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内地消费难以长期保持高增长,消费类上市公司的利润也并不稳定
在过去几个月中,全球出现了一股投资于新兴市场的热潮,其中消费类股票是一个特别受追捧的板块。这在中国也不例外。不论香港还是内地股票市场,消费类股票的市盈率动辄达到20至30倍或更高。我们要问的是,这样的市盈率合理吗?
这一问题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子问题。
首先,我们是否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国消费增长能够在目前的水平上大幅加速?
从去年开始,中央政府提出要以内需带动经济增长,特别是要减少对投资的依赖,市场便普遍产生一种“消费增长将要加速”的预期。但观察过去十多年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经验,我们发现,除了在通货膨胀率极高的年份(例如1984年和1995年),消费(以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为准)增长的波动是相当平稳的,一般在8%-15%之间;即便我们把住宅销售都算作消费(等于假设所有买房者都是用家而非炒家),整体消费增长也只会增加两三个百分点。
总的来说,不论是跟其他国家还是自身的历史做比较,中国现在的消费增长速度都已经处在一个很高的水平上。如果指望它在现有水平上大幅加速,并超越目前的投资增长速度(30%左右),看起来并不太现实。
其次,另一个普遍被认为能支撑中国消费长期高速增长的因素,就是中国极高的储蓄率。这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否真的如市场所表现的那么乐观呢?如果我们认真研究一下中国储蓄的构成,会发现情况并非如此。
世界银行北京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高路易(Louis Kuijs)在2005年6月曾发表一篇文章,分析中国储蓄和投资的构成。他指出,中国极高的储蓄率中,有很大的部分是源自企业和政府,而非个人。
举例来说,中国的国民总储蓄率在2003年占GDP的42.5%,比美国的14.3%高出28.2个百分点;但在这28.2个百分点当中,来自居民的只有11.8个百分点,其他的差距则来自企业和政府。因此,长远来看,中国居民提高消费的空间是比其他大部分国家为高,但可能不如原来想像的那么大。从中、短期来看,在人口老化且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情况下,要求中国居民大幅降低他们的储蓄率,更不是一件易事。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纵使我们愿意相信中国消费前景长期一片大好,但现在消费类上市公司的利润是否稳定呢?
粗略而言,中国市场上现在最热门的消费品上市公司可以分为如下三类:第一类,一些在过去几年中冒升得很快的品牌;第二类,一些传统的老品牌;第三类,一些经营连锁零售业的企业。
第一类公司一般都没有太长的经营历史,而在过去几年中,他们的增长都很快。
他们的优点在于国企成份较低,经营者都较年轻,管理理念较为现代化。但其最大的问题是规模一般都比较小(利润在几千万元到几亿元之间),顾客对它们的品牌忠诚度也较低。
因此,他们的经营风险通常在于定价能力薄弱。如果市场环境突然转变,例如财雄势大的外资公司开始认真对待该市场,第一类公司的利润率波动会很大,随时可能转盈为亏。
第二类公司的优点是,他们的品牌历史较悠久,因此定价能力也较强。但这些企业一般都是老国企,管理概念相对落伍。另一方面,由于消费口味的改变,其产品的市场总额的长期增长速度不会太高。举例来说,在中国年轻一代中,喝中国传统白酒的比例已经远低于他们的父辈。因此,这些企业的长期增长能力可能远比市场预期的要低。
最后一类是连锁零售业企业。他们最大的优点,通常是已经占据很多主要城市的中心地理位置,其中许多企业更拥有其店铺的产权。因此,这些企业有一定的隐藏资产价值。
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一般都会发觉他们的净利润率非常低,反映出所面临的竞争非常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竞争环境出现任何恶化,他们的利润波动便会非常大。
在过去几个月中,全球出现了一股投资于新兴市场的热潮,其中消费类股票是一个特别受追捧的板块。这在中国也不例外。不论香港还是内地股票市场,消费类股票的市盈率动辄达到20至30倍或更高。我们要问的是,这样的市盈率合理吗?
这一问题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子问题。
首先,我们是否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国消费增长能够在目前的水平上大幅加速?
从去年开始,中央政府提出要以内需带动经济增长,特别是要减少对投资的依赖,市场便普遍产生一种“消费增长将要加速”的预期。但观察过去十多年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经验,我们发现,除了在通货膨胀率极高的年份(例如1984年和1995年),消费(以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为准)增长的波动是相当平稳的,一般在8%-15%之间;即便我们把住宅销售都算作消费(等于假设所有买房者都是用家而非炒家),整体消费增长也只会增加两三个百分点。
总的来说,不论是跟其他国家还是自身的历史做比较,中国现在的消费增长速度都已经处在一个很高的水平上。如果指望它在现有水平上大幅加速,并超越目前的投资增长速度(30%左右),看起来并不太现实。
其次,另一个普遍被认为能支撑中国消费长期高速增长的因素,就是中国极高的储蓄率。这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否真的如市场所表现的那么乐观呢?如果我们认真研究一下中国储蓄的构成,会发现情况并非如此。
世界银行北京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高路易(Louis Kuijs)在2005年6月曾发表一篇文章,分析中国储蓄和投资的构成。他指出,中国极高的储蓄率中,有很大的部分是源自企业和政府,而非个人。
举例来说,中国的国民总储蓄率在2003年占GDP的42.5%,比美国的14.3%高出28.2个百分点;但在这28.2个百分点当中,来自居民的只有11.8个百分点,其他的差距则来自企业和政府。因此,长远来看,中国居民提高消费的空间是比其他大部分国家为高,但可能不如原来想像的那么大。从中、短期来看,在人口老化且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情况下,要求中国居民大幅降低他们的储蓄率,更不是一件易事。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纵使我们愿意相信中国消费前景长期一片大好,但现在消费类上市公司的利润是否稳定呢?
粗略而言,中国市场上现在最热门的消费品上市公司可以分为如下三类:第一类,一些在过去几年中冒升得很快的品牌;第二类,一些传统的老品牌;第三类,一些经营连锁零售业的企业。
第一类公司一般都没有太长的经营历史,而在过去几年中,他们的增长都很快。
他们的优点在于国企成份较低,经营者都较年轻,管理理念较为现代化。但其最大的问题是规模一般都比较小(利润在几千万元到几亿元之间),顾客对它们的品牌忠诚度也较低。
因此,他们的经营风险通常在于定价能力薄弱。如果市场环境突然转变,例如财雄势大的外资公司开始认真对待该市场,第一类公司的利润率波动会很大,随时可能转盈为亏。
第二类公司的优点是,他们的品牌历史较悠久,因此定价能力也较强。但这些企业一般都是老国企,管理概念相对落伍。另一方面,由于消费口味的改变,其产品的市场总额的长期增长速度不会太高。举例来说,在中国年轻一代中,喝中国传统白酒的比例已经远低于他们的父辈。因此,这些企业的长期增长能力可能远比市场预期的要低。
最后一类是连锁零售业企业。他们最大的优点,通常是已经占据很多主要城市的中心地理位置,其中许多企业更拥有其店铺的产权。因此,这些企业有一定的隐藏资产价值。
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一般都会发觉他们的净利润率非常低,反映出所面临的竞争非常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竞争环境出现任何恶化,他们的利润波动便会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