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做好习作教学“加减法”,能够有效化解学生的畏难情绪,充分激发其习作兴趣,提升习作水平。做“加法”,通过“加体验”,丰富素材;“加训练”,养成习惯;“加感悟”,培养情怀。做“减法”,通过“减要求”,鼓励真实表达;“减堆砌”,提倡通俗易懂;“减指导”,讲求依时而行。
关键词:习作教学 “加减法” 素材
习作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习作难,习作教学难,难在哪里?我想主要在于两个方面:第一,习作是对字、词、句、段、篇的综合运用,难度较大;第二,习作是一项创造性工作,要有个性,要与众不同,难度较大。做好习作教学“加减法”,能够有效化解学生的畏难情绪,充分激发其习作兴趣,提升习作水平。
一、做“加法”,天高任鸟飞
(一)“加体验”,丰富素材
所有的写作,都是从素材的积累开始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学生习作也不例外,需要大量的素材储备。那丰富、多元的习作素材从哪儿来呢?途径之一是走进生活,增加体验。
小学生人生经历短,社会阅历浅,在生活体验方面存在先天的不足,需要教师多做努力,给学生以切实的帮助。我在平常的习作教学中主要观照以下两方面:
1.校内随时抓取素材。
校园里每个月大大小小的活动丰富多彩,随时都能抓取到习作素材。如学校组织的校园足球比赛、书画比赛、六一儿童节演出……如班内组织的民主选举班干部、阅读小明星评选、小小演讲之星……一次活动就能生发多个话题,一次亲身参与就会产生诸多感受。可以说,学生在校园里学习,在校园里生活,在校园里成长,只要能够融入集体,就有取之不尽的素材。平时的教学中,我特别支持学生参与学校和班级的各项活动,并鼓励他们及时从这些活动中抓取素材。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会有意识地将阅读教学与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联系起来,引导他们获取习作素材。如教完《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后,我组织了一次课本剧表演。学生忙得热火朝天,不亦乐乎。在他们组合、排练、表演的过程中,我进行顺势引导,提醒他们及时抓取素材,后来分别完成了《金牌组合》《第一次当导演》《我当林冲》等习作,形象地反映了学生对表演的热情,生动记录了他们难忘的经历,流露出了真情实感。
2.校外留心储备素材。
在校外,我也会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建议他们让孩子更多地融入家庭生活,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在家长的支持下,学生写有关第一次做家务活的习作时,有了更多的真情实感,语言更为鲜活,情节更为生动;写有关亲近自然的习作时,描写手法更为精准,语言更为流畅;写关于参与社会实践的习作时,不再无话可说、无情可表,而是以更为宽广的眼界、更为深入的思考,呈现出了丰富的感悟。丰厚的习作素材积累,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写作难的问题。
(二)“加训练”,养成习惯
习作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平时的训练。教材每个单元都会安排一次习作练习,但仅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方式,增加习作机会,促使学生养成随时动笔的习惯。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教材内容的延伸。
每一次的阅读教学,其实都是学生对文本进行感悟的过程。针对学生独特、深层的感悟,如果能适时安排相应的习作练习,对于加深其对文本的理解,提升习作水平是大有好处的。
如教完《灰椋鸟》一课,我就让学生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一个学生是这样写小乌龟的:“小乌龟有一个深褐色的外壳,它的背壳由13块菱形的小壳组成。三角形的头上长着一对绿豆般大小的圆眼,弯弯的小嘴,看上去十分惹人喜爱,尤其是那条小尾巴,总是龟缩在壳里,可爱极了。”这段介绍不长,却形象地体现出了作者对小乌龟的喜爱。从中也能看出,小作者是领会了课文作者描写灰椋鸟时的写作技巧,并恰当地运用到了自己的习作中。再如教完《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课后,我以《重逢》为题,组织学生进行想象作文,让学生写一写40年后美穗子和家人来中国看望聂将军的情景。因为已经把握了聂将军对美穗子的关爱,领会了他宽容大度、不计前嫌的美好品质,学生在习作中呈现出的美穗子对聂将军的感激之情也就溢于言表,令人动容。又如教完《船长》一课后,我让学生尝试着写一篇悼词,以进一步理解哈尔威船长的忠于职守和做人之道,表达人们对哈尔威的深切缅怀。因为刚刚学完课文,学生还沉浸在乘客们对哈尔威船长的感恩、怀念、佩服中,因此完成的悼词也极具情感,深切融入了悲痛、怀念之情。
2.日常生活的记录。
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见闻都蕴含取之不尽,写之不竭的习作素材。欢笑、热泪、成功、失败,喜、怒、哀、乐……都是学生成长的足迹,教师需要引导他们学会从诸多素材中提取有价值的东西,并以日记或周记的形式,不限篇幅长短,加以记录。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记录,实际上是在有意识地提醒学生学做有心人,学着思考,学着推敲,学着成文。
如有次考试,刚刚公布完成绩,我就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当时的心理感受,有学生写道:“书包里的试卷就像一枚炸弹。我沉痛地想,只要爸爸妈妈看到它,炸弹瞬间就会爆炸。看来,一场皮肉之灾是免不了的。想着,想着,我的眼前便呈现出自己被打的惨状。忐忑不安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的脚都开始微微颤抖起来。走到楼前,我仰起头看着我家,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上楼时,腿像灌了铅一样,人虽在向上走,心却在向下沉。”形象生动、活灵活现地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再如一次校运会后,我让学生捕捉一个细节进行记录,其中一位学生写道:“随着一声哨响,操场上霎时间绳子飞舞,运动员们像轻捷的燕子在绳子甩成的椭圆形的绳圈中穿来穿去。突然,我班的赵晓红由于紧张,脚步乱了,被绳子绊倒。我们不禁惊叫起来:‘哎呀,快!快起來!’赵晓红飞速站了起来,绳子又舞起来了。摇绳的同学速度不减,跳绳的同学更加卖力,一股为集体争光的力量鼓舞着大家。” 这段记录真实再现了运动会上跳绳比赛的场景,真实动感。实践证明,及时记录,对于养成习作习惯,提升习作水平大有好处,比教师多次强调习作方法效果好很多倍。 3.自然景色的描绘。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昼夜交替,季节变化,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教师要提醒学生留心观察周围发生的一切,并及时用手中的笔去描绘。这些观察可以是即时性的,如观察突如其来的晨雾、暴雨、狂风、日出……可以是连续性的,如观察石榴花开、海棠叶枯、青草发芽、月儿圆缺……相信经过长期训练,学生不仅能学会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还会拥有更为“明亮”的双眼,孕育出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久而久之,养成习作习惯,提升习作能力,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如有学生观察南京几十年不遇的大雾后写道:“漫天大雾,使天地变成了白茫茫的一片。人们都好像被托起了身子,悬在空中,如同进入了仙境,有一种说不出的神秘感。上班的叔叔、阿姨来来往往,但只能听见说话声、车铃声。只有人到了面前,才能看清他的轮廓。”对自然现象的记录,也能让学生的观察变得细腻,让语言变得生动。
(三)“加感悟”,培养情怀
语言的表达就是遣词造句,就是布局谋篇,就是把内心的思想用语言文字表现出来,而这种能力的形成、提升,来自对生活的深切感悟,来自深广的情怀和宽广的眼界。培养这种情怀和眼界的途径有很多,这里主要说说阅读优秀作品的影响。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编者海选、精编选入的优质文本范例,加上课堂上教师的精讲精练,对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大有帮助。但也要看到,小学六年所有的课文加起来也不过三四百篇,数量极为有限的。因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版课标”)特地对学生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提出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大量的阅读,汲取他人所长,开阔自己的眼界,丰厚自己的情怀,领会表达的方法,掌握习作的技巧,才能酿出优质的习作之蜜。各种各样的书籍既可以带领学生穿越空间与时间,与远古的圣贤对话,与今天的马小跳同喜,也可以带领学生走遍地球的每个角落,见识异域的神奇,探寻无穷的奥秘。书籍更能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带他们去感受屈原的忧愤、司马相如的华丽、李白的浪漫……还能带着他们欣赏悟空的七十二般变化、108条好汉的揭竿而起、孔明的运筹帷幄、黛玉的对花涕零……这种情感的熏陶潜移默化,入心无声,久而久之,必能自然而然地在习作中表现出来。如读完《夏洛的网》后,有位学生写下了自己的感悟:“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是夏洛。因为它不仅善良、忠实,还愿意为朋友付出一切。我还从夏洛和威尔伯身上懂得了一个道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需要用爱和信任去守候。正因为有爱和信任,人类才一次又一次地在面对灾难时不畏惧、不退缩,勇敢地抗争,顽强地生存。”这样的感悟,无疑是在具有一定人文情怀的基础上生发的。
二、做“减法”,功到自然成
(一)“减要求”,鼓励真实表达
2011版课标一再强调,学生的习作要“表达真情实感”,我们却经常看到这样的习作现状:要么是“流水账”,感情一片空白;要么是无病呻吟,隔靴搔痒;要么是假话、大话、套话……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与教师教学时,要求多、标准高有关。主要表现在:(1)过于强调思想意义。“文以载道”是不错,但这不应该是对小学生的要求。如果习作中常常关注意义,着眼价值,那对小学生来说实在是勉为其难。毕竟他们的社会阅历与认知能力有限,又缺少对生活的理性思考,面对教师的高要求、高标准,怎么能不说假话、空话?(2)习惯纠正学生的说法。因为认知的肤浅,学生习作中难免偏颇、幼稚的观点和表达,许多教师喜欢用成人的看法取代學生的思想,处处纠正,时时点拨。如此下去,很容易使学生战战兢兢,缺乏表达的自信,只好顺着老师的意思说套话。
习作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减要求”“降标准”,多为学生创造说真话的机会,更要为他们创造说真话的环境,让他们在宽松、包容的氛围中敢说真话,真情自然流露。
(二)“减堆砌”,提倡通俗易懂
一篇好的习作,离不开好文采,需要讲究遣词造句,但不应该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堆砌华丽的辞藻,堆砌华美的行文,堆砌深奥的道理上。相对于这些,通俗易懂、准确流畅的表达更加重要。应鼓励学生用通俗、个性的语言,表现真实的生活。
读读《红楼梦》中描写人物的语言就会发现,曹雪芹通常都是通过通俗、口语化的语言烘托、表现人物,从而活灵活现地刻画出了精明强干、尖刻霸道、圆滑诙谐的王熙凤,演绎出了生性孤傲、自矜自重、天真率直的林黛玉,描绘出了乖巧伶俐、活泼开朗、睿智聪慧的贾探春……要为学生打开一扇窗,创设各种情境,激发他们的习作欲望,让他们的思绪自由驰骋,让他们自由表达,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
(三)“减指导”,讲求依时而行
平时的习作课上,教师总喜欢将习作方法长篇大论地灌输给学生,然后不厌其烦地进行指导,效果却往往适得其反。其实,习作指导可以有,但忌多,且不应成为习作指导课的主要任务,而应该依时而行,细水长流地进行。
将习作方法的指导放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进行是非常明智的做法。如教学《莫高窟》一课时,引导学生在品读文章时感受“总—分—总”构段方法的好处;教学《埃及的金字塔》《滴水穿石的启示》时,引导学生感受并尝试运用“举例说明法”;教学《夹竹桃》《黄河的主人》时,引导学生领会“反衬法”的妙处,并试着运用;可以在赏读《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学习写人的方法;可以在品读《卢沟桥烽火》一课时抓取写事的方法……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注意渗透习作方法,学生写时自然会学着用。多次实践证明,少指导的学生习作,表现形式往往更多元,呈现的内容往往更丰富,语言表达上也往往更有个性和灵性。
给习作“做加法”,就是想让学生通过多做、多写、多看,多存一点货,从而能在动笔时取舍自如、游刃有余;给习作“做减法”,就是想让学生少些束缚,多些自由,写得真实些、通俗些、个性些。做好习作教学“加减法”,真正让习作成为学生交流的工具,表达的需要,让习作成为记录学生成长印记的良好平台。
关键词:习作教学 “加减法” 素材
习作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习作难,习作教学难,难在哪里?我想主要在于两个方面:第一,习作是对字、词、句、段、篇的综合运用,难度较大;第二,习作是一项创造性工作,要有个性,要与众不同,难度较大。做好习作教学“加减法”,能够有效化解学生的畏难情绪,充分激发其习作兴趣,提升习作水平。
一、做“加法”,天高任鸟飞
(一)“加体验”,丰富素材
所有的写作,都是从素材的积累开始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学生习作也不例外,需要大量的素材储备。那丰富、多元的习作素材从哪儿来呢?途径之一是走进生活,增加体验。
小学生人生经历短,社会阅历浅,在生活体验方面存在先天的不足,需要教师多做努力,给学生以切实的帮助。我在平常的习作教学中主要观照以下两方面:
1.校内随时抓取素材。
校园里每个月大大小小的活动丰富多彩,随时都能抓取到习作素材。如学校组织的校园足球比赛、书画比赛、六一儿童节演出……如班内组织的民主选举班干部、阅读小明星评选、小小演讲之星……一次活动就能生发多个话题,一次亲身参与就会产生诸多感受。可以说,学生在校园里学习,在校园里生活,在校园里成长,只要能够融入集体,就有取之不尽的素材。平时的教学中,我特别支持学生参与学校和班级的各项活动,并鼓励他们及时从这些活动中抓取素材。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会有意识地将阅读教学与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联系起来,引导他们获取习作素材。如教完《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后,我组织了一次课本剧表演。学生忙得热火朝天,不亦乐乎。在他们组合、排练、表演的过程中,我进行顺势引导,提醒他们及时抓取素材,后来分别完成了《金牌组合》《第一次当导演》《我当林冲》等习作,形象地反映了学生对表演的热情,生动记录了他们难忘的经历,流露出了真情实感。
2.校外留心储备素材。
在校外,我也会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建议他们让孩子更多地融入家庭生活,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在家长的支持下,学生写有关第一次做家务活的习作时,有了更多的真情实感,语言更为鲜活,情节更为生动;写有关亲近自然的习作时,描写手法更为精准,语言更为流畅;写关于参与社会实践的习作时,不再无话可说、无情可表,而是以更为宽广的眼界、更为深入的思考,呈现出了丰富的感悟。丰厚的习作素材积累,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写作难的问题。
(二)“加训练”,养成习惯
习作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平时的训练。教材每个单元都会安排一次习作练习,但仅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方式,增加习作机会,促使学生养成随时动笔的习惯。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教材内容的延伸。
每一次的阅读教学,其实都是学生对文本进行感悟的过程。针对学生独特、深层的感悟,如果能适时安排相应的习作练习,对于加深其对文本的理解,提升习作水平是大有好处的。
如教完《灰椋鸟》一课,我就让学生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一个学生是这样写小乌龟的:“小乌龟有一个深褐色的外壳,它的背壳由13块菱形的小壳组成。三角形的头上长着一对绿豆般大小的圆眼,弯弯的小嘴,看上去十分惹人喜爱,尤其是那条小尾巴,总是龟缩在壳里,可爱极了。”这段介绍不长,却形象地体现出了作者对小乌龟的喜爱。从中也能看出,小作者是领会了课文作者描写灰椋鸟时的写作技巧,并恰当地运用到了自己的习作中。再如教完《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课后,我以《重逢》为题,组织学生进行想象作文,让学生写一写40年后美穗子和家人来中国看望聂将军的情景。因为已经把握了聂将军对美穗子的关爱,领会了他宽容大度、不计前嫌的美好品质,学生在习作中呈现出的美穗子对聂将军的感激之情也就溢于言表,令人动容。又如教完《船长》一课后,我让学生尝试着写一篇悼词,以进一步理解哈尔威船长的忠于职守和做人之道,表达人们对哈尔威的深切缅怀。因为刚刚学完课文,学生还沉浸在乘客们对哈尔威船长的感恩、怀念、佩服中,因此完成的悼词也极具情感,深切融入了悲痛、怀念之情。
2.日常生活的记录。
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见闻都蕴含取之不尽,写之不竭的习作素材。欢笑、热泪、成功、失败,喜、怒、哀、乐……都是学生成长的足迹,教师需要引导他们学会从诸多素材中提取有价值的东西,并以日记或周记的形式,不限篇幅长短,加以记录。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记录,实际上是在有意识地提醒学生学做有心人,学着思考,学着推敲,学着成文。
如有次考试,刚刚公布完成绩,我就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当时的心理感受,有学生写道:“书包里的试卷就像一枚炸弹。我沉痛地想,只要爸爸妈妈看到它,炸弹瞬间就会爆炸。看来,一场皮肉之灾是免不了的。想着,想着,我的眼前便呈现出自己被打的惨状。忐忑不安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的脚都开始微微颤抖起来。走到楼前,我仰起头看着我家,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上楼时,腿像灌了铅一样,人虽在向上走,心却在向下沉。”形象生动、活灵活现地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再如一次校运会后,我让学生捕捉一个细节进行记录,其中一位学生写道:“随着一声哨响,操场上霎时间绳子飞舞,运动员们像轻捷的燕子在绳子甩成的椭圆形的绳圈中穿来穿去。突然,我班的赵晓红由于紧张,脚步乱了,被绳子绊倒。我们不禁惊叫起来:‘哎呀,快!快起來!’赵晓红飞速站了起来,绳子又舞起来了。摇绳的同学速度不减,跳绳的同学更加卖力,一股为集体争光的力量鼓舞着大家。” 这段记录真实再现了运动会上跳绳比赛的场景,真实动感。实践证明,及时记录,对于养成习作习惯,提升习作水平大有好处,比教师多次强调习作方法效果好很多倍。 3.自然景色的描绘。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昼夜交替,季节变化,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教师要提醒学生留心观察周围发生的一切,并及时用手中的笔去描绘。这些观察可以是即时性的,如观察突如其来的晨雾、暴雨、狂风、日出……可以是连续性的,如观察石榴花开、海棠叶枯、青草发芽、月儿圆缺……相信经过长期训练,学生不仅能学会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还会拥有更为“明亮”的双眼,孕育出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久而久之,养成习作习惯,提升习作能力,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如有学生观察南京几十年不遇的大雾后写道:“漫天大雾,使天地变成了白茫茫的一片。人们都好像被托起了身子,悬在空中,如同进入了仙境,有一种说不出的神秘感。上班的叔叔、阿姨来来往往,但只能听见说话声、车铃声。只有人到了面前,才能看清他的轮廓。”对自然现象的记录,也能让学生的观察变得细腻,让语言变得生动。
(三)“加感悟”,培养情怀
语言的表达就是遣词造句,就是布局谋篇,就是把内心的思想用语言文字表现出来,而这种能力的形成、提升,来自对生活的深切感悟,来自深广的情怀和宽广的眼界。培养这种情怀和眼界的途径有很多,这里主要说说阅读优秀作品的影响。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编者海选、精编选入的优质文本范例,加上课堂上教师的精讲精练,对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大有帮助。但也要看到,小学六年所有的课文加起来也不过三四百篇,数量极为有限的。因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版课标”)特地对学生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提出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大量的阅读,汲取他人所长,开阔自己的眼界,丰厚自己的情怀,领会表达的方法,掌握习作的技巧,才能酿出优质的习作之蜜。各种各样的书籍既可以带领学生穿越空间与时间,与远古的圣贤对话,与今天的马小跳同喜,也可以带领学生走遍地球的每个角落,见识异域的神奇,探寻无穷的奥秘。书籍更能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带他们去感受屈原的忧愤、司马相如的华丽、李白的浪漫……还能带着他们欣赏悟空的七十二般变化、108条好汉的揭竿而起、孔明的运筹帷幄、黛玉的对花涕零……这种情感的熏陶潜移默化,入心无声,久而久之,必能自然而然地在习作中表现出来。如读完《夏洛的网》后,有位学生写下了自己的感悟:“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是夏洛。因为它不仅善良、忠实,还愿意为朋友付出一切。我还从夏洛和威尔伯身上懂得了一个道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需要用爱和信任去守候。正因为有爱和信任,人类才一次又一次地在面对灾难时不畏惧、不退缩,勇敢地抗争,顽强地生存。”这样的感悟,无疑是在具有一定人文情怀的基础上生发的。
二、做“减法”,功到自然成
(一)“减要求”,鼓励真实表达
2011版课标一再强调,学生的习作要“表达真情实感”,我们却经常看到这样的习作现状:要么是“流水账”,感情一片空白;要么是无病呻吟,隔靴搔痒;要么是假话、大话、套话……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与教师教学时,要求多、标准高有关。主要表现在:(1)过于强调思想意义。“文以载道”是不错,但这不应该是对小学生的要求。如果习作中常常关注意义,着眼价值,那对小学生来说实在是勉为其难。毕竟他们的社会阅历与认知能力有限,又缺少对生活的理性思考,面对教师的高要求、高标准,怎么能不说假话、空话?(2)习惯纠正学生的说法。因为认知的肤浅,学生习作中难免偏颇、幼稚的观点和表达,许多教师喜欢用成人的看法取代學生的思想,处处纠正,时时点拨。如此下去,很容易使学生战战兢兢,缺乏表达的自信,只好顺着老师的意思说套话。
习作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减要求”“降标准”,多为学生创造说真话的机会,更要为他们创造说真话的环境,让他们在宽松、包容的氛围中敢说真话,真情自然流露。
(二)“减堆砌”,提倡通俗易懂
一篇好的习作,离不开好文采,需要讲究遣词造句,但不应该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堆砌华丽的辞藻,堆砌华美的行文,堆砌深奥的道理上。相对于这些,通俗易懂、准确流畅的表达更加重要。应鼓励学生用通俗、个性的语言,表现真实的生活。
读读《红楼梦》中描写人物的语言就会发现,曹雪芹通常都是通过通俗、口语化的语言烘托、表现人物,从而活灵活现地刻画出了精明强干、尖刻霸道、圆滑诙谐的王熙凤,演绎出了生性孤傲、自矜自重、天真率直的林黛玉,描绘出了乖巧伶俐、活泼开朗、睿智聪慧的贾探春……要为学生打开一扇窗,创设各种情境,激发他们的习作欲望,让他们的思绪自由驰骋,让他们自由表达,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
(三)“减指导”,讲求依时而行
平时的习作课上,教师总喜欢将习作方法长篇大论地灌输给学生,然后不厌其烦地进行指导,效果却往往适得其反。其实,习作指导可以有,但忌多,且不应成为习作指导课的主要任务,而应该依时而行,细水长流地进行。
将习作方法的指导放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进行是非常明智的做法。如教学《莫高窟》一课时,引导学生在品读文章时感受“总—分—总”构段方法的好处;教学《埃及的金字塔》《滴水穿石的启示》时,引导学生感受并尝试运用“举例说明法”;教学《夹竹桃》《黄河的主人》时,引导学生领会“反衬法”的妙处,并试着运用;可以在赏读《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学习写人的方法;可以在品读《卢沟桥烽火》一课时抓取写事的方法……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注意渗透习作方法,学生写时自然会学着用。多次实践证明,少指导的学生习作,表现形式往往更多元,呈现的内容往往更丰富,语言表达上也往往更有个性和灵性。
给习作“做加法”,就是想让学生通过多做、多写、多看,多存一点货,从而能在动笔时取舍自如、游刃有余;给习作“做减法”,就是想让学生少些束缚,多些自由,写得真实些、通俗些、个性些。做好习作教学“加减法”,真正让习作成为学生交流的工具,表达的需要,让习作成为记录学生成长印记的良好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