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一生的六次跳槽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b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魏征一生最另类之处是曾经六次跳槽。
  魏征出身书香门第,由于父亲早逝,生活清贫,出家当了道士。后来参加了起义军,担任文书。起义军头领元宝藏给李密的信件,大多由魏征负责起草,因此元宝藏归降李密后,他得到了李密的赏识,专掌文书卷宗。一年之后,魏征随兵败降唐的李密来到长安。归降李渊后,魏征自请安抚河北,获准后,去河南浚县劝动徐世绩归降唐朝。不久,窦建德攻占浚县,魏征被俘,又当了窦建德的中书舍人。后来窦建德兵败,魏征二进长安,成为了李建成的太子洗马。玄武门兵变后,最终跟了第六个主人李世民。 不断地归降,是魏征早期政治生涯的突出特征。“好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主”,魏征的频繁跳槽不仅在古代忠臣中罕见,在奸臣队伍里也不易找到可以与之比肩者。魏征跳槽的特点之一是无一例外属于被动跳槽,原“单位”破产被兼并,他就归顺新的领导。这样根据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最后到了最强的主人李世民手下。魏征跳槽的特点之二是在每任领导手下尽心竭力,在窦建德手下献屯田垦植之策,使窦建德如虎添翼。在太子李建成手下,多次劝说李建成先下手为强,干掉李世民。在李世民手下更是兢兢业业,呕心沥血成为群臣楷模。这点很有现代职场精英风范,在哪个公司效力就竭盡全力为该公司努力工作,而一旦跳槽到敌对公司,不会受感情因素左右,公私不分。
  当然魏征这样的跳槽难免被高尚人士不齿。李渊、李世民都曾经当众发表过鄙视他的言论,大意是说他“有奶便是娘”。对此魏征作出了自我辩护,比如就在窦建德手下献计屯田一事,魏征作出最终解释:“民为国家之本,大唐天下波及四海,臣提出屯田垦植之策,受益的是百姓,富庶的是国家,两军对阵,百姓无辜,岂能因兵戈之争而置百姓于水火?圣上向以爱惜民生而受万民敬仰,即便夏王军队因此受益,但真正受益的是黎民苍生。所以,臣以为,不是臣为窦建德做事,而是臣通过窦建德为百姓做事。”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魏征的跳槽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先进思想,与绝大多数忠臣不同,魏征忠的不是君,而是人民。
  (摘自《中国经济时报》)
其他文献
我围开发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地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系列不断深人和扩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开发区产业发
兴趣是推动人们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关键。只有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石,促进学生的求知欲    师生关系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的关键。一旦师生关系不佳,很难设想学生会继续对关系恶化的教师所教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如果教师有魅力,
你乘风而來  伫立于枝梢之上  翘首凝望,竖耳聆听  寂静沿着蜿蜒的山径  用跫音叩响大山的沉静  你踏歌而来  披一袭素洁的华衣  恣意倾吐着  沁人心脾的清馨  让我一见钟情,倾心  哦,月亮  你是否会垂怜我的幽寂  慷慨地赐予我月华的晴明  在对视的刹那,为何我们  都喜欢在对方眸子的  湖泊里沉浸
【关键词】新闻线索 途径    生活中处处有新闻。要想写出有份量、有价值的好新闻,首先必须从捕捉新闻线索入手。对于初学者,最大的困惑莫过于不知写什么,或者说不知如何获得新闻线索。说句实话,笔者也常常为找不到好新闻线索而着急。一些通讯员也常抱怨,我们那么点大的单位,除了会议和日常工作就没啥可写。根据笔者从事新闻工作的几年体会,获取新闻线索可以从以下三大途径入手:  一是可以从文件、会议材料、工作总结
一、个案情况    星云,男,19岁,聋校九年级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不错,经常受到教师的表扬。同学遇到难题往往向他请教,通常他可以从容作解,思路敏捷,但一到期中、期末等大考,他平常那股沉着、敏捷劲便无影无踪了。本来不成问题的题目,这时却怎么也解不出来,答得漏洞百出,过去从未出现过的毛病,如计算马虎、看错题等,此刻也冒出来了。  自诉:“我很苦恼。为了学习问题,我每天冥思苦想。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得了那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歙砚雕刻技艺”深受业内外各界广泛关注。这不仅是因为“歙砚雕刻技艺”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被忽视。一直未能被升华到“文化遗产”的高度来进行审美审视,所以一旦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格外引人关注。同时,更因为“歙砚雕刻技艺”是个实践性、理论性均较强的命题,因此导致砚雕家与理论家均难以单独来完成,需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而前不久,笔者有在清华美院的“充电”机会,学习
越是升官越是感到官小  风风雨雨的1987年我收到过天才地(乡土)才兼人才鬼才的同行贾平凹兄的一封信,这是他给我的不多的信里的一封,他夸奖我说:“你不仅得了道,简直还得了‘通’……”  虽说是好话,回想起来或有美滋滋的一面,但他还是说早了,他没有看到我兹前兹后尴尬狼狈的许多故事。当然与前辈们相比,我的难处,我的尴尬狼狈,实在算不了什么。  去文化部时我倒是说过一句话,官员也是,至少是正当职业。