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红火火的弥渡花灯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sstesta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火树银花不夜天,黎民百姓舞翩跹;
  新春正月闹灯会,胜景元宵火千年。
  这“火树银花”、“开灯会”,正是描述“胜景元宵火千年”的花灯。花灯,作为一种民间风俗活动,有着久远的历史。
  花灯,是灯节活动中的展演主体,千百年来,中国历史上的花灯种类繁多,形态千变万化,制作技艺也各具特色。
  弥渡花灯,首先是以“会火式花灯”为总体,它包涵了每个春节至元宵节期间的灯彩展示、观赏活动;也包涵了花灯活动中民众欢歌载舞所演示的“过街灯”、“团场灯”和“簸箕灯”,以及到一家一户贺年驱邪求福的“门户灯”;还包涵了在各种节庆日所表演的传统花灯小戏及各个时代所创作应景的时代花灯剧。
  我们所说的弥渡花灯,是会火花灯,它是一项综合性的民族民间艺术,它包含弥渡花灯活动中所有的演出活动程序及其种类。其中必然地包含了歌舞、戏曲花灯的演出内容。正如我省花灯音乐研究专家王群先生所言:“‘戏曲的花灯’与‘会火的花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就它们的关系而言,前者是部分,后者是整体;就它们的范围而言,前者是一个小范围,后者是一个大的范围;后者包括了灯会中的全部演出活动,前者仅是演出活动中的花灯戏部分”。“灯会形成以后,因为各种工艺灯笼在会火活动中的突出地位,‘花灯’随之成了汉族元宵灯会这一大型风俗活动的代称。”据以上所言,“弥渡花灯”的实际含义就是:
  花灯,是对各种工艺灯笼的泛称;
  花灯,是对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灯会的代称;俗称正月十五闹花灯;
  花灯,是指在灯会中的表演活动;
  花灯,是指表演活动中的花灯歌舞、花灯戏和花灯小唱;
  花灯,是专指花灯戏,一种地方戏曲的剧种名称。
  弥渡花灯的源起是相当早的,它可追溯到唐宋之间,就相当于我们云南的南诏国时期到大理国期间。
  弥渡花灯有朝会灯和节庆灯两大表现形式。
  弥渡花灯从它的形成到鼎盛,是靠多种表现形式而得到发展的。弥渡花灯的形成,首先是从娱神──就是进行各种祭祀、会火活动而逐步形成,再到娱人──由于会火活动中的各种祭神仪式歌舞活动定格为一年一度或多种节庆活动,逐步转向娱人。人们在各种节庆活动中自娱自乐,自我展示,娱己娱人。所以,弥渡花灯主要是以朝会灯(以娱神为主)和节庆灯(以娱人为主)两大表现形式来展示给人们的。
  
  朝会灯
  
  我们先说说朝会灯,既然朝会灯是以娱神为主体的花灯歌舞活动,那么,就势必与各种民间的庙会、祭祀活动紧密关联。
  1、太极顶朝山会:太极顶朝山会在每年的正月初七日举行。(太极顶是位于弥渡密祉坝西端的山脉,海拔高3061米)清朝咸丰九年,密祉文士黄河清在他的《太极顶朝山会序》中记到:“太极顶固弥祉之主山也,自点苍蜿蜒而来,蟠结于斯,几涧潺■,数峰■律(矗立),其最高一峰名大太极(俗称大顶),五更之次,可睹日光,四序之交,各含风景,其稍低数仞,名二太极(俗称小顶),来龙颈转,山开夹道之观,似虎蹲踞,石有长生之号,每于岁肇三阳,辰逢七日,约共临焉,云朝拜也。维时,石磴迂回,善信人穿云以上;崖阿曲折,斋明士踏雪而登。岭半之清泉,资为酌■,峦岔之绿竹,恰好挥尘。扫石焚香,■飞碧落;谈经演教,悠悠逸韵出青林。”黄河清先生不但记述了弥渡密祉太极顶150多年前“四序之交,各含风景”的优美自然风光,还真实地记录了150多年前的“善信人”和“斋明士”们,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善男信女,大众百姓,“每于岁肇三阳,辰逢七日,约共临焉,云朝拜也”就是百姓们每到一年的初春良辰(“三阳”本是中医名词太阳、阳明、少阳的合称,这里作初春、春天的代称)、正月初七日,就一起相约到太极顶进行朝拜仪式。通过这朝会花灯的活动,人们就“各有所祈,即各有所应”了。
  2、白云寺庙会:白云寺庙会活动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九日举行正会,但初七、八就有大量香客到会朝拜祭祀了。白云寺,位于弥渡寅街镇东山的白云槽子内栗树庄西面的营盘山下的山坡上,北距弥城约17公里。白云寺历史悠久,相传始建于唐,重建于明代。至清光绪年间民众筹资重修,民国初年,又经地方士绅普云龙、王永清等牵头主持全面重修。时至今日,已基本恢复了原来的宏大格局,殿堂辉煌,规模庞大,计有玉皇阁、王母阁、观音阁三阁,有财神殿、子孙殿、龙王殿、大雄宝殿、山门及天王殿共五殿,二古井,一叫桂花井,一叫白云古井,休闲山庄名为“诸葛寨”。白云寺平时环境清幽,深藏松林果园之中,古人曾称赞说:“千顷梨花万树白,九重春色一庵云”,但一到了正月间,就游人如织,香客攘攘,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九日,就是白云寺的正式庙会,是以祭祀、庆贺玉皇大帝圣诞为主的节日,届时,不但香客游人数以万计,各类花灯、龙灯二三十起热闹非凡。各花灯、龙灯队一到白云寺,首先要到玉皇阁、王母阁前举行朝拜仪式,要向玉帝奉献龙灯、狮舞。向玉皇、王母诸神报喜,诵贺辞,以表庆贺,也祈求诸神护佑民生平安,风调雨顺,人间太平,民富国强。然后表演各种花灯歌舞,既娱了神也娱了人。
  3、铁柱庙正月十五日庙会:铁柱庙庙会由来已久,它是以彝族同胞祭祀“铁柱大王”,祭拜先祖爱苤老爹、爱苤老奶的活动为主的,彝汉各族民众共同参与的一个民族民间祭祀活动盛会。每逢正月十五这天,除了有几个村寨,百多号人的彝族同胞参与庙会外,人数更多的还是成千上万的汉族民众,二三十个花灯队、龙灯、狮灯队络绎不绝地前往铁柱庙朝拜“铁柱老祖”,祈求一年四季平安和顺,五谷丰收,人畜兴旺。
  4、大王庙二月八庙会:大王庙位于弥城西南八公里。寅街镇西北约3公里的大庄营香山之上,故又名香山庙。此庙是以供奉2000多年前大理地区的先民九隆八族蒙苴颂的第四代孙,世居白崖(就是现在弥渡坝北端的红岩)的部族首领仁果的。这仁果是弥渡历史上确有其人的部族首领。在公元前122年到公元前109年的十多年间,仁果建立了白国,并归顺了汉王朝,请为内臣,也就是臣服汉王朝,成为汉朝的地方政权。之后,仁果就派国中贤人盛览,带了一批人到京都跟从司马相如学习汉文化,学习各种礼仪,然后回到家乡教授家乡的民众。从那个时候起,弥渡白崖地区才有所开化,汉文化才不断地由内地传到这边远地区。所以,白国的民众非常拥戴仁果。他不但是一位英明的开国大王,而且是这边疆地区实行开化,推行礼乐仁政的明智君主,所以后世的民众非常敬仰他,就祀奉他为人们心目中的神明君王。并且在今天弥渡的大庄营建盖了大庄寺,供奉仁果为大庄大王。据传说仁果的生日是农历二月初八日,广大民众就在仁果的生日二月初八日那天,举行盛大的祝贺盛会,向仁果大王朝拜,祈求大王庇佑四方民众,风调雨顺,乐业安居,文风昌盛,礼乐传家。这二月八庙会沿袭千百年,以后代代相传,世世承袭,规模不断扩大。盛会期间,弥川民众八方涌来,各路花灯频频而至,欢歌载舞,热闹非凡。
  在弥渡境内,作为弥渡花灯中所体现的朝会灯,除上面所讲的几处庙会外,还有正月初九的永增玉皇阁庙会,弥渡天生桥的二月十五庙会,以及民国年间盛行的弥城太平山太平寺(今毁)庙会,石咀温泉庙会等以汉族为主体的花灯表演祭祀活动。
  
  节庆灯
  
  弥渡花灯活动中,节庆灯涉及面广,表现形式多样,而且几乎涵盖了民间各类节日活动和各家各户的庆典活动,它已经从娱神、祀奉神灵的内涵衍化成了以娱人为主,自娱自乐的一种文化艺术样式。
  春节,春节是一年中弥渡花灯活动时间最长,形式最多,气氛最热烈,也最隆重的一次花灯活动。这花灯活动主要分两大形式,即过街灯和门户灯。这两种形式相互关联,又有区分。过街灯一般在白天,门户灯一般在晚上且多在本村,如到城镇或外村,就在白天活动了。
  弥渡全县境内,无论城镇农村,无论山区、坝区,每逢春节,到处都洋溢着新春的欢腾与热烈,全县境内几乎每一个村庄都有花灯队,有的耍龙灯,有的耍狮灯,历史上出过举人、进士的,还要耍凤引麒麟灯,有的玩蚌壳灯、鹭鸶灯,还有划彩船灯。甚至有的还踩高跷,驾云高台,这些都是弥渡花灯中的一种展演形式──弥渡人叫做“过街灯”。这过街灯归结起来讲,就是各村庄的花灯队从正月初一起,一般到初三都要到县城乡镇上进行集体游行展演。在“过街灯”行进过程中,沿街游人观赏灯班,灯班的演员也在观看别的灯班。特别在灯班停下表演“团场灯”时,耍龙耍狮的在表演,其他“大唱”、“小唱”的演员就和游人一道团团围起观看,到“大脚婆”、“小七姑娘”表演时,其他演员又同游人一起观看演出。就这样,灯班的人们既是演员,又是观众,充分显示了弥渡花灯自娱自乐,娱人娱己的地域文化特色。
  在春节期间,一般是从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弥渡花灯中还盛行着一种展演形式,弥渡人称其为“门户灯”。这门户灯,就是一个个花灯队,挨家挨户地向住户主人进行新春的祝贺,即每天晚上到本村或无灯班的邻村人家里去庆贺,一般是以舞狮子为主。因狮子是百兽之王,是吉祥兽,到各家去舞上几个回合,就能给人家带来吉祥,同时也能驱逐诸如“白虎星”一类的不祥之物。跳完狮子舞后,就由灯队里的“报喜人”报吉利,报吉利就是根据主人家的情况现编现说。
  每场门户灯的“吉利”报完后,又是一阵狮子舞或凤引麒麟舞,接着就演小折子戏。演戏之前,还要先打一段花鼓戏,然后再演其它小戏。诸如《金鸡送子》、《八仙贺寿》、《四井天》等等适合主人家状况的小节目。
  春节期间的花灯活动,从其程序到规模都与元宵节有所不同。它是一年的开始,要玩灯就首先要设灯坛、扎灯、接灯祭灯神,然后才能玩灯。玩灯的规模是遍及弥渡各乡镇村庄。大家都在新春伊始互祝一年平安和顺、高高兴兴地欢度春节。而元宵节则是春节活动的延续,它不再需要扎灯接灯的程序,只要有条件、愿意玩灯的都可以玩。所以,除密祉的花灯活动盛会和铁柱庙庙会外,其它地区就玩得不多。但是,正月十五过后,元宵节无论玩灯不玩灯的,只要是在春节玩过灯的,都必须送灯神谢灯,这又是元宵节与春节不同的地方。
  元宵节也是弥渡花灯活动比较鼎盛的节日。全县各地农村和乡镇都有花灯活动,最典型的要数弥渡密祉地区的花灯盛会。
  密祉花灯盛会,从正月十五起到十六,正式活动两天,届时可算是“八方乐奏,万众欢腾”。参加盛会的不但有密祉地区和弥渡境内的各地民众,还有相邻的南涧、巍山的彝、汉弟兄,近几年更有远在昆明、下关、大理、祥云各地的游客来参加。每天参加观灯者不下两万人,参加花灯表演的人数多达一千五百多人。各式大小龙灯三十余条,狮子麒麟、凤凰二三十起,彩船、彩车、云高台多起。此外,还有各年度不同形式的鹭鸶、蛤蚌、大象、老虎、猴子、金鸡等动物展演形象,还有集传统戏曲、古典故事内容的“地戏”数十起,各村、组的“大唱”、“小唱”队,钱鞭队更是五彩缤纷,内容丰富,这一些在每年的花灯盛会中都以绚丽多姿的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
  弥渡花灯作为节庆日的展演,除了春节、元宵节最为隆重、鼎盛外,在其它节日、盛典上也经常展现。如抗日战争期间,弥渡花灯被抗日工作者编成各类花灯小戏上演,如《张小二从军》、《日本天皇入地狱》、《难民花鼓》等,用以宣传爱国抗日思想,鼓动全民抗日;又如解放前后,一是集中全县花灯艺人玩花灯,互相观摩,展示弥渡花灯阵容;二是解放时,为庆祝解放,全县各地灯班到县城玩灯庆祝,盛况空前。解放后更是每逢一件重大喜庆事件或活动,皆有各地花灯出灯庆贺、参与。大至全国两会的召开和闭幕,小到诸如通车庆典,全县或各乡镇的重大会议召开,群众性文艺活动,以及“十·一”、“七·一”、“八·一”等等节日,都有弥渡花灯庆贺活动的展现。
  弥渡花灯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无处不在的,是不断发展的。弥渡花灯以广泛的群众性和普及性、自娱自乐性为显著特色。
  就弥渡花灯活动的程序而言,它有四大项,就是首先要扎灯,然后是接灯,之后是玩灯,最后谢灯。
  由于弥渡花灯的形成是从古老的社祭活动衍生而来的,所以千百年来一直沿袭着一个祭祀程序:首先要设“灯坛”。
  “灯坛”,就是各村灯班在本村的寺庙或宗祠的殿堂内设一香案,上供奉一大升斗,斗内装满谷米粮食,在谷米上方中间插上“唐朝得道赤峰老郎神君位”牌位,左右两边各插“千音童子位”和“鼓板郎君位”的牌位。在升斗前下方供上香、蜡纸烛,糖果供品,“灯坛”即算设立。
  设了“灯坛”,有了灯头,就可以进行花灯活动的第一阶段。
  扎灯,这是一项在花灯活动前必须准备的工作。一般在农历的腊月,就是十二月底,村里的灯头就准备好纸扎材料用品,请来会纸扎的工匠或乡邻在本村的祠堂或是庙堂内进行灯彩的扎制。
  花灯纸扎的工序主要有八道:
  第一道工序是选材料。一般选用上好的杆直、节长、生长期一年以上的钓鱼刺竹子。第二道工序是破篾。将选好的竹子剖成薄竹片,再解成竹条或竹丝。第三道工序是扎灯形。第四道工序是裱灯。第五道工序是装饰花灯。扎灯人将做好的纸花,剪好的花边或剪纸图案粘贴在需要装饰的已裱糊好底层的花灯上。第六道工序是彩画。第七道工序是对各式灯彩进行剪接、包装。第八道工序是检查、修饰、完善灯彩。对做好的花灯进行认真地检查,对不足的地方进行弥补、完善。至此,花灯成品才算完成。
  灯彩准备就绪,就可以进行接灯仪式了。
  接灯,就弥渡全境而言,接灯的时间有先有后。一般村庄都在上年的大年三十前或在除夕之夜举行接灯仪式。而作为“大花灯窝子”的密祉地区,则因大闹花灯在农历正月十五、十六两天,各村接灯仪式大多在正月十二、十三两天进行。当然,有的要参加正月初七太极顶朝山会的,接灯仪式肯定就要提前了。
  在举行接灯仪式这天晚上,花灯班要把扎制好的所有灯彩诸如龙灯、狮灯、凤凰灯、白鹤灯统统抬上,所有演员都化好妆,然后就从扎灯场列队出发。先后顺序是:开头两个牌灯(也叫扁灯或龙虎灯),然后依次是狮灯、日月灯、桶灯、龙灯、花瓶灯及其它灯彩,然后是演唱队的白鼻子和大脚婆队、小七姑娘队。灯班出发行进时要悄然无声,不能有半点声响。等到达本村的村口或水井、河边或大树下或土堆旁,供奉起灯神牌位,点起清香,全体人员向牌位跪下,上香,叩首,再由灯班中文采、口才都比较好的人报吉利,再由领狮(就是舞狮子)人抱一只公鸡,用鸡冠的血点龙灯、狮灯、凤灯的头、眼、耳等处,称为“点光”。祭祀完毕,狮灯、龙灯等就耍起来,大唱、小唱队也唱起来、舞起来,然后就边舞边唱边行动,由白鼻子抱着灯神牌位在灯班前引路,带领灯班从原路返回扎灯场,也就是设立灯坛的宗祠或庙堂或文昌宫。花灯班在返回的路上一般要唱弥渡著名的花灯调《十大姐》。这在花灯活动中是弥渡花灯很有特点的程序,并且是约定俗成的规矩:接灯要唱《十大姐》,谢灯必唱《补瓷缸》。
  在接灯仪式举行后的第二天,灯班要首先庆贺本村(或本山)神灵。灯班必先到本村的寺庙或乡贤祠庆贺一番,烧香叩头,焚烧纸钱,燃放鞭炮,耍狮舞龙,庆贺完毕后,才到其它地方去玩灯。密祉地区则是在接灯神的第二天,要到本地“灵山”太极顶去祭祀祖宗神灵,到太极山杀鸡淋血,煮三牲供奉之后,才下山开始到各地玩灯。
  玩灯,弥渡“玩灯”可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弥渡全县各村庄城镇的花灯活动,一般是从农历正月初一到初三(当然,有的村庄也有一直玩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各村庄灯班都到各乡镇、县城进行贺灯、报喜闹花灯活动。第二阶段则是密祉这个“大花灯窝子”的正月十五花灯盛会活动和坝区南诏铁柱庙的正月十五庙会。
  在这半个多月的日子里,各村镇的花灯班子都是到本村镇各户和其它村镇玩“门户灯”。玩门户灯中的一项礼仪——“挂红”,很有意思。
  “挂红”是在花灯班进入某户或某单位大门时,主人要先放一封鞭炮表示欢迎,并迎引灯班进入院内。灯班就先在院内舞狮,如在单位大院则舞狮耍龙,以表示向主人庆贺,然后再向主人报吉利,俗称“报喜”。报喜完毕,主人则要向灯班和报喜人表示感谢。一是要向报喜人和灯头敬送红包以示酬劳;二是要向狮、龙表示敬意,在狮子的耳朵上或是麒麟或是龙的角上挂上红彩,俗称为“挂红”。“挂红”的红彩一般是用红布剪裁成三尺长、五六寸宽的红布条,当主人向狮、龙致礼后,就亲自挂到狮子的耳朵上或龙角上。一天玩灯结束,狮子和龙角挂的红彩多,就说明这个灯班庆贺的门户多,这个灯班也就非常荣耀了。
  挂红之后,灯班中的小七姑娘就向主人家演唱贺喜曲了,有一首弥渡花灯调叫《四平头》的,有的也叫《四井天》,在这花灯调中唱道:
  一进大门四方宽,凤引麒麟好转弯,
  兆才是庆贺主人,连升三级节节高,
  再晋一级保平安。
  这贺词唱后,灯班就开始表演小折子戏,几折小戏演过后,把主人家凑贺得舒舒服服、欢欢喜喜的,生活条件好的主人家还招待灯班吃夜宵呢!
  弥渡花灯活动后还要举行谢灯仪式。
  谢灯,就弥渡全县而言,谢灯时间各有先后。在坝区,一般都在正月十五过后,在正月十六晚上,最迟在正月十七晚上就举行谢灯仪式了。在弥渡密祉则因花灯活动要正月十六后,到正月十七才结束,所以谢灯时间一般在正月十八,有的早一点则在正月十七举行谢灯仪式,送灯神。送走灯神后,这一年的新春灯会活动就算结束,就只等来年再起炉灶了。
  谢灯仪式一般在晚上的十一点左右开始,到时候灯班全体人员同样要化好妆,敲锣打鼓由白鼻子抱着灯神牌位带领全班人马朝着村口,到接灯神的地方举行仪式。
  弥渡花灯所包含的种类有:1、灯彩,2、杂耍,3、花灯歌舞和花灯小唱,4、花鼓戏和花灯小戏。
  灯彩,具体的说,就是各种以纸扎为主的灯笼,当然,也包括花灯活动中各种表演道具,诸如龙、狮、麒麟、凤、鹤、蛤蚌、彩船等等纸扎工艺成品。它不但在花灯活动中起到照明的作用和道具作用,而且在整个花灯活动中起到点缀、装饰花灯活动场所的作用。
  杂耍,在弥渡花灯活动中起着拱托气氛,突出花灯看点,显示汉民族龙狮崇拜特色,丰富花灯活动内容,大造花灯活动声势的作用。
  弥渡花灯中的花灯歌舞、花灯小唱是弥渡花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花灯歌舞和花灯小唱,就不称其为“弥渡花灯”。
  花灯歌舞是由一组组基本的舞蹈动作来组成,歌舞的最基本步伐是“崴步”,而弥渡花灯歌舞中的崴步与其它地区的花灯崴步截然不同,特别是女角的崴步,它是以双膝向左右侧崴而带动胯部和上身向左右摆动,向前时前掌落地,屈膝,臀稍向下座,步伐较小,崴动平衡,右手持平扇,左手拿花巾成风摆柳式;而男性崴步多以弓步和马步作基本步式,崴动时靠膝盖的横向运动使胯和臂部左右摆动,崴步中有翻身、跳步、跨步、矮桩步,跳跃性强,动作幅度大,颇具开朗、朴质、健美的风格特点。由于弥渡花灯歌舞中的基本动作是以“跷”为特色,就是用脚跟带动全脚掌落地,女角以双膝的左右崴动带动腰胯和上身左右扭动,这样“跷”出来的花灯动作就显得质朴、含蓄,特别是表现了弥渡女性的一种东方女性美,有着非常独特的韵味。
  花灯小唱是在过街灯或“团场灯”(也就是“簸箕灯”)的表演过程中,由一群“小七姑娘”、“大脚婆”和二个花鼓佬、一个白鼻子组成的集体性歌舞,演唱内容多为花灯小调或是小折子戏。
  花鼓戏,弥渡花灯中的花鼓戏既保持了中原花鼓艺术的特点,又充分地显示了弥渡地方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
  再就是花灯小戏,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花灯折子”。“花灯折子”在弥渡花灯中,主要是指上述各类花灯艺术形式通过不断的进化、提高、演变而形成的传统花灯小戏,它吸纳了其它剧种,诸如滇剧、花鼓戏、川剧、京剧等剧种的艺术精华。流传至今的弥渡花灯传统剧目有二百多个。在弥渡花灯的传统剧目中,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明显的思想倾向,分明的爱憎观念。《目莲救母》、《刘海砍柴》、《老皮赌钱》等这类剧目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从传统道德出发,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都比较明显,有的至今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一类多反映婚姻爱情、礼仪习俗、节日逸事趣闻等等,如《山伯访友》、《拐干妹》、《瞎子观灯》、《普漆匠招亲》等等。这类剧目基本上没有什么社会矛盾冲突,没有曲折的故事,而是从平常有趣的生活小事切入剧情,多半是反映了弥渡当时的社会风貌,人情世态,经济生活,同时,也从平淡的生活事件中,透射出因社会贫富差异而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阶层关系。这类剧目在弥渡花灯的折子戏中比重较大,几乎占三分之二的分量,也最显示出弥渡花灯的特点。
  弥渡花灯的舞蹈类型、表演曲目和表演剧目,是随着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不断地变革发展与推进而逐步形成,是经过一代代花灯艺人口口相传,人员流动而传承下来的,特别是传统的花灯剧目更是如此。
  随着弥渡花灯舞蹈的不断发展与成熟,逐步形成了仪式性舞蹈,娱乐性舞蹈,表演性舞蹈,健身性舞蹈四大类型。
  仪式性舞蹈,就是穿插在民间宗教祭祀仪式中进行的舞蹈。在花灯活动中举行接灯神、送灯神仪式进行表演。在民间的巫术活动中也以巫舞的形式进行,诸如奠土、祭祀土公、土母、荐亡魂、招魂送鬼等等。这类舞蹈动作简单、短小、灵活自由,主要靠队形的调度与变化。巫舞缺乏有规律的动作,但这类舞蹈在宗教仪式中显得神秘、肃穆,给人以一种震慑力。这类舞蹈人数、规模较小,气氛不很热烈,观众也十分有限。
  娱乐性舞蹈,这一类舞蹈多是在每年的春节至元宵节期间进行,是属于一种多人参与的群众性的渐进式舞蹈。近几年来,随着弥渡花灯的不断普及和发展,娱乐性舞蹈(此处仅指群众性集体歌舞表演活动)已不分年节,在平时的休闲娱乐活动中也经常举行。
  表演性舞蹈,这一类舞蹈是指在农村的院坝中,或是固定的舞台上作定点表演,有相对固定的观众和节目。主要包括双人舞如《夫妻花鼓》;三人舞如《断桥花鼓》、《小七姑娘与家鞑子舞》;四人舞如《上架花鼓》;群舞,如《十字花鼓》、《姊妹花鼓》、《元宵花鼓》、《十大姐》、《单采花》等等。这类舞蹈内容丰富,有一定的套路和固定的节目,舞蹈语汇丰富独特,具有典型的地域风貌和民族风格,是弥渡花灯舞蹈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
  健身性舞蹈,这类舞蹈是弥渡花灯文艺工作者经过长期的探讨、研究、创新,以弥渡花灯舞蹈艺术精心编制的,它是结合当今人民群众对花灯文化艺术的需求,对保健身体的功能需要,为提高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素质水平而创作的,以《弥渡花灯健身舞系列》为主。
  2000年12月,弥渡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花灯)艺术之乡”。2006年5月8日,弥渡花灯被云南省政府列入为“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8年6月14日,弥渡花灯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传统戏剧(序号为222,编号为Ⅳ-78)。
  2008年,弥渡县隆重推出了大型现代花灯剧《正月十五闹花灯》。这出戏由我省著名一级编剧,曾任弥渡县花灯剧团团长的魏树生老师和沈毅仁老师联合编剧。这出戏两次赴省会昆明演出,两次都夺得了一等奖,在全省引起很大轰动,被赞誉为“编、导、演、音、舞美、结合时代、突出弥渡特点”的“七美好戏”。
  2009年9月,弥渡县又推出一台大型现代花灯剧《山村医生》。这一台花灯戏仍然是由我省著名剧作家魏树生老师与芳草老师联合编剧,作品以浓厚的地方民族特色,风趣诙谐的地方民族语言,又以富有地域特点的弥渡花灯进行表演,使整台戏生趣盎然。在剧中人杨春燕与众姑娘的对唱中,采用了白族的山花体:
  大理来的白姐姐,眉头紧锁为哪般?给是少个侃话的人,路上太孤单!
  对唱采用了汉族花灯词体:
  男有心事费烟火,女有心事脸上搁,听说大理调子好,唱起调子心事落。
  杨春燕又对道:
  彝家阿妹说尼合,调子做得开心药,你们爱玩我爱唱,有侃又有说!
  在彝族老神医的演唱中,更是充分体现了风趣幽默的地方民族特色:
  从小生在彝山中,行医治病乐逍遥,
  老倌我年过花甲精神好,采药不怕山崖高。
  太极顶,藏百草,制成秘方把病疗。
  ……
  你檐下麻雀眼光浅,看不懂我们山里人。
  行医若把利看重,疑难杂症就分不清。
  处方当成账单用,那不是医生是畜牲!
  弥渡花灯历经千百年,它欢歌乐舞一路走来,不断显示出它的个性,它的特色,正如罗仕祥教授所言:“弥渡的花灯历史是悠久的,具有活化石的功能,也具有独特性,不可替代性,它的高度只能仰望,使人敬畏。”
  弥渡花灯正在以广泛普及的强大阵容,以不断探索、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的趋势,“主动自觉承担起了保护云南花灯的担子,走在各花灯分支的前头”(罗仕祥语)。
  弥渡花灯正以“文化塑造的力度、速度,走在了云南的前列,打造了亮丽的文化名片”(罗仕祥语)。
  弥渡花灯美妙悠扬,它不但热烈狂欢,还不断向五洲四海传扬。
  弥渡花灯的发展不断丰富,不断成熟,影响不断,终于从一个边疆小县飞进了北京的鸟巢,飞出了国门,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正受到世人的日益关注。
  
  ■张昭:1948年生于弥渡,副研究员,长期从事文化、文物考古工作。出版有《彩云乡里话古今》,主编《白子国传说故事集》、《白子国研究考古论文集》、《弥川春韵》(诗联集)等专著6部,近200万字。被国家文物局授予“郑振铎——王冶秋”文物保护奖先进个人。是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弥渡花灯”申遗报告及“花灯之乡”申报文学的主撰人。
  
  责任编辑 王丽敏
其他文献
一开始的时候,我以为是我眼花了。  面前的镜子里,在我头发的中分线以右,随着手中那把向斜后方向划动的梳子,一线闪电似的白一闪而过。  是不是卫生间里光线的缘故?此刻卫生间顶上的灯正开着,虽然灯光不是特别强。还是窗外光线的原因?这扇外圆内方的卫生间窗子,自从原来的太阳能坏了之后,新换的太阳能的接水管只好从这窗子进来,于是这窗子一直就那样开着,就包括我洗澡的时候也没法关上它。这个时候,虽然太阳还没有出
期刊
一朵多愁善感的云  路过秀美江南  一场缠绵悱恻的雨  驻足眺望江北  还有那个名叫青梅的女子  徐徐打开六月的伞  想找一位被雨淋湿的书生  顾盼之中风情万种    看到她辫梢的栀子花么  开成一只白蝶形状  听到小巷尽头轻声呼唤么  莫非是她前生的爱情嗟叹    一只蜘蛛垂丝而下  恰好停在你的眼前  这是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情预兆  根根晶莹雨丝  排下迷乱的情感八卦阵    如果你走不出去  
期刊
乡村的早晨    湖水随意地涌着小小的浪花  小鸟自由地飞翔又落下  我把平铺在躺椅上的身体  像所有晨光中的叶片一样,尽情舒展    桌子上放着一杯茶  我可以喝,也可以不喝  膝盖上放着一本书  我可以读,也可以不读  城市远去了  一切都远去了  在这里,不再有劳累、压抑,以及伤害     有云从对面的山上升起  又在天空消散  有风穿过湖边的玉米地  又穿过我的衣袖  在不时响起的鸟鸣声中
期刊
青山    在那个乡间,一个莽撞瘦弱的少年背个绣花包,朝乡村小学跌跌撞撞地跑去,被踩踏起的那些灰尘:洁净,轻盈,刺鼻。他朝对面的山上望去,湛蓝的岚烟,正清洗着他的目光。我是那个少年,我们都是那个少年。那个刚从师范毕业的青年教师,在那块摇摇欲坠的黑板上写下“青山”二字,俊秀优雅,最让我感到羡慕的是那个老师口齿清楚地念出了“青山”二字。全班八个学生跟着他念着“青山。青山!……”唱腔味十足,我们沉醉在与
期刊
青梅一样的女子风姿绰约  嘤咛在一张弓弦上  巫山渺茫,洗尽铅华的面目  陌上的太守,落马彷徨而走  青翠的桑叶比作短剑  愤怒的丝绦,扎痛他垂涎的衣袖    薄如蝉翼的纱巾顺江漂去  纱和浣纱的人,醉倒了满江的鱼  书生荡舟而来,成就浣纱女的  一生华贵的时候,只有家国没有梦想  是纱,把吴越和古楚反复弹拨  谁能相信爱情?除了江中那两只红肚的鸳鸯    撕纱。她一边里笑着看着  落泪的纱巾和痛
期刊
思念渐行渐远最后一缕余辉  你的面庞渐渐模糊  叹息桥沉重的质感  生失去了光彩  你的船漂过我的爱情走远  两岸的烛火   摇曳着未知的悲喜  回忆始终是种奢念  不久一切尽殁  你的身旁你的背影陌生  于我  或许你会偶尔想起  或许你早已忘记    责任编辑 张乃光
期刊
这是一条宁静而无人的道路  两旁高大的树木  遮挡了南风带给我的轻柔  也遮挡了我对月亮诉说的挚爱  破碎的花瓣还在飘浮着  我不敢回头望去  只因道路曲折得可怕  流星在我头上找过一道弧  带不走我的心愿  也带不走我的寂寞    恋在大理    我依旧拉开了白色窗帘  品读阳光下的大理  一盘CD 一串手链  是那古城里静静流淌的河水  青石板上曾有我追寻过的足迹  爱恋的你是我生活的每个思绪
期刊
石榴花    嗤的一声  一根火柴  在绿色遮掩的枝头点燃  嗤的一声 又是嗤的一声  一颗一颗的火苗  不断绽放  等这个顽皮的孩童  点着了五月  它就躲在夏天里  裂着一粒粒的小碎牙  快活地笑    栀子花    从箱底里翻出那条百褶裙  年年那么素洁合身  羞羞怯怯地来到城市  立在熙熙攘攘的路边  站在脚手架上的阿哥认出了你  他说你是他的表妹  名字叫乡情    蔷薇花    旧日的
期刊
老 井    云龙多盐,云龙多井。所以云龙多以“井”为地名。  古代的云龙,八大盐井辐射了周边地区,云龙食盐远销腾越、西藏和印度。因盐运而兴起的驿道四通八达。在那些盐贵如金的岁月里,当打卤熬盐作为一种淘生方式在历史的舞台上为这一方的人们带来幸福生活的希望的时候,在人们心里,用马帮驮回来的,已不仅仅是物质经济的往来、是生活的富庶,更是文明、是交流、是对远方的向往。人们就是这样用盐粒织就了一张张四通八
期刊
在天之水,不仅是云,是雨。还有湖。  这水,或者叫湖,就栖息在云彩的深处。水里有鱼,天上有云,树间有鸟。鱼在云中游,云在树间晃,鸟在水上飞。  这是一片名符其实的在天之水,它还有个实至名归的名字:天池!  崇山峻岭间,奇迹般地闪现出这片丰盈的水。水周围的山,从容而镇静。在我的周围,我看到了大量原生的云南松林,蓊蓊郁郁围住了这片水,使它无路可逃,静静地留守在这天的高处。  这是一片不同凡响的水。它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