夫曼1922年出生于加拿大,后长期在美国从事社会学研究,37岁时出版《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该书根据作者对设德兰群岛长达6年的实地调查而写成,采用戏剧学的视角对社会机构中的互动规律进行深入的分析,不仅为社会互动研究提供了极具阐释力的新范式,也为社会实践中的“印象管理”给出了颇具启发性的新思路,该书也因此成为社会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全书分为七章,分别是“表演”“剧班”“区域与区域行为”“不协调角色”“角色外的沟通”“印象管理艺术”“结束语”。除最后一章外,每章都聚焦一个社会互动的核心问题,并相应地提出一些关键概念。作者认为,个体在社会互动中,总是力图建立起某种印象,并期待他人认真对待这种印象。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很少直接为他人提供关键性的信息,他人需要观察和“推论”方可获得隐匿的真相。因此整个互动过程其实就是一种表演,个体和观众同为表演者,共处一出戏剧之中。当表演是由多个表演者亲密合作来完成时,这些表演者就组成了“剧班”,且与在场观众形成了“二元剧班”的互动模式。在这种互动中,会出现很多不协调的角色,使剧班表演的问题复杂化。另外,还可能出现“表演崩溃”的现象,使剧班的“印象管理”发生危机或失控。为避免这种现象,剧班倾向于挑选忠实的、守纪的、谨慎的表演者,并且选择“乖巧”的观众。
戏剧学视角看社会
面对同样的社会现象,采用不同的视角来分析,如同打开一扇封闭已久的窗,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们无从了解戈夫曼何以获得这样的灵感,把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视为一场表演,并由此追根溯源,不断地探索与之相关的核心问题,最终发展出一套系统的、新鲜的社会学理论。但可以肯定的是,戈夫曼的研究再度证明,当我们的思维渐趋固化时,用跨学科的视角来切入,会有一种被打通任督二脉的惊喜。
这个世界原本混沌一片,分成不同的学科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或者说,只是为了适应人类思维上的懒惰而已。从古至今,凡大师者,皆为跨学科之奇才。尤其当下互联网时代,“大融合”几为学科发展之宿命,就研究者而言,看待任何社会现象也需秉持这种大融合的思维,方能对世界达成更为通透的了解。
表演的失控
戈夫曼认为,个体的表达包括两种不同的符号活动:给予的表达和流露出来的表达。前者主要是言语表达,较易控制,后者往往是自然流露出来的印象,较难控制。在具体的互动过程中,观察者往往通过后者来检查前者的真实性。当然,行动者也可通过对后者加以控制而获得更多的益处,但是观察者总是比行动者占有更大的优势,从而使交流过程体现出一种不对称性。这便可以解释,为何人们尽管极力想在他人面前管理好自己的印象,却仍然可能出现表演失控。比如一位官员可能因为在灾难现场不经意流露出的笑容而备受谴责。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个体的表演失控很可能会影响到他人对其所从事的职业的整体评价。戈夫曼指出:“表演所建立的现实印象是娇嫩而脆弱的,任何细微的失误都有可能将其摧毁。”因此,一位官员一个不合时宜的表情就可能对其所代表的整个职业角色造成破坏。
之所以出现上述冲突现象,关键在于我们的“人性化自我”与“社会化自我”之间存在至关重要的差异。作为单独的人,我们容易被情绪所驱使,而作为社会角色,我们却一直在表演。很明显的是今日的朋友圈“表演”现象,有多少个分组,就有多少种不同的自我呈现。面对上述风险,有些个体会通过调节社会距离来进行规避,比如明星或名人,往往通过控制其与粉丝的距离来使其“神秘化”,以此维持某种敬畏感。
戈夫曼不仅研究了个体的表演,还进一步探讨了相互配合的一组人——“剧班”的表演,以及剧班内部、剧班之间的多种复杂的互动情况,这使得戈夫曼对社会互动的研究更加深刻而系统。
前台与后台
表演一般在有明确边界的区域内进行,观众在此区域内得以观察,印象由此生成并被理解。这个区域被戈夫曼称之为“前台”。与此相对应,还有“后台”,指“那些与表演相关但与表演促成的印象不相一致的行为发生的地方”。比如女人在男人面前更像是前台表演,而和其他女人在一起时更像是在幕后。
表演中最关键的秘密都在后台,这种秘密又与其前台印象往往不一致,因此印象管理的关键技术之一就是,封闭前台通往后台的通道。这可解释为何显贵人物休闲的任何场所都会禁止观众进入。然而,表演者藏身其后的隔墙并不牢靠。局外人的闯入、或者其他意料之外的原因,都会发生“穿帮”事件,从而导致“后台困境”。此时,观众“乖巧”与否就显得格外重要。
戈夫曼由此继续深入剖析,他将前后台的区分与社会地位联系起来,认为社会的所有阶层都有划分居住区域前后台的习惯,前台往往洁净有序,后台往往不讨人喜欢。在社交场合,社会地位高的人往往从前台进入,其他人如佣人、送货人、清洁员等往往从后台进入。在社会中个体越处于高位,前台待的时间就越长,能与之亲密交往的人就越少。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我们常说的“高处不胜寒”。
应注意的是,戈夫曼对前后台的区分不同于我们常说的公私区域的划分。前后台这组概念关涉的是表演行为,前台有观众,却不一定是公共区域,后台是表演者确信观众不会闯入的地方,但也不一定就是私人领域。这涉及到表演者把谁当观众的问题,比如某位女性可能会把所有男性当观众,以至于和他们在一起时会把任何空间当成前台,但是和女伴在一起时,却比较放松,从而表现出后台的行为模式。这与公私区域显然无甚关联。
纵观全书,戈夫曼提出的很多概念都具有很强的阐释力,他用大量的生活案例引导我们揭开社会互动的層层面纱,最终让我们确信:每个人都是表演者,“这个世界也就是一场婚礼”。
作者:[美] 欧文·戈夫曼
译者:冯钢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欧文·戈夫曼1922年出生于加拿大,后长期在美国从事社会学研究,37岁时出版《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该书根据作者对设德兰群岛长达6年的实地调查而写成,采用戏剧学的视角对社会机构中的互动规律进行深入的分析,不仅为社会互动研究提供了极具阐释力的新范式,也为社会实践中的“印象管理”给出了颇具启发性的新思路,该书也因此成为社会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全书分为七章,分别是“表演”“剧班”“区域与区域行为”“不协调角色”“角色外的沟通”“印象管理艺术”“结束语”。除最后一章外,每章都聚焦一个社会互动的核心问题,并相应地提出一些关键概念。作者认为,个体在社会互动中,总是力图建立起某种印象,并期待他人认真对待这种印象。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很少直接为他人提供关键性的信息,他人需要观察和“推论”方可获得隐匿的真相。因此整个互动过程其实就是一种表演,个体和观众同为表演者,共处一出戏剧之中。当表演是由多个表演者亲密合作来完成时,这些表演者就组成了“剧班”,且与在场观众形成了“二元剧班”的互动模式。在这种互动中,会出现很多不协调的角色,使剧班表演的问题复杂化。另外,还可能出现“表演崩溃”的现象,使剧班的“印象管理”发生危机或失控。为避免这种现象,剧班倾向于挑选忠实的、守纪的、谨慎的表演者,并且选择“乖巧”的观众。
戏剧学视角看社会
面对同样的社会现象,采用不同的视角来分析,如同打开一扇封闭已久的窗,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们无从了解戈夫曼何以获得这样的灵感,把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视为一场表演,并由此追根溯源,不断地探索与之相关的核心问题,最终发展出一套系统的、新鲜的社会学理论。但可以肯定的是,戈夫曼的研究再度证明,当我们的思维渐趋固化时,用跨学科的视角来切入,会有一种被打通任督二脉的惊喜。
这个世界原本混沌一片,分成不同的学科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或者说,只是为了适应人类思维上的懒惰而已。从古至今,凡大师者,皆为跨学科之奇才。尤其当下互联网时代,“大融合”几为学科发展之宿命,就研究者而言,看待任何社会现象也需秉持这种大融合的思维,方能对世界达成更为通透的了解。
表演的失控
戈夫曼认为,个体的表达包括两种不同的符号活动:给予的表达和流露出来的表达。前者主要是言语表达,较易控制,后者往往是自然流露出来的印象,较难控制。在具体的互动过程中,观察者往往通过后者来检查前者的真实性。当然,行动者也可通过对后者加以控制而获得更多的益处,但是观察者总是比行动者占有更大的优势,从而使交流过程体现出一种不对称性。这便可以解释,为何人们尽管极力想在他人面前管理好自己的印象,却仍然可能出现表演失控。比如一位官员可能因为在灾难现场不经意流露出的笑容而备受谴责。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个体的表演失控很可能会影响到他人对其所从事的职业的整体评价。戈夫曼指出:“表演所建立的现实印象是娇嫩而脆弱的,任何细微的失误都有可能将其摧毁。”因此,一位官员一个不合时宜的表情就可能对其所代表的整个职业角色造成破坏。
之所以出现上述冲突现象,关键在于我们的“人性化自我”与“社会化自我”之间存在至关重要的差异。作为单独的人,我们容易被情绪所驱使,而作为社会角色,我们却一直在表演。很明显的是今日的朋友圈“表演”现象,有多少个分组,就有多少种不同的自我呈现。面对上述风险,有些个体会通过调节社会距离来进行规避,比如明星或名人,往往通过控制其与粉丝的距离来使其“神秘化”,以此维持某种敬畏感。
戈夫曼不仅研究了个体的表演,还进一步探讨了相互配合的一组人——“剧班”的表演,以及剧班内部、剧班之间的多种复杂的互动情况,这使得戈夫曼对社会互动的研究更加深刻而系统。
前台与后台
表演一般在有明确边界的区域内进行,观众在此区域内得以观察,印象由此生成并被理解。这个区域被戈夫曼称之为“前台”。与此相对应,还有“后台”,指“那些与表演相关但与表演促成的印象不相一致的行为发生的地方”。比如女人在男人面前更像是前台表演,而和其他女人在一起时更像是在幕后。
表演中最关键的秘密都在后台,这种秘密又与其前台印象往往不一致,因此印象管理的关键技术之一就是,封闭前台通往后台的通道。这可解释为何显贵人物休闲的任何场所都会禁止观众进入。然而,表演者藏身其后的隔墙并不牢靠。局外人的闯入、或者其他意料之外的原因,都会发生“穿帮”事件,从而导致“后台困境”。此时,观众“乖巧”与否就显得格外重要。
戈夫曼由此继续深入剖析,他将前后台的区分与社会地位联系起来,认为社会的所有阶层都有划分居住区域前后台的习惯,前台往往洁净有序,后台往往不讨人喜欢。在社交场合,社会地位高的人往往从前台进入,其他人如佣人、送货人、清洁员等往往从后台进入。在社会中个体越处于高位,前台待的时间就越长,能与之亲密交往的人就越少。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我们常说的“高处不胜寒”。
应注意的是,戈夫曼对前后台的区分不同于我们常说的公私区域的划分。前后台这组概念关涉的是表演行为,前台有观众,却不一定是公共区域,后台是表演者确信观众不会闯入的地方,但也不一定就是私人领域。这涉及到表演者把谁当观众的问题,比如某位女性可能会把所有男性当观众,以至于和他们在一起时会把任何空间当成前台,但是和女伴在一起时,却比较放松,从而表现出后台的行为模式。这与公私区域显然无甚关联。
纵观全书,戈夫曼提出的很多概念都具有很强的阐释力,他用大量的生活案例引导我们揭开社会互动的層层面纱,最终让我们确信:每个人都是表演者,“这个世界也就是一场婚礼”。
作者:[美] 欧文·戈夫曼
译者:冯钢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