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哪,这人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tfc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位青年朋友李钧和孙洁为“二十世纪外国文化名人在中国”这套丛书编选了这本《尼采在中国》,从这本书的目录和编选后记来看,他们对尼采其人及其思想在中国研究的历史是下了一番苦功夫的,对尼采其人和其思想在中国介绍传播的复杂经历也有着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他们并不是盲目地埋头于故纸堆中,为完成任务,不加选择、胡乱去编造一个“豆腐渣工程”。记得鲁迅先生在三十年代写过一篇《论选本》的文章,提出了对选家的认识、要求与看法,我认为这个选本是契合鲁迅先生对选本的严格要求的。
  本书分为三个篇章,前一部分是“述评编”,第二部分是“应用编”,第三部分是为“迻译编”。“述评编”选取了从清末一九○二年到解放前夕一九四九年期间,不同人品才学,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思想政治追求和审美精神的中国知识分子从不同侧面论述尼采的篇章,其中或褒或贬,各有分见。“应用编”选取了这一个时间段受尼采影响而出现的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迻译编”选取的是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知识分子译介尼采作品的文章。中国与西方不仅地域不同,文化传统、价值取向、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不同,而且语言结构和表述方式也有着极大的差异,因此中国学者认识西方文化思想现象,总是从本土观念出发,对对象进行“类我”的改造加工。翻译是一项典型的文化再创造工作,中国学人翻译外国作家作品时都多少带着自己对这位作家的认识与评价,正如郭沫若在翻译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时说的:“我译尼采,便是我对他的解释。”“我是一面镜子,我的译文是尼采的虚像。”因为翻译和接受一样,都不是简单的移植活动,而是经过译者和接受者选取、消化、改造、融合的过程,其中必然会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异。换言之,他们(译者和论者)接受的已不是原型文本,而是经过了改造变形的东西,是对原型文本的一种“背叛”。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收入的文字实际上是不同历史时期、地点和文化条件下的中国人的尼采观。
  这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本,它基本反映了二十世纪前半叶开放性的政治文化环境里,西方现代思想文化对中国传统封建专制文化的强有力的冲击,中国知识分子在前后两次历史的觉醒后,适时地发现尼采和锲而不舍地引进尼采的情况。
  但二十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在外寇内奸交相为祸的历史动乱、在痛苦的曲折反复中举步维艰地前进的国家,其中充满了封闭与开放、专制与民主、前进与倒退、革新与守旧的剧烈矛盾与斗争。一九四九年后,在农村包围城市的战争中建立的新政权,又由开放走向自我封闭,对西方现代科学文化取抗拒、怀疑、批判和禁止态度。六十年代,上海有一部家喻户晓的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就是用马列主义的观点对西方资产阶级腐朽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一种形象化批判。当时,认为西方资产阶级的物质精神文明是毒害无产阶级革命群众的腐蚀剂,或是糖衣炮弹。这种文化态度,看似马列主义,其实是小农意识的体现。再加上前苏联斯大林时代对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流行的现代派文学艺术思潮,如象征主义、未来主义等流派的作家作品和哲学社会思潮,尼采、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弗洛伊德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采取了查禁封锁的措施,这也给中国文化界带来了不小的影响。然而在新的历史环境下,中国新一代知识分子重新发现了尼采,接受了尼采。尼采,正如他在上半个世纪有力地冲击了中国的封建专制文化一样,在新时期,他又以新的思想穿透力再一次冲击了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新变种——左倾教条主义。如清末的士大夫知识分子一样,中国知识分子第二次觉醒了,对自己生存的历史与现实环境再一次进行了痛苦的反思。从这方面看,尼采在中国的命运可以说是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动乱与变革。但又如恩格斯所说的“历史的惰性”,中国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很快又接受了西方的物质文明,可对西方的精神文明仍抱有偏见,一直警惕提防,就像清末的洋务运动一样,只接受西方的科学技术(当时叫做声、光、化、电),即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一直到八十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西方精神文明,包括尼采在内的西方现代派思想家才又缓慢地进入中国。
  由于本书所选文章只限于本选题的前一部分,即从一九○二年到一九四九年,但为了全面深入地反映尼采在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命运,我建议编选者再多花一番力气,多下一番苦功,尽力补选、补收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尼采重新进入中国,各家的评介文章。因为本书是“二十世纪西方文化名人在中国”系列丛书中的一本,现在的这个选取工作,只完成了“尼采在中国”的早期部分,只能算上编,我感到有些美中不足的遗憾,我期望着能尽快读到下编,套用一句过去流行的话语,这是一部“尚未完成的杰作”。
  是为序。
  二○○○年二月二日在上海寓所
其他文献
鹤  和尚支道林养鹤,鹤比家鸡会飞掉,先把它的翅膀剪了。这飞禽上肢不全就光长大肚皮和板油了。走道也失去平衡颤巍巍地教支和尚也看不下去,于是,重新把它养好放飞完事。  这事被记在《世说新语·德行篇》里,单凭德行二字就能与今日动物保护意识接轨当重要新闻发布。陈四益先生另有一说,他说你和尚不事生产哪来钱玩鹤呀、马呀、鹰呀什么的、无非一天到晚陪着王公达官扯谈,得些赏赐。此话警策、一语道破支道林自己就是别人
期刊
关于余秋雨岳麓书院讲学的批评,已进入到第二轮,时间跨度将近一年,如果是在文革或者是在十九世纪的小说中,此时的主角很可能在几个月之前就已经悲惨地死去了。  余秋雨的生命力很顽强,他所承受的言辞的唾沫打破了以往的记录。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否彻夜难眠,是否在梦中拿着枪对着批评者发出砰砰的声音,但我知道,批评者现在却是彻夜难眠,在梦里还在磨刀。据说已经有人在为全面清算余秋雨作准备,夜以继日地搜寻证据,在各大图
期刊
一九九九年三月的一天,新华社原副社长李普同志来电话,要我去他家一下。四月十一日上午,我到北京宣武门新华社院内他家中。原来,“文革”后期李普主持新华社北京分社工作,适逢“四人帮”搜缴《第二次握手》手抄本,分社搜缴来的都交给他。他和妻子沈容留下一本悄悄看。看完之后,盖上“李普沈容藏书”章,这一藏便是四分之一个世纪。如今夫妇俩都已年届八旬,不知怎么就想起了我,于是找出那手抄本,写上“张扬同志:物归原主”
期刊
中国汉字除了是一种记录和传达语言的符号,还是一门独特、奇妙的线条艺术。传统的中国美术以书画并称,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日本、韩国至今仍被流风馀韵,这在西方美术界是不可想象的。  从最初创造了象形文字到后来各种书体的演变过程,主要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适应大众便捷、实用的要求,以及书写工具、材料的不断丰富。所以,在后来的社会生活中,行、草书便最流行,如果不是因为老师有严格要求,小学生作文也常常会笔间带草
期刊
燕祥兄:  在十二生肖中,我属虎年,今年却被兔子欺了,先后住院四次,也够烦人!十一月初始渐康复。不久,我即去了老家衡东,借以换换环境,调养身体。我是四方为家吃惯了野食的人,家乡亲友较多,叙旧温室,啜茗野村,观鱼洣江,闻罄古寺,算是享了一段清福,一住月余始返长沙,即接到您所惠贶的《旧信重温》一书,深感惊喜。谢谢!  我真佩服您,这些旧信起自五十年代初迄于现在,历经近半个世纪的播迁,还有那么多的政治运
期刊
一九六四年开始的“四清”(即“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有一个根本性的指导文件,叫《关于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一共十条。因为后来又有一个文件(《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决定(草案)》)也是十条,所以就称前者为“前十条”,后者为“后十条”。  现在已经弄明白了:整个“四清”运动是完全错误的。那么,作为这个运动的根本性指导性文件的这两个“十条”,当然也是完全错误的了。有意思的
期刊
作家的历史地位,是个老题目。杜甫说的是:"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作这诗的杜甫,历史地位就比王杨卢骆更高。比他晚生了几十年的韩愈就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同样是关于李杜,过了一千年,就有人从新的角度来思考了。清人赵翼的诗说:"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他是看到一千年里出现的那许多新人新作,新的文学观念和新的文
期刊
“你们埃及的蛇是生在淤泥里,晒着阳光长大的。你们的鳄鱼也是一样。”①  被安东尼称之为“古老的尼罗河畔的花蛇”的克莉奥佩特拉女王,在这个五幕剧中,将那种令人神往的野性的魅力,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展示。在这位埃及女王的艳丽光照之下,文明的旗帜是那样的萎靡不振,这种情形不止一次地使人怀疑起文明的意义的所在来。  埃及明媚的阳光里出生的克莉奥佩特拉,一生都是为爱情而活,她的妖媚,她的热烈,她的无穷无尽的精力
期刊
"公案"一语略近当初禅宗论疑的本义,而非后世侦破推理之"公案"。应该说,这桩事件本来早应淹没在那一时代无数禅宗和推理的公案之中的,如果不是当事一方的名人"动手"又"动口"的话。如今所以腾于众口,不仅是杨绛先生亲自为文解说,更因另一方四处申告,还从报章移师网站,连博库"沙龙"的格子中,都有人帮着像游医广告似地贴满了"澄清"、"读后"的小帖子,给生怕"天下本无事"的媒体提供着话题。  当事的碰巧我都认
期刊
近来关心舒芜的人又多了起来。自一九九九年十一月至二○○○年一月两个月的时间里,先后有绿原、朱健、朱正、余世存等几代文人先后在《文学自由谈》《书屋》等刊撰文专门谈论舒芜,看来舒芜是一个不大容易被人忘掉的人物,这倒有点叫人嫉妒。笔者也是从一九九九年开始对舒芜个案进行研究,并撰写了两万字长文《存在的代价——透过舒芜看“迷失”》,发表在该年第六期《黄河》双月刊上。然而有趣的是,以上这批文章都是在作者互不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