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成长困难学生的定义和成因,然后从课堂上和生活上两方面入手,寻求对这个特殊群体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方法。中职德育课教师们从德育实践的角度,争取让问题学生重拾信心,顺利完成学业,昂首走向更高一级学府或步入社会。
关键词:中职学校 成长困难学生 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4(b)-0252-02
随着当今教育事业逐渐向均衡发展,关注弱势群体学生成长已成为社会的热点之一。青少年在人口中占有很大比例,从一般意义上说,他们本身就属弱势群体,而中职学生则更具有特殊性。他们中的一部分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习认知困难、道德品质困难。这不仅对自身造成危害,同时也影响学校正常的秩序。如何让这类学生健康成长,在步入社会之前拥有一技之长,正是本文所探讨的问题。
1 成长困难学生的界定及成因
1.1 成长困难学生的界定及特点
成长困难学生主要理解为学业不良、道德行为较差、生活习惯不好、心理发展有障碍的学生。这些学生普遍存在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因素等造成的思想脆弱、苦闷自卑、精神颓废、情绪低落、心理失衡等问题。
具体表现为:思想品德差,无法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易冲动,自控能力差,无责任感,人际关系不协调,过分以自我为中心,逆反心理严重,对个人前途悲观失望,知识基础差,学习能力低,厌学,迟到旷课,逃学,注意力分散,学习懒散,不愿写作业,经常扰乱课堂秩序,说谎成性,时有小偷小摸甚至攻击行为,常出入网吧、饭店等场所。
1.2 成长困难学生形成的原因
由于我校是中职学校,大多数学生都是中考成绩较低的,各自有着不同的背景和环境,学生多难于教育和管理。出现“两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这些学生很少是出于对某种职业的热爱而进入中专学习的。大部分人是因为学习成绩较差,才到中专来的。他们大多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其次,有的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使孩子从小娇惯,养成了懒散、骄横的习性,家长发现时也不及时纠正,最后无法改掉不良习惯;还有一些属于特殊家庭的孩子,缺少关爱和温暖,也成为困难学生。再次,小学、初中的有些教师观念陈旧,教育方法简单,偏爱学习好的学生,讽刺挖苦甚至歧视差生,这给他们的心理上造成阴影。最后,社会的一些不正之风也逐渐影响学生。种种因素导致中职学校中出现了一些成长困难学生。
2 怎样通过道德教育帮助成长困难学生
成长困难学生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想改变现状也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家长、学校、教师甚至社会都有责任来关心和帮助他们。在此,我仅从一名德育课教师的角度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要让成长困难学生改变,我想必须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独一无二性,相信自己是可以做好的。虽然他们身上有或多或少的缺点,但同时他们又都有突出的个性。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待他们,引导他们发挥长处,就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我曾经在课堂上给学生们展示了一组心理学上的“视觉双向图”,如:人头与酒杯、人头与爱斯基摩人(如图1)、少女与老人等,这些都告诉我们,由于侧重点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结论,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由此可以引发大家的思考,即如何来看待自己、评价自己。
下面,我将从课堂上和生活上谈几点建议,和大家共同探讨。
2.1 课堂上教育成长困难学生
2.1.1 平等开放
教师有一点比较让学生反感,即偏心。从教师的角度来考虑,的确教那些爱学习、会学习、学习好的学生是一件幸福的事。但毕竟每个班都不会只有这样的学生,如果我们对待学生不能一视同仁,就会给自己的授课带来麻烦。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你讨厌他,他也很难喜欢你,进而在课堂上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不如我们以平等的观点来看待每一个学生,每个学生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需要获得同等的尊严和公平竞争的机会,需要享受同样的关爱。对于课堂教学,可以采取开放的模式。毕竟德育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我们应把“一言堂”模式改为畅所欲言,每堂课内容讲完后,给学生留些时间就某个社会热点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让他们在交流中树立自信心,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2.1.2 信任
大家都了解中职生的现状,对于中职生为推脱责任找的理由,自然也是将信将疑,甚至有些人根本就不信。但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总不信任自己的学生,对学生的伤害是很大的。中职生本来就缺乏自信,对自己、对社会、对他人都抱着失望或无所谓的态度。如果我们再不鼓励他们,支持和帮助他们,只怕他们心里一直都会存有一丝阴影。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我看来,一个好教师从某种程度上应该具备的一点品质就是,无论他的学生怎样不争气或者已经被他人贴了许多“标签”,他还是能对学生始终充满着希望。因此,优秀的教师是用自己的心灵去点燃学生的心,是给予学生一种爱,而不仅仅是一种知识。
2.1.3 闪光点的发挥
人类要生存,就要通过吃、穿、住、行等消费行为来保证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人类要发展,就要更进一步满足社会需求和尊重需求。[1]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向善、自尊、上进之心,都渴望得到老师、伙伴的赞赏。这种渴望会化成一种动力,驱使着学生去努力、去争取。同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多鼓励。这样,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世界雕塑大师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如果单论学习知识或许有些中专生的确不行,但未必在其他方面也不行。所以,我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改革德育课的考评方式。
(1)日常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
一方面,对学生日常上课情况进行记载,包括日常奖惩记载、有关活动记载、阶段性记载。对于日常课堂积极回答问题、配合教师教学的学生会有记载,对于主动参与教师布置的活动(如演讲、活动课等)的学生会有记载,对于每个章节或期中能在练习、小测中态度认真、成绩优异的学生也有记载。另一方面,在期末时,依据平时记载和期末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德育评价。这种终结性评价是以形成性评价为基础和前提的,具备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因而具有较强的严肃性和科学性。这两种评价,一种使用的是具体标准,另一种使用的是总评标准。二者结合效果较好。
(2)动态评价和静态评价相结合。
静态评价是对学生理论知识水平、言行和思想进行的评价,对学生做出某种资料、资格证明,得出学生某阶段或在某件事情中的评价结论。但学生成长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我们的评价也要动态发展,而不是就事论事。动态评价有一个分析过程,通过纵向的分析、比较,把握学生发展变化的特征和发展轨迹,看出学生有无进步及进步大小。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有机结合,综合运用,使我们对学生做出更准确、更客观的科学评价。
(3)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及教师评价相结合。
对于德育课的考核,目前大多采用教师考评。教师根据学生期末成绩,结合平时表现、作业来测评。在我看来,还可以再参考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这种评价能真实反映个体自我发展的意向和为这种意向所做出的努力,使我们能获得来自学生自我成长的信息。学生的自我评价的积极意义还在于培养和锻炼了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使学生能自己发现問题,并及时调整行为,促进自我完善,充分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而学生之间朝夕相处,接触的机会很多,“德育”不能只看课堂,日常生活也很重要,由学生之间进行互评就显得有必要了。教师不要设定过高的目标要求,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拔苗助长,而应该踏踏实实做工作,在学生当前的实际水平上加以提升。[2]另外,还可以加入团队考评和校外实习考评等。
通过德育课考评方式的多样化,相信可以让那些缺乏自信、不善表现自己的中专生找到自己的闪光点,继而扩大他们发光点的面积。
(4)给学生一些“选择”。
目前,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不是独立地而是完全依赖教师的指导进行学习,教学基本上是贯彻教学计划的过程。而课堂纪律实际上是在限定学生听课的同时,也对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作了充分的肯定和制度上的保证。在这种课堂纪律的约束下,本应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过程,被机械化为特定模式的教学活动。这种模式的教学活动转移了学生需要的自由,不能从整体上唤起学生的创新精神,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我们如果能利用教学过程中随机性的认识活动,适当地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做自己想做的事,给他们创造尽可能多的“自由选择”,应该就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从而有效地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多调查一下学生喜欢的课堂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能从德育课的课堂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只有当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时,他们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可以让擅长写作的学生写写小文章,让擅长辩论的学生参与辩论赛等。
2.2 生活中帮助成长困难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为人师表,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地关心学生。大部分中职学生都来自外地,他们中的许多人是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走进集体宿舍,会有许多的不习惯,教师可以在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所面对的各种“第一次”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
2.2.1 爱护宽容
绝大多数中职生一年级入学时属于未成年人,许多人都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教师在教课之余要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学会自理,学会与其他人相处,学会排解自己的烦恼等。对学生的某些小错误或过失尽可能要“低调”处理,以防问题扩大化。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都有强烈的自尊心,尤其是成长困难学生,他们都有很多被批评、被指责的经历,对此已经有了很强的耐受性,因而刻板的批评很有可能是无效的,不如适当地给学生留点面子,给学生改错的机会。那种当众斥责学生,不顾后果让学生公开检讨或暴露学生隐私的做法,常常会导致学生的自暴自弃,甚至引起他们仇视。有位哲人曾经说过:“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少犯错误,这是为人的准则。”对待成长困难学生,我们更要怀着一颗宽容的心,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切不可操之过急,期望他们在短时间内就能改掉幾年甚至是十几年养成的坏习惯。唯有宽容,耐心等待,他们身上的“问题”才能逐步改正,直至问题彻底解决。[3]教师的宽容对这类学生当中的部分人还是起作用的,他们可能会心存感激,体会到教师的善解人意,从而接受教育,最终改正错误。
2.2.2 心理辅导
成长困难学生大多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在课余时间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也是德育的一个方面。课堂上我们是教师,课堂外我们也可以成为学生的朋友。我经常会在课下找一些学生聊天,和他们谈过去、谈家乡、谈爱好、谈理想,即使再调皮的学生也会对某一话题感兴趣,进而我又投其所好,找些相关的典型材料送给学生们看,告诉他们不管学什么知识和技术都会有用的上的一天。曾经有几个学生还以书信的形式和我沟通,尤其对那些孤僻、抑郁、敏感、冲动的学生,我给予了更多的关心。通过各种形式,我切实帮助他们解决了很多心理压力和学习压力以及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无论在哪个方面有才能的人都有可能成功。对于成长困难学生,我们应采取多元化、多层次教学,培养他们的一技之长,进而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在道德教育中,不仅要立足现在,更重要的是以真诚、接纳的态度去面对学生的过去,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存在的问题,并引导他们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1] 亚伯拉罕·马斯洛.人类激励理论.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1943.
[2] 黄红旗,黄颖斯.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中职德育课评价模式.广州市侨光财经职业技术学校.
[3] 冯军.浅谈班主任如何应对“问题学生”.山东省高密市柏城中学.
关键词:中职学校 成长困难学生 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4(b)-0252-02
随着当今教育事业逐渐向均衡发展,关注弱势群体学生成长已成为社会的热点之一。青少年在人口中占有很大比例,从一般意义上说,他们本身就属弱势群体,而中职学生则更具有特殊性。他们中的一部分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习认知困难、道德品质困难。这不仅对自身造成危害,同时也影响学校正常的秩序。如何让这类学生健康成长,在步入社会之前拥有一技之长,正是本文所探讨的问题。
1 成长困难学生的界定及成因
1.1 成长困难学生的界定及特点
成长困难学生主要理解为学业不良、道德行为较差、生活习惯不好、心理发展有障碍的学生。这些学生普遍存在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因素等造成的思想脆弱、苦闷自卑、精神颓废、情绪低落、心理失衡等问题。
具体表现为:思想品德差,无法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易冲动,自控能力差,无责任感,人际关系不协调,过分以自我为中心,逆反心理严重,对个人前途悲观失望,知识基础差,学习能力低,厌学,迟到旷课,逃学,注意力分散,学习懒散,不愿写作业,经常扰乱课堂秩序,说谎成性,时有小偷小摸甚至攻击行为,常出入网吧、饭店等场所。
1.2 成长困难学生形成的原因
由于我校是中职学校,大多数学生都是中考成绩较低的,各自有着不同的背景和环境,学生多难于教育和管理。出现“两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这些学生很少是出于对某种职业的热爱而进入中专学习的。大部分人是因为学习成绩较差,才到中专来的。他们大多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其次,有的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使孩子从小娇惯,养成了懒散、骄横的习性,家长发现时也不及时纠正,最后无法改掉不良习惯;还有一些属于特殊家庭的孩子,缺少关爱和温暖,也成为困难学生。再次,小学、初中的有些教师观念陈旧,教育方法简单,偏爱学习好的学生,讽刺挖苦甚至歧视差生,这给他们的心理上造成阴影。最后,社会的一些不正之风也逐渐影响学生。种种因素导致中职学校中出现了一些成长困难学生。
2 怎样通过道德教育帮助成长困难学生
成长困难学生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想改变现状也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家长、学校、教师甚至社会都有责任来关心和帮助他们。在此,我仅从一名德育课教师的角度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要让成长困难学生改变,我想必须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独一无二性,相信自己是可以做好的。虽然他们身上有或多或少的缺点,但同时他们又都有突出的个性。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待他们,引导他们发挥长处,就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我曾经在课堂上给学生们展示了一组心理学上的“视觉双向图”,如:人头与酒杯、人头与爱斯基摩人(如图1)、少女与老人等,这些都告诉我们,由于侧重点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结论,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由此可以引发大家的思考,即如何来看待自己、评价自己。
下面,我将从课堂上和生活上谈几点建议,和大家共同探讨。
2.1 课堂上教育成长困难学生
2.1.1 平等开放
教师有一点比较让学生反感,即偏心。从教师的角度来考虑,的确教那些爱学习、会学习、学习好的学生是一件幸福的事。但毕竟每个班都不会只有这样的学生,如果我们对待学生不能一视同仁,就会给自己的授课带来麻烦。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你讨厌他,他也很难喜欢你,进而在课堂上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不如我们以平等的观点来看待每一个学生,每个学生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需要获得同等的尊严和公平竞争的机会,需要享受同样的关爱。对于课堂教学,可以采取开放的模式。毕竟德育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我们应把“一言堂”模式改为畅所欲言,每堂课内容讲完后,给学生留些时间就某个社会热点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让他们在交流中树立自信心,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2.1.2 信任
大家都了解中职生的现状,对于中职生为推脱责任找的理由,自然也是将信将疑,甚至有些人根本就不信。但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总不信任自己的学生,对学生的伤害是很大的。中职生本来就缺乏自信,对自己、对社会、对他人都抱着失望或无所谓的态度。如果我们再不鼓励他们,支持和帮助他们,只怕他们心里一直都会存有一丝阴影。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我看来,一个好教师从某种程度上应该具备的一点品质就是,无论他的学生怎样不争气或者已经被他人贴了许多“标签”,他还是能对学生始终充满着希望。因此,优秀的教师是用自己的心灵去点燃学生的心,是给予学生一种爱,而不仅仅是一种知识。
2.1.3 闪光点的发挥
人类要生存,就要通过吃、穿、住、行等消费行为来保证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人类要发展,就要更进一步满足社会需求和尊重需求。[1]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向善、自尊、上进之心,都渴望得到老师、伙伴的赞赏。这种渴望会化成一种动力,驱使着学生去努力、去争取。同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多鼓励。这样,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世界雕塑大师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如果单论学习知识或许有些中专生的确不行,但未必在其他方面也不行。所以,我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改革德育课的考评方式。
(1)日常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
一方面,对学生日常上课情况进行记载,包括日常奖惩记载、有关活动记载、阶段性记载。对于日常课堂积极回答问题、配合教师教学的学生会有记载,对于主动参与教师布置的活动(如演讲、活动课等)的学生会有记载,对于每个章节或期中能在练习、小测中态度认真、成绩优异的学生也有记载。另一方面,在期末时,依据平时记载和期末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德育评价。这种终结性评价是以形成性评价为基础和前提的,具备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因而具有较强的严肃性和科学性。这两种评价,一种使用的是具体标准,另一种使用的是总评标准。二者结合效果较好。
(2)动态评价和静态评价相结合。
静态评价是对学生理论知识水平、言行和思想进行的评价,对学生做出某种资料、资格证明,得出学生某阶段或在某件事情中的评价结论。但学生成长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我们的评价也要动态发展,而不是就事论事。动态评价有一个分析过程,通过纵向的分析、比较,把握学生发展变化的特征和发展轨迹,看出学生有无进步及进步大小。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有机结合,综合运用,使我们对学生做出更准确、更客观的科学评价。
(3)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及教师评价相结合。
对于德育课的考核,目前大多采用教师考评。教师根据学生期末成绩,结合平时表现、作业来测评。在我看来,还可以再参考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这种评价能真实反映个体自我发展的意向和为这种意向所做出的努力,使我们能获得来自学生自我成长的信息。学生的自我评价的积极意义还在于培养和锻炼了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使学生能自己发现問题,并及时调整行为,促进自我完善,充分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而学生之间朝夕相处,接触的机会很多,“德育”不能只看课堂,日常生活也很重要,由学生之间进行互评就显得有必要了。教师不要设定过高的目标要求,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拔苗助长,而应该踏踏实实做工作,在学生当前的实际水平上加以提升。[2]另外,还可以加入团队考评和校外实习考评等。
通过德育课考评方式的多样化,相信可以让那些缺乏自信、不善表现自己的中专生找到自己的闪光点,继而扩大他们发光点的面积。
(4)给学生一些“选择”。
目前,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不是独立地而是完全依赖教师的指导进行学习,教学基本上是贯彻教学计划的过程。而课堂纪律实际上是在限定学生听课的同时,也对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作了充分的肯定和制度上的保证。在这种课堂纪律的约束下,本应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过程,被机械化为特定模式的教学活动。这种模式的教学活动转移了学生需要的自由,不能从整体上唤起学生的创新精神,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我们如果能利用教学过程中随机性的认识活动,适当地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做自己想做的事,给他们创造尽可能多的“自由选择”,应该就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从而有效地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多调查一下学生喜欢的课堂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能从德育课的课堂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只有当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时,他们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可以让擅长写作的学生写写小文章,让擅长辩论的学生参与辩论赛等。
2.2 生活中帮助成长困难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为人师表,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地关心学生。大部分中职学生都来自外地,他们中的许多人是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走进集体宿舍,会有许多的不习惯,教师可以在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所面对的各种“第一次”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
2.2.1 爱护宽容
绝大多数中职生一年级入学时属于未成年人,许多人都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教师在教课之余要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学会自理,学会与其他人相处,学会排解自己的烦恼等。对学生的某些小错误或过失尽可能要“低调”处理,以防问题扩大化。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都有强烈的自尊心,尤其是成长困难学生,他们都有很多被批评、被指责的经历,对此已经有了很强的耐受性,因而刻板的批评很有可能是无效的,不如适当地给学生留点面子,给学生改错的机会。那种当众斥责学生,不顾后果让学生公开检讨或暴露学生隐私的做法,常常会导致学生的自暴自弃,甚至引起他们仇视。有位哲人曾经说过:“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少犯错误,这是为人的准则。”对待成长困难学生,我们更要怀着一颗宽容的心,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切不可操之过急,期望他们在短时间内就能改掉幾年甚至是十几年养成的坏习惯。唯有宽容,耐心等待,他们身上的“问题”才能逐步改正,直至问题彻底解决。[3]教师的宽容对这类学生当中的部分人还是起作用的,他们可能会心存感激,体会到教师的善解人意,从而接受教育,最终改正错误。
2.2.2 心理辅导
成长困难学生大多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在课余时间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也是德育的一个方面。课堂上我们是教师,课堂外我们也可以成为学生的朋友。我经常会在课下找一些学生聊天,和他们谈过去、谈家乡、谈爱好、谈理想,即使再调皮的学生也会对某一话题感兴趣,进而我又投其所好,找些相关的典型材料送给学生们看,告诉他们不管学什么知识和技术都会有用的上的一天。曾经有几个学生还以书信的形式和我沟通,尤其对那些孤僻、抑郁、敏感、冲动的学生,我给予了更多的关心。通过各种形式,我切实帮助他们解决了很多心理压力和学习压力以及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无论在哪个方面有才能的人都有可能成功。对于成长困难学生,我们应采取多元化、多层次教学,培养他们的一技之长,进而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在道德教育中,不仅要立足现在,更重要的是以真诚、接纳的态度去面对学生的过去,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存在的问题,并引导他们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1] 亚伯拉罕·马斯洛.人类激励理论.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1943.
[2] 黄红旗,黄颖斯.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中职德育课评价模式.广州市侨光财经职业技术学校.
[3] 冯军.浅谈班主任如何应对“问题学生”.山东省高密市柏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