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应该给学生培养好的自学方法,对将来的学习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利用现有的条件,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自主独立意识,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它的好处是可以使学生克服学习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改变被动学习的状态,提高学习效率,并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45-02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起主导的作用”,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普遍认可的基本原则。但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老师们却没有很好的贯彻执行,总是嘴上说得多而实际行动得少。面对新的教育形式我们必须记住一点,如果老师一味的采用以前的老旧思想,必定会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被时代所淘汰的。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有句俗语说:“授人与鱼,不若授之与渔”。由此可见,培养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多么的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营造了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才能真正去调动学习的潜能,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愿意自学
在教育教学中,创设合理的教学情景,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意识,拓展他们的思维,促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如在“相遇问题”的教学中,一是要求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实际意义,在脑海中要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轨迹;二是要求学生学会分析、理解“相遇问题”各数量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各数量之间的关系理清解题思路和方法。在这之前学生学的是一个物体的运动,而现在接触的是两个物体的运动,有部分学生可能对题目中出现的术语如两地、同时、相向、相遇等的意义弄不太明白,就会对题意的理解产生歧义,从而造成了学习上的困难。在教学中我根据以往的上课经验,又借助多媒体技术制作了课件,其中穿插了“相应问题”的动画,让两车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接着又让两车相向而行,到它们相遇的全过程,让两个物体的运动过程由“静态”变为“动态”,使学生通过动画充分理解了什么是两地,同时这个条件是什么意思,相向和我们平时所说的迎头走一样吗,及相遇的含义等,为后面的学习,扫清了思维上的障碍。这种借助现代媒体手段,通过计算机媒体生动、形象、直观、科学地模拟了“相遇问题”的现实情境,把抽象的场景变为为具体的情景,把静态物体变为动态的并能在课堂上研究的运动。正是由于在这节课上我事先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情景和氛围,调动了学生求知欲,使他们的思维活跃,才使他们能从心里愿意和老师及同学一道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达到了自愿学习的目的。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师首先应该教给学生基本的自学方法。我在数学自学的过程中,不仅仅只布置给学生自学的内容,还有与之相对应的学法指导,这样就可以达到预期的目标。一般在留给学生自学时,部分学生往往是走马观花,随便翻翻书完成任务就罢了。而新的教材上面基本没有几道像样的例题,学生在自学时也真正学不到重点和考点,所以在初始阶段教师应该利用上课时间和学生一起自学,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并且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参考,让他们在自学过程中有一定的参照。我在教学中教给学生用“一看,二划、三标注”的自学方法,对课本中出现的重点例题进行认真学习,并说明有关解题分析过程,思考过程中的旁注,例题的书写格式。如果傍边有插图,指导学生观察插图,自学课本前要特别注重设计好导学语或导学案,使学生自学不盲目。如北师大数学课本第十册“约数和倍数的意义”,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预习提纲:①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②我们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时,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③除尽与整除的区别与联系?④两个数在什么情况下才有约数和倍数的关系?⑤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这是什么意思?⑥倍和倍数的区别?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学生阅读时一定会边读边思考,同时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体现让学生“经历”、让学生“体验”、让学生“探索”的学习过程。
三、扶着学生尝试自学
这个阶段的自学能力培养,教师应该有的放矢,区别对待。如果学生在初始阶段已较好的掌握了自学方法,教师就可以试着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自学。如果学生在经历了初始阶段后仍然没有形成自学的方法,教师就应该继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让学生在老师的自学提示下尝试完成自学任务。例如自学《商不变性质》,我让学生通过自学,自己提出问题,划出自认为重要的知识,并加以理解,确实有困难也可以同桌互相帮助,然后完成“做一做”。学生在自学提示的帮助下比较顺利的完成了自学任务。
四、放手让学生自学探究
《新课标》指出:“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要相信自己的学生,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的能力,放开手让学生去做、去说、去论。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自学时间和空间,既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例如自学《三角形的面积》,学生已经不再像初始阶段那样只是随便看看书,而是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生会在书上用铅笔写出自己思考的问题: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在计算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学生的思考激发了其探究的欲望,在自学时就掌握了三角形面积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自学检测表明学生的自学是有效的。
在培养自学能力的基础上,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这是进行自学的一个好习惯,它的好处是可以使学生克服学习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改变被动学习的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小学生自学习惯的形成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教师通过经常合理、有效的练习活动来强化,并要适时检验其自学效果。同时要求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认真思考,先复习,再作业,注意审题,独立完成作业,反复验证和愿意请求教师或同学答疑等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地形成具有综合特点的自学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