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主要是以识字教学为主,识字教学又是阅读的基础,整个小学阶段要求学生的识字总量约为3500个,而低年级就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识字量大,内容也教为枯燥。识字教学改革风起云涌,从拓荒者的脚步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个成功的识字教学体系必须遵循汉字的规律、汉字识记的规律、识字与书面语言学习互相促进的规律,并努力使三者形成合力。小学语文教师要对识字教学体系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才能做出合理取舍,为识字教学正确导航。
一、认识汉字的规律
汉字的特点及自身规律也就是它的构字理椐,简称字理。汉字集音形义于一体,从结构上可分为独体字(象形、指事)与合体字(会意、形声)两种。字理识字就是依据汉字的造字规律和理据进行汉字教学。这是我国传统的识字方法。从东汉徐慎的《说文解字》到清代王筠的《文学蒙求》等诸多识字教本,都是依据字理来解析和识记汉字的。《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目标中指出:“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这也是根据字理对学生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在小学阶段,运用字理要注意抓好以下几类字的教学:
1.象形字的教学。中国汉字源于象形字,然后发展到会意字,最后升华为形声字。教材的识字内容也是遵循了汉字自身的发展规律编排的。如人教版教科书中的“日、月、火、木、禾、竹”等就是最简单的象形字。这些字都具有实物的形象而且笔画简单,有的与图形非常相近,如“木”“禾”等字。教学时,利用这类字的特点,先让学生读字看图,展開想象,字形就很容易掌握了。在教学中还要注意采取举一反三的方法,重点指导一个字,归纳学法,再组织自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2.会意字的教学。在学生掌握了一些象形字的基础上,通过发挥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运用演示法、图示法,会意字也很容易掌握。譬如,学习“灭”字,我们可以把一支蜡烛或一张纸放在烧杯里,点燃后问学生看到了什么?(火),接着用一块玻璃盖上,火就会灭了,然后出示“灭”字进行学习,它的音形义迎刃而解。
3.形声字的教学。形声字兼有表音和表意的特点。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最多,接触最多的就是形声字。形声字的教学重点在于“形”。教学时,可以通过加减偏旁和换字偏旁的形式,以了解字义为突破口,让学生在学会一个字的同时,学会一串新字。如:“青、请、清、晴、精、睛、静”“包、泡、炮、抱”。成串的比较会让学生在字义、字形和字音方面产生联系,快速的掌握汉字的音形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和识字能力。
二、汉字识记的规律
1.字形识记是难点。大量的研究表明,在汉字音形义三要素中,字形识记难于其他。要突破难点,必须做到:第一,要把字形教学摆在重要的位置。第二,要从方法上降低字形识记的难度。在试图降低字形识记难度的众多途径中依循汉字规律是最为有效。如“崇、祟”,许多人二者相混,更多的人误把“祟”的下面写作“宗”。如果挖掘出它们的理据,情况就截然不同。“崇”的声符是“宗”,义符是“山”,意义是高峻,高,如,“崇高”“崇尚”。“祟”,“出”和“示”都是义符,“示”是鬼神(“神、祠、祈、祷、祭、祀”等意义都与鬼神或祭祀有关),是鬼神出来作怪的意思,如“鬼鬼祟祟”、“作祟”。这种做法是,依据汉字因义赋形、形声相益的特性,把握其内部结构的内在理据,建立音形义的必然联系,大大降低识字难度。
2.加工和线索促进识记。从面对汉字的初步感知到汉字不在眼前能把它一笔不差地再现出来的识记过程,就是信息的储存和检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加工和线索起重要作用。认知心理学认为,任何一个事件的记忆,将因加工的增多而增进。其一,加工可为回忆提供更多的检索路线。其二,它能使记忆者推论出实际上记不得的东西,因为加工增加了信息在记忆中编码的冗余性,给检索提供更多的途径,给推论出要求记忆的信息提供更多的根据。加工的程度深浅有别,对促进记忆的作用大小相异;加工愈充分,记忆效果愈好。识字时因形求义,建立音形义内在联系就是对汉字充分而深刻的加工,不仅能大大强化记忆,甚至可以借此推论出本来已经忘记的字形或字音。如“鼠”,即使忘记了第三个斜钩上是否有两点,也可以凭借“前两个斜钩是老鼠竖起来的脚,两点表示爪子,第三个斜钩表示老鼠的身子和尾巴”这种有意义的加工,推论出正确写法。
检索信息,要依据一定的记忆线索。它可以打开、激活有关记忆的痕迹,打通搜寻通道。突出汉字的理据性,建立汉字音形义内在必然的联系,可以使音形义三个要素分别成为回忆起另一个要素的最为可靠有效的线索。“睛”的字义可以成为回忆起字形(左边是“目”不是“日”)的线索,“沐”的字音可以成为回忆起字形(右边是“木”不是“术”)的线索。以义符、声符为中心把一串汉字组织起来学习,也能够加强记忆,有助再现,因为高度组织起来、具有内在规律的材料为记忆提供了有利的线索。
3.出现频率和语言环境影响识记。出现频率高,与学生见面机会多,就是增加复习的次数,故能增强记忆。汉字依存的书面语言环境,一方面可以为记忆提供一定的线索,另一方面,书面语言可供反复阅读,反复记诵,实际上又提高了汉字出现的频率。
三、识字与书面语言学习互相促进的规律
众所周知,识字的目的是为了学习书面语言。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学习语言有其最佳时机,一旦错过,事倍功半。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时机是6至12岁。我国儿童7岁入学,已经进入这一时机。一个成功的识字教学法必须不失时机,让儿童尽早学习书面语言。而真正意义上的书面语言的学习不是从识字而是从阅读开始的,那些规范、优美的书面语材料是他们获取书面语言营养的最重要的源泉。如果不能让儿童尽早、大量地阅读,就会坐失良机。学生阅读时,仅仅对汉字清晰辨别准确认知是不够的,还必须能在瞬间凭汉字的轮廓、特征和字与字的配合就能自动识别。这种自动化必须借助训练。把识字与阅读结合起来,是实现自动化的最佳途径。儿童学习书面语最重要的是积淀书面语的语感。其主要途径就是大量的阅读。语感的增强,反过来促进从识字到阅读的自动化,实现良性循环。而尽早、大量的阅读,又给汉字的复现提供大量机会,可以促进记忆的保持,减少遗忘。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着眼于识字改革,对识字教学提出了更新、更科学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既积淀了我国传统的识字教学的宝贵经验,又体现了现代教育的最新理念,是我们走进新课程,改革识字教学的新航标,是使用新教材,提高识字教学效率的新途径。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引下,积极探索省时高效的识字教学方略,切实培养学生主动识字、自能识字的能力。
一、认识汉字的规律
汉字的特点及自身规律也就是它的构字理椐,简称字理。汉字集音形义于一体,从结构上可分为独体字(象形、指事)与合体字(会意、形声)两种。字理识字就是依据汉字的造字规律和理据进行汉字教学。这是我国传统的识字方法。从东汉徐慎的《说文解字》到清代王筠的《文学蒙求》等诸多识字教本,都是依据字理来解析和识记汉字的。《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目标中指出:“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这也是根据字理对学生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在小学阶段,运用字理要注意抓好以下几类字的教学:
1.象形字的教学。中国汉字源于象形字,然后发展到会意字,最后升华为形声字。教材的识字内容也是遵循了汉字自身的发展规律编排的。如人教版教科书中的“日、月、火、木、禾、竹”等就是最简单的象形字。这些字都具有实物的形象而且笔画简单,有的与图形非常相近,如“木”“禾”等字。教学时,利用这类字的特点,先让学生读字看图,展開想象,字形就很容易掌握了。在教学中还要注意采取举一反三的方法,重点指导一个字,归纳学法,再组织自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2.会意字的教学。在学生掌握了一些象形字的基础上,通过发挥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运用演示法、图示法,会意字也很容易掌握。譬如,学习“灭”字,我们可以把一支蜡烛或一张纸放在烧杯里,点燃后问学生看到了什么?(火),接着用一块玻璃盖上,火就会灭了,然后出示“灭”字进行学习,它的音形义迎刃而解。
3.形声字的教学。形声字兼有表音和表意的特点。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最多,接触最多的就是形声字。形声字的教学重点在于“形”。教学时,可以通过加减偏旁和换字偏旁的形式,以了解字义为突破口,让学生在学会一个字的同时,学会一串新字。如:“青、请、清、晴、精、睛、静”“包、泡、炮、抱”。成串的比较会让学生在字义、字形和字音方面产生联系,快速的掌握汉字的音形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和识字能力。
二、汉字识记的规律
1.字形识记是难点。大量的研究表明,在汉字音形义三要素中,字形识记难于其他。要突破难点,必须做到:第一,要把字形教学摆在重要的位置。第二,要从方法上降低字形识记的难度。在试图降低字形识记难度的众多途径中依循汉字规律是最为有效。如“崇、祟”,许多人二者相混,更多的人误把“祟”的下面写作“宗”。如果挖掘出它们的理据,情况就截然不同。“崇”的声符是“宗”,义符是“山”,意义是高峻,高,如,“崇高”“崇尚”。“祟”,“出”和“示”都是义符,“示”是鬼神(“神、祠、祈、祷、祭、祀”等意义都与鬼神或祭祀有关),是鬼神出来作怪的意思,如“鬼鬼祟祟”、“作祟”。这种做法是,依据汉字因义赋形、形声相益的特性,把握其内部结构的内在理据,建立音形义的必然联系,大大降低识字难度。
2.加工和线索促进识记。从面对汉字的初步感知到汉字不在眼前能把它一笔不差地再现出来的识记过程,就是信息的储存和检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加工和线索起重要作用。认知心理学认为,任何一个事件的记忆,将因加工的增多而增进。其一,加工可为回忆提供更多的检索路线。其二,它能使记忆者推论出实际上记不得的东西,因为加工增加了信息在记忆中编码的冗余性,给检索提供更多的途径,给推论出要求记忆的信息提供更多的根据。加工的程度深浅有别,对促进记忆的作用大小相异;加工愈充分,记忆效果愈好。识字时因形求义,建立音形义内在联系就是对汉字充分而深刻的加工,不仅能大大强化记忆,甚至可以借此推论出本来已经忘记的字形或字音。如“鼠”,即使忘记了第三个斜钩上是否有两点,也可以凭借“前两个斜钩是老鼠竖起来的脚,两点表示爪子,第三个斜钩表示老鼠的身子和尾巴”这种有意义的加工,推论出正确写法。
检索信息,要依据一定的记忆线索。它可以打开、激活有关记忆的痕迹,打通搜寻通道。突出汉字的理据性,建立汉字音形义内在必然的联系,可以使音形义三个要素分别成为回忆起另一个要素的最为可靠有效的线索。“睛”的字义可以成为回忆起字形(左边是“目”不是“日”)的线索,“沐”的字音可以成为回忆起字形(右边是“木”不是“术”)的线索。以义符、声符为中心把一串汉字组织起来学习,也能够加强记忆,有助再现,因为高度组织起来、具有内在规律的材料为记忆提供了有利的线索。
3.出现频率和语言环境影响识记。出现频率高,与学生见面机会多,就是增加复习的次数,故能增强记忆。汉字依存的书面语言环境,一方面可以为记忆提供一定的线索,另一方面,书面语言可供反复阅读,反复记诵,实际上又提高了汉字出现的频率。
三、识字与书面语言学习互相促进的规律
众所周知,识字的目的是为了学习书面语言。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学习语言有其最佳时机,一旦错过,事倍功半。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时机是6至12岁。我国儿童7岁入学,已经进入这一时机。一个成功的识字教学法必须不失时机,让儿童尽早学习书面语言。而真正意义上的书面语言的学习不是从识字而是从阅读开始的,那些规范、优美的书面语材料是他们获取书面语言营养的最重要的源泉。如果不能让儿童尽早、大量地阅读,就会坐失良机。学生阅读时,仅仅对汉字清晰辨别准确认知是不够的,还必须能在瞬间凭汉字的轮廓、特征和字与字的配合就能自动识别。这种自动化必须借助训练。把识字与阅读结合起来,是实现自动化的最佳途径。儿童学习书面语最重要的是积淀书面语的语感。其主要途径就是大量的阅读。语感的增强,反过来促进从识字到阅读的自动化,实现良性循环。而尽早、大量的阅读,又给汉字的复现提供大量机会,可以促进记忆的保持,减少遗忘。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着眼于识字改革,对识字教学提出了更新、更科学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既积淀了我国传统的识字教学的宝贵经验,又体现了现代教育的最新理念,是我们走进新课程,改革识字教学的新航标,是使用新教材,提高识字教学效率的新途径。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引下,积极探索省时高效的识字教学方略,切实培养学生主动识字、自能识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